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有机杀虫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代碧雅 张瑾 +2 位作者 马添翼 张静 桂一心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689,共13页
有机合成杀虫剂有显著的杀虫除害效果,已广泛用于农业和家庭园艺等领域,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对其中的生物生存甚至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以3种常见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敌百虫(dipterex,DIP)、残杀威(propoxur,PRO)、杀线威(oxamyl,O... 有机合成杀虫剂有显著的杀虫除害效果,已广泛用于农业和家庭园艺等领域,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对其中的生物生存甚至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以3种常见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敌百虫(dipterex,DIP)、残杀威(propoxur,PRO)、杀线威(oxamyl,OXA)作为研究对象,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3个二元及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the time-dependent 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 method,t-MTA)考察了3种杀虫剂及其混合物对C.pyrenoidosa在不同暴露时间(12、24、48、72、96 h)的毒性,并采用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以及与绝对残差(deviation from CA,dCA)模型结合的dCA三维曲面图定性定量分析各种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规律;并应用丙酮萃取法和分光光度计等同步测定分析C.pyrenoidosa中的叶绿素(a和b)含量、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剂对C.pyrenoidosa的单一毒性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而二元(OXA-PRO、OXA-DIP和PRO-DIP)及三元(OXA-PRO-DIP)混合物体系的毒性具有时间和组分浓度比依赖性;3种杀虫剂在暴露时间96 h的毒性大小为:OXA>PRO>DIP;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主要以拮抗作用为主,且拮抗作用强度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杀虫剂及其混合物造成藻细胞内过氧化物的过量累积,降低藻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一方面破坏叶绿素的生理功能,抑制了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另一方面过氧化物的积累直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使蛋白质溶出,最终均导致藻细胞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杀虫剂 蛋白核小球藻 拮抗作用 时间和浓度比依赖 毒性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非甾体抗炎药对Q67的联合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
2
作者 成潜 张瑾 +4 位作者 张颖 桂一心 赵远帆 申慧彦 郭馨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共12页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环境中频繁检出,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双氯芬酸钠(DIC)、布洛芬钠(IBU)、萘普生钠(NAP)等常见NSAIDs为目标污染物,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cyanobacteria sp.-Q67(Q67)为受试生物...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环境中频繁检出,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双氯芬酸钠(DIC)、布洛芬钠(IBU)、萘普生钠(NAP)等常见NSAIDs为目标污染物,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cyanobacteria sp.-Q67(Q67)为受试生物,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和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采用浓度加和和绝对残差2种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结合热图法分析其变化规律,用剂量减小指数(DRI)来评估混合物中各组分对整体毒性的贡献,同步测定Q67在实验暴露终点时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扫描电镜观察NSAIDs及其混合物作用前后Q67细胞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NSAIDs及其混合物对Q67的毒性具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浓度-效应曲线呈现为“S”型,3种NSAIDs在暴露时间12 h的毒性强弱的排序均为DIC>NAP>IBU,而混合物的毒性与各组分在混合体系中的浓度比密切相关,即混合物表现出组分比依赖的毒性。除少部分射线呈部分协同和加和作用外,其余混合射线均呈现出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最强的拮抗作用出现在暴露时间为12 h时的DIC-IBU-R1射线,d CA值为0.58。依据DRI,DIC、IBU和NAP三个组分对拮抗作用的贡献度可能为NAP>IBU>DIC。在NSAIDs及其代表性混合物的作用下,Q67细胞出现表面皱缩、黏连甚至破裂的现象,并且相较于单一药物,混合物对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更为明显。污染物通过诱导细胞内过氧化物的过量累积,过氧化物进一步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进而破坏生物膜的完整性,细胞内电导液外泄和蛋白质溶出量增加加剧了细胞损伤,最终引导致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微板毒性分析法 毒性效应 青海弧菌Q67 生理生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3
3
作者 丁婷婷 李强 +5 位作者 杜士林 刘亚峰 张亚辉 张瑾 王一喆 何连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86-2401,共16页
