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PFIA4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1
作者 崔浩东 殷济民 +3 位作者 郭凯 汪碧君 王天兵 吴文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讨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方法选择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PFIA4表达情况并进行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设计siRNA质粒瞬转... 目的探讨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方法选择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PFIA4表达情况并进行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设计siRNA质粒瞬转敲低HCCLM3细胞中PPFIA4表达,选取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PPFIA4对HCCLM3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借助Western blot法检测HCCLM3细胞株转染siRNA质粒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细胞癌细胞(HCCLM3、Li-7、MHCC97H)中高表达;PPFIA4高表达提示患者临床分期较晚,总体生存期(OS)较短;敲低HCCLM3细胞株中PPFIA4表达后,HCCLM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P<0.001),并且EMT标志物表达发生变化,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增加(P<0.01),而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的表达下降(P<0.05、P<0.01)。结论PPFIA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中呈高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沉默PPFIA4后能够调控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抑制HCCLM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其具体机制可能与EMT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PFIA4 预后 迁移 侵袭 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酰基辅酶A合酶4通过调节脂肪酸合成酶对食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影响
2
作者 周乾华 蒋磊 +4 位作者 王章桂 芮超 施益民 方炎鑫 金秋水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8-1115,共8页
目的探究长链酰基辅酶A合酶4(long-chain acylcoenzyme A synthase 4,ACSL4)调节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对食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收集35例新鲜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30... 目的探究长链酰基辅酶A合酶4(long-chain acylcoenzyme A synthase 4,ACSL4)调节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对食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收集35例新鲜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30例食管癌伴吉非替尼耐药组织,q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ACSL4及FASN表达差异。qRT-PCR检测人正常食管细胞HET-1A,食管癌细胞系ECA109、EC9706、TE-1及TE-1/GR中ACSL4及FASN表达量。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各组细胞,克隆形成和CCK-8实验检测细胞耐药及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食管癌旁正常组织相比,ACSL4与FASN基因在癌组织中表达均升高,且呈正相关。与HET-1A细胞相比,ACSL4表达量在ECA109、EC9706、TE-1细胞中明显增加。随着吉非替尼浓度升高,TE-1细胞中ACSL4表达量逐渐升高,且ACSL4在TE-1/GR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TE-1。相较于Control组及si-NC组,si-ACSL4组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降低,凋亡数量增多,E-Cadherin表达量增高,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表达量降低。回复实验测得,与si-ACSL4组及si-ACSL4+oe-NC组相比,si-ACSL4+oe-FASN组细胞耐药能力升高,增殖及侵袭能力提升,细胞凋亡数量减少,E-Cadherin表达量降低,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表达量增高。结论ACSL4下调FASN表达,逆转食管癌TE-1/GR细胞对吉非替尼的耐药性,抑制TE-1/GR细胞增殖、侵袭并加速凋亡,这可能与调控EMT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ACSL4 FASN 恶性生物学行为 吉非替尼耐药 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HK1靶向NF-κB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被引量:1
3
作者 凌潜龙 纪凯 +4 位作者 陈金业 管佳佳 王睿朋 满文江 朱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3-2171,共9页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K1)在胃癌(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靶向核因子-κB(NF-κB)调控G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TIMER2.0、GEPIA与HPA数据库分析SPHK1在GC组织中的表达。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预测SPHK1与GC...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K1)在胃癌(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靶向核因子-κB(NF-κB)调控G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TIMER2.0、GEPIA与HPA数据库分析SPHK1在GC组织中的表达。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预测SPHK1与GC患者预后的关联。利用IHC检测GC及癌旁组织中SPHK1和MKI67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相关性。