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干旱危险性评价及等级划分 被引量:1
1
作者 常伊婷 蒋尚明 +4 位作者 崔毅 金菊良 汪洁 陈浩 沈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8,73,共9页
区域干旱危险性评价是实现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可为防旱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选取安徽省104个县级行政区的水资源量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指标综合评估法构建了基于危险性指数的干旱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安徽省各县区的干旱危... 区域干旱危险性评价是实现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可为防旱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选取安徽省104个县级行政区的水资源量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指标综合评估法构建了基于危险性指数的干旱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安徽省各县区的干旱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安徽省干旱危险性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基于水资源量和降水量数据的计算结果绘制的县域干旱危险性区划图中,除个别县区的危险性等级分布有所差异外,安徽省干旱危险性等级分布由北到南逐渐降低;安徽省干旱危险性程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其自然地理分布紧密相关,并且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旱灾风险区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危险性评价 干旱危险性区划 干旱危险性指数 指标综合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大型灌区多水源联合运用技术探析
2
作者 潘强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7-130,共4页
通过总结安徽省大型灌区水源利用现状,提出了对灌区水源联合运用模式与措施,着重对缺水严重的淮北平原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进行了探析,为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型灌区 水源 联合运用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抗旱服务体系分区建设模式探讨
3
作者 蒋尚明 黄天元 +1 位作者 汤广民 沈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7期159-162,共4页
针对安徽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模式混乱、资金匮乏、人员配置不足、机制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依托安徽省干旱分布特征与抗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结合自然地理、气候、水资源条件等特点,分析了各分区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与特征,提出了各分区适... 针对安徽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模式混乱、资金匮乏、人员配置不足、机制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依托安徽省干旱分布特征与抗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结合自然地理、气候、水资源条件等特点,分析了各分区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与特征,提出了各分区适宜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为安徽省抗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分区 建设模式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干流峡山口至蚌埠段行洪区调整与河道整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贲鹏 虞邦义 杨兴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2,共6页
淮河干流峡山口至蚌埠段河势复杂,泄流能力不足,规划整治工程方案多。本文针对该段行洪区调整与河道整治方案,分析了河道基本特性,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和二维水动力数值计算。模型采用2003、2005、2007年实测洪水资料进行率定与验证... 淮河干流峡山口至蚌埠段河势复杂,泄流能力不足,规划整治工程方案多。本文针对该段行洪区调整与河道整治方案,分析了河道基本特性,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和二维水动力数值计算。模型采用2003、2005、2007年实测洪水资料进行率定与验证,具有较高精度,可以为河道整治提供研究手段。利用模型对河道不同整治方案进行了效果对比分析,对行洪区调度方案进行了优化,并指出需要治理的局部阻水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河道特性 行洪区 河道整治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濛河拓浚工程对淮河王临河段河势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倪晋 虞邦义 +1 位作者 张辉 王久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1,26,共7页
王临河段地处淮河上游山区向中游平原的过渡区域,支流入汇众多,行蓄洪区运用频繁,是当前淮河最复杂、防洪关注度最高的河段。拟开展的濛河拓浚等规划治理工程,将显著改变该河段的主槽规模及主支汊分流比,进而可能对河势稳定产生影响。... 王临河段地处淮河上游山区向中游平原的过渡区域,支流入汇众多,行蓄洪区运用频繁,是当前淮河最复杂、防洪关注度最高的河段。拟开展的濛河拓浚等规划治理工程,将显著改变该河段的主槽规模及主支汊分流比,进而可能对河势稳定产生影响。采用非恒定流河网水沙数学模型,预估了工程前后的河床演变趋势,分析了冲淤调整后沿程水位及两汊分流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王临河段现状处于缓慢淤积状态,规划方案实施后河道整体淤积量会稍有增加,沿程冲淤分布也有所调整。在30 a水沙系列条件下,治理工程的效果能够长期维持,且濛河分流比也未出现进一步扩大,没有主支汊易位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工程的兴建提供科学依据,对淮河同类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濛河拓浚工程 河势影响 分流比 河床演变 非恒定流河网水沙数学模型 淮河 王临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夏敏 孙鹏 +3 位作者 张强 姚蕊 王友贞 温庆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43-3654,共12页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面积的相关性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SPEI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淮河流域干旱发生时间差异明显,干旱次数呈现波动变化,发生重旱和特旱次数占总干旱的比重是20.0%,其中重旱和特旱在1960s比重最大(24.8%),其次是2010s(15.8%),在1980s比重最低(10.0%);(3)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大,淮河流域干旱频率在27.76%—36.04%之间,西北部和东南部发生干旱强度较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低;(4)淮河流域总体呈干旱化的趋势,从中部到四周呈现由高到低递减的趋势变化,且空间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经验正交函数 时空演变特征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优化与正交试验的库塘联合灌溉系统水资源调控 被引量:6
