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研究 |
李星亮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20
|
|
2
|
理查德·鲍尔斯的后现代现实主义书写 |
段军霞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3
|
谈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韩玉璞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4
|
女性意识的觉醒——浅析《紫色》中茜莉的人物形象 |
温爱玲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5
|
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父亲文化身份的消解与重构——《推手》和《喜宴》中父权文化解析 |
苏海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6
|
影视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探析 |
王丽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7
|
面向“一带一路”茶贸易文化交流需求下的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
刘建华
|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8
|
谈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 |
祁金善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9
|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
李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0
|
黑色幽默文学:传统的背叛和消解 |
段军霞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11
|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 |
王玉晓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2
|
评电影《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
晁宏晏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3
|
解读《黑天鹅》中妮娜的三重人格 |
黄志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4
|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电影《转山》 |
黄艳军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5
|
保罗·奥斯特的创意与困境 |
刁曼云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6
|
利用图书馆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路径选择 |
马海霞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7
|
探索外语教学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
史航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8
|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技巧与文化意蕴解析 |
岳岚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9
|
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再认识 |
段苏平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20
|
浅析英文电影中的模糊限制语 |
王丽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