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脉管浸润状态
1
作者 王小雷 哈传传 +6 位作者 谢玉海 韩剑剑 马培旗 马文俊 徐东亮 张宁宁 曹雪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机构3)经病理证实的26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钼靶图像,按照7:3的比例将3家机构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98例和验证组66例。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对患者钼靶图像进行图像勾画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组间相关系数(ICC)、特征剔除、特征相关性分析(C=0.7)、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及降维,然后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将临床-影像指标和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参与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效能、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与乳腺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均优于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分别为0.853和0.781,验证组分别为0.858和0.776)。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较高,对患者后续诊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脉管浸润 钼靶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方视角下医防融合认知度及满意度研究
2
作者 王子荆 高俊文 +4 位作者 李灿灿 严霍生 白忠良 肖锦铖 胡志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655-1660,共6页
背景长期以来,“重医轻防”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条块化和碎片化,居民难以获得综合协调、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医防融合对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提供方,医务人... 背景长期以来,“重医轻防”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条块化和碎片化,居民难以获得综合协调、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医防融合对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提供方,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医防融合服务的效果。目的从医疗卫生服务供方角度探讨医防融合实施现状,存在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建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2021年7—8月在安徽省开展的一项医防融合相关工作调查,该调查结合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法,兼顾代表性和地区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中部、南部各抽取1个县(区)开展现场调查。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医防融合工作特点,并经过课题组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自行研制了医务人员的医防融合工作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医防融合认知情况、医防融合工作开展情况、医防融合工作满意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务人员医防融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对医防融合工作表示了解的为71.2%,表示非常了解的为18.6%;认为医防融合工作非常重要的为50.4%,认为重要的为48.5%;提供医防融合服务主要途径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占比92.0%,开展健康知识教育的83.3%,指导合理用药的84.1%;影响医防融合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资金支持、人力资源匮乏、缺乏激励机制等;医务人员对医防融合工作的满意度得分为(4.02±0.78)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和工作压力对医防融合满意度有影响(P<0.05)。结论目前医防融合工作在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进一步拓宽医防融合服务工作方式、优化基层医防融合队伍的能力素质结构、完善医防融合保障机制,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防融合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防融合 医疗卫生服务 供方 认知度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腋-胸骨上切迹指数在急诊创伤患者喉镜暴露困难中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杨康 蔡宁 +1 位作者 马行军 官双双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探讨肩-腋-胸骨上切迹指数(AASI)在急诊创伤患者喉镜暴露困难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诊收治行全麻气管插管的创伤手术患者198例,男143例,女55例,年龄18~75岁,BMI 18.5~28.0 kg/m^(2),ASAⅠ—Ⅲ级。按照Cormack-Lehane(C-L)喉镜暴... 目的探讨肩-腋-胸骨上切迹指数(AASI)在急诊创伤患者喉镜暴露困难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诊收治行全麻气管插管的创伤手术患者198例,男143例,女55例,年龄18~75岁,BMI 18.5~28.0 kg/m^(2),ASAⅠ—Ⅲ级。按照Cormack-Lehane(C-L)喉镜暴露分级法分为两组:喉镜暴露困难组(D组,n=32)和非喉镜暴露困难组(N组,n=166)。气管插管前对所有患者进行AASI、甲颏间距、Mallampati分级评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不同气道评估指标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效能。结果与N组比较,D组AASI明显升高,甲颏间距明显缩短,Mallampati分级Ⅲ/Ⅳ级比例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allampati分级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AUC为0.705(95%CI 0.598~0.811),AASI预测的AUC为0.873(95%CI 0.807~0.939),AASI联合Mallampati分级预测的AUC为0.908(95%CI 0.863~0.953)。结论AASI在预测急诊创伤患者喉镜暴露困难中的价值良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当测量值≥0.52时提示喉镜暴露困难可能,相较于单一指标,AASI联合Mallampati分级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腋-胸骨上切迹指数 喉镜暴露困难 气管插管 急诊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相关分析
4
