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 被引量:4
1
作者 姚大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1,共5页
新见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奇杂剧创作在退出文学舞台前的某些新变,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理应被纳入近现代戏曲研究领域。鉴于版本稀见,兹述于此,并就作者... 新见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奇杂剧创作在退出文学舞台前的某些新变,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理应被纳入近现代戏曲研究领域。鉴于版本稀见,兹述于此,并就作者和作品的来源及背景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为学界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传奇 杂剧 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新编》的“非小说性”——论文学游戏之于鲁迅历史书写的文体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坚怀 赵光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8,共9页
《故事新编》堪称新文学史上一曲孤独的绝响,其卓越的创造性是以非小说的面目出现的,富有形象感的现代话语恣意地侵入,与古代话语交锋碰撞,形成众声喧哗的语言形象世界,由此促成了文学话语的陌生化、审美经验上的间离感,并造就了戏仿与... 《故事新编》堪称新文学史上一曲孤独的绝响,其卓越的创造性是以非小说的面目出现的,富有形象感的现代话语恣意地侵入,与古代话语交锋碰撞,形成众声喧哗的语言形象世界,由此促成了文学话语的陌生化、审美经验上的间离感,并造就了戏仿与反讽的修辞方式。从而打破了虚实界域,消弭了历史书写的真实性,拆除了小说与非小说、文学与非文学的障碍,解构了小说固有的内在规定性。正是在鲁迅天马行空式的游戏精神支配下,这部开放式的、难以命名的天才作品才得以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游戏 语象 真实 虚构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孝陵记忆场中的朱元璋形象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坚怀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8-145,共8页
朱元璋魂归明孝陵后,其陵寝逐步演化为一座政治舞台,作为公共空间被各种政治集团、群体或个人利用。作为集体记忆象征、政治符号,明孝陵在非常时期总是包含着重要的政治蕴涵潜行在历史记忆之中,入主中原的满清集团锁定在明孝陵,是觊觎... 朱元璋魂归明孝陵后,其陵寝逐步演化为一座政治舞台,作为公共空间被各种政治集团、群体或个人利用。作为集体记忆象征、政治符号,明孝陵在非常时期总是包含着重要的政治蕴涵潜行在历史记忆之中,入主中原的满清集团锁定在明孝陵,是觊觎新秩序的合法性资源;明末遗民则将明孝陵视为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精神圣殿;而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兴起,明孝陵又一次面临身份的转换,即作为汉官威仪光复家的朱元璋形象被时代塑造并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孝陵 朱元璋 符号象征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全集》误字一例考
4
作者 李坚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5-85,共1页
关键词 《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误字 “海派” “京派” 1981年版 沈从文 杂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着旧镣铐怎能舞出新姿”: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论
5
作者 李坚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16,共4页
清末文学革新运动的发生为"五四"新文学奠定了一定基础,也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教训,而革新运动的失败源于自身的局限。其一,表现在与旧文学的藕断丝连;其二,革新运动是作为政治革新的工具走上历史舞台而非目标导致成就惨淡;其三... 清末文学革新运动的发生为"五四"新文学奠定了一定基础,也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教训,而革新运动的失败源于自身的局限。其一,表现在与旧文学的藕断丝连;其二,革新运动是作为政治革新的工具走上历史舞台而非目标导致成就惨淡;其三,强调"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对旧有文学形式的依恋进一步限制了文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清末文学革新运动的翻花样,只不过是"古文范围以内的改良运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革命有待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古 清末文学革新 梁启超 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勘误
6
作者 李坚怀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5期63-66,共4页
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标志着鲁迅研究的进一步走向深入,其质量之高、影响之广,是其他任何一位现代作家全集所无法比拟的。不过,《鲁迅全集》的注释却存在诸多疏误舛失,影响其整体质量的提升。注释中人物注释疏误最多,或生卒年、... 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标志着鲁迅研究的进一步走向深入,其质量之高、影响之广,是其他任何一位现代作家全集所无法比拟的。不过,《鲁迅全集》的注释却存在诸多疏误舛失,影响其整体质量的提升。注释中人物注释疏误最多,或生卒年、或籍贯、或职官、或行实,其疏误类型繁多;有的注释条目未能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依然沿袭81年版疏误;有的文献资料引用不准确,写作不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5年版《鲁迅全集》 疏误 补辑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寒夜》《巴山夜雨》人物形象比较论
7
作者 谢家顺 陆山花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2期49-52,共4页
《寒夜》和《巴山夜雨》是反映抗日战争重庆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代表性作品,两者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共同意义在于,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通过战争与苦闷挣扎的人性探... 《寒夜》和《巴山夜雨》是反映抗日战争重庆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代表性作品,两者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共同意义在于,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通过战争与苦闷挣扎的人性探索来表现人物生存状态的两极反差;通过刻画人物美好的良知与人物性格的变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两面性;通过心理、景物描写与对立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透过两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并由此看出,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这两部小说人物形象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也是两者能赖以比较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 《巴山夜雨》 知识分子 人物形象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