为了研究沙颍河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于2018年7月采集了沙颍河流域40个样点的水样和表层底泥的样品,测定9种重金属(Cu、Zn、As、Hg、Cd、Cr、Pb、Mn和Ni)的含量.结果表明,沙颍河流域水体中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0、9.09... 为了研究沙颍河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于2018年7月采集了沙颍河流域40个样点的水样和表层底泥的样品,测定9种重金属(Cu、Zn、As、Hg、Cd、Cr、Pb、Mn和Ni)的含量.结果表明,沙颍河流域水体中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0、9.09、2.87、0.24、0.14、0.38、0.96、56.82、0.95μg·L^-1,其中Hg和Mn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超标率分别为17.5%和5.0%.表层底泥中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38、86.62、10.72、0.14、0.34、55.26、24.01、536.99、30.79μg·g^-1,均超过了河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和Cd的超标率高达90%和97%.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表明沙颍河地表水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Hg>Mn>As>Ni>Cd>Zn=Pb=Cr>Cu,地表水有18%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是Hg,其次是M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沙颍河表层底泥各金属污染程度为Hg>Cd>Ni>As>Cu>Pb>Cr>Zn>Mn,其中Hg和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总体而言,表层底泥的污染较地表水污染更为严重.聚类分析方法把沙颍河流域水体污染源大致分为3类.地表水中,Hg和Mn相关的污染源主要为金属矿山冶炼、塑料电池、电子工业等行业的废水排放,底泥中与Cd相关的污染源主要为冶炼、加工排放的废水.与Hg相关的污染源主要为金属矿山冶炼、电力、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机械制造、造纸等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颍河流域 地表水 沉积物 重金属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嗪类农药复合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作用评估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滔 班龙科 +2 位作者 张瑾 卞志强 潘法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2-495,共14页
为探讨复合污染的三嗪类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以苯嗪草酮(Metamitron,Met)、草净津(Bladex,Bla)和特丁通(Terbumeton,Ter)为目标污染物,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分别应用直接均分射... 为探讨复合污染的三嗪类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以苯嗪草酮(Metamitron,Met)、草净津(Bladex,Bla)和特丁通(Terbumeton,Ter)为目标污染物,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分别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和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二元及三元混合物体系,采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3种农药及其混合污染物对C.pyrenoidosa的时间-浓度-效应数据,应用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为标准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应用二维和三维等效图表征混合物联合毒性作用规律,并同步分析C.pyrenoidosa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进一步评价农药及其混合物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农药及其混合物对C.pyrenoidosa的毒性数据可用Logit函数较好拟合,3种农药的毒性顺序为Bla>Ter>Met;依据CA模型,二元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整体上呈现为加和作用向协同作用的转变,二维等效图显示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在半数效应浓度均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农药三元混合物体系的5条射线均呈现加和作用,且不随暴露时间延长发生改变,三维等效图法与CA模型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叶绿素a含量减少率与其浓度-效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嗪类农药 蛋白核小球藻 联合毒性 叶绿素A 三维等效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物对青海弧菌Q67拮抗作用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子晏 陶梦婷 +3 位作者 张瑾 董欣琦 骆纵纵 周娜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41-2449,共9页
重金属与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为了探究重金属与农药混合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重金属铅(Pb)和两种农药(甲霜灵(MET)、草甘膦(GLY))为目标污染物,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UD-Ray)设计三元混合物体系,共5条具有不同浓度比... 重金属与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为了探究重金属与农药混合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重金属铅(Pb)和两种农药(甲霜灵(MET)、草甘膦(GLY))为目标污染物,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UD-Ray)设计三元混合物体系,共5条具有不同浓度比的射线,运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t-MTA)系统测定重金属与农药及其三元混合物对水生生物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Q67)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应用浓度加和(CA)模型分析混合物组分间的毒性相互作用,绝对残差(dCA)模型定量评估相互作用强度.