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力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安徽科技学院园林专业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得东 李卓冉 +1 位作者 王雪娟 连洪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0期10811-10812,10815,共3页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能力结构需求角度进行阐述,结合园林专业特点,提出应用型园林人才须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表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依据这些能力的要求,对安徽科技学院园林专...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能力结构需求角度进行阐述,结合园林专业特点,提出应用型园林人才须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表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依据这些能力的要求,对安徽科技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园林 培养模式 能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 被引量:72
2
作者 姜永见 李世杰 +2 位作者 沈德福 陈炜 金传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03-1512,共10页
以青藏高原5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高原湖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青藏高原各区... 以青藏高原5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高原湖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青藏高原各区域年平均气温整体持续上升,柴达木地区增温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长率达0.49℃/10a;1987年和1998年各区域气温普遍由低向高突变,1998年以来增温尤为显著。年可利用降水的变化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柴达木地区、藏北南羌塘高原东部地区整体增湿。除藏东地区,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气候条件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暖干向暖湿转变,受其影响,以青海湖、鄂陵湖、冬给措纳、兹格塘错为代表的高原大型湖泊表现出水位上升、湖水离子浓度减小的特征,反映了气候暖湿条件下湖泊水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湖泊环境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胁迫对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3
作者 赵宽 周葆华 +1 位作者 马万征 羊礼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综述了根系分泌有机酸种类、组成含量、来源、分析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根系分泌有机酸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响应机制,在许多环境胁迫下诸如养分胁迫、水分胁迫和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通过根系释放有机酸到根际土壤... 综述了根系分泌有机酸种类、组成含量、来源、分析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根系分泌有机酸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响应机制,在许多环境胁迫下诸如养分胁迫、水分胁迫和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通过根系释放有机酸到根际土壤中,不仅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还会影响土壤-植物界面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境胁迫对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研究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类 环境胁迫 有机酸 根系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环境多变量控制系统解耦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万征 毛罕平 +3 位作者 李忠芳 倪纪恒 高蓓 郑洪倩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314,331,共3页
针对温室环境控制中主要因子温度、湿度之间解耦的重要性,讨论常用多变量控制系统解耦方法,分析温室中温湿度解耦现状,并对解耦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多变量 温室 温湿度 解耦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 被引量:53
5
作者 汪建飞 于群英 +1 位作者 陈世勇 段立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4720-4722,共3页
该文分析了露天焚烧作物秸秆和自然排放畜禽粪便的环境危害,指出堆肥化处理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同时,探讨了当前堆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关键词 作物秸秆 畜禽粪便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环境下聚磷微生物的富集驯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邹海明 吕锡武 顾倩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77,共8页
针对低温环境下生物强化除磷工艺的启动与运行,研究了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两种模式富集驯化好氧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效果.研究表明,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8~11℃的低温环境下能有效完成好氧和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驯... 针对低温环境下生物强化除磷工艺的启动与运行,研究了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两种模式富集驯化好氧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效果.研究表明,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8~11℃的低温环境下能有效完成好氧和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驯化,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反应器分别在第40 d和第80 d达到稳定状态.厌氧/好氧反应器内污泥释磷和吸磷能力强于厌氧/缺氧反应器内污泥,分别为27.7 mg P/g MLVSS,35.2 mg P/g MLVSS,17.4 mg P/g MLVSS,23.1 mg P/g MLVSS.反硝化聚磷菌可以在好氧条件下以氧为电子受体快速吸收磷,而好氧聚磷菌在缺氧环境中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立即吸收磷的能力较弱,仅为6.9 mgP/gMLVSS,占好氧吸磷的19.6%.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两个反应器富集前后聚磷菌(Accumulibacter)的丰度分别由9.3%(接种污泥)增加到79.3%(好氧聚磷菌)和61.6%(反硝化聚磷菌),同样表明了在该低温环境下两个生物强化除磷工艺均实现了Accumulibacter的有效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除磷 低温 好氧聚磷菌 反硝化聚磷菌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初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马万征 于群英 +3 位作者 邹海明 李粉茹 谢越 王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2期44-44,49,共2页
