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晓峰 李丹 +2 位作者 邓克学 吕维富 孙一兵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351-353,共3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平片和多层CT表现,探讨影像学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平片和多层CT影像学表现。结果支气管断裂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气管支气管气柱中断,肺不张,肺下垂征... 目的分析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平片和多层CT表现,探讨影像学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平片和多层CT影像学表现。结果支气管断裂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气管支气管气柱中断,肺不张,肺下垂征,气胸或液气胸,纵隔气肿。多层CT重组技术能直接清晰显示支气管管壁断裂、移位或成角畸形。结论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准确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支气管断裂 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秋红 孙一兵 《安徽医学》 2005年第6期549-551,共3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美国每年有12万乳腺癌新发病例,发病率为72.2/10万,日本在1983~1987年统计年发病率为27.8/10万,澳大利亚国家乳癌中心统计患乳癌妇女占妇女...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美国每年有12万乳腺癌新发病例,发病率为72.2/10万,日本在1983~1987年统计年发病率为27.8/10万,澳大利亚国家乳癌中心统计患乳癌妇女占妇女总数的1/13,死于乳癌的为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影像学诊断 全身恶性肿瘤 女性恶性肿瘤 医学影像学检查 年发病率 新发病例 澳大利亚 早期检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田玉龙 魏建林 +2 位作者 侯秋阳 胡伟 邓克学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及与急性或亚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0月安徽省立医院南区94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像资料(107处斑块),按相应MCA供血区有无急性或亚急性脑...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及与急性或亚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0月安徽省立医院南区94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像资料(107处斑块),按相应MCA供血区有无急性或亚急性脑梗死(依照DWI和FLIAR序列显示),分成症状组(60处)与非症状组(47处),分析斑块特征。结果:症状组的重构指数(RI)及强化信号比(1.10±0.30和1.33±0.62)高于非症状组(0.95±0.16和1.00±0.57),P<0.05。症状组主要分布于上侧及背侧(36.67%和33.33%),而非症状组主要分布于下侧及腹侧(36.17%和31.91%),P<0.05;症状组正性重构(46.67%)为主,而非症状组负性重构(55.32%)为主(P<0.05)。结论:上侧及背侧强化程度较高的斑块及正性重构的血管,未来发生卒中风险较高,需积极采取临床干预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袁蕾 刘影 《安徽医学》 2020年第7期842-845,共4页
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例IgG4相关性AI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胰腺增强CT检... 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例IgG4相关性AI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胰腺增强CT检查,10例患者另行MR检查,观察病变影像学表现。结果IgG4相关性AIP常见的影像学征象有胰腺外形的弥漫型(6/14)或局限型肿大(8/14)、局限型肿大病例以胰腺头部分布为主(6/8)、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T2 WI呈等或稍高信号以及DWI扩散受限表现,动态增强扫描胰腺整体或局部实质呈均匀延迟强化(14/14)、胰周包膜征(3/14)以及胰腺外胆管受累征象(9/14),其中,1例患者合并胰腺周围渗出。结论IgG4相关性AIP是IgG4相关性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胰腺表现,临床相对少见,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者容易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腺腺瘤合并肠套叠影像学诊断及文献复习1例
5
作者 朱干 吕维富 《安徽医学》 2015年第2期245-247,共3页
1688年,Brunner腺被解剖学家Brunner描述为十二指肠黏膜下分泌黏液的腺体,主要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近端十二指肠及体积和数量逐渐减小的十二指肠远端部分。Brunner腺通过分泌碱性黏液和肠抑胃素,保护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免受胃液破坏。1... 1688年,Brunner腺被解剖学家Brunner描述为十二指肠黏膜下分泌黏液的腺体,主要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近端十二指肠及体积和数量逐渐减小的十二指肠远端部分。Brunner腺通过分泌碱性黏液和肠抑胃素,保护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免受胃液破坏。1835年,Brunner腺腺瘤(BGA)被Curveilheir描述为由Brunner腺增生的一种良性肿瘤,具有一定地恶变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腺 腺瘤 肠套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鉴别诊断及影像学表现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敏锐 邓克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4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究少见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就诊的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病变位置与边界... 目的探究少见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就诊的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病变位置与边界、对应CT及MR影像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结果 8例患者中腹壁型5例,腹内型3例。8例中有7例均有过腹腔手术史。腹壁型呈浸润性生长,与腹直肌分界不清,形态以梭型最常见,生长长轴与肌纤维平行;腹内型均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形态多变,边界大致清楚。CT平扫表现: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内可见灶样低密度区,钙化、出血罕见,边界欠清晰;MR平扫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多夹杂线样、条样低信号区;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腹壁型及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在临床相关资料、CT及MR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型韧带样瘤 腹内型韧带样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影像特征和误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桂晓瑞 吕维富 +2 位作者 刘顺 鲁东 肖景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4期578-581,589,共5页
