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宜兴市水稻新品种引进种植初报
1
作者 邵珊 陈可伟 +1 位作者 郑博文 朱正康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65-67,70,共4页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省宜兴市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特选择‘银香38’‘武香粳168’‘沪软玉1号’‘宁香粳9号’‘软玉7276’‘南粳8911’这6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粳稻新品种,进行了品种引进安全性测试,调查了其适应性、丰产性、...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省宜兴市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特选择‘银香38’‘武香粳168’‘沪软玉1号’‘宁香粳9号’‘软玉7276’‘南粳8911’这6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粳稻新品种,进行了品种引进安全性测试,调查了其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从生育期来看,除了‘沪软玉1号’‘南粳8911’的全生育期较其他品种略长以外,其余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均相对适宜;从产量和稻米品质来看,‘软玉7276’的产量表现最佳,但是其稻米食味品质相对一般,‘宁香粳9号’的稻米品质表现最佳,且产量表现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种引进 安全测试 产量 稻米品质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宜兴市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施情况、成效及问题与对策
2
作者 邵珊 朱正康 郑博文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6-18,共3页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略,也是落实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宜兴市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落实,总结了宜兴市近几年耕地轮作休耕的基本工作情况和工作...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略,也是落实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宜兴市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落实,总结了宜兴市近几年耕地轮作休耕的基本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并针对宜兴市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农民实施意愿较弱、休耕轮作模式单一等问题,在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模式、配套技术服务和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发展模式 技术服务 时空布局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简报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可伟 朱正康 +1 位作者 刘颖斐 蒋涛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第1期33-35,共3页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省宜兴市种植的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特于2020年对6个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在宜兴市的种植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目前宜兴市主推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武运粳31号""南粳3908",在宜兴市的种植表现仍较...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省宜兴市种植的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特于2020年对6个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在宜兴市的种植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目前宜兴市主推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武运粳31号""南粳3908",在宜兴市的种植表现仍较好;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银香38""武育粳39号",在宜兴市的种植表现也较好,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比较 生育期 产量 米质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推进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可伟 朱正康 +1 位作者 崔芳芳 蒋涛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7-9,20,共4页
江苏省宜兴市生态环境条件好,生态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具有推进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仍存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压力大、粮食生产后劲乏力等制约因素。为推进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需立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江苏省宜兴市生态环境条件好,生态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具有推进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仍存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压力大、粮食生产后劲乏力等制约因素。