运用Western blotting与qRT-PCR检测GC各细胞系中SPHK1蛋白及mRNA水平。基因富集通路数据库检索SPHK1对GC进展的生物学功能。使用慢病毒敲低HGC-27/过表达MGC-803细胞中SPHK1的表达;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探究SPHK1对G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探究SPHK1对G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作用;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蛋白表达情况。体内成瘤实验中,将裸鼠随机分为shNC组、shSPHK1组、oeNC组与oeSPHK1组,利用稳转株验证SPHK1的促癌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表明SPHK1在G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01);同时高表达的SPHK1预示着较差的总生存期(P<0.001)和进展后总生存期(P<0.001)以及更差的无复发生存期(P<0.001)。IHC结果表明GC组织中SPHK1与MKI67表达明显上调(P<0.001)且呈正相关(P<0.001)。基因富集通路数据库提示,SPHK1参与GC中的细胞黏附、迁移及血管生成等,且NF-κB参与GC进展(P<0.05)。细胞实验数据显示,抑制SPHK1减弱G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而过表达SPHK1会产生相反的结果(P<0.01);SPHK1正向调节磷酸化P65(p-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白细胞介素(IL-17)蛋白表达(P<0.05);利用PDTC阻断NF-κB信号通路可削弱SPHK1促进的GC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以及各蛋白表达水平(P<0.01);动物实验表明,与NC组相比,shSPHK1组肿瘤大小和质量明显减小,而oeSPHK1组显著增加(P<0.001)。结论SPHK1可靶向NF-κB信号通路表达进而调控GC细胞的迁移与侵袭,提示SPHK1可能是GC进展的潜在诊断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鞘氨醇激酶-1 NF-ΚB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N3调控肝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龚旋坤 包凌 +1 位作者 周帅 庞青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8-504,共7页
目的:探讨纤维胶凝蛋白3(FCN3)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FCN3在HCC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然后通过qRT-PCR、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FCN3在HCC... 目的:探讨纤维胶凝蛋白3(FCN3)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FCN3在HCC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然后通过qRT-PCR、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FCN3在HCC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构建过表达FCN3的Huh7稳转细胞株,通过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FCN3对H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在体内探究FCN3对HCC增殖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CN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高表达FCN3的HCC患者具有更长的总体生存时间。qRT-PCR表明,与正常肝细胞相比,HCC细胞株Huh-7、Hep3B和SNU-449中FCN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免疫组化表明,FCN3在HCC组织中染色阳性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癌旁组织。选取FCN3相对表达量最低的Huh-7细胞株进行慢病毒稳转FCN3基因,得到稳定OE-Huh7和空载慢病毒稳转的NC-Huh7。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CCK8实验表明,与NC-Huh7组相比,OE-Huh7组的迁移、增殖、侵袭能力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E-Huh7组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量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FCN3在HCC中低表达且影响患者的预后,过表达其水平后可抑制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FCN3 上皮-间质转化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透明度和高强度的纳米粘合水凝胶贴片用于组织粘附
5
作者 罗清 潘钊 +4 位作者 宋永红 黄婕妤 方辉 刘东全 董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5,I0008,共12页
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制备一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双层结构壳聚糖水凝胶粘合贴片,并借助纳米粘合策略评估其组织粘附性能。以物理交联构建坚韧的壳聚糖水凝胶作为背膜,随后通过原位光交联制备粘合剂水凝胶层,形成一体化的壳聚... 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制备一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双层结构壳聚糖水凝胶粘合贴片,并借助纳米粘合策略评估其组织粘附性能。以物理交联构建坚韧的壳聚糖水凝胶作为背膜,随后通过原位光交联制备粘合剂水凝胶层,形成一体化的壳聚糖水凝胶粘合贴片。利用纳米胶水促进贴片与基底之间的纳米粘合。表面活化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类似于纳米胶的界面连接器,促进水凝胶与基底的结合,以建立水凝胶贴片与生物组织之间的粘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水凝胶贴片在体外对生物组织的粘合能量为282 J/m^(2),爆破压力为450 mmHg(1 mmHg=0.133 kPa)。该贴片具有4.3 MPa的拉伸强度、65%的断裂伸长率和3.82 kJ/m^(2)的断裂韧性,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此外,这种基于纳米粘合剂的壳聚糖水凝胶粘合贴片具有高透明度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在组织修复和药物输送等多个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应用,为临床外科手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贴片 纳米粘合 壳聚糖 纳米胶水 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QO1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陈道俊 池煜 +2 位作者 宇庆诚 王胜东 叶冬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对NQO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根据交互作用系数(γ,γ=βeg/βe),判断交互作用存在与否,探询胃癌可能的遗传及环境... 