目的探讨误诊的孤立性肺结节CT的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选取CT诊断错误的30例孤立性肺结节病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内部密度,强化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此分析其发生误诊的原因。CT误诊为恶性肿瘤为... 目的探讨误诊的孤立性肺结节CT的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选取CT诊断错误的30例孤立性肺结节病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内部密度,强化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此分析其发生误诊的原因。CT误诊为恶性肿瘤为假阳性组,反之为假阴性组。结果1)结节分布:假阳性组病灶位于右肺上叶3例,右肺下叶4例,左肺上叶4例。假阴性组累及右肺上叶6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4例,左肺上叶4例,左肺下叶4例;2)强化特点:假阳性组表现为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1例,重度强化1例。假阴性组表现为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重度强化1例;3)影像特征:假阳性组表现为分叶征7例,毛刺征8例,血管征象6例,胸膜牵拉3例,空泡征0例。假阴性组出现分叶征6例,毛刺征9例,血管征象15例,胸膜牵拉5例,空泡征5例。结论假阳性组误诊原因为病灶出现较多恶性征象,可通过对一些恶性征象的良性特征进行分析,假阴性组多因较少表现出明显的恶性征象而误诊,对血管有无侵犯以及空泡征等早期征象可以辅助诊断,但仍需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误诊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症状病变映射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后疲劳症状的研究
8
作者 王朋 孙文 +2 位作者 王金晶 音大为 何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分。所有参与者均由3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估。患者均进行3.0T磁共振全脑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人工勾画脑梗死病变区域,制作成相应图像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病变症状映射图谱(VLSM)来研究病变的位置与卒中后疲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翻转对侧病变,也进行同样的分析,并且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验证功能性脑损伤和PSF的相关性。结果在361例急性卒中患者中,142例(39.3%)患者在急性期被诊断为疲劳,116例(35.8%)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随诊时被诊断为疲劳。VLSM分析显示,在6个月的随访中,右侧丘脑的聚集性病变与PSF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对侧病灶翻转分析相比,在卒中的急性期没有发现明显的聚集性疾病。翻转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311)。多变量逻辑回归证实,右丘脑病变负荷(OR=2.67,95%CI 1.46~4.88)是6个月PSF的预测因素。结论右侧丘脑病变增加了卒中6个月后出现卒中后疲劳症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体素的病变-症状映射 神经影像学 卒中后疲劳 急性缺血性卒中 病变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倪咸赟 杨利梅 +1 位作者 张杨 赵春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梗死相关血管(IRA),对TIMI血流0~1级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PTCA+支架,观察左心功能恢复...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梗死相关血管(IRA),对TIMI血流0~1级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PTCA+支架,观察左心功能恢复以及心脏急性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 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其中单支21例、双支29例及三支血管病变58例,共有115支IRA(包括51支前降支,51支右冠状动脉和13支回旋支);随访时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入院时(P<0.05),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比入院时低(P<0.05);108例患者中IRA前向血流TIMI Ⅲ级15例,未采取任何干预,93例患者IRA TIMI血流0~I级者给予干预。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左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术 左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联合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杨硕 叶会娟 +4 位作者 刘和飞 胡秀 徐筠军 艾永俊 李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56-157,共2页
目的探讨胸部CT联合肺炎支原体(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均行胸部CT检查及测定血清MP抗体,记录胸部CT检查和血清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率及胸部CT特征联合血清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 目的探讨胸部CT联合肺炎支原体(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均行胸部CT检查及测定血清MP抗体,记录胸部CT检查和血清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率及胸部CT特征联合血清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效能。结果胸部CT检查对成人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率为92.19%,血清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率为84.38%,胸部CT联合血清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率为98.44%。胸部CT联合血清MP抗体对成人诊断符合率高于胸部CT与血清MP抗体单项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联合血清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胸部CT与血清MP抗体单项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检查联合MP抗体对成人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率和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抗体 成人支原体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与CT评估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临床价值
11
作者 王保龙 周飞 +2 位作者 陆祥平 张江 王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MRI与CT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7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与CT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与CT检查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评估价值。结果76例直肠癌患者,MRI检查的T分期结果为:T1期8例... 目的探讨MRI与CT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7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与CT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与CT检查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评估价值。结果76例直肠癌患者,MRI检查的T分期结果为:T1期8例、T2期20例、T3期33例、T4期15例;CT检查的T分期结果为:T1期7例、T2期19例、T3期31例、T4期19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后发现:MRI与CT评估T1~T4期直肠癌的敏感度与T1、T3、T4期直肠癌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评估T2期直肠癌的特异度高于CT,且总体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CT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准确度方面有应用价值,MRI与CT检查相比总体符合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术前T分期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价值分析
12
