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高远 王琦 +1 位作者 董守华 于鹏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73,共3页
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可实现反射点的正确空间归位和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减小菲涅尔带的影响范围,大大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论述了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中。结果显示,小断点显示较叠... 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可实现反射点的正确空间归位和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减小菲涅尔带的影响范围,大大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论述了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中。结果显示,小断点显示较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更为清晰,提高了煤田三维地震探测细微构造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三维地震 叠前深度偏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水害防治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尹金柱 吴有信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7,61,共4页
根据煤矿采空区积水、构造及陷落柱等不同地质条件,介绍了应用三维地震及电磁法探测采空区边界及含水性的技术方法与地质效果。分析了煤矿开采中地质灾害与地质风险的地球物理特征,阐述了采区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的特点与勘探效果,以... 根据煤矿采空区积水、构造及陷落柱等不同地质条件,介绍了应用三维地震及电磁法探测采空区边界及含水性的技术方法与地质效果。分析了煤矿开采中地质灾害与地质风险的地球物理特征,阐述了采区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的特点与勘探效果,以及在煤矿灾害防治中如何正确运用综合物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 三维地震 综合物探 采空区 含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技术在煤矿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吴有信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2期95-100,共6页
分析了煤矿开采中地质灾害与地质风险的地球物理特征,对采区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方法的特点与勘探效果以及在煤矿灾害防治中如何正确运用综合物探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综合物探 地质灾害 全三维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4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中强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巨厚富镓煤层的非均质性与反射波响应特征
5
作者 陈同俊 尹海洋 +1 位作者 王海波 武磊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09-2516,共8页
华北石炭系—二叠系部分煤层富含战略性金属镓。为了探讨利用反射波响应解译浅埋巨厚煤中镓元素含量的可能性,以研究程度较深的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6号煤为例,综合样品实测、地震岩石物理建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表征煤层中物质组成、镓... 华北石炭系—二叠系部分煤层富含战略性金属镓。为了探讨利用反射波响应解译浅埋巨厚煤中镓元素含量的可能性,以研究程度较深的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6号煤为例,综合样品实测、地震岩石物理建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表征煤层中物质组成、镓元素含量及载体矿物、弹性参数的纵向非均质性;综合煤层反射波响应正演模拟、地震属性分析和AVO分析等方法,表征煤层反射波运动学、动力学和AVO响应与煤层矿物富集类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按煤质可以将6号煤划分为三个层段,每个层段的矿物富集类型有明显区别;中上层段煤层巨厚,煤中镓元素的主要载体矿物为勃姆石,勃姆石与镓元素含量强线性正相关,纵波阻抗等弹性参数与勃姆石、镓元素含量正相关;当煤层流体饱和状态已知时,煤层顶底板反射波的双程旅行时差与振幅交会图可以有效区分煤层的矿物富集类型;煤层顶底板反射波的AVO截距与梯度交会图,可以有效区分煤层的流体饱和状态和矿物富集类型,是解译煤中镓元素含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次研究成果不仅能够直接应用于浅埋巨厚煤中镓资源勘探,还能为煤中其他战略性金属的勘探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煤层 镓元素 载体矿物 非均质性 反射波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MT法和TEM法在铜陵龙虎山地区隐伏矿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大勇 李桐林 +2 位作者 高远 方含珍 赵广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4-1140,共7页
CSAMT法是深部隐伏矿勘探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将CSAMT法用于铜陵龙虎山地区隐伏矿勘察,在深入认识研究区的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对该区的CSAMT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和反演,对比TEM法反演结果,电性特征的统一性验证了CSAMT法反演结... CSAMT法是深部隐伏矿勘探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将CSAMT法用于铜陵龙虎山地区隐伏矿勘察,在深入认识研究区的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对该区的CSAMT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和反演,对比TEM法反演结果,电性特征的统一性验证了CSAMT法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联合CSAMT和TEM反演结果成功地分辨出侵入岩体和岩浆热液的运移通道,为该区寻找隐伏矿提供了有效的勘探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 TEM 隐伏矿 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地球物理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空区四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高远 赵伟 李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91-1393,1398,共4页
通过对煤矿采空区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在野外采集参数,资料处理方法上进行充分试验,获得了采空区范围内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在时间剖面上准确刻画了采空区边界;采空区下部薄煤层反射波连续性好分辩率高;通过四维地震资料对比,... 通过对煤矿采空区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在野外采集参数,资料处理方法上进行充分试验,获得了采空区范围内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在时间剖面上准确刻画了采空区边界;采空区下部薄煤层反射波连续性好分辩率高;通过四维地震资料对比,可以观测到采空区内部塌落岩层的压实程度及均匀性;该技术可为煤矿安全生产、预防和治理煤矿塌陷区地质灾害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采空区 四维地震 下部煤层 边界 压实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水系统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5
8
