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953—1960年安徽农业“三改”研究 |
赵胜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
2
|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当代中国的安徽》简介 |
尚巾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
3
|
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 |
沈葵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
4
|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 |
沈葵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
5
|
改革开放后安徽农村人口流动 |
段金萍
|
《农业考古》
|
2017 |
1
|
|
|
6
|
晚清安徽茶业改良 |
段金萍
|
《农业考古》
|
2020 |
1
|
|
|
7
|
1950年代安徽农业“三改”初探 |
赵胜
黄文治
|
《农业考古》
|
2015 |
0 |
|
|
8
|
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 |
刘小平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4
|
|
|
9
|
安徽三年困难时期的严峻形势与为克服困难而作出的努力 |
朱来常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
10
|
“文革”中安徽“斗批改”运动概述 |
朱来常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
11
|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
邢军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
12
|
从包工制到按件计酬制——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管理制度研究 |
赵胜
|
《农业考古》
|
2016 |
1
|
|
|
13
|
史学研究功能的多样化与史学家担当 |
沈葵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14
|
梁漱溟、吴景超社会思想之比较 |
邢军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15
|
学术道德的当代性 |
水天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
16
|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党员阶级成分的下降及其影响 |
赵胜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17
|
从紧张到融合:改革开放初期海南农村土地纠纷的化解 |
赵胜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
18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城市房荒问题的应对举措与困境 |
赵胜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
19
|
“揩油”: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
赵胜
|
《江淮论坛》
CSSCI
|
2014 |
3
|
|
|
20
|
1949年、1950年皖北农村的灾荒与副业生产 |
赵胜
|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
201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