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3—1960年安徽农业“三改”研究
1
作者 赵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6-162,共7页
1953—1960年安徽农业"三改"是由省委自上而下发起的一场农业生产改革运动,是当代安徽史上的大事件,影响很大。省委初衷是为粮食增产,"三改"初期因地制宜,取得显著成效,留下宝贵经验,必须肯定。但"三改"... 1953—1960年安徽农业"三改"是由省委自上而下发起的一场农业生产改革运动,是当代安徽史上的大事件,影响很大。省委初衷是为粮食增产,"三改"初期因地制宜,取得显著成效,留下宝贵经验,必须肯定。但"三改"采取层层摊派任务的做法,后期政治化倾向明显,以致留下沉痛历史教训,需要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农业 “三改” 政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当代中国的安徽》简介
2
作者 尚巾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5-86,共2页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当代中国的安徽》简介尚巾《当代中国的安徽》是《当代中国》丛书中的一卷,是安徽省第一部当代史。它于1985年10月着手编写,1990年6月编篡结束。有45个厅局200余人参加写作,收集、查阅资料数...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当代中国的安徽》简介尚巾《当代中国的安徽》是《当代中国》丛书中的一卷,是安徽省第一部当代史。它于1985年10月着手编写,1990年6月编篡结束。有45个厅局200余人参加写作,收集、查阅资料数千万字,成书100余万字,最后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以史为鉴 安徽省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经济建设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沈葵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8-84,共7页
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沈葵编者按:“当代史研究”,专栏是由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 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沈葵编者按:“当代史研究”,专栏是由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欢迎学界同仁赐稿。5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钢铁联合企业 钢铁生产 安徽省委 毛泽东 小高炉 炼铁 钢铁厂 群众运动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沈葵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1-84,共4页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沈葵当代史,是当前时代的历史。它是离我们最近,并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在中国史学界,与硕果累累的古代史、近代史研究相比较,当代史研究不仅成果少、人员稀,而且至今尚未形成气候。从现象上看,似乎...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沈葵当代史,是当前时代的历史。它是离我们最近,并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在中国史学界,与硕果累累的古代史、近代史研究相比较,当代史研究不仅成果少、人员稀,而且至今尚未形成气候。从现象上看,似乎史学界偏重于古代史、近代史而忽视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家 当代史研究 现实社会 史学界 研究成果 当代社会 史学危机 现代化建设 研究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后安徽农村人口流动 被引量:1
5
作者 段金萍 《农业考古》 2017年第3期249-254,共6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开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转移过程。作为农业大省、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是全国农村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经历了就地流动、异地流动和多元化流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开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转移过程。作为农业大省、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是全国农村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经历了就地流动、异地流动和多元化流动三个阶段。这种跨行业、跨区域的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对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人口流动 阶段及特征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安徽茶业改良 被引量:1
6
作者 段金萍 《农业考古》 2020年第5期175-181,共7页
晚清时期,由于新兴产茶国的相继崛起对华茶的竞争打压,及皖茶种植、加工及包装方式落后,茶叶掺假作伪,茶叶成本居高不下,因而无法与新兴产茶国进行有效竞争,安徽茶业由盛转衰。茶业危机引起安徽部分官商的重视,呼吁进行茶业改良,他们主... 晚清时期,由于新兴产茶国的相继崛起对华茶的竞争打压,及皖茶种植、加工及包装方式落后,茶叶掺假作伪,茶叶成本居高不下,因而无法与新兴产茶国进行有效竞争,安徽茶业由盛转衰。茶业危机引起安徽部分官商的重视,呼吁进行茶业改良,他们主张采取严禁茶叶掺假作伪、设立茶业公司、使用机器生产、宣传近代茶业生产知识、改进茶叶制作技术、减轻茶叶税捐等措施,以促进安徽茶业的振兴。这些措施推动了安徽茶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变,为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的继续改良奠定了基础。但茶业改良未能成功,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来说,任何改良举措都起不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唯有通过革命,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才能实现茶业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业改良 晚清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年代安徽农业“三改”初探
7
作者 赵胜 黄文治 《农业考古》 2015年第6期42-48,共7页
