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专业护士院内护理岗位资质认证培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庄红霞 王雪琪 +2 位作者 靳玉萍 马雯 陈小利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0期1368-1371,共4页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专业护士院内护理岗位资质认证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使用研究小组编制的神经外科护士院内岗位资质认证理论培训教程、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临床实践手册,对全院37名护士进行培训,通过理论、技能、临床实践能力考核...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专业护士院内护理岗位资质认证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使用研究小组编制的神经外科护士院内岗位资质认证理论培训教程、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临床实践手册,对全院37名护士进行培训,通过理论、技能、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培训前后自评专业基础能力评分及培训工作满意度评价培训效果。结果:37名护士经培训,30名考核合格,总体培训合格率为81.1%。培训后护士自评专业基础能力评分高于培训前(P<0.05)。护士对培训工作比较满意。结论 :院内护理岗位资质认证培训有利于神经外科护士专科护理核心能力提升,有助于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资质认证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rello管区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国臣 韩卉 牛朝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为临床Dorello管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5例 (30侧 )成人头颅标本Dorello管区结构进行观测。结果 ①Dorello管由Gruber韧带、岩尖及上斜坡外侧缘三者构成的一个骨纤维管道。Dorello管顶主要由Grube... 目的 为临床Dorello管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5例 (30侧 )成人头颅标本Dorello管区结构进行观测。结果 ①Dorello管由Gruber韧带、岩尖及上斜坡外侧缘三者构成的一个骨纤维管道。Dorello管顶主要由Gruber韧带构成 ,Dorello管顶至底间最大垂直距离为 2 14mm± 0 70mm。②展神经经过Dorello管外 1/ 3(5 6 7% )或中 1/ 3(4 3 3% )。展神经伴行动脉为脑膜背侧动脉的分支 ,83 3%以单干形式经过展神经内侧。③展神经入海绵窦点距颈内动脉后升部后壁 3 97mm± 1 83mm ,在Meckel腔内侧 3 11mm± 0 95mm。结论 在Dorello管区展神经及其伴行动脉位置恒定 ,手术中应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岩部 解剖学 组织学 展神经 Dorello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神经外科发展之我见 被引量:4
3
作者 傅先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673-674,共2页
关键词 微创神经外科 外科医生 脑神经功能 手术并发症 医源性损伤 临床实践 手术中 除病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汪业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03-704,共2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外科手术 PD 基底节核团毁损术 脑深部刺激术 脑组织移植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外科治疗
5
作者 周德存 严中亚 +1 位作者 郑理 雷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 总结大龄房间隔缺损 (下称房缺 )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 32例 30岁以上房缺患者施行手术治疗 ,其中 2 2例直接缝合缺损 ,8例行自体心包修补 ,2例行涤纶补片修补。结果 无手术死亡 ,术后 1周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4 4 %。... 目的 总结大龄房间隔缺损 (下称房缺 )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 32例 30岁以上房缺患者施行手术治疗 ,其中 2 2例直接缝合缺损 ,8例行自体心包修补 ,2例行涤纶补片修补。结果 无手术死亡 ,术后 1周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4 4 %。结论 房缺一旦确诊 ,应尽早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 ,年龄因素不应作为手术禁忌症 ,尽可能直接缝合缺损 ,用补片修补时宜选择自体心包 ,良好的术中心肌保护和正确的术后监护及处理心律失常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方法 自体心包修补 涤纶补片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例食管憩室的外科治疗
6
作者 王良旭 吴良洪 +5 位作者 范军 郑忠汉 严伟忠 甄文俊 田家政 欧阳小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5期399-400,共2页
关键词 食管憩室 外科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
7
作者 雷虹 魏大中 朱团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5期370-371,共2页
目的探讨根据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分级指导手术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对21例病人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重症肌无力症状改善85.7%,降低了重症肌无力危象及胆碱能危象的发生率,减少了呼吸道的... 目的探讨根据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分级指导手术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对21例病人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重症肌无力症状改善85.7%,降低了重症肌无力危象及胆碱能危象的发生率,减少了呼吸道的并发症。结论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通过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恰当处理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及手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并发症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8
作者 魏建军 周一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8例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外科治疗魏建军,周一农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1%~3%[1],随着CT、MRI的问世,肿瘤得到及时确诊,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Sheely[2]报道在CT脑扫描临床应用前发现率为1.1%,C... 8例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外科治疗魏建军,周一农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1%~3%[1],随着CT、MRI的问世,肿瘤得到及时确诊,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Sheely[2]报道在CT脑扫描临床应用前发现率为1.1%,CT扫描普及后发现率高达8%。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脑膜瘤 外科手术 多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护理咨询服务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被引量:21
9
作者 孙琳 蒋燕 +2 位作者 卢静 储爱琴 秦寒枝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1,共4页
目的构建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模式并验证其运行效果。方法依托医院优质资源,成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结合民众实际需求,制定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具体内容和流程并运行。统计线上护理就诊人数、就诊人员满意度及护士职业获益感,评价实施效... 目的构建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模式并验证其运行效果。方法依托医院优质资源,成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结合民众实际需求,制定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具体内容和流程并运行。统计线上护理就诊人数、就诊人员满意度及护士职业获益感,评价实施效果。结果 2020年1月21日至8月2日累计接诊患者3 847例次;互联网就诊人员满意率为97.79%;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职业获益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开展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能满足各类人群的护理健康咨询需求,提高就诊人群的就医满意度,并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获益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护理服务 护理咨询服务 健康咨询 护理指导 职业获益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胸外科病人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10