为推进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需立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品种优质化、栽培标准化、质量安全化"为主线,依靠绿色、有机生产技术,通过改善生产环境与条件,严格进行技术措施与投入品控制,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粮食生产,从而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相结合、高产与生态相结合、生态与效益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产业化发展 规模经营 绿色生态 减投减排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宜兴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及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可伟 蒋涛 +1 位作者 钱伟杰 吴春雷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第2期11-12,19,共3页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通过重视试验示范、加快品种更新、建立生产规程、扩大优质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扶持农业企业、推进品牌创建等措施,进行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及其三产融合模式探索。为进一步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及三产融合发展,需...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通过重视试验示范、加快品种更新、建立生产规程、扩大优质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扶持农业企业、推进品牌创建等措施,进行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及其三产融合模式探索。为进一步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及三产融合发展,需改善稻田基础设施、提高稻米品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以促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巩固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加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米产业 三产融合 发展 措施 思路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麦188在江苏宜兴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6
作者 任玲 杨东平 《农业工程技术》 2018年第29期49-50,共2页
宜兴市于2012年秋播开始连续多年进行了小麦新品种"苏麦188"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产量潜力高,综合抗性好,目前已作为宜兴市小麦种植推广品种。为促进该品种在宜兴市的推广种植,在介绍产量表现、特征特性的基础上,从种子处... 宜兴市于2012年秋播开始连续多年进行了小麦新品种"苏麦188"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产量潜力高,综合抗性好,目前已作为宜兴市小麦种植推广品种。为促进该品种在宜兴市的推广种植,在介绍产量表现、特征特性的基础上,从种子处理、适期播种、适宜播量、肥料运筹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麦188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油50在宜兴地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东平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21期84-85,共2页
宜兴市于2012年秋播开始引进油菜新品种"浙油50"进行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优质、高产、多抗、高含油率,综合性状突出,目前已成为宜兴地区油菜生产主导品种。
关键词 浙油50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在宜兴市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8
作者 郑博文 周焕成 +2 位作者 沈丹锋 朱正康 陈可伟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14-117,共4页
为探索出江苏省宜兴市小麦生产上高产高效的缓释肥施用方式,从而为宜兴市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特研究了不同缓释肥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其构成、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宜兴市当地主推的施肥模式,... 为探索出江苏省宜兴市小麦生产上高产高效的缓释肥施用方式,从而为宜兴市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特研究了不同缓释肥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其构成、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宜兴市当地主推的施肥模式,小麦实际产量最高,且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在两种缓释肥施用方式中,缓释肥两次施用的小麦实际产量高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小麦,但由于缓释肥两次施用增加了1次追肥成本,故缓释肥两次施用的小麦经济效益仅略高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小麦 产量 经济效益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草坪无土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周新伟 孙晓瑜 +2 位作者 邵珊 张莎莎 王海候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12-14,共3页
为探索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草坪无土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百慕大为供试草坪草品种,以草炭基质、常规耕地土壤为对照,以秸秆源基质为处理,采用大区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草坪生长性状及成坪质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草炭基... 为探索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草坪无土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百慕大为供试草坪草品种,以草炭基质、常规耕地土壤为对照,以秸秆源基质为处理,采用大区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草坪生长性状及成坪质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草炭基质处理的草坪密度、自然高度、节间长、覆盖度、盘结力、成坪速度及干物质重等性状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耕地土壤处理;秸秆源基质处理的草坪各项质量性状指标均略差于草炭基质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推测秸秆源基质疏松、透气、保水、微生物活跃、供肥能力强,为草坪草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与无土栽培常用的草炭基质理化性状相似,具备草坪基质的基本特征,是草坪基质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基质 草坪 无土栽培 生产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技术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俊义 杨东平 +2 位作者 解平 史旭东 骆建军 《上海农业科技》 2006年第2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稻鸭共作 技术实践 水稻生产 农田生态环境 稻田养鸭 生态功能 农业新技术 紧密结合 生产功能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粳“常优1号”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俊义 杨东平 +2 位作者 吴国良 张小虎 许乐平 《上海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30-31,共2页