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对Q67的毒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均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但GLY和Pb不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毒性,而MET随暴露时间延长毒性逐渐增加,即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毒性;不同暴露时间,污染物的毒性大小顺序不同,如暴露时间点为0.5 h时,毒性大小顺序为:GLY>Pb>MET,而在12 h时,毒性大小顺序为:GLY>MET>Pb.3种污染物的混合体系的5条混合物射线(U1—U5)的毒性却与MET呈相似的时间变化规律,即具有时间依赖毒性.依据CA,重金属和农药三元混合体系(Pb-MET-GLY)的毒性相互作用为拮抗作用.5条混合射线的dCA均大于0,且随着暴露时间、暴露浓度及组分浓度比的改变而改变,即三元混合体系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拮抗作用;5条射线的最大dCA值均大于50%,其中U4在2 h时dCA最大值可达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弧菌Q67 三元混合物体系 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 拮抗作用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化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草甘膦-镉的联合毒性响应
6
作者 王啸宇 张瑾 +3 位作者 曾健平 洪桂云 张颖 赵远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133,共10页
文章为考察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取氨化菌这一自然界中的常见菌种作为实验对象,以种植土壤作为菌源,分离筛选得到一株氨化菌(Z1)。经鉴定,菌株Z1为假单胞菌属,12 h氨化速率可达0.792 mg/(L·h... 文章为考察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取氨化菌这一自然界中的常见菌种作为实验对象,以种植土壤作为菌源,分离筛选得到一株氨化菌(Z1)。经鉴定,菌株Z1为假单胞菌属,12 h氨化速率可达0.792 mg/(L·h),48 h氨氮生成量达到22.500 mg/L。以草甘膦(GLY)和重金属镉(Cd)为目标污染物,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二元混合物体系,运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系统测定GLY、Cd及其二元混合物体系对氨化菌Z1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浓度-效应数据,应用拟合归零法分析GLY-Cd混合物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及强度。结果表明,单个污染物对Z1的毒性随浓度升高逐渐增强,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毒性,且Cd对Z1的毒性始终大于GLY。GLY-Cd混合物体系的5条射线(R1~R5)具有浓度、时间和组分比依赖毒性,毒性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其中R3在第8小时dCA值最大,可达65.4%,GLY与Cd的复合污染使得它们在土壤中的毒性和生物利用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化菌 草甘膦 分离鉴定 联合毒性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N-DBPs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作用及贡献度 被引量:2
7
作者 桂一心 张瑾 +2 位作者 张颖 曾健平 陈如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42-2753,共12页
以3种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溴乙腈(BAN)、二溴乙腈(DBAN)和二氯乙酰胺(DCAM)为研究对象,运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BAN-DBAN、BAN-DCAM、DBAN-DCAM)和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BAN-DBAN-DCAM),采用时间毒性... 以3种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溴乙腈(BAN)、二溴乙腈(DBAN)和二氯乙酰胺(DCAM)为研究对象,运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BAN-DBAN、BAN-DCAM、DBAN-DCAM)和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BAN-DBAN-DCAM),采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t-MTA)系统测定3种N-DBPs及其混合物体系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应用浓度加和模型(CA)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采用剂量减小指数(DRI)来表征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对毒性相互作用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BAN、DBAN和DCAM对Q67的浓度效应曲线为“S”型,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均高于急性毒性(BAN-pEC_(50)-0.25h=4.16<BAN-pEC_(50)-12h=4.93;DBAN--pEC_(50)-0.25h=4.36<BAN-pEC_(50)-12h=4.84;DBAN--pEC_(50)-0.25h=1.41<BAN-pEC_(50)-12h=1.61);BAN-DCAM混合物出现拮抗作用,BAN-DBAN出现协同作用,而DBAN-DCAM与BAN-DBAN-DCAM既出现拮抗作用又出现协同作用;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除BAN-DCAM外,暴露初期均表现为不同强度的协同作用;在BAN-DBAN-DCAM体系中,DRI_(max,DBAN)(=258.706)>DRI_(max,BAN)(=38.166)>DRI_(max,DCAM)(=2.658),故推测3种组分对协同作用的贡献度为:DCAM>DBAN>B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消毒副产物 青海弧菌Q67 联合毒性 相互作用 剂量减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琼 张瑾 +1 位作者 李小猛 刘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0-197,共8页
