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泛耐药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卞婷婷 刘艳艳 +1 位作者 叶英 李家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36-1539,共4页
目的收集安徽省细菌耐药中心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菌株,对其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变迁情况,并筛选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评价联合用药组的体外抑菌作用,寻求有效的联合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 目的收集安徽省细菌耐药中心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菌株,对其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变迁情况,并筛选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评价联合用药组的体外抑菌作用,寻求有效的联合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所收集PAE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2015年美国临床实验委员会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介率和敏感率,进一步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所筛选出的54株PDRPA菌株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结果 PAE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以及头孢他啶最为敏感且三年内耐药率较为稳定,对头孢唑肟等三代头孢耐药率显著升高(P<0.05),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有所下降(P<0.05),对于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基本持平。多粘菌素E+利福平、多粘菌素E+亚胺培南、多粘菌素E+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5组抗菌药物对于PDRPA主要起到协同相加作用。结论PAE感染仍占临床感染一定比例,应继续加强对PAE耐药性的监测,多粘菌素等多种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可作为对PDRPA感染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药物敏感试验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古霉素单用及联合利福平或磷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梅清 喻婷 +3 位作者 朱玉林 程君 叶英 李家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44-947,共4页
目的在体外探讨万古霉素单用及其分别与利福平、磷霉素联合使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防耐药突变浓度的影响,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 目的在体外探讨万古霉素单用及其分别与利福平、磷霉素联合使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防耐药突变浓度的影响,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 CFU.ml-1细菌,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上述抗菌药物单用及联合使用对10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并计算相应的选择指数和耐药频率。结果万古霉素单用对上述10株MRSA的选择指数为16~64;分别与利福平、磷霉素联合使用选择指数下降为2~16和1~8,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选择指数下降2~32倍,其耐药频率也大幅下降。结论万古霉素分别与利福平、磷霉素联合使用均可降低其单用对MRSA的防耐药突变浓度,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防止耐药突变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利福平 磷霉素 联合用药 防耐药突变浓度 耐药突变选择窗 耐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β-内酰胺酶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 被引量:8
3
作者 胡立芬 高丽萍 +4 位作者 陈曦 沈为华 朱玉林 刘艳艳 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88-692,共5页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基因型并分析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从而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方法对2005—2008年收集的10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L1、L2型耐...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基因型并分析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从而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方法对2005—2008年收集的10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L1、L2型耐药基因和喹诺酮耐药基因qnr,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结果 10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以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最高达到42.16%,其次为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29.41%、氯霉素27.45%、头孢他啶22.55%,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11.76%。10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L1基因阳性率76.47%,L2基因阳性率67.65%;其中L1和L2型基因共同阳性率56.86%;头孢他啶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均检测到L1和L2型基因。102株qnr X、qnr Y和qnr Z的阳性率都是100%。结论本地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β-内酰胺酶L1和L2酶检出率较高,喹诺酮耐药基因qnr阳性率达到100%,染色体上Qnr酶单独存在并不会导致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Β-内酰胺酶 QNR基因 最低抑菌浓度 聚合酶连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联合利福平降低不动杆菌防耐药突变浓度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慧敏 胡立芬 +2 位作者 叶英 朱玉林 李家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90-1694,共5页
目的在体外探讨亚胺培南(IMP)和美罗培南(MER)单用及其分别与利福平(RFP)联用对不动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的影响,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IMP或MER与RFP在体外单独以及联合应用的最低抑菌浓... 目的在体外探讨亚胺培南(IMP)和美罗培南(MER)单用及其分别与利福平(RFP)联用对不动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的影响,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IMP或MER与RFP在体外单独以及联合应用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CFU/ml不动杆菌,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IMP和MER单药以及分别与RFP联用时对16株临床分离不动杆菌的MPC,并计算相应的选择指数(SI)。结果 IMP或MER分别与RFP联合应用后均以无关作用为主,未见拮抗作用,存在一定比例协同作用。IMP和MER单用对上述16株不动杆菌的SI均为16~128;分别与RFP联合使用SI均下降为1~32,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SI下降2~32倍。结论 IMP或MER分别与RFP联合使用均可降低其单用对不动杆菌的MPC,缩小MSW,防止耐药突变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杆菌 防耐药突变浓度 耐药突变选择窗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用药降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喻婷 梅清 +3 位作者 朱玉林 程君 叶英 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59-863,共5页
