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棉花品质农业气候生态研究
1
作者 王稳成 张爱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棉花成铃率高低决定于降水量,特别是开花当日上午的降水量影响最为明显,而棉铃重量和铃期长短,则受温度——热量条件限制.棉花正常成铃吐絮,要求从开花至吐絮期间≥10℃的活动积温在1500度·日以上.全省各地有效花的终止日期自南向... 棉花成铃率高低决定于降水量,特别是开花当日上午的降水量影响最为明显,而棉铃重量和铃期长短,则受温度——热量条件限制.棉花正常成铃吐絮,要求从开花至吐絮期间≥10℃的活动积温在1500度·日以上.全省各地有效花的终止日期自南向北逐渐提前,南北相差10~15天.我省优质花期在7月25日至8月25日(即梅雨期后).在相对伏旱少雨时开花形成的棉纤维品质最好.优质棉要求的气象条件是:降水和雨日偏少、日照充足、蒸发量偏大、日较差较大及有适宜偏多的积温.对我省优质棉生产进行的农业气候分区表明,我省西半部(大别山区除外) 的条件好于东半部,特别是沿江西部一带,可成为优质棉生产的最佳区域.其次是淮北地区的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品质 农业气候生态 活动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德花 蒋跃林 +1 位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680-9682,9716,共4页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地区水稻典型种植区域长丰县为代表,结合历史产量资料对长丰高温热害产量灾损率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沿淮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害自西向东呈"N"字形走向,位于沿淮中部的淮南、蚌埠高温天气发生频次较多,与皖南山区毗邻的霍邱、寿县较少,发生时段多集中于梅雨过后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沿淮长丰县一季中稻产量随着高温热害持续时间的增加灾损率不断加大,但其发生概率减小,高温热害灾损率频发的强度等级主要集中在I级和Ⅱ级。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高温热害持续时间越长,灾害损失率越大,但其相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亦然。[结论]该研究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分布特征 水稻 灾损率 沿淮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4
3
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8530-8531,共2页
为了研究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与历史对比分析,得出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发生规律。针对江淮之间2003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水稻所处发育期的适宜温度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 为了研究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与历史对比分析,得出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发生规律。针对江淮之间2003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水稻所处发育期的适宜温度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阐述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机理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并从农业气象角度提出了防御措施。江淮之间夏天高温天气频繁。200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江淮之间出现持续高温,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危害,中稻空壳率大于20%,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秕谷率达10%以上,合肥、滁州、六安、寿县中稻减产率(2003产量与2002年相比)分别为13%、58%3、1%、48%。增施肥料、合理灌溉和喷洒适宜的化学药剂都可减轻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水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深对流长寿命冰雹过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红 彭延昌 +2 位作者 余金龙 张娇 翟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4622-4624,共3页
2005年6月14日夜到15日凌晨受1个生命史达4 h之久超级单体影响,安徽东部出现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MM5、地面遥测和高空天气图等资料分析,试图揭示该次冰雹过程的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该次大范围风雹强对... 2005年6月14日夜到15日凌晨受1个生命史达4 h之久超级单体影响,安徽东部出现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MM5、地面遥测和高空天气图等资料分析,试图揭示该次冰雹过程的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该次大范围风雹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在东北低涡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冰雹 MCS 超级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威 王学林 +3 位作者 杨太明 蒋跃林 柳冬青 王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6-283,共8页
为找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稻限制气象因子,提高研究区水稻现实生产力,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13个站点198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生长季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气候生产潜力(Y_(... 为找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稻限制气象因子,提高研究区水稻现实生产力,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13个站点198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生长季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气候生产潜力(Y_(W))及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地区Y_(Q),Y_(T)与Y_(W)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随时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江淮分水岭地区Y_(Q),Y_(T)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均沿分水脊线阶梯状平行分布。江淮分水岭分水脊线西北侧为Y_(Q),Y_(T)高值区,脊线附近地区为Y_(Q),Y_(T)中值区,脊线东南侧为低值区。江淮分水岭地区西南部及东北部Y_(W)高、中部Y_(W)低。气候资源利用率在空间分布表现为自西向东递增。降水、日最高气温和参考作物蒸散是影响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最主要的3个气象因子。本研究可为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种植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资源利用率 时空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