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浓香型大曲白酒窖泥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江鹏 何朝玖 +3 位作者 刘燕梅 尚娟芳 兰小艳 肖龙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2,共4页
基于传统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对白酒窖泥微生物的研究,阐述了研究白酒酿造微生物所运用生物学技术的各种方法、原理及对窖泥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主要对宏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 基于传统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对白酒窖泥微生物的研究,阐述了研究白酒酿造微生物所运用生物学技术的各种方法、原理及对窖泥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主要对宏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窖泥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群落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解决白酒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白酒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窖泥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养护探讨 被引量:17
2
作者 江鹏 何朝玖 +3 位作者 彭春芳 刘燕梅 肖龙泉 陈卓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5,共4页
窖泥是浓香型大曲酒发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浓香型大曲酒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该文阐述了窖泥的功能基础,分析了窖泥老化的现象及原因,总结了窖泥养护的方法,提出了防止功能微生物退化的窖泥养护的措施。只有正确认识窖泥退化... 窖泥是浓香型大曲酒发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浓香型大曲酒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该文阐述了窖泥的功能基础,分析了窖泥老化的现象及原因,总结了窖泥养护的方法,提出了防止功能微生物退化的窖泥养护的措施。只有正确认识窖泥退化的原因和窖泥养护的机理才能实现对窖泥的有效养护,最终提高浓香型白酒的质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微生物 窖泥老化 窖泥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乙酸乙酯酵母菌的筛选及其在清香型小曲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许银 杨强 +5 位作者 张龙 陈佳兴 刘源才 陈凯 程学勋 陈申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6-80,共5页
该研究利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纯化酵母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经过高粱汁培养基发酵初筛、高粱固态培养基发酵复筛,获得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并将其应用于清香型小曲白酒工业生产。结果表明... 该研究利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纯化酵母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经过高粱汁培养基发酵初筛、高粱固态培养基发酵复筛,获得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并将其应用于清香型小曲白酒工业生产。结果表明,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2株酵母菌,编号为Y87和Y88,经鉴定分别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其中菌株Y87乙酸乙酯产量最高,高粱汁液态发酵和高粱固态发酵乙酸乙酯产量分别达到1.13 g/L、1.14 g/L,菌株Y87强化曲酿造的白酒乙酸乙酯含量提高36.6%,杂醇含量降低7.1%,正丙醇含量降低16.1%,感官评分为90.7分,该白酒具有清香型小曲白酒的典型特征,入口醇甜,清香纯正,说明菌株Y87可显著提高小曲白酒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鉴定 乙酸乙酯 清香型小曲白酒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技术与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文章 程鹏 +4 位作者 陈才 刘绪兴 冯潜 杨生智 陈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2,共6页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对于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认识。该文主要综述了研究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方法,传统可培养技术以及现代分子生物...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对于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认识。该文主要综述了研究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方法,传统可培养技术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磷脂脂肪酸技术(PLF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基因克隆文库技术、高通量测序(HTS)技术以及组学技术,以及近年来传统可培养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应用研究进展,对深入研究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多样性构成及变化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大曲 真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研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老窖泥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其对酿造白酒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冯潜 刘绪兴 +1 位作者 文章 陈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8-133,共6页
该实验选取六尺巷酒厂产酒质量低的新窖池窖泥及附近酒厂产酒质量良好的成熟老窖池窖泥,提取总脱氧核糖核酸(DNA),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区基因进行扩增、高通量测序后分析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螺旋菌门(Spirochaetae)、厚壁菌门(F... 该实验选取六尺巷酒厂产酒质量低的新窖池窖泥及附近酒厂产酒质量良好的成熟老窖池窖泥,提取总脱氧核糖核酸(DNA),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区基因进行扩增、高通量测序后分析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螺旋菌门(Spirochaetae)、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不同浓香型白酒生产厂窖泥样品(标记为YRF、XJF及CXF)中的共有优势微生物;梭菌纲(Clostridia)是成熟窖泥中的绝对优势微生物;在窖泥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上,新窖泥样品(标记为LCX)中梭菌纲与芽孢杆菌纲(Bacilli)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成熟窖泥,是新窖池产酒质量比成熟老窖池差的主要原因。对窖泥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揭示浓香型白酒质量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酿造白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中的枯草芽孢杆菌对固态混菌发酵体系的扰动效应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丹 陈杰 +4 位作者 罗惠波 韩保林 李子健 谢军 黄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8-44,共7页