抗生素在不同的暴露时间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变化规律。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为受试生物,96孔微板为暴露实验载体,5种抗生素硫酸安普霉素、氯霉素、双氢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和硫酸链霉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在C.pyrenoidosa生长... 抗生素在不同的暴露时间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变化规律。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为受试生物,96孔微板为暴露实验载体,5种抗生素硫酸安普霉素、氯霉素、双氢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和硫酸链霉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在C.pyrenoidosa生长周期内选取6个暴露时间节点(即0、12、24、48、72和96 h),建立了抗生素在不同暴露时间对C.pyrenoidosa生长抑制毒性的微板测试方法(简称T-MTA),并应用T-MTA方法系统测定了5种抗生素对C.pyrenoidosa在不同暴露时间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抗生素对C.pyrenoidosa生长抑制毒性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特征,即在开始的时候基本无毒性,而后毒性迅速增加,然后毒性增加速度减慢;不同抗生素的毒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增加速率不同;同一暴露时间内,5种抗生素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不同;且毒性顺序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蛋白核小球藻 时间依赖毒性 微板毒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河网大型底栖动物与氮磷、重金属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黄子晏 杜士林 +3 位作者 张亚辉 张瑾 孟睿 何连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87-1798,共12页
为探究嘉兴河网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关系,2019年3月(平水期)及7月(丰水期)对嘉兴河网的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及重金属(Cr... 为探究嘉兴河网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关系,2019年3月(平水期)及7月(丰水期)对嘉兴河网的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水、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及重金属(Cr、Cu、Ni、Pb、Zn、Cd、Hg、A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水期共检测出18种底栖动物,隶属3门5纲14科,其中环节动物9种、软体动物6种、节肢动物3种,铜锈环棱螺与霍甫水丝蚓为广泛分布物种。通过冗余分析(RDA)可得,表层水总磷[TP(S)]、表层水总氮[TN(S)]和间隙水总磷[TP(J)]是导致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和群落结构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将种群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氮磷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平水期与TN(J)呈显著正相关,在丰水期与TN(S)呈显著正相关;寡毛类密度与水体中Hg呈正相关;软体动物密度与水体中Pb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沉积物中Ni、Pb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对氮磷、重金属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嘉兴河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修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河网 底栖动物 重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抗生素与重金属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时间依赖性协同与拮抗作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敏 张瑾 +2 位作者 董欣琪 班龙科 卞志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0-859,共10页
为探讨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抗生素和重金属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采用96孔微板作为实验载体,以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米卡星(AMI)、硫酸庆大霉素(GEN)、硫酸卡那霉... 为探讨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抗生素和重金属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采用96孔微板作为实验载体,以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米卡星(AMI)、硫酸庆大霉素(GEN)、硫酸卡那霉素(KAN)、硫酸巴龙霉素(PAR)、妥布霉素(TOB)和4种重金属——镉(Cd)、铜(Cu)、锰(Mn)和锌(Zn)为目标混合物,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九元混合物体系,包括10条具有不同组分浓度配比的混合物射线。采用已建立的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了组分及其多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毒性数据,应用浓度加和参考模型分析在不同暴露时间的多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9种污染物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但不同污染物的毒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毒性大小顺序也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毒性大小顺序在96 h为:KAN<TOB<Zn<Mn<Cd<AMI<GEN<Cu<PAR;九元混合物射线的毒性也具有时间依赖性,但浓度配比不同射线的毒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10条混合物射线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其中R5~R7三条混合物射线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趋于明显,余下7条混合物射线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协同作用,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对同一暴露生物,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不仅与混合物的组分浓度配比有关,也与暴露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抗生素 多元混合物 蛋白核小球藻 时间依赖性 协同 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的时间依赖联合毒性作用比较 被引量:15