作者 李军 何昤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4期344-345,共2页
心胸外科病人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李军,何秀1985年1月~1995年12月,我科因严重心胸外伤和手术后胸廓或肺呼吸运动障碍、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阻塞行气管切开术41例,其中心胸外伤19例,食管和肺部术后5例,心内直视手术后... 心胸外科病人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李军,何秀1985年1月~1995年12月,我科因严重心胸外伤和手术后胸廓或肺呼吸运动障碍、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阻塞行气管切开术41例,其中心胸外伤19例,食管和肺部术后5例,心内直视手术后17例。本文总结心胸外科病人气管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 气管切开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鸿君 洪磊 +2 位作者 刘丹 万立松 丁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LEASO患者60例为验证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建模组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是LEASO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以净收益为纵坐标,以阈值为横坐标,None线代表所有LEASO患者均不会发生DVT,Nomogram model表示DVT实际发生曲线,阈值范围0.09~1.00,表明以该模型进行决策有较好的临床收益,具备临床实用性。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LEASO患者发生DV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和0.834,灵敏度分别为96.50和和99.2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66.70。结论 以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建立的LEASO患者并发DVT预测模型对于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模型 决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耳清膏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许戈良 荚卫东 +1 位作者 马金良 余继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10-1412,共3页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构建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MTT实验、流式细胞仪、Matrigel实验 ,体外研究槐耳清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增殖和分化成血管能力的影响。结...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构建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MTT实验、流式细胞仪、Matrigel实验 ,体外研究槐耳清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增殖和分化成血管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浓度为 0 1~ 10g·L- 1时 ,槐耳清膏明显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 ,呈量效关系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 ,槐耳清膏阻止内皮细胞由S期进入G2 /M期 ;槐耳清膏浓度为 1g·L- 1时 ,可以抑制内皮细胞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 ,浓度为 10 g·L- 1时 ,则完全阻断内皮细胞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的能力。结论 槐耳清膏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构建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耳清膏 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附126例报告) 被引量:30
13
作者 朱晓枫 范军 +4 位作者 马冬春 徐美清 郭明发 柯立 梅新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611-612,共2页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经验。方法2001年5月-2007年8月,对126例自发性气胸行VATS,其中同期双侧VATS1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21例(1例行右肺上叶、右下肺大疱切除)...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经验。方法2001年5月-2007年8月,对126例自发性气胸行VATS,其中同期双侧VATS1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21例(1例行右肺上叶、右下肺大疱切除)。肺大疱用内镜缝合切割器切除或结扎,生物蛋白胶喷覆创缘,不用胸膜固定术。结果术后平均住院7.4d(3~26d),胸腔引流管放置平均5.4d(1~14d)。术后并发症10例(2例剖胸止血)。全部病例治愈,随访3个月~6年,无气胸复发。结论VATS是彻底性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法,肺大疱切除是常用术式,疗效确切、微创、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肺大疱 电视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品管圈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实践 被引量:31
14
作者 许庆珍 宋瑰琦 +4 位作者 任玉珍 李从玲 付琦瑞 何静 花文红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遵循PDCA工作程序,依据"5W2H"原则制定对策并...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遵循PDCA工作程序,依据"5W2H"原则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12.04%下降到活动后的4.76%(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发现并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降低了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食管癌 非计划性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余舰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高歌 陈昱 顾大群 魏建军 牛朝诗 傅先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观察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状动脉瘤12例,10例为窄颈,2例缺乏明确瘤颈;梭形动脉瘤19例,均缺乏明确瘤颈。1... 目的观察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状动脉瘤12例,10例为窄颈,2例缺乏明确瘤颈;梭形动脉瘤19例,均缺乏明确瘤颈。10例窄颈囊状动脉瘤均行弹簧圈填塞瘤体,2例缺乏明确瘤颈囊状动脉瘤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瘤体,1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1例梭形动脉瘤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囊状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19例梭形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完全闭塞。8例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见不同程度脑梗死发生(6例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2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1例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显示脑梗死发生,但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其余患者未出现脑梗死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DSA随访发现1例囊状动脉瘤患者瘤颈复发,其余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何种介入治疗方式根据动脉瘤形态、位置、载瘤动脉迂曲程度及供血区域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ONYX 颅内远端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间质内放射治疗深部脑肿瘤(1例报告)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红雁 常则灵 +3 位作者 张扬 王秀兰 李兴强 汪业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90-392,共3页