将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固态混菌发酵,研究不同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合浓香型大曲不同阶段下的发酵条件,选择温度/湿度分别为25℃/95%、35℃/85%、43℃/70%、50℃/60%、58℃/40%,... 将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固态混菌发酵,研究不同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合浓香型大曲不同阶段下的发酵条件,选择温度/湿度分别为25℃/95%、35℃/85%、43℃/70%、50℃/60%、58℃/40%,以小麦为培养基进行生料固态发酵,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功能的扰动。结果表明,在温度较高时,枯草芽孢杆菌会造成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而真菌略有减少;对固态混菌发酵体系中优势菌属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35℃/85%、43℃/70%发酵条件下,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毕赤酵母属(Pichia)的相对丰度增加,在25℃/95%和50℃/60%发酵条件下未知曲霉属(unspecified-Asperg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横梗霉属(Lichtheimia)的相对丰度增加;且与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的代谢通路显著改变。可见接种枯草芽孢杆菌会对固态混菌发酵体系中其他的微生物造成扰动进而影响体系中的微生物代谢。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在浓香型大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扰动效应 固态混菌 微生物相互作用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微生物菌群演替与吡嗪类物质合成的关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莹琪 陈杰 +5 位作者 周耀进 李子健 唐世超 赵玉川 罗惠波 黄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230,共9页
对浓香型大曲制曲过程中吡嗪类物质合成的阶段特征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解析,探究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吡嗪类物质合成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通量测序获得制曲过程中吡嗪类物质和微生物... 对浓香型大曲制曲过程中吡嗪类物质合成的阶段特征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解析,探究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吡嗪类物质合成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通量测序获得制曲过程中吡嗪类物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寻找制曲过程中的差异微生物。基于Spearman相关系数构建差异微生物与吡嗪类物质的相关性,及这些吡嗪类代谢相关微生物与浓香型大曲微生物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网络图。结果显示,在制曲过程中共检测到9种吡嗪类物质,在1~5 d和7~28 d阶段吡嗪类物质的数量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且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可分为两个阶段:A阶段(1~5 d)和B阶段(7~28 d)。在A阶段,差异真菌主要为奥默柯达属(Kodamae)、念珠菌属(Candida),差异细菌主要为考萨考氏菌属(Kosakonia)、泛菌属(Pantoea)、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B阶段差异真菌主要为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丝孢菌属(Thermomyces),差异细菌主要为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制曲过程中与吡嗪类物质合成呈正相关的微生物包括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横梗霉属(Lichtheimia)等;呈负相关的微生物包括嗜热子囊菌属、镰刀菌属(Fusarium)等,这些吡嗪合成相关微生物与制曲过程中其他大曲微生物之间多呈正相关,仅嗜热真菌属(嗜热子囊菌属)等少数微生物表现出负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合成吡嗪类物质相关的微生物菌群,为解析大曲微生物合成吡嗪类物质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微生物群落 吡嗪类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黄水为培养基生产细菌纤维素 被引量:5
8
作者 文章 何朝玖 +6 位作者 陈才 钱芪云 王桥慧 刘绪兴 杨生智 程鹏 陈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107,共8页
黄水是白酒酿造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将黄水用水以不同比例进行稀释,制成稀释黄水培养基(黄水为唯一营养源,不添加任何外源营养成分),在不同稀释比例黄水培养基中进行葡糖醋杆菌静置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bacte... 黄水是白酒酿造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将黄水用水以不同比例进行稀释,制成稀释黄水培养基(黄水为唯一营养源,不添加任何外源营养成分),在不同稀释比例黄水培养基中进行葡糖醋杆菌静置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30℃静置发酵14 d,发酵结束后测定发酵液中BC产量和BC产率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黄水最佳稀释比为2:8,在此条件下,BC产量达到最高值(2.42 g/L),比对照组的HS培养基BC产量;1.58 g/L)提高了53.2%;BC产率为93.77%,相比对照组提高了813.05%。进一步检测发酵过程中葡糖醋杆菌BC产量以及理化指标变化,2:8稀释比黄水培养基发酵结束后还原糖消耗率和剩余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4.84%和1.36 g/L,均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在不同灭菌方式培养基中,过滤灭菌培养基中BC产量为3.19 g/L,BC产率为107.56%,与高压湿热灭菌相比,也均有显著提高。因此,以黄水为唯一营养源作为培养基,不仅提高了BC产量,降低了BC生产成本,也为黄水的开发利用和BC的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葡萄醋杆菌 细菌纤维素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