7
作者 蒋尚明 曹秀清 +3 位作者 金菊良 袁先江 许浒 张礼兵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9-532,共14页
依托灌溉试验站田间降水-作物耗水-土壤水相互转化的长序列试验成果,构建灌区田间尺度水量蓄-耗-灌-排全过程的水资源模拟模块,结合系统仿真方法,建立库塘联合灌溉系统水量分配仿真模拟模型,以保障灌区基本需水(包括农村生活需水与生态... 依托灌溉试验站田间降水-作物耗水-土壤水相互转化的长序列试验成果,构建灌区田间尺度水量蓄-耗-灌-排全过程的水资源模拟模块,结合系统仿真方法,建立库塘联合灌溉系统水量分配仿真模拟模型,以保障灌区基本需水(包括农村生活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供水安全前提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运用正交试验选优原理,构建了库塘联合灌溉系统水资源优化调控模型,形成了基于仿真模拟与正交试验优化的库塘联合灌溉系统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巢湖流域大官塘水库灌区,明确了灌区合理的工程布局规格与规模,确定了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与灌溉制度,制定了塘坝和水库科学的调度规则,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规则,提高了灌区径流拦蓄利用率,提升了塘坝和水库年际调蓄供水能力,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为巢湖流域水库灌区综合治理、库塘联合灌区水量分配方案、水库和塘坝调度规则及作物灌溉制度等地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调控 模拟优化 正交试验 遗传算法 巢湖流域 大官塘水库 库塘联合灌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枯水流量演变特征、成因与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玉燕 孙鹏 +3 位作者 姚蕊 张强 史培军 王友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3-552,共10页
基于1956—2016年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日径流量系列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淮河流域连续最小1、7、15、30d平均流量(枯水流量)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枯水流量Cv值为0.23~1.34,年最小枯水流量为0.002~... 基于1956—2016年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日径流量系列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淮河流域连续最小1、7、15、30d平均流量(枯水流量)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枯水流量Cv值为0.23~1.34,年最小枯水流量为0.002~24.5m^3·s^(-1),枯水流量年际变化剧烈.息县、王家坝、蒋家集和横排头站在4种序列中的变异点多发生于2001年;阜阳和鲁台子站在4种序列中的变异点均出现在1964年.各站点变异时间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及21世纪初.2)息县、潢川、班台和王家坝站在Q1、Q7、Q15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阜阳站和蚌埠站变化恰好相反.空间分布上,上游枯水流量呈增加趋势,而中游则呈下降趋势.3)息县、班台、阜阳、蚌埠和鲁台子这5个站点均在1960—1977年存在显著周期,潢川、班台、王家坝、蒋家集、横排头和蚌埠站在1997—2012年的时间段内存在2.0~4.6a的显著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流量 变异点 趋势变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峡山口段河道整治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贲鹏 虞邦义 杨兴菊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4-136,140,共4页
通过分析淮河干流形态、水沙时空分布、冲淤变化等基本特性,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和二维水动力数值计算,采用2003、2005、2007年实测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模拟值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为河道整治提供了研究思路。利用模型对河... 通过分析淮河干流形态、水沙时空分布、冲淤变化等基本特性,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和二维水动力数值计算,采用2003、2005、2007年实测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模拟值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为河道整治提供了研究思路。利用模型对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效果分析,对行洪区调度方案进行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河道特性 河道整治 河工模型 水动力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时空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5
10
作者 孙鹏 孙玉燕 +1 位作者 张强 温庆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7-508,共12页
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农业灌溉、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而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农业区,因而淮河流域径流过程特征及机理研究更突显其重要性.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转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淮... 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农业灌溉、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而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农业区,因而淮河流域径流过程特征及机理研究更突显其重要性.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转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淮河中上游息县、王家坝和蒋家集等9个水文站点径流资料,分析淮河流域中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径流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变化等径流过程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径流变化特征的成因.