作者 傅雪海 李升 +1 位作者 于景邨 吴有信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了研究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水系统的动态传播特征,基于煤系不同岩层不同含水状态的导电性差异,在沁南地区选择一口煤层气排采井,分别在该井排采前、排采半年后进行了煤储层水系统瞬变电磁动态探测。在该井排采范围内设置400 m... 为了研究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水系统的动态传播特征,基于煤系不同岩层不同含水状态的导电性差异,在沁南地区选择一口煤层气排采井,分别在该井排采前、排采半年后进行了煤储层水系统瞬变电磁动态探测。在该井排采范围内设置400 m×300 m的矩形测网,垂直地层走向布置16条测线,每条测线上布置400个测点,在测网内部形成20 m×10 m的观测坐标网格,通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与定量解释,获得排采前、排采半年后各测线、测点煤系视电阻率对比图、视电阻率拟断面对比图、视电阻率顺层切片图,分析结果表明排采前煤储层水系统分布相对较均一,排采半年后煤储层水系统非均质性十分明显。在连通性差的区域,排采半年后煤储层水系统中静水储量部分被排出,煤层及其顶板砂岩视电阻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在连通性较好区域,由于地下水动态补给,煤层及其顶板砂岩视电阻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储层水系统 地下水动态传播 瞬变电磁技术 视电阻率 沁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采区地震勘探技术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有信 王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了对高产高效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促进采区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回顾了采区地震勘探的发展现状,重点讨论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最新进展情况,对当前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展望了采... 为了对高产高效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促进采区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回顾了采区地震勘探的发展现状,重点讨论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最新进展情况,对当前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展望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所面临的新任务与应用前景。基于采区地震勘探是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有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对目前采区地震勘探技术的数据采集,全三维方法的资料处理、解释与岩性分析手段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加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 全三维解释 解释性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与地震技术探测两淮地区新构造——兼析其与天然地震的关系
10
作者 吕进英 高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587,共12页
新构造的发育情况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及物探(地震勘探)资料对两淮地区的新构造断层进行了解译。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初步总结了两淮新构造发育的特征,搜集了两淮地区历史上的地震记录,通过对新构造断层与地... 新构造的发育情况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及物探(地震勘探)资料对两淮地区的新构造断层进行了解译。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初步总结了两淮新构造发育的特征,搜集了两淮地区历史上的地震记录,通过对新构造断层与地震记录的空间位置对比,初步分析了新构造活动易致地震的地段及地质原因。本文对于综合采用遥感及地震技术探测新构造具有参考价值,细化后可以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巷道布置、城乡规划、地震灾害防治等提供直接的、详实可靠的有关新构造断层的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 遥感图像 地震技术 地震 两淮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资料频率域预测煤层厚度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恩珂 柏冠军 郑中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59-62,共4页
煤层在地震勘探中属于薄层,其薄层厚度预测一直是公认的难题,传统的预测方法是利用钻孔资料的内插对比获得,精度很低。对频率域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对比,并编制相应的频域定量预测方法的程序进行煤层厚度定量计算。该类方法将频率属性... 煤层在地震勘探中属于薄层,其薄层厚度预测一直是公认的难题,传统的预测方法是利用钻孔资料的内插对比获得,精度很低。对频率域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对比,并编制相应的频域定量预测方法的程序进行煤层厚度定量计算。该类方法将频率属性定量化,其计算有简单易行、精度高、煤厚分辨率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 钻孔标定 频率域 煤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表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与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武磊彬 赵智勇 +1 位作者 郭龙芳 唐雪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3-116,共4页
在极其复杂地表条件下,对淮北矿区某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针对区内大型河流、村庄及其他障碍物给三维地震勘探工程中测量、激发、接收、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实施等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了多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手段。测量采用实时差分... 在极其复杂地表条件下,对淮北矿区某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针对区内大型河流、村庄及其他障碍物给三维地震勘探工程中测量、激发、接收、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实施等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了多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手段。测量采用实时差分(RTK)的方法放样,利用K lseis软件针对复杂地形进行野外采集方案设计,在村庄中采用聚能弹激发,过河采用防水检波器接收及组合成孔激发以改善资料采集效果,在施工中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结果在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下取得了良好的地震地质结果,共解释断层172条,为煤矿采区开拓巷道布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表地区 三维地震勘探 聚能弹激发 采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领导干部应加强道德修养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安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5期182-183,171,共3页
本文以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为主线,深刻地论述了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关键词 道德修养 做官为民 严于律己 领导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远凹陷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詹润 丁海 +3 位作者 张文永 孙贵 随峰堂 辛永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5,共10页
定远凹陷上古生界构造归属及其构造演化过程,对下一步该地区煤炭资源评价与非常规天然气选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文章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与钻探成果,应用构造解析及区域对比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规律与前人相关认识,对定远凹陷构造特征、... 定远凹陷上古生界构造归属及其构造演化过程,对下一步该地区煤炭资源评价与非常规天然气选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文章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与钻探成果,应用构造解析及区域对比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规律与前人相关认识,对定远凹陷构造特征、上古生界构造归属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结果认为定远凹陷内发育的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属于淮南煤田中部复式向斜构造带东部的延伸。该凹陷受大别造山带隆起及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走滑活动影响,分别经历了印支期(T_(3))前陆变形、早中侏罗世(J_(1+2))相对隆起、晚侏罗世(J_(3))末期至早白垩世初期(K_(1)初期)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改造、早白垩世期间(K_(1))至古近纪(E)伸展改造、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以及新近纪(Q)—第四纪(N)坳陷式均匀沉降六个主要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远凹陷 淮南煤田 郯庐断裂带 煤系地层 构造归属 区域构造背景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