11
作者 丁婷婷 董欣琪 +2 位作者 张瑾 班龙科 王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以3种氨基糖苷类(AG)抗生素:硫酸安普霉素(APR)、双氢链霉素(DIH)和硫酸链霉素(STS)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中2类重要的水生生物分解者如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Q67)和生产者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为受... 以3种氨基糖苷类(AG)抗生素:硫酸安普霉素(APR)、双氢链霉素(DIH)和硫酸链霉素(STS)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中2类重要的水生生物分解者如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Q67)和生产者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为受试生物,运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抗生素三元混合物体系,共5条具有不同浓度配比的射线,应用已建立的分别基于Q67和CP的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系统测试抗生素及其三元混合物射线对Q67和CP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对于Q67和CP,暴露时间分别为0.25、2、4、8、12 h和12、24、48、72、96 h。应用浓度加和(CA)模型分析混合物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PR、DIH和STS及其5条混合物射线对2种指示生物的毒性均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且Q67对AG抗生素及其混合物射线的响应比CP的灵敏;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 EC50值为毒性大小指标,3种抗生素对2种指示生物的毒性大小顺序随暴露时间的变化而变化,3种AG抗生素对Q67和CP分别在12 h和96 h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STS>DIH>APR;5条具有不同浓度配比的混合物射线对Q67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均呈加和作用,但对CP的毒性既有加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且拮抗作用随暴露时间和组分浓度配比的变化而变化,表明AG抗生素毒性的联合毒性作用与暴露生物、暴露时间以及混合物组分的浓度配比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青海弧菌Q67 蛋白核小球藻 时间依赖性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元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体系对青海弧菌的毒性特点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瑾 董欣琪 +2 位作者 陈敏 周睿 桂荣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145,共8页
以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ALD)、残杀威(BAY)、呋喃丹(CAR)、灭多威(MET)和抗蚜威(PIR)为研究对象,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五元混合物体系共6条射线(U1,U2,…,U6),应用基于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微板毒性分析法(MTA)系统地考察了5种... 以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ALD)、残杀威(BAY)、呋喃丹(CAR)、灭多威(MET)和抗蚜威(PIR)为研究对象,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五元混合物体系共6条射线(U1,U2,…,U6),应用基于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微板毒性分析法(MTA)系统地考察了5种农药及其混合物的毒性,以浓度加和(CA)为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作用)。结果表明,Logti和Weibull函数能较好地拟合5种氨基甲酸酯农药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Q67的浓度-效应数据(R2>0.99,RMSE<0.032);以EC50的负对数值pEC50为毒性指标,5种农药的毒性顺序为BAY(pEC50=2.87)>CAR(pEC50=2.67)>ALD(pEC50=2.00)>MET(pEC50=1.99)>PIR(pEC50=1.79);依据CA,五元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6条混合物射线中,有2条呈加和作用,4条呈拮抗作用,其中U2和U4在整条浓度-效应曲线上呈现了明显的拮抗作用,而U3和U6的弱拮抗作用分别发生在混合物浓度的中高浓度区和中低浓度区;五元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的毒性与组分灭多威(MET)的浓度比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0.9238),且线性模型对混合物毒性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青海弧菌 毒性特点 拮抗作用 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对青海弧菌Q67的浓度比依赖性拮抗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婷婷 张瑾 +2 位作者 董欣琪 洪桂云 鲍立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99-2206,共8页