作者 张小伟 黄辉 +2 位作者 姚昕彤 周婉月 龙苏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6-18,23,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AIS患者97例,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头颈部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AIS患者97例,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头颈部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准确率,灵敏性和特异性。采用Pearson分析头颈部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结果97例脑梗死患者中,DSA金标准检查正常~轻度狭窄患者41例,中度~重度狭窄患者56例。经头颈部CTA检查中度~重度狭窄准确率为96.43%。头颈部CTA诊断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诊断灵敏性为92.86%,特异性为95.12%。经Pearson分析显示,头颈部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中度~重度狭窄组斑块数量多于正常~轻度狭窄组,斑块长度高于正常~轻度狭窄组,斑块厚度小于正常~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对AIS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价值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邢建 隋学强 +2 位作者 卢京九 刘磊 赵春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诊断的COPD患者106例,分析平稳期及急性加重期CT特征,观察左、右两肺支气管气道壁厚度(AWT),应用肺功能测量仪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量实际值占预测值百...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诊断的COPD患者106例,分析平稳期及急性加重期CT特征,观察左、右两肺支气管气道壁厚度(AWT),应用肺功能测量仪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量实际值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残气容量(RV)。结果急性加重期患者右肺AWT分别为(1.79±0.24)mm、(1.40±0.14)mm、(1.61±0.14)mm,均高于平稳期患者(1.36±0.19)mm、(1.17±0.13)mm、(1.20±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左肺AWT分别为(1.72±0.23)mm、(1.54±0.19)mm、(1.59±0.17)mm,均高于平稳期患者(1.36±0.19)mm、(1.17±0.13)mm、(1.20±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FEV1%pred、FVC、FEV1/FVC分别为(41.61±4.92)%、(1.82±0.27)L、(51.38±6.82)%,均低于平稳期(53.54±5.38)%、(2.64±0.31)L、(62.60±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RV为(1.90±0.21)L,高于平稳期(1.72±0.24)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能判断COPD急性加重期支气管病变状况,评估COPD加重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及增强扫描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汪善祥 李汉成 +3 位作者 吴高峰 胡小明 丁雪 屈开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及增强扫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8例拟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均行MSCT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MS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88例患者中70例为周围型肺癌,... 目的探讨MSCT及增强扫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8例拟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均行MSCT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MS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88例患者中70例为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分为腺癌61例,鳞癌5例,未分化癌4例。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MSCT增强均提示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趋向均匀强化。良性病变18例,MSCT增强扫描显示12例轻度均匀强化,6例无强化。周围性肺癌平扫CT值明显低于增强扫描15s、75s、135s、195s的CT值,且随着时间的延长,CT值也呈现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CT平扫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CT增强扫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具有强一致性(P<0.05)。CT动态增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准确度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及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周围型肺癌诊断敏感性,且不同病理类型CT征象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能谱成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军 邓克学 +1 位作者 刘志远 张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中的价值,提高术前鉴别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30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胰腺炎组)的临床资料,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40~14...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中的价值,提高术前鉴别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30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胰腺炎组)的临床资料,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40~140 ke V单能量下(间隔10 ke V),分别测量和比较两组病灶的平均CT值、碘浓度以及能谱曲线的差异。结果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40~140 ke V单能量下,胰腺炎组的平均CT值均大于胰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7.349^-4.810,P<0.05;t门静脉期=-6.760^-5.496,P<0.05)。胰腺炎组与胰腺癌组的能谱曲线有明显的差别,在40~70 ke V低能量之间差异明显。胰腺癌组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碘浓度均低于胰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28.577,P<0.05;t门静脉期=-28.451,P<0.05)。结论通过CT能谱成像技术测量不同单能量下CT值、能谱曲线以及碘浓度可以鉴别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炎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附21例报告)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吕维富 张行明 +3 位作者 张学彬 张正峰 侯昌龙 胡曙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 :总结支气管动脉 -肺循环瘘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2 1例咯血病人 ,经DSA证实存在支气管动脉 -肺循环瘘 ,根据血管瘘的类型、数目、瘘口的大小、循环时间选择不同种类和大小的栓塞剂对瘘口和病变血管进行栓塞。对其中 6例... 目的 :总结支气管动脉 -肺循环瘘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2 1例咯血病人 ,经DSA证实存在支气管动脉 -肺循环瘘 ,根据血管瘘的类型、数目、瘘口的大小、循环时间选择不同种类和大小的栓塞剂对瘘口和病变血管进行栓塞。对其中 6例DSA可见到明确瘘口并且循环时间短于 1s的病人 ,先用明胶海绵颗粒对瘘口作预栓塞 ,然后用长约1mm的 5~ 0真丝线段进一步栓塞。其余 15例循环时间长于 1s者 ,直接用真丝线段进行栓塞。栓塞术后随访 3个月至半年 ,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DSA表现为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瘘和支气管动脉 -肺静脉瘘者分别为 15例和 6例 ,同时合并肋间动脉 -肺循环瘘者 5例。