作者 陈巨罗 刘璐 +2 位作者 马培旗 王福星 王幼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643,共7页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7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55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CAM-...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7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55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CAM-1水平,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测量不同皮质区域脑血流量(CBF),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血浆VCAM-1水平与各皮质区域CBF值的相关性。结果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VCAM-1水平与左侧颞上回(r=-0.285,P=0.021)、缘上回(r=-0.250,P=0.044)、岛叶(r=-0.270,P=0.030)、内侧前额皮质(r=-0.329,P=0.008)、颞中回(r=-0.282,P=0.023)、旁中央小叶(r=-0.274,P=0.027),以及右侧颞中回(r=-0.298,P=0.016)、中央后回(r=-0.264,P=0.033)、颞上回(r=-0.275,P=0.027)、缘上回(r=-0.293,P=0.018)、岛叶(r=-0.255,P=0.041)CBF值均呈负相关关系,仅左内侧前额皮质CBF值低于对照者[(33.46±8.27)ml/(min·100 g)对(36.56±8.74)ml/(min·100 g);t=-2.009,P=0.047]。结论 VCAM-1有望成为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血液学标志物,推测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脑低灌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5
作者 王月琴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S1期77-78,共2页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行MHD患者临床资料100例,记录患者原发病、年龄、血液透析(HD)次数、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所...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行MHD患者临床资料100例,记录患者原发病、年龄、血液透析(HD)次数、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所有收集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MHD患者中出现48例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率为31.25%以及血液系统感染率为22.91%较为常见;数据分析显示,原发病是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较其他原发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医院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的年龄、患者透析次数、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也是影响患者感染的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HD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出现感染的几率较大,因此诊治过程中应积极控制原发病,注意无菌操作,针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预防,降低患者感染,保证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医院感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6 位作者 王小雷 韩剑剑 马文俊 曹雪花 张宁宁 杨杨 胡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2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19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2例)和验证组124例(淋巴结转移阴性8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39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太和县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共计315例(淋巴结转移阴性221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4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07、0.790和0.75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8%和61.4%、79.5%和69.4%、44.7%和92.8%。决策曲线证实了该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较高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数字乳腺X线摄影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髂内动脉Fogarty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辅助清宫手术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3
7
作者 石静 王龙胜 +3 位作者 杜临安 谢军 袁玉山 陈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 探究双侧髂内动脉Fogarty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SP)辅助清宫手术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C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40例,给予双侧髂内动脉Fogarty球囊... 目的 探究双侧髂内动脉Fogarty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SP)辅助清宫手术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C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40例,给予双侧髂内动脉Fogarty球囊阻断术下行宫腔镜下清宫治疗,术中间断阻断髂内动脉,清除胚胎、电凝或缝合止血;对照组40例,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1~2 d行宫腔镜下清宫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透视时间、体表辐射剂量、清宫手术中出血量、清宫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清宫手术顺利,成功保留子宫。观察组未发生球囊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40例患者UAE后均发生不同程度发热、子宫区疼痛等栓塞后反应。观察组、对照组DSA下透视时间及体表辐射剂量分别为(9.2±1.1)s vs(1 273.6±141.1)s、(7.7±0.8)m Gy vs(1 503.8±101.8)mGy,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清宫时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3±14.7) mL、(27.5±13.2) mL,清宫手术时间分别为(41.6±16.2) min、(42.8±15.0) min,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6.0±0.7) d、(7.3±0.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均在3个月以上,观察组、对照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转阴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及患者满意率分别为(21.1±2.4) d vs (24.6±3.3) d、(8.2±1.1) d vs (13.6±2.6) d、(29.5±2.2) d vs(46.7±7.3) d、95.0%(38/40) vs 67.5%(27/4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侧髂内动脉Fogarty球囊阻断术及UAE辅助CSP清宫手术均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双侧髂内动脉Fogarty球囊阻断术相比于UAE,减少患者X线辐射剂量,缩短患者住院、β-hCG转阴、阴道流血、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 髂动脉 球囊 子宫动脉栓塞术 清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韩剑剑 马培旗 +3 位作者 王小雷 马文俊 张宁宁 谢玉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4-64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305例(Ⅰ/Ⅱ级217例,Ⅲ级88例)...