环境信息系统(EIS)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验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只有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双语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增加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应用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环境信息系统 以人为本 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2
8
作者 邹海明 詹秋文 +3 位作者 于群英 李粉茹 肖新 李飞跃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3期198-199,共2页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考试考核等方面,阐述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肖新 段晶晶 徐均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3期187-189,共3页
互动式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采用,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综合分析互动式教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从互动理念、互动条件、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互动教学在... 互动式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采用,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综合分析互动式教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从互动理念、互动条件、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互动教学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划与管理 互动式教学 互动内容 互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表面电荷特征
10
作者 李孝良 纵艳芝 +2 位作者 于群英 段立珍 汪建飞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0期35-37,共3页
用Mechlich法研究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电荷数量、电荷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供试土壤负电荷量大于土壤正电荷量,土壤永久负电荷量大于可变负电荷量。在沿淮几种土壤中,黄棕壤、黄褐土CECv/CEC8.2≥0.4,... 用Mechlich法研究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电荷数量、电荷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供试土壤负电荷量大于土壤正电荷量,土壤永久负电荷量大于可变负电荷量。在沿淮几种土壤中,黄棕壤、黄褐土CECv/CEC8.2≥0.4,为可变电荷土壤,潮土和砂姜黑土为恒电荷土壤。土壤性质是土壤表面电荷的主要影响因素,CECv和CEC8.2主要受土壤pH和粘粒含量的影响,AEC主要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表面电荷 土壤性质 沿淮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塌陷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安徽省宿州市蕲县镇白陈村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 满铎 +3 位作者 梁熙 刘瑶 王玲 王雪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2期11452-11453,11455,共3页
长期过量的煤炭开采使得宿州市蕲县镇地表大面积整块塌陷,减小了当地农民的耕作范围,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并且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结合蕲县镇白陈村采煤塌陷地块,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结... 长期过量的煤炭开采使得宿州市蕲县镇地表大面积整块塌陷,减小了当地农民的耕作范围,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并且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结合蕲县镇白陈村采煤塌陷地块,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结合塌陷矿区各方面的实地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以期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矿区 生态修复 景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的水氮处理提高稻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被引量:84
12
作者 肖新 朱伟 +3 位作者 肖靓 邓艳萍 赵言文 汪建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91-98,共8页
为探讨节水灌溉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该试验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2个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控制灌溉)与3个水平施氮量(90、180和270 kg/hm2))对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 为探讨节水灌溉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该试验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2个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控制灌溉)与3个水平施氮量(90、180和270 kg/hm2))对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土壤微生物熵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显著提高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熵,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可获得最优的生物环境,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达到3.02×10-2mg/g、0.93 mL/g、5.70 mg/g、10.08 mL/g、237.58 mg/kg、52.60 m/kg。该研究对认识稻基农田水氮耦合关系、指导江淮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稻优质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灌溉 施氮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碳保留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飞跃 汪建飞 +3 位作者 谢越 李贺 李孝良 李粉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6-271,共6页