目的体外研究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分别与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X)、利福平(rifampincin,RFP)、磷霉素(fosfomycin,FOM)联用对降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的比较,为指导临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制定新的用药策略,... 目的体外研究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分别与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X)、利福平(rifampincin,RFP)、磷霉素(fosfomycin,FOM)联用对降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的比较,为指导临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制定新的用药策略,防止细菌耐药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肉汤富集101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单独用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单独应用VAN以及与其他三种药物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PC。并计算出各药单独应用的MSW(MPC/MIC)。结果 VAN、LVX、RFP、FOM单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IC分别为1,0.125,0.008和2μg/mL;MPC分别为64,2,>32,64μg/mL,MSW为64,6,>4000,32。联合用药后各药的MPC(μg/mL)降低程度如下:VAN+LVX(MPCNVA–4,MPCLVX–0.125),VAN+RFP(MPCNVA–4,MPCRFP–0.008),VAN+FOM(MPCNVA-1,MPCFOM-2)。联合LVX和RFP可使VAN的MPC降至原来的1/16倍,联合FOM可使VAN的MPC降至原来的1/64倍。结论 VAN与另三种药物联用,可以明显降低各自单独用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PC,其中联合FOM降低其MPC幅度最大,缩小其MSW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联合用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 耐药突变选择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子与耐药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丽萍 胡立芬 +5 位作者 杨海飞 王中新 沈继录 叶英 许夕海 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的耐药特征,整合酶(Int)基因、qacE△1-sul1基因及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6种药物对8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扩增qacE△1-sul1基因、intI、intII、...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的耐药特征,整合酶(Int)基因、qacE△1-sul1基因及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6种药物对8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扩增qacE△1-sul1基因、intI、intII、intⅢ及I类整合子可变区。结果 8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高,分别是63.8%和75.9%,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31.3%;检出18株qacE△1-sul1基因阳性株,20株intI阳性株,I类整合子可变区检出3类基因盒,aacA4-catB8-aadA1、aac(6')-II-blaCARB-8和aar-3-dfrA27基因盒,首次在SMA中发现aar-3-dfrA27基因盒,GenBank登录号为KC748137。结论本次研究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上应在药敏结果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SMA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性增加可能与I类整合子有关,整合子的存在加快了细菌耐药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耐药性 整合子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溶血性链球菌红霉素耐药特征与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黄青 殷俊 +5 位作者 陈曦 马雪娇 刘艳艳 叶英 许夕海 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90-694,共5页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β-溶血性链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与红霉素药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来源于安徽地区2005—2013年临床分离的61株β-溶血性链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红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应用PCR扩增大环...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β-溶血性链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与红霉素药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来源于安徽地区2005—2013年临床分离的61株β-溶血性链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红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应用PCR扩增大环内酯类相关耐药基因。结果 61株β-溶血性链球菌中A群(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占21.3%,B群(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占68.8%,C和G群(Group C Streptococcus,GCS、Group G Streptococcus,GGS)共占9.9%,A群及B群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9%和85.7%,携带的耐药基因均以erm C基因(76.9%和66.7%)占主导。1株GCS对红霉素耐药且只携带erm B基因,GGS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60%,以erm B和erm C基因的检出率最高,均为60%。结论安徽地区β-溶血性链球菌的红霉素耐药率较高,且主要由erm基因介导的重度耐药常见。临床医生应加强耐药监测,依据药敏结果指导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溶血性链球菌 红霉素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吴兵 叶英 李家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80-1484,共5页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近年来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菌群结构和流行菌株,分析其基因同源性及亲缘进化关系,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7株,采用琼脂稀释...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近年来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菌群结构和流行菌株,分析其基因同源性及亲缘进化关系,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7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11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反映菌株间进化关系,利用BioN umerics软件构建聚类图,从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8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4.7%、66.7%,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都很高。其分为42个ST型,其中6个型别是数据库里原来有的,36个型别为新的型别(暂时命名为STnew01~ST-new36)。ST2包含37株菌,是优势型别,其属于克隆复合体CC1。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11种常见临床抗菌药物均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ST2为安徽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的流行克隆,安徽地区主要的流行株ST2与世界上主要的流行克隆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IC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管家基因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志贺菌中质粒介导磷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程跃 梅清 +3 位作者 刘艳艳 程君 熊自忠 李家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1-445,共5页
