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病毒71型六安地区分离株VP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10
1
作者 俞海洋 陈伟 +7 位作者 倪德群 常宏伟 王林定 汤仁树 陈灵芝 丁晓娟 陈敬贤 王明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3-240,共8页
目的对肠道病毒71型(EV71)VP1基因编码衣壳蛋白进行系统结构与功能预测,为制备EV71疫苗和诊断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编号为1404-Luan(CHN)-08的EV71六安地区分离株VP1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应用ProtParam、SigalP、TMPRE... 目的对肠道病毒71型(EV71)VP1基因编码衣壳蛋白进行系统结构与功能预测,为制备EV71疫苗和诊断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编号为1404-Luan(CHN)-08的EV71六安地区分离株VP1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应用ProtParam、SigalP、TMPRED、Sosui、SOPMA、Phyre、Bepipred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信号肽、跨膜区、疏水性、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性质和潜在的B细胞表位。结果 EV71六安地区分离株VP1基因编码蛋白没有信号肽,无跨膜区,是一个亲水性蛋白;VP1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β-片层为主,含有少量的α-螺旋,少见β-转角;VP1的三级结构中4~121氨基酸部分在蛋白表面形成一环状结构(VPl GH loop);EV71 VP1潜在的B细胞表位共有6个可能的抗原表位。其中,预测分值最高的线性表位区域位于157~177位氨基酸残基。结论成功预测了EV71六安地区分离株VP1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为制备EV71基因工程疫苗和诊断抗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VP1 B细胞表位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地区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的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婷婷 陈敬贤 王明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7-561,共5页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感染率,分析HCMV先天性感染病毒糖蛋白B(gB)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巢式PCR检测160例新生儿脐血白细胞中的HCMV gB基因,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saⅠ和HinfⅠ分别对HCMV gB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感染率,分析HCMV先天性感染病毒糖蛋白B(gB)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巢式PCR检测160例新生儿脐血白细胞中的HCMV gB基因,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saⅠ和HinfⅠ分别对HCMV gB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DNA测序,构建进化树。结果 160例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中有40例HCMV gB阳性基因;阳性基因均为gB2型,未见其他型别。结论 160例新生儿脐带血中,HCMV先天性感染率为25.0%,且基因型别均为gB2型,同时发现该基因型已有变异,提示该病毒流行株有较高频率株内基因重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崔寰 陈伟 +4 位作者 夏俊保 刘倩 黄维 李迎伟 王明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索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毒分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HCMVUL54基因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HCMVpp65抗原的方法,对49份SLE患者血白细胞标本进行HCMV分离鉴定,并结... 目的探索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毒分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HCMVUL54基因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HCMVpp65抗原的方法,对49份SLE患者血白细胞标本进行HCMV分离鉴定,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HCMV感染与SLE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49份SLE患者血白细胞标本中,HCMV病毒分离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的有3份,经PCR和IFA联合检测鉴定阳性的有12份,阳性率为2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活动期患者的HCMV感染率为38.5%,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患者8.7%的HCMV感染率(OR=8.7,95%CI:1.4~53.3,P=0.019)。结论HCMV感染与SLE病情活动呈现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病毒学 巨细胞病毒/分离和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巨细胞病毒原发感染BALB/c小鼠大脑皮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维 王明丽 +2 位作者 吴喜林 刘倩 陈敬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原发感染BALB/c小鼠大脑皮质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分别用2×10^6、2×10^5、2×10^4、2×10^3、2×10^2PFU/ml的HCMV AD189株腹腔注射6~8周SPF级BALB... 目的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原发感染BALB/c小鼠大脑皮质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分别用2×10^6、2×10^5、2×10^4、2×10^3、2×10^2PFU/ml的HCMV AD189株腹腔注射6~8周SPF级BALB/c小鼠雌雄各6只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立灭活病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1个月后取各组小鼠大脑皮质组织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PCR和RT-PCR分别检测各标本中HCMVUL83基因及UL54的转录、HE染色。结果2×10^6、2×10^5PFU/ml实验组的雌性小鼠病毒分离、PCR及RT-PCR均为阳性;HE染色可见海马区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雄性小鼠、低剂量(2×10^4、2×10^3、2×10^2PFU/ml)实验组、灭活病毒组和HF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HCMVAD169株腹腔注射6~8周龄SPF级雌性小鼠1个月可测出大脑皮质发生急性炎症反应,为HCMV所致的原发感染状态,且小鼠性别及病毒的接种量可能与感染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脑炎 病毒性/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