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305例(Ⅰ/Ⅱ级217例,Ⅲ级88例)和验证组132例(Ⅰ/Ⅱ级94例,Ⅲ级38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n=129)和太和县人民医院(n=162)29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Ⅰ/Ⅱ级203例,Ⅲ级88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指标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筛选出3个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列线图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11、0.825和0.803,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模型。DCA显示在概率值为20%~60%时,训练组、验证组及外部测试组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结论:基于数字乳腺X线影像组学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数字乳腺X线 组织学分级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对瘢痕妊娠患者辅助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5
9
作者 石静 谢军 +2 位作者 袁玉山 李琳娜 陈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c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瘢痕妊娠患者辅助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瘢...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c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瘢痕妊娠患者辅助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瘢痕妊娠行UAE辅助治疗的患者116例。依据UAE术后PCIA药物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为58例。分别于手术开始前10 min静注氢吗啡酮2 mg(观察组)和舒芬太尼2μg/kg(对照组),并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观察组:氢吗啡酮10 mg+氟比洛芬酯10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置至镇痛泵中;对照组:舒芬太尼2μg/kg+氟比洛芬酯10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配置至镇痛泵中。记录两组患者UAE术后0.5、4、8、12、24、48 h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布鲁格曼舒适度量表(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0.5 h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0.5、4、8、12、24、48 h B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嗜睡、皮肤瘙痒、低氧或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氢吗啡酮和舒芬太尼PCIA有助于缓解瘢痕妊娠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疼痛,但氢吗啡酮对比舒芬太尼可明显降低术后VAS评分、提高术后BC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术 静脉自控镇痛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血糖变异指数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鑫 蔡宁 +2 位作者 李慧慧 官双双 汪辰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血糖变异指数(GLUCV)与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12例,男16例,女96例,年龄65~80岁,BMI 22.0~28.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术后5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血糖变异指数(GLUCV)与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12例,男16例,女96例,年龄65~80岁,BMI 22.0~28.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术后5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收集术前最后1次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手术时间、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值降低幅度超过rScO_(2)基础值13%(ΔrScO_(2)>13%)的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浓度,入室前、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5 min、切皮后1 min、离室前采集指尖血糖浓度等资料,计算GLUCV。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危险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GLUCV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5 d内发生POD 30例(26.8%)。与非POD组比较,POD组手术时间和术中ΔrScO_(2)>13%时间明显延长(P<0.05),CRP浓度、GLUCV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ΔrScO_(2)>13%时间延长(OR=3.542,95%CI 1.380~9.093,P=0.011)、CRP浓度升高(OR=1.984,95%CI 1.078~3.650,P=0.015)、GLUCV升高(OR=5.257,95%CI 1.690~16.353,P=0.008)是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POD的危险因素。GLUCV预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AUC为0.747(95%CI 0.650~0.844,P<0.001),临界值为23.4%,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63.3%。结论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GLUCV与POD存在明显相关性,同时GLUCV对于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发生POD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谵妄 血糖变异指数 危险因素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滤泡性病变中Cyclin D1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11
