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恺迪 顾诗渊 +3 位作者 史路遥 杨怡尧 钱振宇 任占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总负荷评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82例老年CSVD患者临床资... 目的分析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总负荷评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82例老年CSVD患者临床资料,参考《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工具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并以此分为障碍组76例和正常组106例,比较2组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BPV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4 h 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4 h DBPCV)]差异,使用ROC曲线评估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24 h SBPCV、24 h DBPCV对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根据障碍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分为轻度障碍亚组43例(MoCA评分为18~25分)和中重度障碍亚组33例(MoCA评分<18分),比较2个亚组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的相关性。结果障碍组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总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0.926~0.980,P=0.000)、24 h SBPCV(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95~0.906,P=0.000)、24 h DBPCV(曲线下面积为0.761,95%CI:0.690~0.832,P=0.000)均对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截断值分别为1.5分、11.82%、8.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为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轻度障碍亚组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显著低于中重度障碍亚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CSVD患者MoCA评分与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呈显著负相关(r=-0.755、-0.632、-0.601,P<0.01)。结论检测总负荷评分及BPV指标对判断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利,且总负荷评分越高、BPV越大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可为临床诊疗开拓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血压 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突触素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胡燕 张志军 +2 位作者 杨学峰 何志贤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突触素的影响,取孕14~16d 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部,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的中脑腹侧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雌二醇(E2)+MPP+组、GST+MPP+组、MPP+组。进行四...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突触素的影响,取孕14~16d 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部,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的中脑腹侧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雌二醇(E2)+MPP+组、GST+MPP+组、MPP+组。进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代谢状态。采用TH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TH阳性神经元的生长状况以及突触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E2+MPP+组以及GST+MPP+组相比,MPP+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少,SYN免疫活性产物表达亦减少,细胞活力差。而E2+MPP+组、GST+MPP+组中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ISTEIN 多巴胺能神经元 突触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3
作者 杨学峰 沈国强 +2 位作者 王念 董玉林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1-635,共5页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取孕14~16 d的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E2+MPP+组、GST+MPP+组、MPP+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培养物...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取孕14~16 d的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E2+MPP+组、GST+MPP+组、MPP+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培养物中TH阳性神经元的生长状况、观察神经元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染色情况。通过突触素(SY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实验组突触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E2+MPP+组以及GST+MPP+组相比,MPP+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少,SYN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亦减少(P<0.05);MAP-2阳性染色的平均灰度减少约40%左右。而E2+MPP+组、GST+MPP+组中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ISTEIN 多巴胺能神经元 突触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4
作者 宋雪详 宗惠花 +1 位作者 陈成芳 陈文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725-2728,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失眠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治疗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西药治疗,观察2组患...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失眠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治疗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西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4.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3,P〈0.05);治疗组乏力、口干、头晕、嗜睡、幻觉等不良反应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总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8,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中西医结合 艾司唑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治疗前后海马亚区体积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瑜 曹志宏 +4 位作者 罗一烽 单海荣 谢文超 张小洁 王文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2-596,共5页
目的观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前后海马MRI亚区体积变化,为轻度AD的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轻度AD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和安慰剂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老年志愿... 目的观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前后海马MRI亚区体积变化,为轻度AD的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轻度AD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和安慰剂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老年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行MRI 3D快速场回波序列,采用FreeSurfer自动获取双侧海马各亚区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分析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海马CA1、CA2-3和CA4-DG,右侧CA1和CA2-3体积缩小(t>2.294,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侧CA4-DG亚区体积较安慰剂组增大(t=2.196,P<0.05),而双侧CA1和CA2-3体积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88,P>0.06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较安慰剂组增加(t=2.764,P<0.05)。