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用聚合物黏结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方靖 杨续来 +1 位作者 戴涛 孙菲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11-3825,共15页
硅材料因其高比容量和较低的嵌锂电位等独特优势,被视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产生的较大体积变化导致硅活性材料的粉碎和破裂,进而降低电池的循环性能。目前主要对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来解决... 硅材料因其高比容量和较低的嵌锂电位等独特优势,被视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产生的较大体积变化导致硅活性材料的粉碎和破裂,进而降低电池的循环性能。目前主要对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来解决该问题,包括纳米化、碳包裹、合金化和使用聚合物黏结剂复合等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纳米化与合金化是从硅材料颗粒本体降低体积膨胀,而碳包裹和聚合物黏结剂复合技术则旨在从硅材料颗粒外部来抑制其体积膨胀的同时改善硅负极材料的导电性。本文首先阐述了硅负极材料的脱嵌锂机制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着重从黏结剂对提升硅负极稳定性的作用机理方面,总结了聚合物黏结剂复合对硅负极电化学性能提升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使用三维结构黏结剂抑制硅负极的体积膨胀、引入自愈黏结剂实现硅负极的弹性体积膨胀以及采用导电黏结剂提高硅负极整体导电性等;最后,对硅负极聚合物黏结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综述对提升硅基负极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未来黏结剂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负极 机理 聚合物黏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孔结构对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慧娟 朱敏 +1 位作者 戴涛 梅海龙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9-573,共5页
讨论负极材料特征对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对比4种人造石墨样品的结构、形貌等特征及倍率性能,发现孔结构状况特别是纳米级孔的分布,对倍率性能的影响较大,即电池的倍率性能与石墨纳米级孔的数量正相关。原因可能是:负极材料孔洞越... 讨论负极材料特征对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对比4种人造石墨样品的结构、形貌等特征及倍率性能,发现孔结构状况特别是纳米级孔的分布,对倍率性能的影响较大,即电池的倍率性能与石墨纳米级孔的数量正相关。原因可能是:负极材料孔洞越多,提供的Li+迁移通道越多,可提高颗粒内Li+扩散的能力;孔洞越多的石墨材料,制成极片后的孔隙越丰富,极片的渗液能力较强,可缩短Li+传输路径。孔结构最丰富样品的孔体积为0.0052 cm 3/g,循环性能最好。制备的电池以5.0 C充电、1.0 C放电(2.00~3.65 V),循环寿命为233次,约是孔体积为0.0029 cm 3/g样品的1.7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石墨 孔径分布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2MnFe(CN)6@Na2NiFe(CN)6的合成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庶 戴建勇 +2 位作者 沈立强 刘志伟 李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08-1111,1203,共5页
通过两步共沉淀法制备了Na2MnFe(CN)6@Na2NiFe(CN)6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首次充放电测试,Na2MnFe(CN)6、Na2NiFe(CN)6钠离子半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可达到144.9和52.5 mAh/g,Na2MnFe(CN)6钠离子半电池充放电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 通过两步共沉淀法制备了Na2MnFe(CN)6@Na2NiFe(CN)6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首次充放电测试,Na2MnFe(CN)6、Na2NiFe(CN)6钠离子半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可达到144.9和52.5 mAh/g,Na2MnFe(CN)6钠离子半电池充放电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仅可达到87.09%。然而,Na2MnFe(CN)6@Na2NiFe(CN)6首次放电比容量虽然略低于Na2MnFe(CN)6,只有137.1 mAh/g,但是其循环稳定性明显强于单体Na2MnFe(CN)6,循环200次后,其放电比容量衰减很缓慢,仍能达到129.4 mAh/g,容量保持率高达9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容量保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