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浅探昆曲在安徽的衍变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邓翔云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0-36,共7页
-
文摘
明末,昆曲传至徽州,因语音异于苏州,形成徽昆。再传至石台、太平,又发生显著变化,因当地农民只能沿用当地习惯的民间演唱形式演唱,便成了吹腔系统声腔,或名昆曲乱弹。乾隆年间,徽班艺人改变了吹腔系统声腔的伴奏形式,于是出现了皮簧声腔。如果把吹腔系统声腔和皮簧声腔统称为徽调,运用昆曲的规范化演唱形式,演唱徽调的声腔内容,则唱成了京剧。当然,这次变革分别发生在北京、上海。可见,徽、京两大剧种的形成,是昆曲衍变的结果。
-
关键词
形式内容
形式衍变
线性传承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离心接受和向心接受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唐跃
谭学纯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15,共8页
-
文摘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过话语的积极接受方法和消极接受方法,指出前者是注重话语表达的体验因素;后者是注重话语表达的概念因素。当我们转而在这里讨论话语的离心接受方法和向心接受方法时,首先必须说明:积极和消极,离心和向心,这些接受方法之间确乎时有交叉,容易发生混同,但如果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各自都有侧重点,相互之间有着原则区别,实在不能混同。离心接受方法以接受者的思维外拓为基础,关注话语表达的外延。
-
关键词
接受意识
两种方法
说诗
接受方
语象
丰富性
文学话语
叶嘉莹
语言
作用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试说“大黄梅观”
被引量:3
- 3
-
-
作者
金芝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20,共6页
-
文摘
戏曲面临新世纪的大挑战、大竞争、大分化的局面,象黄梅戏这一类有实力的剧种,应该肩负起更大的历史责任。要放宽视野,扩大发展思路;拓宽领域,扩大艺术影响;培育土壤,扩大生活空间,树立“大黄梅观”。文章并从专业、舞台、剧目、演出、教育、经验总结等六个“轴心”及其辐射与拓展,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
关键词
大黄梅观
轴心
辐射
拓展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试论民俗文化与中国戏曲的发生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邓翔云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1997年第4期90-93,共4页
-
-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中国民俗文化
《目连救母》
盂兰盆会
说唱艺术
目连戏
鬼魂观念
民俗活动
戏曲声腔
演唱形式
-
分类号
J8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
被引量:2
- 5
-
-
作者
郭因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66-70,共5页
-
文摘
黄宾虹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和吸收西方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上 ,有自己的重大建树。本文论述了黄氏关于绘画的社会功能、绘画与现实的关系、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对绘画美的综合要求、笔墨技巧、绘画的类型与品位、中西绘画的比较、对新安画家的评论等等方面的主要观点与卓见。
-
关键词
黄宾虹
绘画美学
美术
中和美
类型
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
绘画艺术
社会功能
绘画创作
笔法
墨法
绘画美
-
分类号
J201
[艺术—美术]
-
-
题名绿色文化断想(二则)
被引量:1
- 6
-
-
作者
郭因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1期87-90,共4页
-
文摘
绿色文化断想(二则)郭因一哲学是人创造的。哲学应该是为人服务的。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必然面临一个根本任务:如何使整个人类愈来愈好地生存、发展、完善与完美。哲学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观点体系。哲学应该做的就是要指导人类通过最佳途径,运用最佳方法去实现人类的根...
-
关键词
绿色文化
绿色文明
人与自然
哲学
高新科技
“蝴蝶效应”
三大和谐
文化热
人的理想
灰色文明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元杂剧的不传,反思演员的创造力
被引量:1
- 7
-
-
作者
邓琪
邓翔云
-
机构
安徽省徽剧团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38,共5页
-
文摘
关于元杂剧不传承的原因 ,说法很多 ,关键是模式化的艺术形式严重束缚了艺人的创造力 .失去创造能力的艺人 ,演出僵化的元杂剧 ,必然被观众遗弃 .今天 ,各级公办剧团同样面临着艺术形式模式化和演员失去创造力的困境 .如何振兴戏曲 ,值得反思 .
-
关键词
元杂剧
南戏
模式化
艺术形式
演员的创造力
-
分类号
J809.247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形式衍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普遍规律
被引量:1
- 8
-
-
作者
邓翔云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4,共4页
-
文摘
该文从昆、京等剧种声腔衍变着眼,论证演唱形式的衍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剧种都含有其他剧种的影子,概难免俗。
-
关键词
声腔
演唱形式
音乐体系
-
分类号
J821.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论昆曲的传播和古典戏曲的分布
- 9
-
-
作者
邓玮
邓翔云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0-46,共7页
-
文摘
古典戏曲指明末南戏取代北曲时期形成或孕育的昆、高声 腔系统剧种,包括徽调、梆子、高腔三支。按民间传统的以表演归类,这 三支近百个剧种都是擅演帝王将相的“大戏”。其中徽调、梆子两支是昆 曲的形式衍变或再衍变,高腔的完善也同样是“宗吴门”的结果,而京剧 的形成,则是昆曲的回归,也标志着昆、徽、京三个发展阶段的终止。
-
关键词
四方歌者皆宗吴门
形式衍变
-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谈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
- 10
-
-
作者
郭因
-
机构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4,共1页
-
文摘
谈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郭因看了几期《安徽史学》.对皖文化这一概念能否成立问题的讨论颇感兴趣,也不免有一些想法。写出来凑个热闹吧!皖文化这个概念能不能成立,的确有一个朱来常同志所说的“关键”。假使“关键”只能是来常同志所提出的统一的文化区域,相同的历史...
-
关键词
皖文化
中华文化
“关键”
桐城文化
观念体系
安徽文化
文化现象
安徽省
文化结构
艺术研究
-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