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柔性硫化镍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周嵬 陈帅昕 +2 位作者 王晖 海浩杰 崔朝军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47,共4页
柔性电子器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柔性器件需要柔性的电源相匹配,而柔性电极材料作为柔性电源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将金属镍沉积在碳布表面,进而利用溶剂热硫化的方法制备了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柔性硫化镍电极材料,采... 柔性电子器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柔性器件需要柔性的电源相匹配,而柔性电极材料作为柔性电源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将金属镍沉积在碳布表面,进而利用溶剂热硫化的方法制备了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柔性硫化镍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10A/g条件下,经过3000次循环后柔性硫化镍电极材料的比容量仍保持在1620F/g,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镍 柔性 溶剂热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铋材料的水热与溶剂热制备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嵬 张云龙 崔朝军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47,共6页
纳米金属硫化物因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在离子电池、光催化和半导体器件等方面应用广泛。硫化铋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生物兼容性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水热与溶剂热方法是制备纳米金属硫化物的重要方法。... 纳米金属硫化物因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在离子电池、光催化和半导体器件等方面应用广泛。硫化铋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生物兼容性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水热与溶剂热方法是制备纳米金属硫化物的重要方法。本文综述了硫化铋材料的水热与溶剂热制备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铋 水热 溶剂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体旋甩工艺对Mg_(2)(Si_(0.4)Sn_(0.6))Sb_(0.015)固溶体微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刘洪亮 郭志迎 +3 位作者 袁晓峰 朱尊伟 高倩倩 张忻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31,共5页
Mg_(2)(Si,Sn)基材料是环境友好的热电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采用熔体旋甩(MS)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S+SPS)制备了单相的Mg_(2)(Si_(0.4)Sn_(0.6))Sb0.015固溶体,通过将机械合金化(MA)与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A+S... Mg_(2)(Si,Sn)基材料是环境友好的热电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采用熔体旋甩(MS)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S+SPS)制备了单相的Mg_(2)(Si_(0.4)Sn_(0.6))Sb0.015固溶体,通过将机械合金化(MA)与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MA+SPS)结合制备的相同样品进行对比,研究MS工艺对样品微结构以及热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得到的固溶体薄带主要由200~500 nm的小颗粒组成,将薄带研磨制粉经SPS烧结后得到的致密块体具有明显细化的晶粒和分布均匀的共格纳米析出相。与MA+SPS工艺制备的样品相比,MS+SPS制备的固溶体的迁移率明显降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电阻率略有升高,Seebeck系数显著增加,热导率和晶格热导率显著降低。MS+SPS制备的Mg_(2)(Si_(0.4)Sn_(0.6))Sb0.015固溶体热电性能明显提高,在643 K时其最大ZT值达到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_(2)Si_(0.4)Sn_(0.6)固溶体 熔体旋甩(MS) 纳米析出相 热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2 位作者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62,共10页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209.94 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MORLET小波分析 EOF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1 a黄河流域霜冻日期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高 徐晓曼 +3 位作者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张明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85-1694,共10页
深入研究黄河流域霜冻演变规律,可为科学防范霜冻危害,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3个气象站点统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霜冻日期时空变化特征... 深入研究黄河流域霜冻演变规律,可为科学防范霜冻危害,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3个气象站点统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霜冻日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8日,终霜日期为4月30日,平均无霜期161 d。61 a来初霜日以2.51 d·(10a)^(-1)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2.07 d·(10a)^(-1)的速率提前,无霜期以4.48 d·(10a)^(-1)的速率显著延长。20世纪70年代初霜日最早,终霜日最晚,无霜期最短,21世纪10年代初霜日最晚,终霜日最早,无霜期最长。(2)小波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初霜日于2002年发生突变,终霜日于2000年突变,无霜期突变发生于2001年。(3)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初霜日逐渐延迟,终霜日逐渐提前,无霜期日数逐渐延长。初霜日在流域各地均呈推迟趋势,终霜日仅在西南部合作、久治站呈推迟趋势,无霜期在各地均呈延长趋势,下游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变化幅度最大。(4)黄河流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主要受海拔高度和日平均气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时空分异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性相反杂质在硅锭中的抵偿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振东 李志涛 +1 位作者 高倩倩 刘瑞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4-419,共6页
采用Scheil方程和四探针法、霍尔效应技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XRD技术分别模拟和测试太阳能硅锭的杂质分布、电阻率、载流子浓度、带隙以及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若硅料中施主杂质原子浓度小于受主杂质的0.39倍,铸造的p型硅锭不会出... 采用Scheil方程和四探针法、霍尔效应技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XRD技术分别模拟和测试太阳能硅锭的杂质分布、电阻率、载流子浓度、带隙以及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若硅料中施主杂质原子浓度小于受主杂质的0.39倍,铸造的p型硅锭不会出现极性反转。由于极性相反杂质间的抵偿效应,在硅锭极性反转处形成p-n结区,少子寿命和体电阻率均达到最大值,且硅锭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带隙比特征硅锭的带隙降低25.89%,对此段硅锭切片,可省略后续硅片的“磷扩散”过程。利用掺杂剂抵偿技术可制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晶硅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载流子迁移率 少子寿命 抵偿效应 Scheil方程 太阳能级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