机械化栽插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杂交粳稻因具备较突出的生产优势也将成为生产上的主要应用品种.杂交粳稻具有杂交优势、分蘖性较强的特点,在栽培上提倡双本栽插,而机械化栽插苗数很难把握,所以杂交稻机插一直是水稻生产上的一... 机械化栽插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杂交粳稻因具备较突出的生产优势也将成为生产上的主要应用品种.杂交粳稻具有杂交优势、分蘖性较强的特点,在栽培上提倡双本栽插,而机械化栽插苗数很难把握,所以杂交稻机插一直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技术难题.为此,近年来,我们不断试验、探索杂交粳稻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2006年在官林镇进行了“常优1号”机育机插超高产栽培示范,面积100亩,获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栽培技术 常优1号 机插 杂粳 水稻生产 杂交粳稻 杂交优势 生产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机条播技术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可伟 陈俊义 +4 位作者 杨东平 解平 骆建军 丁克平 吴国良 《上海农业科技》 2013年第3期45-46,52,共3页
为提高宜兴市水稻直播技术水平,2012年通过引进2BD-6D型带式精量直播机,对浸种催芽、机械调节、直播行距、田面沉实度和秸秆还田量等多个技术环节进行了专题试验研究。通过生产实践,与常规直播相比,机条播具有播种有序、管理方便、实现... 为提高宜兴市水稻直播技术水平,2012年通过引进2BD-6D型带式精量直播机,对浸种催芽、机械调节、直播行距、田面沉实度和秸秆还田量等多个技术环节进行了专题试验研究。通过生产实践,与常规直播相比,机条播具有播种有序、管理方便、实现精量播种、出苗快、齐苗匀苗程度好、有效解决秸秆还田的问题、杂草(稻)危害轻、省工节本和增产增效等优势,同时初步掌握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机条播稳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技术内容包括:整地后田面宜沉实2d后播种;宜采用3~5mm芽谷进行机直播;播种量2.5kg/667m2;行距宜采用2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条播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套麦秸秆还田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东平 陈可伟 +4 位作者 陈俊义 解平 周焕成 蒋志新 杨晓强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2期58-59,43,共3页
为解决小麦秋播季节矛盾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特开展了稻套麦结合秸秆还田专题研究。结果表明,稻套麦与秸秆机械化还田结合可争得季节主动,减少秸秆还田用工,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会造成小麦成苗率明显下降,发苗均匀程度差... 为解决小麦秋播季节矛盾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特开展了稻套麦结合秸秆还田专题研究。结果表明,稻套麦与秸秆机械化还田结合可争得季节主动,减少秸秆还田用工,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会造成小麦成苗率明显下降,发苗均匀程度差,冬前单株带蘖数也少,最终造成穗数极显著降低,从而影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套麦 秸秆还田 机械化 高效集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丁烯氟虫腈防治小菜蛾应用技术研究
14
作者 潘云枫 张小虎 邹燕敏 《上海农业科技》 2007年第1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使用技术 EC防治 小菜蛾 氟虫腈 应用 丁烯 田间药效试验 无公害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宜兴红”茶品牌发展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梦华 徐建陶 +1 位作者 沈笑一 丁宁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7-8,共2页
“宜兴红”茶生产历史悠久、制茶技艺成熟,已成为宜南丘陵山区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之一。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宜兴红”茶产业,现对“宜兴红”茶品牌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工作成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铸魂、以产... “宜兴红”茶生产历史悠久、制茶技艺成熟,已成为宜南丘陵山区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之一。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宜兴红”茶产业,现对“宜兴红”茶品牌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工作成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铸魂、以产业筑基、以科技塑形的品牌发展计划,旨在推动“宜兴红”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红”茶 品牌建设 产品质量 知名度 发展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宗幼如 丁荷芳 +1 位作者 吴常军 花立莲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24期49-49,52,共2页
总结了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适时早播、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翻沤等。
关键词 紫云英 生物学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秧田秋种油白菜的技术与效益
17
作者 邵志双 储夕初 徐永君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6-27,共2页