以核桃壳为生物质炭生产原料,研究热解温度(200-700℃)对生物质炭产率、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探明生物质炭基本性质随热解温度变化的规律,为全面了解生物质炭固碳减排效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 以核桃壳为生物质炭生产原料,研究热解温度(200-700℃)对生物质炭产率、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探明生物质炭基本性质随热解温度变化的规律,为全面了解生物质炭固碳减排效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C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H和O元素含量却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生物质炭的H/C和O/C随着温度增加而减少。生物质炭的产率及碳保留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热解核桃壳原材料分子中所含的-C-O和O-CH3基团消失,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质炭中的烷烃基团-CH逐渐减少,芳香化程度逐渐升高。500℃制备生物质炭的K2Cr2O7和KMn O4氧化碳损失量均最低,分别为10.4%和1.66%。相关分析表明,生物质炭的产率、碳保留量及稳定性与热解温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 温度 化学氧化 碳固定 生物质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彩叶草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0
14
作者 刘爱荣 张远兵 +2 位作者 钟泽华 吴夏 张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8,共8页
用NaCl浓度为0(对照),10,50,100,150,200mmol/L处理盆栽彩叶草,研究盐胁迫对彩叶草生长、水分状况和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随着NaCl浓度增加,彩叶草鲜重、干重、含水量、水势均呈下降趋势,Na+、脯氨酸、可溶性... 用NaCl浓度为0(对照),10,50,100,150,200mmol/L处理盆栽彩叶草,研究盐胁迫对彩叶草生长、水分状况和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随着NaCl浓度增加,彩叶草鲜重、干重、含水量、水势均呈下降趋势,N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K+、Ca2+、Mg2+、NO3-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8种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表明,NaCl胁迫对彩叶草生长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其生长受抑制和水分胁迫程度加重;低浓度盐胁迫下,彩叶草通过积累Na+、Ca2+、Mg2+、NO3-等无机离子和脯氨酸、可溶性糖、乙醇酸、丙二酸、α-酮戊二酸和柠檬酸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进行调节的;而高浓度盐胁迫下,通过积累Na+、脯氨酸、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苹果酸、丁二酸、草酸、乙醇酸和丙二酸等渗透调节物质进行调节。因此,在不同浓度盐胁迫下,彩叶草通过改变渗透调节物质种类或积累量适应渗透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彩叶草 水势 渗透调节物质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金盏菊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盐胁迫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9
15
作者 刘爱荣 张远兵 +2 位作者 方园园 李伟 陈志扬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9,共8页
用NaCl浓度为0(对照),10,50,100,200,300mmol/L分别处理金盏菊,对不同盐浓度下金盏菊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盐胁迫蛋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与对照相比,金盏菊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呈先上... 用NaCl浓度为0(对照),10,50,100,200,300mmol/L分别处理金盏菊,对不同盐浓度下金盏菊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盐胁迫蛋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与对照相比,金盏菊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N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呈上升趋势,而根系脱氢酶活性、K+含量、CAT活性则呈下降趋势。电泳结果显示,POD有8个谱带;10mmol/LNaCl处理诱导盐胁迫蛋白产生,而其他浓度盐胁迫均无盐胁迫蛋白诱导产生。因此,10mmol/L NaCl处理对金盏菊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随着NaCl浓度逐渐增加,其生长受抑制程度也逐渐加重。综合分析表明,金盏菊耐盐阈值为100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盏菊 NACL胁迫 生长 抗氧化酶 膜稳定性 盐胁迫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材料及生物炭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与修复机理 被引量:44
16
作者 梁媛 李飞跃 +1 位作者 杨帆 施维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77-2383,共7页
选取含磷材料(PT)、牛粪生物炭(DM)和水稻秸秆生物炭(RS)实施Pb、Zn、Cd复合污染土壤化学稳定修复,进而评价修复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借助BCR连续提取法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探讨可能存在的修复机理。经过56 d的化学稳定修复,修复材料... 选取含磷材料(PT)、牛粪生物炭(DM)和水稻秸秆生物炭(RS)实施Pb、Zn、Cd复合污染土壤化学稳定修复,进而评价修复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借助BCR连续提取法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探讨可能存在的修复机理。经过56 d的化学稳定修复,修复材料均能显著降低TCLP提取态Pb、Zn、Cd,修复效果均为:Pb>Zn>Cd。三种修复材料对Pb、Cd的修复效果为PT>DM>RS,对Zn的修复效果基本相同。PT处理使土壤TCLP提取态的Pb、Zn、Cd分别降低了77.6%、31.5%、27.9%;DM处理使TCLP提取态的Pb、Zn、Cd分别降低了56.0%、26.1%、10.0%;RS处理使TCLP提取态的Pb、Zn、Cd分别降低了35.8%,25.0%和4.4%。三种修复材料均可促进Pb、Cd从不稳定态向稳定状态转化。PT对Pb的固定机理主要是溶解-沉淀,XRD证明有Ca2Pb8(PO4)6(OH)2和Pb10(PO4)6(OH)2沉淀生成;DM固定Pb包括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等,XRD证明有Ca2Pb8(PO4)6(OH)2生成;RS固定Pb主要为吸附、离子交换。研究结果表明,含磷材料和牛粪生物炭可作为理想的土壤Pb、Zn、Cd的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生物炭 含磷材料 固定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量施氮增强盐胁迫下高羊茅生长和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爱荣 张远兵 +2 位作者 汪建飞 焦敏 刘晓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26-135,共10页