研究发现:(1)淮河中上游径流量主要集中于5-9月,约占年径流总量的70.37%,变差系数介于0.16~0.85之间,径流年际极值比则介于1.7~23.9之间,径流年际变化剧烈;(2)淮河中上游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4-5月径流下降趋势显著,季节变化不明显;(3)各站点年径流量在2000s呈显著周期变化,班台、王家坝、鲁台子和蚌埠站在该尺度上存在2.0~3.4 a尺度的小周期,息县、潢川和蒋家集站处于高能区.季节和汛期与非汛期的显著周期集中出现在1960s、1980s和2000s,1960s周期主要为2~8a.(4)潢川站年径流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最为明显,其对混合ENSO指数和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指数(PDO)的响应分别通过了95%和99%的显著性检验.PDO对各站点月径流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集中在6月份,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以班台站最为显著,分别在1、4和6月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南方涛动指数、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和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的响应存在显著滞后性,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滞后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潢川和蒋家集站,而北极涛动指数和PDO指数无滞后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径流变化 趋势变化 M-K突变检验 小波转换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贲鹏 虞邦义 +1 位作者 倪晋 夏冬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46,共5页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泄流能力、河道整治工程方案及洪水调度方式等,针对河段的特点,建立了该段河道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2005年和2007年洪水过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可为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综合...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泄流能力、河道整治工程方案及洪水调度方式等,针对河段的特点,建立了该段河道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2005年和2007年洪水过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可为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综合治理和行洪区优化调度等研究提供计算平台。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荆山湖行洪区在2007年洪水过程中的运用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荆山湖行洪区运用可以降低田家庵站的水位,加快了所在河段洪水汇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荆山湖行洪区 洪水演进 水动力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降雨试验的淮北地区产流产沙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振龙 杜明成 +3 位作者 姜翠玲 王发信 王怡宁 周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7-514,共8页
针对淮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40mm/h、60mm/h和80mm/h)和坡度(5°、10°和15°)条件下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产流产沙差异。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初始产流时间长,产流总量小。坡面出现细沟时... 针对淮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40mm/h、60mm/h和80mm/h)和坡度(5°、10°和15°)条件下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产流产沙差异。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初始产流时间长,产流总量小。坡面出现细沟时,砂姜黑土初始含沙量随时间变化有减小趋势,最终趋于稳定,而黄潮土含沙量呈波动变化;60mm/h、80mm/h雨强10°坡砂姜黑土产沙总量大于黄潮土,其他情况黄潮土产沙总量大于砂姜黑土,黄潮土土壤侵蚀严重。砂姜黑土表面细沟发育密度大,主要在坡面中下部,为相互连通的树枝状结构,而黄潮土表面细沟发育密度小,形成沟壑。两种土壤产流总量、产沙总量与坡度、雨强分别呈多元线性函数、多元幂函数关系,雨强对坡面产流产沙总量的影响大于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黄潮土 产流产沙 细沟侵蚀 人工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正阳关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与河道整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虞邦义 倪晋 +1 位作者 贲鹏 陆海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建立了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河段的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通过所建模型,对整治方案不同洪水量级条件进行计算,评估干流河道整治和行洪区调整规划方案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行洪区启用前... 建立了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河段的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通过所建模型,对整治方案不同洪水量级条件进行计算,评估干流河道整治和行洪区调整规划方案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行洪区启用前计算水位与规划值相差不大,但设计条件下,计算水位远高于规划值,表明本轮整治工程实施后,规划目标尚未完全达到。研究表明沿淮河生产圩高程变化、河道糙率取值和行洪区流量分配是影响计算结果的三个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行洪区调整 河道整治 数学模型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冯铁营引河工程的防洪效果及影响评估 被引量:7
14
作者 倪晋 虞邦义 +1 位作者 张学军 王再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28,共7页