目的在磷霉素耐药志贺菌中检测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 A、fos A3和fos C2,并分析其传播方式。方法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磷霉素耐药菌株中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其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 目的在磷霉素耐药志贺菌中检测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 A、fos A3和fos C2,并分析其传播方式。方法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磷霉素耐药菌株中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其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 A、fos A3和fos C2。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对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接合子对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法检测接合子质粒介导磷霉素耐药基因,肠杆菌科基因间的重复序列PCR(ERIC-PCR)法对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63株志贺菌中磷霉素耐药25株、中介7株,耐药率为9.5%。PCR结果显示18株磷霉素耐药志贺菌fos A3阳性(基因登录号为KJ716852),阳性率为6.8%,未检出fos A和fos C2。18株fos A3阳性株中,13株结合成功,与受体菌相比,结合子对磷霉素的MIC值明显提高,ERIC-PCR法证实部分fos A3阳性志贺菌具有同源性。结论首次在临床分离的志贺菌中检测到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 A3,虽然目前检出率不高,但其传播可造成磷霉素耐药性的扩散,需要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菌 磷霉素 质粒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地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整合子及ISCR1流行情况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曦 胡立芬 +4 位作者 马雪娇 刘艳艳 叶英 许夕海 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5-289,299,共6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2010—2013年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临床分离株的整合子和ISCR1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并初步探究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qac E△1-sul1基因、int I、int II、int III、I类整合子可变区、ISCR1基因及ISCR1可... 目的了解安徽省2010—2013年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临床分离株的整合子和ISCR1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并初步探究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qac E△1-sul1基因、int I、int II、int III、I类整合子可变区、ISCR1基因及ISCR1可变区耐药基因;对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11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Int I的检出率为64.3%,ISCR1的检出率为4.3%,未检测到II类、III类整合子。I类整合子可变区检出aac A4-cat B8-aad A1和aac(6’)-IIblaCARB-8两类基因盒,检出率分别为6.8%和2.7%,ISCR1可变区未检出耐药基因。I类整合子的检出在多重耐药株与非多重耐药株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l1阳性组和Int I阳性组中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程度均要明显高于两者均阴性的一组。结论 I类整合子及sul1基因的存在可以加重SM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性。本地区I类整合子与ISCR1的检出可能有助于SMA的多重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整合子 ISCR1 流行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镓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生长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顾毅 刘周 +6 位作者 徐方明 盛男 赵亚运 孙凯莉 刘艳艳 叶英 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目的检测新型抗菌剂硝酸镓(gallium nitrate,GaN)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pneumonia,CRKP)生长及其生物膜(biofilm,BF)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2015—2016年安徽省地区3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CRKP共82株,采用... 目的检测新型抗菌剂硝酸镓(gallium nitrate,GaN)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pneumonia,CRKP)生长及其生物膜(biofilm,BF)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2015—2016年安徽省地区3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CRKP共82株,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琼脂倍比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GaN对CR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82株实验菌株BF的A570值,筛选出BF强阳性菌株;检测1/2MIC的GaN对BF强阳性菌株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比较GaN与庆大霉素(gentamicin,GEN)分别对CRKP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GaN作用下的菌株生物膜三维立体结构。结果临床分离的CRKP呈多重耐药。GaN对82株CRKP的MIC范围为0.0625~2μmol/mL,其中MIC50、MIC90分别为0.25和0.5μmol/mL。BF强阳性菌株所占比例为37.8%(31/82)。三维立体图片显示CRKP在不同GaN浓度作用下BF形成的量不同。1/2MIC的GaN可显著抑制CRKP的BF形成。GaN对CRKP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优于GEN。结论GaN对CRKP生长及其BF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膜 硝酸镓 碳青霉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念珠菌生物活性体外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孙念 黄青 +4 位作者 陈曦 孔钦翔 叶英 许夕海 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88-791,800,共5页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PA)对白念珠菌(CA)标准株ATCC90028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抑菌圈法了解50株PA对CA平板生长的抑菌作用,分别取抑菌作用明显和无抑菌作用的PA各3株菌的上清液作用于CA后镜下观察形态转换情况,96孔板半定量法(MTT...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PA)对白念珠菌(CA)标准株ATCC90028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抑菌圈法了解50株PA对CA平板生长的抑菌作用,分别取抑菌作用明显和无抑菌作用的PA各3株菌的上清液作用于CA后镜下观察形态转换情况,96孔板半定量法(MTT)测定上述上清液对CA生物膜增殖的影响。结果 50株PA中有19株出现了明显的抑菌圈(19/50),但直径大小不等,镜下观察只有抑菌圈明显的3株上清液抑制了CA向菌丝相的转换,且能够阻碍生物膜的增殖(P<0.01),无抑菌圈的PA上清中也有一株出现阻碍生物膜增殖的作用(P<0.05)。结论部分PA菌株能够有效抑制体外CA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铜绿假单胞菌 菌丝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