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EGFR单抗与抗VEGF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钱维 陈国昌 +3 位作者 张永镇 朱伟 李兆申 蔡全才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探讨抗EGFR单抗与抗VEGF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及相关组织的会议文章获得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两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探讨抗EGFR单抗与抗VEGF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及相关组织的会议文章获得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两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 2.15.1统计软件中的“Meta”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包含了5个研究、共2 059例患者。与对照组仅用单种单抗治疗相比,试验组使用两种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更短[RR=1.12,95% CI(1.05~1.19)];总体生存时间[RR=1.17,95% CI(0.98~1.40)]、总体缓解率[RR=0.97,95% CI(0.89~1.07)] 无明显差别。试验组的3/4级皮肤毒性[RR=12.62,95% CI(1.90~83.84)]、3/4级感染[RR=1.53,95% CI(1.13~2.08)]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4级胃肠道不良事件[RR=1.48,95% CI(0.79~2.77)]和3/4级静脉血栓[RR=1.18,95% CI(0.84~1.65)]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3/4级高血压[RR=0.61,95% CI(0.42~0.87)]和3/4级神经系统不良事件[RR=0.54,95% CI(0.37~0.80)]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种单抗治疗相比,两种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更短,总体生存时间和总体缓解率无明显改善,皮肤毒性和感染等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 帕尼单抗 大肠癌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兆申 许国铭 +8 位作者 孙志扬 陶忻 邹晓平 金震东 孙振兴 熊源长 方国恩 陈国昌 夏惠治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75-476,共2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111例(男性70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3.6岁),给予奥曲肽0.1mg,静脉滴注,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111例(男性70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3.6岁),给予奥曲肽0.1mg,静脉滴注,1次/8h,共维持3d。结果:24,48及72h止血率分别为18.9%,28.8%和37.8%,3d总止血率为85.6%,无效率为14.4%。未发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奥曲肽对严重创伤、烧伤、神经系统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不良及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曲肽 胃粘膜病变 应激性溃疡 出血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短期创伤程度及远期生存复发情况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潘琦 张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0期2427-2430,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短期创伤程度及远期生存复发情况。方法:对在我院确诊为早期胃癌的1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开腹组。随访两组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术后3d时测定血清中创伤相...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短期创伤程度及远期生存复发情况。方法:对在我院确诊为早期胃癌的1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开腹组。随访两组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术后3d时测定血清中创伤相关分子、肿瘤标志分子以及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术后1年时测定血清中肿瘤标志分子。结果:在5年随访时间内,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生存率达到100%,内镜组3年复发率和5年复发率均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d时,内镜组血清中CA199、CA724、OPN、CD44v6、DKK-1、CRP、PA、SAA的含量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GAS、MTL的含量以及外周血红细胞的C3bR花环数目、ICR花环数目、CD58、CD59、CR3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1年时,两组血清CA199、CA724、OPN、CD44v6、DKK-1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与开腹根治性切除术相当且短期的创伤程度弱于开腹手术,术后胃肠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切除术 复发 肿瘤标志物 红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菌小鼠在肠道菌与机体免疫互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征 刘志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3-666,共4页
肠道菌在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肠道菌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无菌小鼠作为一种动物模型,在研究肠道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必不可缺。本综述以无菌小鼠模型为基础,探讨肠道菌对机体系统发育、维持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一些特有... 肠道菌在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肠道菌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无菌小鼠作为一种动物模型,在研究肠道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必不可缺。本综述以无菌小鼠模型为基础,探讨肠道菌对机体系统发育、维持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一些特有的肠道菌在免疫调控中的具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小鼠 肠道菌群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研究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芮菊萍 朱瑞农 +2 位作者 陈国昌 毛伯能 邵芳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 :阐述肠化发生率、好发部位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揭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密切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7~2012年宜兴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67 895例内镜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及好发部位,并探讨其发生的危... 目的 :阐述肠化发生率、好发部位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揭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密切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7~2012年宜兴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67 895例内镜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及好发部位,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为31.18%(16 333/36 050)。胃角的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最高,为58.63%(5 789/9 874)。肠化的发生与年龄(P〈0.01),性别(P〈0.01,OR=1.42,95%CI=1.37~1.47),幽门螺杆菌(Hp)感染(P〈0.01,OR=1.97,95%CI=1.90~2.04),胆汁反流(P〈0.01,OR=0.73,95%CI=0.68~0.78)及胃癌家族史(P〈0.01,OR=2.58,95%CI=2.33~2.85)五个方面相关。结论 :通过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宜兴地区肠上皮化生的现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p感染、胃癌家族史。保护性因素为胆汁反流。肠上皮化生易发于胃角,这一结果也许可以指导内镜医师对可疑肠化的患者在上述部位多取活检,以增加检出率,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幽门螺杆菌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潘琦 郝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4-1265,共2页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对内脏敏感性改变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50例IB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肛门直肠括约肌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括约肌松弛压,再分别取样各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对内脏敏感性改变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50例IB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肛门直肠括约肌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括约肌松弛压,再分别取样各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和乙状结肠处的4块黏膜标本,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进行MC染色并分析其密度。结果:IBS患者肛门直肠括约肌的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松弛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阈值、疼痛阈值和排便阈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BS组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以及升结肠黏膜MC密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腹泻型IBS组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以及升结肠黏膜MC密度均显著高于便秘型IBS组(P<0.05)。结论:IBS患者肠黏膜MC存在显著异常,可能对IBS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性 肠黏膜 肥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rafenib对裸鼠肝癌术后复发的抑制和促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小忠 杨民 +1 位作者 郭严 孙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244-1248,共5页
目的多激酶抑制剂sorafenib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肝癌的效果尚待研究。文中探讨裸鼠肝原位移植癌手术切除后,应用sorafenib抑制肿瘤复发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原位种植于30只裸鼠肝,2周... 目的多激酶抑制剂sorafenib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肝癌的效果尚待研究。文中探讨裸鼠肝原位移植癌手术切除后,应用sorafenib抑制肿瘤复发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原位种植于30只裸鼠肝,2周后手术切除移植瘤。随机均分成3组:对照组、低剂量sorafenib治疗组(30 mg/kg)和高剂量sorafenib治疗组(100 mg/kg)。3周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低剂量和高剂量sorafenib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小于低剂量组(P<0.05)。高低剂量sorafenib治疗组MVD和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个治疗组肝癌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多,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凋亡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sorafenib可有效地抑制裸鼠肝癌术后残留肿瘤细胞的生长,控制肿瘤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SORAFENIB KI-67 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