为系统考察磺胺类抗生素药物(SAs)污染物长期暴露下的生物毒性效应,以5种磺胺类抗生素(SAs):磺胺氯哒嗪(SCP)、磺胺嘧啶(SD)、磺胺吡啶(SPY)、磺胺甲恶唑(SMX)和磺胺二甲嘧啶(SM2)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Equ-Ray)设计10个二元... 为系统考察磺胺类抗生素药物(SAs)污染物长期暴露下的生物毒性效应,以5种磺胺类抗生素(SAs):磺胺氯哒嗪(SCP)、磺胺嘧啶(SD)、磺胺吡啶(SPY)、磺胺甲恶唑(SMX)和磺胺二甲嘧啶(SM2)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Equ-Ray)设计10个二元抗生素混合物体系(每个二元混合物体系设计5条具有不同浓度比的射线),应用优化的长期微板毒性分析法(L-MTA)系统测试这些抗生素在16 h对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qinghaiensis sp.-Q67,Q67)的发光抑制毒性,并应用浓度加和模型(CA)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5种SAs及其混合物射线对Q67在16 h呈现明显的毒性,但不同的抗生素毒性大小不同,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EC_(50))为毒性大小指标,5种SAs的毒性大小顺序为:SMX(p EC50=3.95)>SCP(p EC50=3.65)>SPY(pEC_(50)=3.41)>SD(pEC_(50)=3.36)>SM2(pEC_(50)=3.21);10个SAs的二元混合物体系中7个呈现出加和作用,3个呈现出拮抗作用;3个混合物体系拮抗作用随组分浓度比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混合物体系SCP-SPY和SCP-SMX中的射线拮抗作用均随SCP浓度比逐渐减小,即从R1到R2逐渐明显,从R2到R5几乎不变,而SCP-SM2体系,拮抗作用随组分SCP的浓度比逐渐减小,即从R1到R2逐渐明显,从R2到R5,逐渐变得不明显,R5在较高浓度区甚至出现了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 混合物 青海弧菌 浓度比依赖性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等效线图法评估离子液体与杀菌剂多果定之间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瑾 姜慧 +1 位作者 董欣琦 卞志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6-154,共9页
等效线图法(isobologram)是评估化学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之一,然而该方法仅能评估混合物在某一特殊浓度效应水平(通常为50%的浓度效应水平,即EC50)的联合毒性作用情况。因此,拓展等效线图法并用于不同效应水平下混合物毒性的... 等效线图法(isobologram)是评估化学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之一,然而该方法仅能评估混合物在某一特殊浓度效应水平(通常为50%的浓度效应水平,即EC50)的联合毒性作用情况。因此,拓展等效线图法并用于不同效应水平下混合物毒性的评估显得尤为必要。以杀菌剂多果定(Dod)和3种离子液体(ILs)包括溴化丁基吡啶([bpy]Br)、溴化己基吡啶([hpy]Br)和溴化辛基吡啶([opy]Br)为混合物组分,采用直线均分射线法设计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Dod-[bpy]Br、Dod-[hpy]Br和Dod-[opy]Br)共15条射线,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各污染物及其混合物射线对青海弧菌Q67(Vibro qinghaisiense sp.Q67,Q67)的毒性,应用拓展等效线图法分析15条混合物射线在5个不同效应水平(EC20、EC30、EC40、EC50和EC60)的毒性相互作用,并与经典等效线图法和浓度加和模型(CA)评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pEC50为毒性指标,3种吡啶ILs对Q67的毒性具有烷基链效应,即毒性大小顺序为Dod-[opy]Br>Dod-[hpy]Br>Dod-[bpy]Br;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的15条射线的毒性,随农药Dod浓度比的减少而减弱;拓展等效线图法可以比较直观地表征3组Dod-ILs混合物体系在5个不同效应水平的拮抗作用,且拮抗作用强度随Dod浓度比的增加而变化,即先增强后减弱;拓展等效线图法可以有效地评估二元混合物在多个效应水平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多果定 Q67 拮抗作用 拓展等效线图法 化学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解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陶勇 张瑾 +4 位作者 张亚辉 杜士林 武红 曹家乐 梁宏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11-2720,共10页
为探究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组成及来源,本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荧光组分、水质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江河流域森林山区水体存在... 为探究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组成及来源,本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荧光组分、水质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江河流域森林山区水体存在典型类腐殖峰A及类富里酸峰C,村镇水体及农田水体除了存在典型类腐殖峰还出现类蛋白峰,养殖区水体存在典型类蛋白峰B和T。平行因子分析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2,类蛋白荧光组分C3。研究表明,三维荧光特征参数揭示出临江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受到内外源的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临江河水体中荧光组分及特征与氮、磷等元素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光谱特征 临江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对铜和硫酸阿米卡星的青海弧菌时间依赖毒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家乐 张瑾 +1 位作者 杜士林 张亚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78-3389,共12页