结论轻度A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双侧海马不同亚区体积存在改变,左侧CA4-DG体积可能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价疗效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海马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血清ADMA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倪明珠 余锋 +3 位作者 刘文灿 褚忠海 王兆平 王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6例SIVD患者分为SIVD无认知损害组(n=53)和SIVD轻度认知损害组(n=63)。纳入58例认知功能正常的体检者为对照组。根...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6例SIVD患者分为SIVD无认知损害组(n=53)和SIVD轻度认知损害组(n=63)。纳入58例认知功能正常的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头颅MRI表现评定SIVD患者白质病变(WML)程度(Fazekas评分)和腔隙性脑梗死(LI)数量。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连线测试A(TMT-A)、波士顿命名测试(BNT)、画钟测试(CDT)、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HVLT)、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等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DMA水平;比较各组间ADMA水平、脑损伤程度,将ADMA等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SIVD患者Fazekas评分、LI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ADMA浓度随脑损伤程度加重而增高(P<0.01);血清ADMA水平与MMSE(rs=-0.227,P<0.05)、BNT(rs=-0.245,P<0.05)、CDT(rs=-0.364,P<0.01)、HVLT(rs=-0.285,P<0.01)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与TMT-A(rs=0.293,P<0.01)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在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DMA水平仍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性(β=-0.219,P<0.05),当进一步校正WML分级后,ADMA水平与MMSE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DMA在SIVD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血清ADMA水平或许可以早期识别SIVD及SIVD轻度认知损害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轻度认知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APH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7
作者 任占云 陈逍天 +7 位作者 李杰 汤武装 杨松 陈燕春 赵祥海 宗惠花 刘春兰 沈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DIAPH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关系,以及DIAPH1基因表达、血浆miR NA表达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江苏宜兴市6个乡镇共4 128例受试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2 012例高血压患者及2 116例... 目的:探讨DIAPH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关系,以及DIAPH1基因表达、血浆miR NA表达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江苏宜兴市6个乡镇共4 128例受试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2 012例高血压患者及2 116例血压正常对照者;另增加94例老年血压正常对照,共计4 222例进行高血压病例-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 高血压 DIAPH1 基因多态性 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核糖核酸495及微小核糖核酸200b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发病年龄的关联分析
8
作者 秦山梅 沈冲 +4 位作者 汤武装 林颖 王昭君 张治中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2-189,共8页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495及miRNA-200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缺血性卒中发病年龄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09年5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LAA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697例,记录患...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495及miRNA-200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缺血性卒中发病年龄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09年5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LAA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697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不良嗜好(吸烟、饮酒史)。通过NCBI dbSNP数据库及既往文献筛选出2个基因(miRNA-495及miRNA-200b)中的2个SNPs位点,分别为rs2281611及rs7549819。采用SNPscan法对miRNA-495 rs2281611和miRNA-200b rs7549819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累计突变等位基因的个数。根据基因型中突变等位基因个数和,将697例患者分为3组,即突变等位基因总数0个(不携带突变等位基因)、1~2个、3~4个。为了避免不同年龄段对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先对年龄进行了分层分析,即年龄<59岁(中青年),年龄≥59岁(老年)。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年龄相关的卒中发病比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2个SNPs多态性与LAA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1)697例LAA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无高血压病史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高血压病史者,有吸烟史及饮酒史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无吸烟史及饮酒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63.7±10.6)岁比(66.9±9.4)岁,t=-3.605;吸烟史:(62.4±10.2)岁比(67.0±9.5)岁,t=5.103;饮酒史:(62.8±9.7)岁比(66.4±9.8)岁,t=3.063;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miRNA-495 rs2281611的共显性模型中,TT、TG、GG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6.3±10.3)、(66.7±9.5)、(64.1±10.0)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4,P=0.015);在miRNA-495 rs2281611的隐性模型中,GG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早于TT型和TG型[(64.1±10.0)岁比(66.6±9.7)岁,t=2.870,P=0.004];在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携带miRNA-495 rs2281611 GG型患者发生LAA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更高(共显性:HR=1.40,95%CI:1.12~1.74,P=0.003;隐性:HR=1.35,95%CI:1.13~1.62,P=0.001)。在miRNA-495 rs2281611的显性模型中,TT型与TG+GG型平均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NA-200b rs7549819各遗传模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在年龄≥59岁的老年患者中,与miRNA-200b rs7549819 TT+TC型相比,CC型LAA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了38.0%(HR=1.38,95%CI:1.08~1.77,P=0.009),且与CC型患者发病年龄更早(Log-rankχ^(2)=9.579,P=0.002);中青年患者中CC型携带者LAA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则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3,95%CI:0.45~1.18,P=0.193),且与CC型患者发病年龄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651,P=0.199)。(4)697例患者总体情况显示,随着携带累计突变等位基因数量的增加,LAA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携带0、1~2、3~4个突变等位基因LAA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67.7±9.1)、(66.4±10.0)、(64.1±9.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8,P=0.017);携带3~4个突变等位基因与携带0、1~2个突变等位基因的LAA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12),而携带0个与1~2个突变等位基因患者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与不携带突变等位基因患者相比,携带3~4个累计突变等位基因患者LAA卒中发病风险增加了41.0%(HR=1.41,95%CI:1.04~1.91,P=0.029),该结果在女性及老年患者中仍显著(女性:HR=1.62,95%CI:1.03~2.55;老年:HR=1.46,95%CI:1.03~2.06;均P<0.05),但该结果在男性及中青年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NA-495 rs2281611、miRNA-200b rs7549819多态性与LAA缺血性卒中发病年龄提前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发病年龄 微RNAS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