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1
作者 尹俊洋 宗启言 +8 位作者 吴达 吕朋华 丁鸭锁 刘艳 邵祥忠 丁桂兵 程言博 曹洁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责任闭塞血管及其所在位置(前循环、后循环)、是否为醒后卒中、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吸烟、饮酒。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全身麻醉、术中是否结合抽吸取栓、取栓次数、是否首次再通[1次支架取栓即实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术中是否采取补救治疗[包括应用其他支架取栓、动脉内尿激酶溶栓、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急诊血管成形术(单纯支架置入术、单纯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中是否使用球囊导引导管及出院时NIHSS评分。有效性指标包括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mTICI分级3级)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安全性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与器械相关的术中并发症(血栓逃逸、医源性夹层、手术部位出血)和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根据责任闭塞血管所在位置将所有患者分为前循环闭塞组和后循环闭塞组,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366例,平均(69±11)岁,80岁及以上患者54例(14.8%),男221例(60.4%),前循环闭塞组296例,后循环闭塞组70例。(1)337例(92.1%)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282例(77.0%)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平均取栓(1.9±1.0)次,141例(38.5%)患者实现了首次再通;9例(2.5%)患者术中使用了其他支架,65例(17.8%)患者行急诊血管成形术,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为10.9%(40/36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3.6%(196/366),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为23.0%(84/366),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6%(13/366);中位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75(52,110)min,中位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370(280,488)min。(2)前、后循环闭塞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1%(163/296)和47.1%(33/70),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93.2%(276/296)和87.1%(61/70),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79.1%(234/296)和68.6%(48/70),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分别为12.2%(36/296)和5.7%(4/70),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11/296)和2.9%(2/70),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分别为21.6%(64/296)和28.6%(20/7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可有效、安全实现血管再通。本研究结果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多中心研究 RECO支架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前瞻性临床多中心对照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江基尧 方乃成 +8 位作者 张建平 李维平 徐蔚 朱诚 许文辉 包映辉 王勇 邱永明 罗其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2,304,共4页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42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2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10)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温组(n=218)维持在(37±0...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42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2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10)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温组(n=218)维持在(37±0.5)℃,观察其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6年,亚低温组75例预后良好(35.7%)、32例中残(15.2%)、50例重残(238%)、7例植物生存(3.3%)、46例死亡(21.9%);常温组56例预后良好(25.7%)、中残25例(11.5%)、重残58例(26.6%)、植物生存8例(3.7%)、死亡71例(3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低温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温组(P<0.05),其应激性溃疡和癫痫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两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心律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常温组,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病人 脑挫裂伤 颅内高压 脑水肿 临床 伤病 前瞻性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蒋宽 许文辉 +5 位作者 吴达 周立平 智通乐 蒋震伟 张翔 蒋敏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20-1822,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并伴有颅内出血的sTBI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将接...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并伴有颅内出血的sTBI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将接受ICP监测的患者与未接受ICP监测的患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是院内病死率。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sTBI患者中,47例(51.1%)接受了ICP监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ICP监测与病死率降低相关(P=0.041)。结论:行持续ICP监测的sTB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病死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4
作者 朱国 许文辉 +2 位作者 周志平 吴达 王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83-2584,共2页
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居第三位,而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25%.传统翼点入路是治疗MCA动脉瘤的经典入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显微器械的不断更新.许多治疗动脉瘤的显微微创技术应运而生.... 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居第三位,而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25%.传统翼点入路是治疗MCA动脉瘤的经典入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显微器械的不断更新.许多治疗动脉瘤的显微微创技术应运而生.近3年来我科对15例MCA动脉瘤经眶上外侧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入路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手术治疗 脑血管疾病 医学影像学 翼点入路 微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