历史上苏南稻区的水稻秧田一直用冬闲田或绿肥、大麦等三种茬口。冬闲,浪费土地资源;种绿肥,经济效益低;种大麦,由于黄花叶病和草害的影响,产量和效益均较低,而且消耗地力不利于培肥秧田。我们近几年来,进行了秧田前茬改种油白菜(当地... 历史上苏南稻区的水稻秧田一直用冬闲田或绿肥、大麦等三种茬口。冬闲,浪费土地资源;种绿肥,经济效益低;种大麦,由于黄花叶病和草害的影响,产量和效益均较低,而且消耗地力不利于培肥秧田。我们近几年来,进行了秧田前茬改种油白菜(当地俗称九头菜)试验。1990年在全市生产示范9700余亩,其中新芳乡2729亩,占全乡秧田面积80.26%,平均亩产106千克。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培肥了秧田,也为稳油菜、扩小麦腾出了茬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栽培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藻有机肥在观赏性京水菜基质栽培中的施用效果
18
作者 陈雪民 邵珊 +3 位作者 陶玥玥 李瑞霞 佘旭东 王海候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9期38-41,共4页
为探讨蓝藻有机肥在观赏性京水菜基质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施用技术,在基质栽培条件下,该研究以草炭基质为主要栽培载体、京水菜为试验对象,以施用羊粪商品有机肥(质量占比为25%)为对照(CK),以施用蓝藻有机肥为处理,设置了3个施用比例(... 为探讨蓝藻有机肥在观赏性京水菜基质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施用技术,在基质栽培条件下,该研究以草炭基质为主要栽培载体、京水菜为试验对象,以施用羊粪商品有机肥(质量占比为25%)为对照(CK),以施用蓝藻有机肥为处理,设置了3个施用比例(10%、25%、40%),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栽培基质养分性状及京水菜相关农艺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栽培基质养分含量随蓝藻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蓝藻有机肥促进了京水菜生长发育,并且随着蓝藻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京水菜株高、开展度、叶面积、叶片数及干物质质量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机肥料施用量相同条件下,蓝藻有机肥对京水菜的促长作用优于对照处理,推测蓝藻有机肥对栽培基质有机质与速效氮的提升作用优于羊粪有机肥,促进了京水菜的生长;蓝藻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其促进生长的增幅效应呈递减的趋势,蓝藻有机肥在京水菜栽培基质中的施用比例优选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有机肥 观赏性京水菜 基质 施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秸秆源基质及其复配基质对观赏性羽衣甘蓝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孙晓瑜 邵珊 +2 位作者 张莎莎 佘旭东 王海候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3期120-124,共5页
为了探究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观赏性花卉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适宜的基质配方,以羽衣甘蓝为供试花卉,以生产中常用基质(85%草炭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为对照(CK),将秸秆源基质与珍珠岩、蛭石、椰糠基质、稻壳生物炭等辅料按不同比例... 为了探究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观赏性花卉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适宜的基质配方,以羽衣甘蓝为供试花卉,以生产中常用基质(85%草炭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为对照(CK),将秸秆源基质与珍珠岩、蛭石、椰糠基质、稻壳生物炭等辅料按不同比例复配成5种基质,开展了羽衣甘蓝基质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处理对羽衣甘蓝相关观赏性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中添加一定比例辅料,有利于降低基质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优化基质持水率、EC值等性状指标;在不同配方处理中,配方5(70%秸秆源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15%稻壳生物炭)处理的羽衣甘蓝各项观赏性农艺指标表现为最优。综上,稻麦秸秆源基质可应用于羽衣甘蓝基质栽培中,优选配方5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稻麦秸秆源基质 配方 理化性质 观赏性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种植结构及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变化 被引量:32
20
作者 闵炬 纪荣婷 +7 位作者 王霞 陈可伟 徐建陶 潘云枫 陆志新 路广 王远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30-1238,共9页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计年鉴和文献调研数据,通过2002—2017年太湖地区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果菜茶和水稻种植面积、N和P养分投入量、农田N和P流失负荷研究分析,为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得出如下结论:2002—2017年太湖地区果菜茶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尤其是果园(增加2.852×104hm2)和茶园(增加1.892×104hm2),而稻田种植面积下降显著(下降1.985×105hm2);2002—2010年间种植结构变化速率远高于2010—2017年,且果菜茶种植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武进、南浔、宜兴、苏州市区、长兴等临湖地区。2002—2017年太湖地区N、P肥投入量分别降低25.26%和9.59%, N流失量显著下降34.66%, P流失量仅下降1.84%。现今太湖地区稻田、果园、菜园和茶园的N流失负荷分别为10 200t、670 t和10 100 t、250 t, P流失负荷估算量分别为290 t、400 t、3 000 t和50 t。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太湖地区稻田种植体系已不是农田N、P流失的最大来源,果菜茶来源的N、P流失总和已排在第一位,成为了目前农田N、P流失的优先控制对象。建议下一阶段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侧重于优化果菜茶与水稻种植结构,同时强化P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最终实现太湖地区种植业的清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田 果园、菜地和茶园 种植面积 氮磷投入量 径流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