自然条件下,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或浓度混合存在,其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存在潜在风险,而pH对化学物质的毒性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不同pH值下污染物的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该研究以硫酸阿米卡星(Amikacin sulfate,AMI)和五... 自然条件下,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或浓度混合存在,其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存在潜在风险,而pH对化学物质的毒性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不同pH值下污染物的累积毒性与相互作用,该研究以硫酸阿米卡星(Amikacin sulfate,AMI)和五水硫酸铜(CuSO_(4)·5H_(2)O,Cu)为目标污染物,以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选用6.0、7.0、8.0、9.0共4个pH值条件分别进行实验,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Direct equipartition ray,EquRay)设计不同浓度配比的代表性混合物,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Time-dependent 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t-MTA)测定其时间-浓度-效应数据,以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IA)为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应用改进的面积浓度比法(the modified area-concentration ratio method,MACR)评价AMI与Cu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Cu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Q67的毒性大小顺序为(pH=9)>(pH=7)>(pH=8)>(pH=6),AMI在4个pH值条件下的毒性总体来说相差较小,AMI的毒性高Cu的毒性2-3数量级.(2)Cu和AMI混合物体系毒性具有明显的组分依赖性,混合物体系随AMI组分增加,毒性呈增大趋势,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毒性差异更为显著.(3)不同pH值条件下,pH值为6的混合物体系的pEC_(50)值较小,明显低于pH值为7、8、9混合物体系的pEC_(50)值,pH值为7、8、9的混合物体系之间的毒性值则相差不大.(4)4个pH值条件下的混合物体系共20条射线,存在协同或加和作用;pH值为6的混合物体系的MACR值低于pH值为7、8、9混合物体系的值,即pH值较低的混合物体系出现的协同作用强度较弱,pH值为7、8、9的混合物体系之间的MACR值则相差不大,毒性相互作用强度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重金属 PH值 独立作用模型 MACR 青海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铜绿微囊藻溶藻菌WJ6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洪桂云 马少雄 +1 位作者 王佳 张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69-4275,共7页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富营养化水体分离了一株高效溶藻菌,通过分析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比对,鉴定了该溶藻菌株,分析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溶藻特性及其不同培养时期、不同浓度菌液及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富营养化水体分离了一株高效溶藻菌,通过分析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比对,鉴定了该溶藻菌株,分析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溶藻特性及其不同培养时期、不同浓度菌液及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溶藻机制.研究表明:WJ6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 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溶藻菌WJ6以胞外释放溶藻物质为主直接溶藻为辅的溶藻方式;溶藻菌WJ6处于对数期时的溶藻率最高达87.50%;菌液浓度达1.4×10~9CFU/mL以上,溶藻率最高为95.69%;在30℃、pH8条件下,溶藻率达90.00%;改良的基本培养基培养的溶藻菌溶藻率最高达98.50%;铵离子浓度大于2mol/L时,溶藻菌的溶藻率98.33%;当盐度为0.5%时,溶藻率较高为92.77%.溶藻菌株WJ6是1株高效溶铜绿微囊藻菌,在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分离鉴定 铜绿微囊藻 溶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重金属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及机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崇崇 陶梦婷 +2 位作者 张瑾 卞志强 王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5,共8页
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具有潜在威胁。该文以绿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受试生物,3种典型重金属污染物镉(Cd)、铜(Cu)和铬(Cr)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重金属三元混合物体系(Cd-Cu-Cr),应用时间毒性微板... 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具有潜在威胁。该文以绿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受试生物,3种典型重金属污染物镉(Cd)、铜(Cu)和铬(Cr)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重金属三元混合物体系(Cd-Cu-Cr),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系统考察3种重金属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单一毒性及联合毒性,并通过分析绿藻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探讨3种重金属及其混合物的可能的毒性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重金属处理后的蛋白核小球藻中叶绿素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不断减少,如在24~72 h时,Cd处理的蛋白核小球藻中的叶绿素减少率增长较快,后趋于稳定,而Cr和Cu处理后的绿藻在整个暴露时间内叶绿素减少率均增加;Cd和Cr处理后绿藻的蛋白质含量减少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快速增加,而Cu处理后的绿藻中蛋白质减少率在24~72 h趋于平缓,之后减少率迅速增加;5条混合物射线的毒性均为加和作用,即组分间没有发生明显的毒性相互作用;三元混合物在低浓度时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促进生长作用,在高浓度时抑制其生长,即Hormesis现象;三元混合体系处理后的绿藻中叶绿素及蛋白质的含量与单一Cu处理后的变化规律相似,这表明混合物的毒性机制受单一组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蛋白核小球藻 时间依赖性 抑制 叶绿素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作用特点及机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卞志强 张瑾 +2 位作者 王滔 徐晨茗 陶梦婷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0-162,共13页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作用引起关注。