目的探讨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对NQO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根据交互作用系数(γ,γ=βeg/βe),判断交互作用存在与否,探询胃癌可能的遗传及环境危险因素。结果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饮酒、食用发黄米饭、食用腌制食品等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γ分别为1.371、0.863、1.894;与食用腌制食品有HEG效应。结论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在胃癌发生中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胃癌的发生表现遗传及环境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遗传学 饮酒 多态现象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同庆 陈长春 +7 位作者 王俊先 陈文凤 顾晓美 许榕生 李振兴 吴大新 张文胜 赵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2-1616,共5页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 mg/L)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 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PT、20例TT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制作
8
作者 张连富 徐善水 +2 位作者 方兴根 李子付 江国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1-715,共5页
目的利用猪胰弹力酶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7、14和21 d组),每组5只。应用猪胰弹... 目的利用猪胰弹力酶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7、14和21 d组),每组5只。应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兔右侧颈总动脉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7、14、21 d时分别行DSA检测、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观察模型动物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DSA造影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直径(1.64±0.17)mm;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血管直径(1.66±0.24)mm。7 d组动脉瘤长径和宽径分别为(19.33±1.65)mm和(2.86±0.21)mm;14 d组分别为(19.66±1.18)mm和(3.95±0.54)mm;21 d组分别为(19.84±0.82)mm和(4.03±0.95)mm。病理学观察发现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内弹力膜断裂,中膜平滑肌结构絮乱,细胞形态扭曲;14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腔内膜逐渐增生稳定;21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颈与瘤腔交界处结构的变化明显。弹力纤维染色显示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弹力层明显变薄;14 d组从交界处始弹力层逐渐变薄;21 d组变薄的弹力层基本稳定。结论利用简单外科手术方法结合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局部血管壁,可以建立形态学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梭形动脉瘤模型,且动脉瘤模型与人颅内动脉瘤病理结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弹性蛋白酶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奥曲肽的肿瘤靶向的聚合物磁共振造影剂
9
作者 曹葆强 孙天赐 +2 位作者 闫旭 何涛 陆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43-1349,共7页
目的开发一种奥曲肽(Oct)修饰的具有肿瘤靶向功能的新型聚合物纳米磁共振(MR)造影剂。方法利用可逆加成链转移(RAFT)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以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与含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三乙酸三... 目的开发一种奥曲肽(Oct)修饰的具有肿瘤靶向功能的新型聚合物纳米磁共振(MR)造影剂。方法利用可逆加成链转移(RAFT)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以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与含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三乙酸三叔丁酯结构的共聚物进行聚合,并进一步偶联Oct,合成了Oct修饰的新型支化聚合物纳米颗粒。进一步与钆离子螯合,制备了新型肿瘤靶向的支化聚合物磁共振成像纳米造影剂P(DO3A-Gd)-Oct。表征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动态光散射粒径分布(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形貌分析。初步测试P(DO3A-Gd)-Oct的稳定性,溶血绿,细胞毒性和体内安全性。利用临床3.0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磁共振弛豫率的测试,以及H22肝癌荷瘤小鼠的体内磁共振成像。结果DLS和TEM数据显示P(DO3A-Gd)-Oct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为20 nm。100μg/ml时溶血率仅为0.34%,且无显著的细胞毒性,尾静脉注射后与正常小鼠相比主要脏器的病理结构和主要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该产物的纵向弛豫率r1为8.33 mM^-1s^-1。尾静脉注射60与120 min后,荷瘤小鼠的横断位T1加权图像中可见肿瘤区域显著的磁共振信号增强,与非靶向的对照组相比,肿瘤部位的钆离子浓度显著提高。结论P(DO3A-Gd)-Oct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优异的磁共振成像性能,有望提高肝癌等恶性肿瘤磁共振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造影剂 支化聚合物 奥曲肽 靶向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