作者 李景林 张文净 +1 位作者 许建昆 王朝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甲状腺滤泡性癌、滤泡性腺瘤和滤泡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4例滤泡性癌、41例滤泡性腺瘤和40例滤泡结节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的表达,并依据Cyclin D1...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甲状腺滤泡性癌、滤泡性腺瘤和滤泡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4例滤泡性癌、41例滤泡性腺瘤和40例滤泡结节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的表达,并依据Cyclin D1染色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比进行结果判定,分为+、和三个等级;分析Cyclin D1表达与甲状腺滤泡性病变诊断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滤泡性病变组织中Cyclin D1阳性率100%。Cyclin D1(+、++)在3种甲状腺滤泡性病变中均有表达,而Cyclin D1(+++)仅在滤泡性腺瘤和滤泡性癌中表达;Cyclin D1(+)在92.5%(37/40)的滤泡结节性病变中表达,Cyclin D1(++)在56.1%(23/41)的滤泡性腺瘤中表达,Cyclin D1(+++)在75.0%(18/24)的滤泡性癌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3,P<0.001)。Cyclin D1(+)在滤泡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比例明显高于滤泡性肿瘤,Cyclin D1(++)在滤泡性癌中的表达比例高于滤泡性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yclin D1在甲状腺滤泡性癌、滤泡性腺瘤和滤泡结节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对三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滤泡性癌 滤泡性腺瘤 滤泡结节性病变 Cyclin D1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睑内翻矫正术患儿麻醉诱导时鼻出血致气道梗阻一例
12
作者 杨芳芳 王自慧 蔡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2-1003,共2页
患儿,女,7岁,49 kg,130 cm,因“左眼眼磨伴流泪1年”收治入院。患儿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磨、眼疼,畏光流泪,无分泌物增多,无眼红、眼胀,无视物变形及眼前闪光感,无虹视及雾视,无复视及重影。于当地医院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为... 患儿,女,7岁,49 kg,130 cm,因“左眼眼磨伴流泪1年”收治入院。患儿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磨、眼疼,畏光流泪,无分泌物增多,无眼红、眼胀,无视物变形及眼前闪光感,无虹视及雾视,无复视及重影。于当地医院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眼睑内翻和倒睫”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HR 110次/分,BP 106/72 mmHg,RR 20次/分。意识清楚,精神可,查体配合。专科检查:左眼下睑内眦倒睫,结膜无充血,角膜下方可见点状毛躁,前房清,瞳孔圆,对光反射敏锐,晶状体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 123 g/L,红细胞4.61×10^(12)/L,白细胞7.34×10^(9)/L,血小板327×10^(9)/L,凝血酶原时间12.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7.8 s,肝肾功能等均正常。否认过敏史及手术史。术前诊断:左眼睑内翻和倒睫。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睑内翻矫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内翻矫正术 对光反射 意识清楚 眼前闪光 气道梗阻 倒睫 凝血酶原时间 内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13
作者 程玉芳 高勇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 探讨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adult testicular granulosa cell tumour, AT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ATGC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Sanger测序法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 目的 探讨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adult testicular granulosa cell tumour, AT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ATGC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Sanger测序法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8和13岁,临床均因发现左侧睾丸肿块而入院。镜下肿瘤组织结节状膨胀性生长,结节内瘤细胞均弥漫性分布,以梭形细胞假肉瘤样形态为主,部分呈实性片状、滤泡状和不规则岛屿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稀少,可见明显核沟,偶见核分裂象。肿瘤内可见囊腔区域,肿瘤细胞围绕嗜酸性蛋白样物质呈栅栏状排列,形成Call-Exner小体。免疫表型:α-inhibin、Calretinin、CD56、WT1、SF-1、CD99和vimentin均阳性,SMA部分阳性,例1 FOXL2阳性、例2 FOXL2弱阳性,其余抗体均阴性。Sanger测序检测2例肿瘤均未检出FOXL2基因突变。结论 ATGCT是一种罕见的睾丸肿瘤,临床和病理医师需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及诊断的准确性,防止误、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 临床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纤维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14
作者 程玉芳 高勇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MFS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FISH检测MDM2基因。结果4例MFS均为女性,年龄56~81岁,2例发生于常见... 目的探讨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MFS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FISH检测MDM2基因。结果4例MFS均为女性,年龄56~81岁,2例发生于常见部位:左下肢、左腹股沟,2例发生于罕见部位:胰腺、乳腺。镜检:肿瘤均呈多结节状,结节间见纤细不等的纤维组织间隔,间质内见黏液样基质,肿瘤细胞主要由星状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可见特征性的丰富的纤细弧线状血管,部分病例可见空泡状细胞。4例MFS镜下表现相似,但肿瘤细胞因组织学级别不等而异型性程度、密度、核分裂象的多少及黏液基质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免疫表型:4例vimentin均弥漫阳性,3例MDM2部分阳性、CDK4弱阳性,其余抗体均阴性。FISH检测:4例均未检测到MDM2基因扩增。结论MFS临床病理表现复杂、确诊较困难,发生于胰腺、乳腺较罕见,临床及病理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纤维肉瘤 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超 于海洋 +4 位作者 付青松 周宇 赵刚 尹稳 兰魁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0-705,共6页