以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包括残杀威、灭多威、抗蚜威、涕灭威和呋喃丹为研究对象,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生物,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每...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作用引起关注。以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包括残杀威、灭多威、抗蚜威、涕灭威和呋喃丹为研究对象,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生物,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每种农药及其五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在不同暴露时间(12、24、48、72和96 h)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同步分析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理特性如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效应均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农药抗蚜威在中低浓度促进绿藻生长,呈现非单调J型浓度-效应曲线(CRC)特征,其余4种农药的CRC呈现经典S型;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EC 50)为毒性大小指标,5种农药在96 h时毒性大小为:呋喃丹(pEC 50=3.43)>残杀威(pEC 50=2.76)>抗蚜威(pEC 50=2.12)>灭多威(pEC 50=2.11)>涕灭威(pEC 50=1.89)。浓度为EC 50的5种农药处理后的蛋白核小球藻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不同农药处理的绿藻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率随暴露时间延长变化趋势稍有不同;SOD酶活性随着暴露时间延长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这说明藻细胞受到破坏,脂质过氧化的损害程度超过细胞修复能力,SOD活性被抑制,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藻细胞内的H 2 O 2不断积累,导致MDA含量升高。五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也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并表现出刺激作用,即hormesis现象,且混合物毒性与组分浓度比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暴露于混合物的小球藻均在96 h出现了刺激效应,其叶绿素与蛋白质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不断增加,SOD活性不断升高,MDA含量不断减少;五元混合物均在96 h呈现出拮抗作用,且与混合物的浓度和组分浓度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蛋白核小球藻 时间依赖性 生理特性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经典模型对抗生素与重金属锌的蛋白核小球藻时间依赖联合毒性作用的评估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滔 张瑾 +2 位作者 卞志强 姜慧 申慧彦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39,共10页
污染物在环境中普遍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其累积毒性与毒性相互作用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本研究以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安普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和重金属锌(Zn)为目标污染物,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污染物在环境中普遍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其累积毒性与毒性相互作用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本研究以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安普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和重金属锌(Zn)为目标污染物,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抗生素与Zn的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系统测定3种抗生素和重金属Zn及其二元混合物射线的时间-浓度-毒性数据,以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与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IA)为标准加和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延长,3种抗生素和重金属Zn对C.pyrenoidosa的毒性逐渐增强;2种模型对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评估基本一致,即在低浓度区域始终呈现加和作用,而在高浓度区域随暴露时间延长由协同作用逐渐转变为加和作用;而对于同一混合物体系,CA和IA模型预测毒性之间的差距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且IA预测曲线始终位于CA预测曲线上方,显示了IA模型在评估具有相异组分混合物的毒性时较CA模型接近实际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重金属 蛋白核小球藻 联合毒性 经典模型 评估比较 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