为土壤盐渍地区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坪的合理施肥,该研究用NaCl浓度为0,70,140mmol/L和不同NH4NO3水平(质量浓度为0.01,0.6,1.2g/L)对盆栽高羊茅植株进行交互处理,并测定处理后其生长量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同一水平NH4NO... 为土壤盐渍地区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坪的合理施肥,该研究用NaCl浓度为0,70,140mmol/L和不同NH4NO3水平(质量浓度为0.01,0.6,1.2g/L)对盆栽高羊茅植株进行交互处理,并测定处理后其生长量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同一水平NH4NO3相比,NaCl胁迫下高羊茅鲜质量、干质量、含水率均低于无NaCl处理;而根系脱氢酶活性、硝酸还原酶(nitratereductase,NR)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同工酶活性NO3-含量、质膜透性和丙二醛(malonicdialdehyde,MDA)含量均强于或高于无NaCl处理;CAT(catalase,CAT)同工酶活性及蛋白表达量发生改变。同一浓度NaCl胁迫下,随NH4NO3水平增加,其鲜质量、干质量、含水率呈上升趋势;NO3-含量、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呈下降趋势;SOD同工酶增强;根系脱氢酶活性、NR活性、CAT同工酶活性和蛋白表达量增强幅度明显减弱。因此,与NH4NO30.01g/L相比,NH4NO30.6g/L改善了同浓度盐胁迫下高羊茅氮素营养、抗氧化能力和蛋白质表达量,增强了其耐盐性;而NH4NO31.2g/L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氮素营养,但根系主动吸收离子能力、清除H2O2能力和蛋白质表达量增强有限,引起根际环境NH4NO3积累,严重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该研究为盐渍土壤上的高羊茅草坪合理施用NH4NO3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份 胁迫 土壤 高羊茅 NH4NO3 根系脱氢酶 抗氧化酶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酚酸物质对滁菊扦插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谢越 肖新 +4 位作者 周毅 陈世勇 李孝良 邢素芝 汪建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4,共6页
以滁菊扦插幼苗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研究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香草醛和水杨酸5种酚酸物质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酚酸物质在100μmol·L-1的高浓度处理中对滁菊幼苗的根长度、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 以滁菊扦插幼苗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研究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香草醛和水杨酸5种酚酸物质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酚酸物质在100μmol·L-1的高浓度处理中对滁菊幼苗的根长度、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在10和50μmol·L-1浓度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受到抑制,且增加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在100μmol·L-1处理浓度时,3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随着酚酸物质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在根系中含量逐渐增加。在10和50μmol·L-1处理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高于对照,而在100μmol·L-1处理条件下,5种酚酸物质对PAL均呈现抑制作用,其酶活性均低于对照。5种酚酸物质浓度在100μmol·L-1时可以抑制根长度,减少滁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滁菊植株体内POD、CAT、SOD、PAL活性,增加MDA含量,从而对滁菊生长产生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化感物质 滁菊 酶活性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秸秆还田的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施肥效应及其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盼盼 周毅 +4 位作者 付光玺 高祥 张平 张磊 汪建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33,共7页
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典型的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全磷含量以及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NPK(全量化肥)处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秸秆... 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典型的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全磷含量以及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NPK(全量化肥)处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小麦产量增加8.0%~13.3%,玉米产量增加8.0%~21.7%;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料的各处理与NPK处理相比,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磷素活化系数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且秸秆与减量50%化肥和6 000 kg·hm-2猪粪有机肥配施的ST6处理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施用3 000~6 000 kg·hm-2有机肥料,减少30%~50%的化肥用量,对作物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且ST6处理是促进土壤磷素有效性增加的最佳有机无机配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磷素有效性 有机(类)肥料 小麦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肖新 朱伟 +4 位作者 杨露露 邓艳萍 黄璐 赵言文 汪建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1,共5页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模式 施氮量 产量 需水强度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