目的:评价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经后人路行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4例,男2例,女1... 目的:评价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经后人路行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4例,男2例,女12例;年龄62-81岁,平均68岁。骨折均位于T11-L2,其中单椎体骨折12例,两个椎体骨折2例;椎体高度压缩78.5%-92.4%,平均82.5%。后凸畸形的顶椎均位于胸腰段,其中L17例,T125例,L22例。后凸畸形Cobb角39°-59°,平均45°;脊柱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为0.4-2.8cm,平均1.6cm;腰椎前凸41°-62°,平均58.4°,9例出现腰椎前凸代偿性加大。均有腰背部疼痛及疲劳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5分(7.5-9分)。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E级12例,D级2例。其中10例采用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钉道。结果:手术时间187-221min,平均190min;术中出血量372-463ml,平均420ml。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胸腰椎后凸Cobb角0°-9°,平均5°,平均矫正率达88.9%;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0-0.8cm,平均0.3cm;腰椎前凸角28°-43°,平均37°。随访12~33个月,平均21个月。末次随访时,胸腰椎后凸Cobb角0-11°,平均7°;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为0-1.2cm,平均0.4cm;腰椎前凸29°-45°,平均39。;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腰背疼痛消失11例,明显缓解3例,VAS为1.9(0-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植骨融合及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及拔出,固定邻近节段无继发骨折。结论: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与经椎弓根截骨术比较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当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难以施行椎体成形术时,此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椎体压缩骨折 后凸畸形 骨质疏松 后柱切除 中柱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超 周宇 +2 位作者 付青松 于海洋 赵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0月采用经后路胸膜外松解凸侧胸椎间隙、顶椎区楔形截骨、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治疗重度僵硬性... 目的: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0月采用经后路胸膜外松解凸侧胸椎间隙、顶椎区楔形截骨、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4-39岁,平均18.9岁。术前侧凸Cobb角89°-132°,平均10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3-5.7cm,平均4.1cm;侧凸柔韧性为16.1%-29.6%.平均24.2%:12例合并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6°-89°,平均67°。结果:平均松解椎间隙5.2个,楔形截骨平均2.1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8.9h,术中出血量1200-4700ml,平均3100ml。无脊髓损伤。1例术中发生血气胸,术毕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1例术后第4d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采取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左侧卧位,术后2周痊愈。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12°-59°,平均24.1°,矫正率为77.5%;12例后凸Cobb角22°-46°,平均35.6°,矫正率为46.9%;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1.3cm,平均0.7cm。随访8-41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5°-67°,平均27.9°,丢失3.6%;12例后凸Cobb角25°-51°,平均39.4°,丢失5.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4-1.6cm,平均为0.9cm。所有患者植骨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断裂及松动。结论: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与胸廓成形及后路脊柱矫形使用同一个手术切口,创伤小,节省了前路经胸的手术时间,对心肺干扰小,降低了手术风险。应用此方法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安全性好,能获得较好的脊柱三维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后路胸膜外松解 楔形截骨 重度 僵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脊髓后移和膨胀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伟 于海洋 +2 位作者 梁成民 曹杰 李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脊髓后移和膨胀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1月在我院采用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中立...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脊髓后移和膨胀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1月在我院采用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C2~C7 Cobb角;利用photoshop cs5软件在MRI矢状位T2加权像上选择正中切面,测量获得减压的各间隙上位椎体后下缘分别与脊髓前缘、脊髓后缘的距离,并计算获得减压各间隙的脊髓膨胀距离及脊髓中点后移距离,脊髓整体后移距离和平均膨胀距离为各节段脊髓中点后移距离和膨胀距离的平均值。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并计算JOA评分改善率。比较手术前后C2~C7 Cobb角及JOA评分变化,并对脊髓整体后移距离与术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及平均膨胀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C2~C7 Cobb角及JOA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5.8±4.7个月(11~22.5个月)。术后2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对症治疗后3周~3个月逐渐好转。手术前、后C2~C7 Cobb角分别为5.8°±1.2°和18.5°±5.5°,JOA评分分别为8.8±2.5分和14.5±2.0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65.4±34.4)%(26%~100%)。术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为2.7±1.8mm(1.0~4.5mm),脊髓平均膨胀距离为1.9±1.4mm(0.8~3.4mm)。术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与术后C2~C7 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r=0.11,P〉0.05);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呈低度相关(r=0.40,P=0.025),与脊髓平均膨胀距离中度相关(r=0.67,P=0.037)。结论:后路椎板切除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通过脊髓后移及膨胀的变化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不能依赖重建的颈椎前凸获得脊髓的后移。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及平均膨胀距离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切除 脊髓后移 疗效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重度远端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18