自1992年10月~1994年3月,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对15例不宜手术切除的深部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间质内插植放疗。照射剂量600~1000cGy/次日完成治疗。结果,治疗后全部病人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CT复查部分... 自1992年10月~1994年3月,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对15例不宜手术切除的深部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间质内插植放疗。照射剂量600~1000cGy/次日完成治疗。结果,治疗后全部病人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CT复查部分病人肿瘤缩小,无严重并发症。初步结论:这种方法适宜于治疗直径3cm左右,位置深在,不易手术切除之脑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术 脑肿瘤 间质内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手术54例报告 被引量:24
17
作者 柳常青 徐美清 +4 位作者 郭明发 解明然 江贤亮 孙效辉 孙翔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8期683-684,688,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纵隔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手术54例。一般置3个trocar,首先于腋中线第6~8肋间置第1个trocar(1.0 ...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纵隔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手术54例。一般置3个trocar,首先于腋中线第6~8肋间置第1个trocar(1.0 cm),置入30°10 mm硬质胸腔镜探查,明确病变部位及其毗邻关系后,按照倒三角形决定另外2个trocar(1.5~2.0 cm)的部位,术中根据情况可将操作孔与镜孔互换。若肿瘤较大,或与周围粘连不易显露,或与大血管关系紧密,考虑出血后不易止血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沿trocar延长小切口5~8 cm直视下操作。结果 41例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1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1例因肿瘤侵犯左无名静脉中转开胸手术。1例胸腺增生伴重症肌无力,术中损伤膈神经,术后胸片提示患侧膈肌抬高,术后6个月复查胸片恢复。2例术后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近期(30 d内)死亡。术后病理:胸腺瘤18例,胸腺增生12例,胸腺癌1例,支气管囊肿8例,胸腺囊肿1例,淋巴细胞增生2例,畸胎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胸膜脂肪瘤1例,胸腺孤立性纤维瘤1例。54例随访8~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所有良性肿瘤均无复发,侵袭性胸腺瘤复发1例。结论电视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是可行和安全的,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型胆道损伤后选择手术修复时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强 刘臣海 +7 位作者 王成 胡元国 邱陆军 汤志刚 王士堂 林先盛 王世杰 谢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索梗阻型胆道损伤后的最佳手术修复时机。方法:运用家犬制作梗阻性胆道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动态观察梗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胆管形态学、局部组织及肝脏病理学和机体生理机能等指标的改变情况,从中获得胆道损伤后局部环境及机体... 目的:探索梗阻型胆道损伤后的最佳手术修复时机。方法:运用家犬制作梗阻性胆道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动态观察梗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胆管形态学、局部组织及肝脏病理学和机体生理机能等指标的改变情况,从中获得胆道损伤后局部环境及机体条件符合修复的最佳时间段。结果:胆管梗阻型损伤后,近端胆管随着胆管内压的增高而扩张,早期(10d内)扩张迅速,而后扩张速度减缓;损伤胆管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管壁炎性细胞浸润,黏膜水肿,管壁水肿性增厚,以第5天最重[HE染色WBC计数(54.2±5.8)个],10d之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水肿减轻,至第15天炎症消退明显[HE染色WBC计数(41.7±7.2)个,P<0.05],同时在胆道持续梗阻状态下,机体的血清於胆指数(TBIL、DBIL和ALP)在阻塞早期(第5天)即达到最高,而后出现一个平台期,且轻度下降,至实验末期(第30天)时出现急剧上升;而酶学指标ALT和AST也出现类似改变,但梗阻到第20天后出现轻度升高后再次下落,与胆红素形成"胆酶分离"现象;肝细胞由梗阻早期(10d内)浊肿变性伴脂肪变性发展为广泛的空泡变性及肝窦闭塞。结论:综合损伤胆管的局部形态学及全身机能的变化规律,急性梗阻型胆管损伤后10~20d之间是进行一期修复的较好时间段,以15d左右最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阻塞性 胆道损伤 手术治疗 时机 胆红素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门改良Swenson和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兵 孙传成 +2 位作者 孙华 苏义林 王忠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比较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和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肛门手术治疗的5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短段型11例,普通型35例,长段型4例;行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21例,经肛门改良Soave术29例... 目的比较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和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肛门手术治疗的5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短段型11例,普通型35例,长段型4例;行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21例,经肛门改良Soave术29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情况。结果两种术式术前灌肠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出院时排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比较,前者较后者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0%和37.9%,术后6个月时排便优良率为95.2%和89.6%。结论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和改良Soave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但经肛门Swenson术较经肛门Soave术操作更简单方便,并发症明显减少;两者手术适应证均可适当放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外科学 肛管 Swenson术 SOAVE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微弹簧圈定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鲁东 吕维富 +2 位作者 徐世斌 柯立 徐美青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共63个肺内小结节VATS术前行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分析该定位方法的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共63个肺内小结节VATS术前行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分析该定位方法的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成功率100%,VATS术中2例脱落。穿刺定位操作时间为(16.81±2.96)min,并发症发生率25.93%(14/54)。定位后至VATS手术间隔12~60h,指导VATS楔形切除成功率96.3%(52/54)。术后病理显示恶性结节43个,良性结节20个。结论: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给予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准确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定位方法,可有效指导VATS手术,进而提高SPNs的临床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小结节 微弹簧圈 术前定位 电视胸腔镜手术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