淮河流域冯铁营引河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减轻中游洪涝灾害的关键性工程,针对引河建成后淮河及洪泽湖的防洪情势的调整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以现状及规划蚌埠至洪泽湖河段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一维和二维耦合、河道-湖泊-... 淮河流域冯铁营引河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减轻中游洪涝灾害的关键性工程,针对引河建成后淮河及洪泽湖的防洪情势的调整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以现状及规划蚌埠至洪泽湖河段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一维和二维耦合、河道-湖泊-蓄滞洪区为一体的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在设计洪水及典型洪水的条件下,通过分析水位、流量、比降等水动力因素的变化,客观评价了引河工程的防洪效益及影响。评价结果表明:①该工程有效降低了淮河干流的水位,缩短了高水位历时,减轻了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②该工程调整了淮河干流的沿程水面比降,提高了浮山以上河段的造床能力;③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作用下,引河分洪对下游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冯出口附近,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调度使其影响减轻甚至消除,不会增加洪泽湖防洪排涝的负担。研究成果可为河湖一体化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效果评估 水动力数学模型 冯铁营引河工程 洪泽湖 淮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受旱胁迫下大豆蒸发蒸腾与地上部生长物质之间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毅 金菊良 +3 位作者 蒋尚明 周玉良 吴成国 宁少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7,共9页
农业旱灾损失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不同受旱胁迫下作物蒸发蒸腾与生长物质积累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是解析该过程的基础,对指导区域抗旱减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淮北平原两季夏大豆盆栽受旱试验,分别构建了收获时植株地上... 农业旱灾损失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不同受旱胁迫下作物蒸发蒸腾与生长物质积累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是解析该过程的基础,对指导区域抗旱减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淮北平原两季夏大豆盆栽受旱试验,分别构建了收获时植株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受旱当期和受旱后复水各生育阶段蒸发蒸腾量与同期地上部生物积累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不同阶段受旱胁迫下的产量构成要素响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旱胁迫下大豆收获时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015、2016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78),籽粒产量与各阶段不断积累的地上部总生物量存在定量转化;大豆某一生育阶段受旱当期的蒸发蒸腾量与该阶段的地上部生物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在花荚期更为明显;某一阶段受旱对后续各生育阶段的蒸发蒸腾与地上部生长均产生影响,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距受旱时期越远相关性越弱;大豆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旱后复水,鼓粒期的地上部生长机制恢复正常,且这种恢复效应在前期轻度受旱后更为明显;不同阶段受旱造成的籽粒产量损失差异较大,与充分灌溉相比,大豆分别在苗期、分枝期、花荚期和鼓粒期遭受干旱时,2015季和2016季的籽粒产量分别减少了14.2%和28.0%、18.2%和30.5%、53.1%和56.2%、50.1%和45.2%,花荚期和鼓粒期受旱对籽粒形成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两季鼓粒期受旱胁迫下的收获时地上部生物量和千粒重均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受旱响应 蒸发蒸腾 生长物质积累 盆栽试验 夏大豆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的洪涝治理分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瑞 曹秀清 +2 位作者 蒋尚明 金菊良 何飘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37,共8页
为揭示淮北平原区洪涝灾害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从气象、下垫面及人类活动等角度选取了洪涝相关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耦合的途径,开展了洪涝治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区各洪涝指标存在着显著... 为揭示淮北平原区洪涝灾害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从气象、下垫面及人类活动等角度选取了洪涝相关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耦合的途径,开展了洪涝治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区各洪涝指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其特征,可将洪涝治理划分为5个区域,其中,Ⅰ区位于淮北平原区的东北部,属于洪涝频发地带,应提升自排能力;Ⅱ区位于中部偏东北区,该区的部分流域在提升其自排能力的同时也可适当提升抽排能力;Ⅲ区位于中部偏西南区,该区域的洪涝治理应以提升局部重点区的自排能力为主;Ⅳ区位于西南部,局部重点区应尽可能提升抽排能力;Ⅴ区位于沿淮地区,应采用以抽排为主的方式适当提升重点区的排涝标准,同时要充分考虑排涝标准的提高对淮河干流河道行洪的影响。治理分区结果可体现各指标分布的空间组合特性,研究中采用的指标选取与分区方法可为区域洪涝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治理分区 主成分分析 模糊聚类分析 淮北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洪水极值非平稳性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鹏 孙玉燕 +4 位作者 张强 姚蕊 温庆志 王友贞 蒋尚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8-1142,共15页
基于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数据,采用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GAMLSS模型与洪水频率分析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淮河中上游洪水频率的演变规律,分析基于平稳性和非平稳性条件下的洪水发生强度及洪涝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潢川、横... 基于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数据,采用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GAMLSS模型与洪水频率分析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淮河中上游洪水频率的演变规律,分析基于平稳性和非平稳性条件下的洪水发生强度及洪涝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潢川、横排头和蚌埠站点未发生明显变异,其余6个站点发生均值或方差变异,变异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左右.淮河流域的最优拟合分布函数是Weibull;班台、蒋家集和横排头站适宜于非平稳性模型,其余站点选择平稳性模型.各站点非平稳性条件下10年和20年一遇设计流量值与平稳性条件下皮尔逊Ⅲ型分布设计流量值相差不大,但3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设计流量相差逐渐变大.横排头站和蚌埠站洪水放大因子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大于1,百年一遇重现期不足80年.各站点年最大洪峰流量与淮河流域、安徽省水灾面积通过了95%或99%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性 GAMLSS模型 洪水放大因子 重现期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生长率的大豆旱灾系统敏感性定量评估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尚明 袁宏伟 +3 位作者 崔毅 金菊良 张宇亮 周玉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100,共9页
