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民族与自我——惠特曼的双重身份建构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戚涛
刘兰兰
-
机构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1-190,289,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项目"美国文艺复兴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09BWW017)
安徽省教育厅项目"新英格兰文艺复兴研究"(2007sk024)
安徽大学"211"工程学术创新团队基金的研究成果
-
文摘
惠特曼笔下的美国与现实中的美国之间存在不小的背离,学界多以他的理想主义作为解释,而背后的动因是什么,鲜有研究。本文以意识形态的功利性为切入点,借助精神分析的内投射理论,力图揭示这种背离背后复杂的建构机制。主张其建构一个美好民族身份的真正动机在于通过内投射的机制,实现自我建构:通过将美国渲染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国度,将自己定义为美国的典型一份子,惠特曼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一个伟大的、建构中的、实践着维系着国家未来的兄弟之爱的民主个体。
-
关键词
惠特曼
身份
双重建构
内投射
意识形态的功利性
-
Keywords
Whitman
identity
double construction
introjection
the utilitarianism of ideology
-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社会稳定风险规制的制度建设研究
被引量:7
- 2
-
-
作者
刘靖华
-
机构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7-146,289,共10页
-
文摘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行政决策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担负着制约政府在重大事项上的行政裁量权、控制裁量行为以使其结果趋于合理性的重任。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应当是政治层面或政策层面的行为,而是执法层面的行为,是政府行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为有效地发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性保障作用,应加强其制度建设。
-
关键词
社会稳定
社会风险评估
程序
制度化
-
Keywords
social stability
social risk assessment
location
systematism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场域视角下惠特曼公共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兰兰
戚涛
-
机构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0-105,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文艺复兴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编号:09BWW017)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场域-惯习视野下惠特曼身份问题研究"(编号:2013SQRW117ZD)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由于经济、社会和象征资本的匮乏,惠特曼在当时的话语场域中受到旧富、新贵话语的双重否定,遭到中产阶级话语集团的排斥,是一个处在话语场边缘的弱者。他利用自己文化资本相对丰富的优势,通过借力与改造一些有较高社会认可度、又符合自身身份建构需要的话语,令其所掌握的资本增值,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集诗人、民族先知、普通人知遇者三位一体的公共身份。这并不意味着他是美国或无产阶级的代言人。他只是利用这些话语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一个自恋、积极、温情的精神乌托邦。他因此成为与其有着相似境遇和策略倾向的知识分子利益的理想代言人,同时,也为温和、向上的失意者提供了一个精神港湾。
-
关键词
惠特曼
公共身份
布迪厄
场域理论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从“沉默的螺旋”看新闻传播平衡原则的必要性
- 4
-
-
作者
李小妹
-
机构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5-97,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回溯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现象的心理前提,阐释大众媒介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保持平衡原则的必要性,从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论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价值。
-
关键词
“沉默的螺旋”
大众传播
新闻平衡原则
媒体审判
-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