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余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陆赟 翁嘉懿 +2 位作者 徐亮 陈燕春 殷云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残余胆固醇(RC)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39例...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残余胆固醇(RC)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39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支架植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入院次日空腹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根据住院期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ISR组,58例)和非支架内再狭窄组(non-ISR组,181例)。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C与ISR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C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总胆固醇(TC)、RC、支架个数、支架总长度及糖尿病、吸烟、多支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RC四分位间距,根据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4组(Q1~Q4),4组患者(Q1~Q4)ISR的发病率分别为20.0%、14.8%、22.0%和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RC与ISR呈正相关(r=0.179;P<0.05)。ROC分析结果表明,R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95%CI 0.572~0.697;P<0.05)。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RC的最佳截断值为0.47 mmol/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1.72%与75.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1,95%CI 1.005~1.078;P<0.05)、吸烟(OR=5.797,95%CI 1.617~20.774;P<0.05)、多支病变(OR=3.937,95%CI 1.258~12.326;P<0.05)、支架总长度(OR=1.034,95%CI 1.001~1.070;P<0.05)及RC>0.47 mmol/L(OR=3.416,95%CI 1.535~7.602;P<0.05)是ISR的危险因素。结论在LDL-C达标的PCI术后的CHD患者中,RC与ISR呈正相关,且RC是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残余胆固醇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管理对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云 马芳琴 +3 位作者 唐丽娜 谢路燕 纪倩 陈楚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年第3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行常规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干预组在集束化方案指导下进行注射。结果 2组患者皮下出血、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行常规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干预组在集束化方案指导下进行注射。结果 2组患者皮下出血、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集束化策略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能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管理 低分子肝素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断血流压迫止血法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马芳琴 梅顺华 +1 位作者 曹丽芬 张云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9期830-833,共4页
目的探讨行非阻断血流压迫止血法对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TRI)后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2月-2022年2月择期的34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4例)和对照组(17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气囊式桡动脉止血器压... 目的探讨行非阻断血流压迫止血法对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TRI)后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2月-2022年2月择期的34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4例)和对照组(17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气囊式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护理,观察组术后回房时实施非阻断血流压迫止血,再进行常规压迫止血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RAO、出血发生率及血氧饱和度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1个月RAO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回房时、术后1 h、3 h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h、3 h、6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阻断血流压迫止血法能在确保止血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患者RAO发生率,提高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断血流压迫止血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 桡动脉闭塞 出血 疼痛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殷云杰 陈燕春 杨松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7期540-543,共4页
心肌纤维化(MF)是指心肌中正常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生,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升高,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ECM)过度生成和沉积。MF是心室重构的主要病理表现,主要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力下降,为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 心肌纤维化(MF)是指心肌中正常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生,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升高,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ECM)过度生成和沉积。MF是心室重构的主要病理表现,主要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力下降,为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本文综述了MF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寻找有效靶点开发对应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化 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CD137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殷云杰 翁嘉懿 +1 位作者 徐亮 陈燕春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的表达及其与左心室重构(LV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的表达及其与左心室重构(LV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124例,入院常规检测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T(cTNT)、NT-proBNP、hs-CRP、血清CD137等指标,入院期间及出院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12个月后根据是否存在LVR分为LVR组(n=38)和非LVR组(n=86)。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LVR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hs-CRP、血清CD137对LVR的预测价值。结果LVR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hs-CRP、血清CD137均明显高于非LV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T-proBNP(r=0.419)、hs-CRP(r=0.209)和血清CD137(r=0.604)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增加值呈正相关(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是AMI后发生LV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预测LVR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722,0.69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05(均P<0.05)。结论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后LVR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R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分化抗原137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刘琎 陈皖华 任月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3期402-409,共8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心肌梗死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CAS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心肌梗死,n=138...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心肌梗死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CAS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心肌梗死,n=138)和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n=42),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共成功匹配34对。应用代谢组学技术中的质谱芯片检测患者血清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组间比较,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差异代谢物的诊断价值。凝聚层次聚类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两组CAS患者血清样本的质谱图存在显著差异。PCA结果显示,两组血清代谢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分离趋势,但趋势不显著(R^(2)X=0.654,Q^(2)Y=0.719)。PLS-DA分析可见两组样本的分离趋势(R^(2)X=0.582,R^(2)Y=0.810,Q^(2)Y=0.675)。进一步OPLS-DA分析可见两组样本分离趋势明显(R^(2)X=0.595,R^(2)Y=0.831,Q^(2)Y=0.742)。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和Wilcoxon-Mann-Whitney检验筛选出12个组间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3个,下调9个,上调的D-葡萄糖(D-glucose)和下调的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烟酸(nicotinic acid)、烟酰胺(niacinamide)、琥珀酸(succinic acid)作为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价值较高。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发现,可能受差异代谢物影响的8条代谢通路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烟酸和烟酰胺代谢、2型糖尿病相关通路Impact≥0.1,可能是CAS患者心肌梗死病理机制的潜在通路。结论血清中甘氨胆酸、D-葡萄糖、熊去氧胆酸、烟酸、烟酰胺、琥珀酸水平可作为区分CAS患者发生心肌梗死风险的潜在标志物,受干扰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2型糖尿病相关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 血清代谢组学 心肌梗死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