针对大豆旱灾系统敏感性定量评估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依托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开展大豆防雨棚盆栽受旱胁迫专项试验,分析了大豆不同生育期受旱胁迫对根(冠)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运用作物生长解析法构建了基于相对生长率(RGR)的大豆... 针对大豆旱灾系统敏感性定量评估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依托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开展大豆防雨棚盆栽受旱胁迫专项试验,分析了大豆不同生育期受旱胁迫对根(冠)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运用作物生长解析法构建了基于相对生长率(RGR)的大豆旱灾系统敏感性函数,实现对大豆旱灾系统敏感性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大豆苗期受旱胁迫会出现相对生长率较大幅度的降低,但随着受旱胁迫度的增大对大豆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抑制作用增强不明显,且受旱胁迫会激发自身适应受旱胁迫的机制而可能对后期生长发育有利,宜根据时机控制该生育期水分供给,保证苗全即可;大豆分枝期旱灾系统敏感性较强,但该生育期内轻度受旱胁迫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宜保证该生育期水分供给高于轻度受旱胁迫(土壤含水率>田间持水含水率的55%),以保障大豆株壮、枝多;大豆花荚期是水分和养分需求最大的时期,该生育期旱灾系统较敏感,特别是重度受旱胁迫时系统敏感性最大,宜充分保证该生育期的水分供给(土壤含水率>田间持水含水率的75%),以保障大豆花多、荚多、粒多;大豆鼓粒成熟期由于营养生长基本停止、干物质积累几乎停滞,导致基于总干物质相对生长率旱灾系统敏感性最小,但该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宜保证该生育期尤其鼓粒期的水分供给(土壤含水率>田间持水含水率的75%),以保障完熟期粒多、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系统敏感性 生长解析法 相对生长率 受旱胁迫度 大豆受旱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4年淮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特征及区域响应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玉燕 孙鹏 +2 位作者 姚蕊 张强 王友贞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淮河流域气温日数据和趋势性、相关性等方法,全面分析淮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和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表明:①最低气温极高值与最低气温极低值呈大范围显著上升趋势,最大增幅为0.4℃/10a及1.3℃/10a。... 基于淮河流域气温日数据和趋势性、相关性等方法,全面分析淮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和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表明:①最低气温极高值与最低气温极低值呈大范围显著上升趋势,最大增幅为0.4℃/10a及1.3℃/10a。东南部城市化高引起的热岛效应是极端暖指数在淮河流域东南部呈显著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②极端冷指数呈下降趋势,除IDO和CID,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其他极端冷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变暖延长了淮河流域作物生长季;③淮河流域极端冷指数变化幅度大于极端暖指数,夜指数大于昼指数;东部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幅度和显著性检验通过率均大于西部地区,且东南部的极端暖指数增幅是最大的;突变发生时间上,极端冷指数早于极端暖指数约10 a;多数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SEN趋势估计法 MANN-KENDALL法 区域响应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条件下淮河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9
20
作者 温庆志 姚蕊 +2 位作者 孙鹏 张强 顾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3-117,共15页
基于淮河流域7个水文站点1956-2016年逐日径流量和72个雨量站点1960-2016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利用Pettitt变异点检测、生态赤字和生态剩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淮河流域水文变异特征,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标和水文变异指数间的关系,分析该... 基于淮河流域7个水文站点1956-2016年逐日径流量和72个雨量站点1960-2016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利用Pettitt变异点检测、生态赤字和生态剩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淮河流域水文变异特征,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标和水文变异指数间的关系,分析该流域水文变异的生态效应,利用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Scale and Shape,GAMLSS)理论框架量化气候因子对生态径流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1)水文变异后生态剩余减少,生态赤字增多,干流流量历时曲线比支流下移更明显;年生态剩余/赤字与面降水距平变化一致,水利工程调蓄作用是夏季生态径流与降水距平相关性差的主要原因;(2)除冬季外,淮河流域年、季尺度生态赤字(生态剩余)逐年增加(减小),春季增加最为明显。尽管冬季生态剩余比其他季节高,但生态剩余整体减小,21世纪干流生态剩余达最低,香农指数表明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逐年下降。生态径流指标与水文改变指标(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IHA)指标相关达0.45,能体现IHA大部分参数信息;(3)淮河流域生态径流对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Nino3.4气候因子影响最为敏感。干流生态径流对气候因子响应最敏感,而支流生态径流对气候因子响应不敏感,通过GAMLSS模型构建的生态径流对极端值和局部趋势拟合的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径流 GAMLSS 气候因子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