作者 焦伟 申才良 +5 位作者 崔西龙 吴昊 张伟 梁成民 于海洋 董福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结合内窥镜技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向远端高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突出节段L_(2/3)1例,L_(3/4)1例,L_(4/5)8例,L_5/S_14例。复发性突...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结合内窥镜技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向远端高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突出节段L_(2/3)1例,L_(3/4)1例,L_(4/5)8例,L_5/S_14例。复发性突出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磨钻磨除部分椎弓根肩部,直视下摘除脱垂的髓核。统计术前、术后2日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65~210 min,平均105 min。术后右下肢麻木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左侧背伸无力1例,1个月后症状消失,余1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随访时间11~43个月,平均27.3月,术前腰、腿痛VAS分别为(6.0±2.1)、(7.4±1.9)分,术后第2日(2.1±0.8)、(1.8±1.1)分,末次随访时为(1.9±0.8)、(1.7±0.9)分,术前、术后2日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19.3±7.4)%、(10.5±4.1)%、(6.5±2.3)%。根据Mac Nab标准,术后2日优12例,良2例,末次随访时优13例,良1例。结论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重度 远端脱垂 腰椎间盘突出 经椎弓根肩上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椎管三维同心闭合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超 付青松 +2 位作者 周宇 于海洋 赵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7-893,共7页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平均27.9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6例,胸腰椎结核3例,...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平均27.9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6例,胸腰椎结核3例,陈旧性脊柱骨折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82°~150°,平均107.0°;10例合并侧凸畸形,冠状面侧凸Cobb角11°~128°,平均52.7°;6例先天性椎体发育不良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3例结核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均为D级。均采用顶椎全脊椎切除折顶椎管三维同心闭合矫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1.1h。术中出血2400~5100ml,平均3866ml。脊髓短缩1.6~2.7cm,平均2.1cm。融合固定节段为8~14节椎体,平均12.5节。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7.0°矫正至26.1°,矫正率75.6%。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2.7°矫正至12.3°,矫正率76.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76.4%。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l分级恢复到E级。随访9~61个月,平均25.9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也无矫正度的丢失。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疗效满意,椎管三维同心闭合技术保证了截骨面椎管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安全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角状后凸 后路全脊椎切除 折顶矫形 椎管三维同心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伏蕊 窦克非 +11 位作者 宋晨曦 杨进刚 许海燕 高晓津 李卫 王杨 刘佳 张玉平 宁彬 万书平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NSTEMI)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01至2014-09期间参加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NSTEMI患者5 816例。35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为住院期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5 46... 目的:探讨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NSTEMI)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01至2014-09期间参加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NSTEMI患者5 816例。35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为住院期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5 464例患者为住院期生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院内结局等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为主要结局指标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N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5%(352/5816)的N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每增加1岁,比值比(OR)=1.027;95%可信区间(CI):1.014~1.041;P<0.01)、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OR=0.943;95%CI:0.900~0.988;P<0.01)、收缩压(每增加1 mmH g,OR=0.983;95%CI:0.978~0.988;P<0.01)、Killip心功能分级(每增加1级,OR=1.565;95%CI:1.370~1.786;P<0.01)、心跳骤停(OR=3.118;95%CI:1.339~7.262;P<0.01)、ST段压低(OR=1.571;95%CI:1.169~2.110;P<0.01)、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OR=4.579;95%CI:1.876~11.177;P<0.01)、血肌酐(每增加1μmol/L,OR=1.004;95%CI:1.002~1.005;P<0.01)、白细胞计数(每增加1×109/L,OR=1.100;95%CI:1.071~1.130;P<0.01)、从不吸烟(OR=2.080;95%CI:1.460~2.962;P<0.01)、既往心肌梗死病史(OR=1.913;95%CI:1.298~2.820;P<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OR=0.322;95%CI:0.142~0.729;P<0.01)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12个因素是N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死亡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