1950年代安徽农业"三改"是一场自上而下推动的农业生产改革运动。1953年9月6日,省委书记曾希圣在省委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首次提出农业"三改"的概念;1954年,"三改"开始"重点实验";1955-195... 1950年代安徽农业"三改"是一场自上而下推动的农业生产改革运动。1953年9月6日,省委书记曾希圣在省委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首次提出农业"三改"的概念;1954年,"三改"开始"重点实验";1955-1956年,"三改"全面推行;1957-1961年,在"反右派"运动的背景下,"三改"扩大化。1950年代安徽农业"三改"从开始就遭到了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保守思想和抵触情绪"的抵制,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宣传教育和训练技术骨干等举措,但运动中还是出现了"不因地制宜的盲目的乱干和强迫命令的作风",从而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农业 三改 灾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小平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2-88,共7页
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刘小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是当代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之一。对它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是源于它内在的各个要素。(一)时间长,1961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历时2... 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刘小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是当代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之一。对它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是源于它内在的各个要素。(一)时间长,1961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历时20年(二)地域广,涉及全国各省、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 安徽省 城镇人口 工作会议 知识青年工作 毛泽东思想 女知青 再教育工作 统筹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三年困难时期的严峻形势与为克服困难而作出的努力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来常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4-90,共7页
安徽三年困难时期的严峻形势与为克服困难而作出的努力朱来常编者按:“当代史研究”栏是由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 安徽三年困难时期的严峻形势与为克服困难而作出的努力朱来常编者按:“当代史研究”栏是由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年困难时期 安徽省委 毛泽东 曾希圣 “责任田” 中共中央 严峻形势 基本核算单位 农村人民公社 克服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中安徽“斗批改”运动概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来常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6-81,共6页
“文革”中安徽“斗批改”运动概述朱来常编者按:“当代史研究”专栏是。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文革”中安徽“斗批改”运动概述朱来常编者按:“当代史研究”专栏是。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欢迎学界同仁赐稿。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 毛泽东思想 安徽省 知识青年 五·七干校 小三线 大批判 农业学 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3
11
作者 邢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2-177,326,共6页
文化转型是旧的文化形态、模式被新的取代过程,具有世界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诉求是构建全新的现代性文化体系和时代性价值体系,应将人的理念转变、文化生态构建、文化产业转型和全新话语体系构建等作... 文化转型是旧的文化形态、模式被新的取代过程,具有世界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诉求是构建全新的现代性文化体系和时代性价值体系,应将人的理念转变、文化生态构建、文化产业转型和全新话语体系构建等作为实践路径,促进传统文化重生与再造,以适应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转型 文化生态 内在逻辑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包工制到按件计酬制——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管理制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胜 《农业考古》 2016年第6期84-88,共5页
由于规模大、户数多,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混乱现象。为此,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由此,包工制与按件计酬制应运而生,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混乱现象。
关键词 农业生产合作社 包工制 按件计酬制 生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研究功能的多样化与史学家担当
13
作者 沈葵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29,共2页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类事物运动周期加速转换,瞬息万端,眼花缭乱,致使以传统和沉稳见长的史学家怦然心动。史学家理当具备的耐性、探究精神和责任担当受到冲击,史学研究正经历着痛苦的转变。
关键词 史学研究 史学家 多样化 功能 社会转型时期 当代中国 运动周期 责任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吴景超社会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邢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6-168,共3页
梁漱溟、吴景超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争论成为彼此学术思想的关联点,开启了他们对一些社会重大焦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本文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和认识他们社会思想的分歧与共识,揭示近代社会改... 梁漱溟、吴景超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争论成为彼此学术思想的关联点,开启了他们对一些社会重大焦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本文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和认识他们社会思想的分歧与共识,揭示近代社会改良思想的演变规律,进而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是非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思想 梁漱溟 中国现代化道路 社会改良思想 价值理性 社会学视角 著名学者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道德的当代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水天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8-78,共1页