其中 17例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后达到即刻止血效果 ,有 3例栓塞术后咯血量明显减少 ,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为 95 .2 %。另 1例因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参与供血 ,未能有效止血 ,在介入术后 6h转胸外科手术治疗。经随访发现 ,有 2例分别在介入栓塞后 4个月和 11个月复发 ,5例在 19个月内死于肺癌合并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 -肺循环瘘在咯血病人中是常见的血管异常 ,可加重咯血和心肺疾病的进展 ,经皮穿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栓塞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脾破裂的介入性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秋红 吕维富 +3 位作者 赵英明 彭湘 汪世存 孙一兵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2期912-914,共3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采用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Ⅲ级以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 ,采用Seldinger法经脾动脉行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性栓塞止血。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放置导管引流腹腔积液。结果 :部分性脾栓塞术(PSE)对 33例脾破...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采用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Ⅲ级以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 ,采用Seldinger法经脾动脉行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性栓塞止血。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放置导管引流腹腔积液。结果 :部分性脾栓塞术(PSE)对 33例脾破裂患者一次性止血栓塞成功 ,引流通畅 ,技术成功率 10 0 % ,有效率 97%。 17例行腹腔积血回输 ,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结论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经PSE及腹腔引流术治疗疗效确切 ,创伤小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破裂 介入性治疗 栓塞 脾动脉 外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2肝癌模型的改良制作及肝血管造影技术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鲁东 吕维富 +4 位作者 高斌 张正峰 张爱武 谢亚敏 李双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及肝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分别采用常规开腹穿刺接种法及改良开腹穿刺接种法。将种植成功的实验兔于第2、3周分别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检查。结果:36只实验兔成功建立兔...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及肝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分别采用常规开腹穿刺接种法及改良开腹穿刺接种法。将种植成功的实验兔于第2、3周分别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检查。结果:36只实验兔成功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改良法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95%,19/20),发生肝内播散转移及腹腔或网膜种植几率小(P<0.05)。第2周均成功施行了经导管股动脉-肝动脉造影术(36/36,100%),开腹行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成功率97.22%(35/36)。第3周时实际存活实验兔26只均成功开腹行肝动脉及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检查(26/26,100%)。结论:①采用改良方法制作的兔VX2肝癌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所建模型较稳定;②本研究所采用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检查策略切实可行,且不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肝癌 放射学 介入性 动物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昌龙 吕维富 +2 位作者 张学彬 王伟昱 张行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FicatⅡ期以前)动物模型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研究该法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初步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FicatⅡ期以前)动物模型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研究该法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初步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以真丝线段微绒毛行家猪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ANFH动物模型。对ANFH FicatⅡ期模型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治疗并与对照组作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经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研制动物模型,方法新颖、成功率高,可控性强;TAE术后股骨头坏死进行性加重,平均塌陷时间为1.5个月;组织病理学示骨细胞逐渐坏死,高倍镜下单位面积的空缺骨陷窝数百分比(PBL)增多及骨小梁(TBV)减少;A组与B组、B组治疗前后的PBL与TB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术建立ANFH模型方法新颖、有良好可控性,同时建立模型的周期缩短;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对FicatⅡ期病变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变进展,防治其塌陷,是一种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方法。在进一步完善动物实验后,可以考虑有选择的进行临床实验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缺血性 血管造影术 动物 实验研究 磷酸钙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维富 张行明 +1 位作者 张正峰 张学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 :分析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6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入住我科的病人 ,经CT或 (和 )MR以及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 ,其中左侧后交通动脉 3例 ,右侧后交通动脉 1例 ,前交... 目的 :分析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6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入住我科的病人 ,经CT或 (和 )MR以及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 ,其中左侧后交通动脉 3例 ,右侧后交通动脉 1例 ,前交通动脉 1例 ,C2 段 1例。瘤体直径在 5 .0mm~ 2 0 .0mm之间。在神经安定 +局麻下行动脉瘤栓塞术。先作载瘤动脉造影 ,明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体 /颈比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再将微导管和微导丝塑型为相应的形状后经导引导管送至动脉瘤腔中部 ,选择合适的GDC进行填塞 ,直至致密填塞。结果 :全部病人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 ,填充程度均在 95 %以上。全部病人均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产生。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弹簧圈 放射学 介入性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