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把握关键因素解决汽车涂装车间调试难题
1
作者 和军强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59,62,共5页
国内近年新建先进汽车涂装车间较多,技术水平不断革新,但对工艺、设备、材料、生产的把握方面有些还欠缺。一个新建涂装车间(以下简称本车间)调试了几个月无法投产,经过现场研究,发现影响投产的因素较多,一部分是没有掌握水性材料、紧... 国内近年新建先进汽车涂装车间较多,技术水平不断革新,但对工艺、设备、材料、生产的把握方面有些还欠缺。一个新建涂装车间(以下简称本车间)调试了几个月无法投产,经过现场研究,发现影响投产的因素较多,一部分是没有掌握水性材料、紧凑工艺、自动化、智能系统的特性,另一.部分是受行业普遍重设备轻工艺技术的影响,堆砌设备而不统筹规划。通过督导团队发现和解决各个问题的关键制约因素,顺利实现了项目的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漆内喷 窗口时间 珠光白 附着力 返锈 流挂(吹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仿真的车辆稳态操控特性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荣兵 刘科 +2 位作者 廖映华 牟宗海 刘长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7,共9页
针对某电动汽车操控稳定性与舒适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动力学仿真参数匹配分析方法有效支持实车匹配,并获得显著成效。首先,对前后悬架垂向刚度进行匹配分析,以优化不同偏频下垂向振动所致的车身俯仰响应;为优化前后悬侧倾运动协调性,基于... 针对某电动汽车操控稳定性与舒适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动力学仿真参数匹配分析方法有效支持实车匹配,并获得显著成效。首先,对前后悬架垂向刚度进行匹配分析,以优化不同偏频下垂向振动所致的车身俯仰响应;为优化前后悬侧倾运动协调性,基于车辆稳态回转工况的多体动力学仿真,以转向外侧前后悬架行程相对于侧向加速度压缩速率的一致性为目标,进行前后悬侧倾刚度的优化匹配;其次,通过动力学仿真研究侧倾、侧向力以及回正力矩转向对整车不足转向的影响,提出基于硬点布置与衬套匹配的整车不足转向度优化途径,为实车调校提供有效的改善思路和方案;最后,实车匹配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前后悬垂向跳动与侧倾运动平衡性更佳,稳态操控特性改善显著,主观评分超出目标值约0.5分,操控性能提升约10%。该方案已应用于量产车型,为车辆操控稳定性能开发提供了一种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多体动力学仿真 车辆稳态操控特性 侧倾刚度匹配 整车不足转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半主动悬架天棚控制算法优化
3
作者 荣兵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21,共8页
以CDC减振器阻尼系数可调范围为基础,建立连续天棚控制算法,并结合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搭建整车半主动悬架的阻尼控制联合仿真模型。为优化控制算法中前后悬架天棚阻尼系数,首先建立平衡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指标,指标由连... 以CDC减振器阻尼系数可调范围为基础,建立连续天棚控制算法,并结合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搭建整车半主动悬架的阻尼控制联合仿真模型。为优化控制算法中前后悬架天棚阻尼系数,首先建立平衡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指标,指标由连续中小激励的悬架隔振指标、单个脉冲激励的悬架降振指标、角阶跃的悬架响应指标组成。其次,采用中心复合有界设计定义试验设计策略,通过仿真计算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优化变量与综合评价指标之间的二次响应面模型,以综合评价指标最小为优化目标,优化后的前、后悬架天棚阻尼系数分别为5.39、3.61 Ns/mm。最后,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优化后的连续天棚控制算法,在确保与被动悬架操纵稳定性相当的前提下,可大幅提升乘坐舒适性,连续中小激励下悬架隔振舒适性提升20.44%,单次脉冲激励下悬架冲击舒适性提升5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连续天棚控制算法 中心复合有界设计 响应面法 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整车平顺性匹配优化
4
作者 廖映华 杨智 +1 位作者 王振新 刘长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3-50,共8页
以提升某纯电动汽车的平顺性为目的,在ADAMS中搭建了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将模型应用于ADAMS/Ride模块中的四立柱仿真试验台进行平顺性仿真实验,对照实车在标准四立柱台架上的道路模拟实验,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选... 以提升某纯电动汽车的平顺性为目的,在ADAMS中搭建了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将模型应用于ADAMS/Ride模块中的四立柱仿真试验台进行平顺性仿真实验,对照实车在标准四立柱台架上的道路模拟实验,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选取前、后悬架系统的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特性为设计变量,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设计得到平顺试验方案,使用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平顺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数据建立以驾驶员质心处的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为响应的响应面近似模型,基于响应面近似模型对整车行驶平顺性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了优化后的前、后悬架系统参数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辆以50 km/h的速度在沥青路面上行驶时,驾驶员质心处的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了7.6%,整车平顺性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顺性 纯电动汽车 响应面法 刚柔耦合模型 AD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