学术道德的当代性水天追求高尚的学术道德是知识分子的光荣和梦想,但学术道德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具体到史学道德,我认为史学应当为现实社会服务,史学家应当与现实社会融洽,有社会责任感,有为史学求真求实的精神,才能体现出史德。... 学术道德的当代性水天追求高尚的学术道德是知识分子的光荣和梦想,但学术道德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具体到史学道德,我认为史学应当为现实社会服务,史学家应当与现实社会融洽,有社会责任感,有为史学求真求实的精神,才能体现出史德。有人提出脱离现实社会去搞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道德 学术研究 现实社会 知识分子 经济资助 当代性 史学家 学术论 社会服务 社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党员阶级成分的下降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107,共8页
土地改革后,农民一般地都要求"单干",对农业合作化兴趣不大。农村党员亦不例外。为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一是处理富农党员的党籍问题,二是积极发展贫下中农党员。结果,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以党员为中坚力量的农... 土地改革后,农民一般地都要求"单干",对农业合作化兴趣不大。农村党员亦不例外。为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一是处理富农党员的党籍问题,二是积极发展贫下中农党员。结果,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以党员为中坚力量的农村基层干部的阶级成分普遍下降。这种下降在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快速完成的同时,也产生了若干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合作化运动中的急躁冒进、强迫命令和"揩油"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合作化 党员 富农 贫下中农 阶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紧张到融合:改革开放初期海南农村土地纠纷的化解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168,共8页
1952—1978年,为种植橡胶,海南国营农场不断开荒劈地,持续扩张所辖土地面积。使问题复杂化的是,国营农场与人民公社之间的土地界限几经体制变动,模糊不清。至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海南当地一些情况的变化,人民公社农民向国营农场争夺利益... 1952—1978年,为种植橡胶,海南国营农场不断开荒劈地,持续扩张所辖土地面积。使问题复杂化的是,国营农场与人民公社之间的土地界限几经体制变动,模糊不清。至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海南当地一些情况的变化,人民公社农民向国营农场争夺利益的冲突事件屡屡发生,土地纠纷全面爆发。对此,中共广东省委积极应对,从习仲勋两次亲赴海南进行调查研究到推动国务院202号文件出台,广东省委抓住问题本质,高瞻远瞩,对海南土地纠纷的化解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终成功地将土地纠纷问题纳入至整个海南长远经济发展的大蓝图中加以解决,从而实现了国营农场与人民公社农民之间关系从紧张到融合的转变。让利于民、以人民为中心,是这场土地纠纷得以化解所遵循的基本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初期 海南 习仲勋 土地纠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城市房荒问题的应对举措与困境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胜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8-96,共9页
从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各城市的房荒问题极为严重,上海也不例外。对此,上海市组织实施了新建住房、"自建公助"、"两调"、挖掘房屋潜力等应对举措,为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工业化战略下积累与... 从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各城市的房荒问题极为严重,上海也不例外。对此,上海市组织实施了新建住房、"自建公助"、"两调"、挖掘房屋潜力等应对举措,为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工业化战略下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失调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质条件的短缺、单位本位主义思想的抵制、职工个人的思想顾虑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应对举措遇到了诸多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城市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荒 新建住房 自建公助 两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揩油”: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胜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18-24,共7页
土地改革终结了农村社会阶层占有生产资料上"两头分化"的现象,但贫雇农、中农、一般富农间的"分化"状况依然存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生产资料经历了从半公有化到公有化两个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 土地改革终结了农村社会阶层占有生产资料上"两头分化"的现象,但贫雇农、中农、一般富农间的"分化"状况依然存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生产资料经历了从半公有化到公有化两个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揩油"倾向,违背了中央一再强调的"互利"原则,从而对合作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合作化时期 生产资料 公有化 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年、1950年皖北农村的灾荒与副业生产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胜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7-170,共4页
1949年、1950年皖北农村连续遭遇灾荒,人民生活面临极大困难,不少灾民面临着断炊死亡的威胁。副业生产具有灵活多样、见效快的特点。为渡荒,党和政府将灾民组织起来开展副业生产,从而发挥了重要的渡荒作用。不过,皖北农村副业生产中的... 1949年、1950年皖北农村连续遭遇灾荒,人民生活面临极大困难,不少灾民面临着断炊死亡的威胁。副业生产具有灵活多样、见效快的特点。为渡荒,党和政府将灾民组织起来开展副业生产,从而发挥了重要的渡荒作用。不过,皖北农村副业生产中的合作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 农村 灾荒 副业生产 合作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