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安徽省冬季霾预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浩 石春娥 杨元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7-414,共8页
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密切相关,这为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可能的物理因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1980-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1月霾日数与同期不同东亚季风指... 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密切相关,这为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可能的物理因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1980-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1月霾日数与同期不同东亚季风指数的关系,确定了安徽省不同区域冬季霾的主要季风指数预测因子,建立安徽省冬季霾的月尺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1月气候霾日数与6类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呈反相关关系,其中淮河以北、江淮之间两个区东亚大槽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沿江江南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2)不同分区建立的1月气候霾日数的预测模型均通过了α=0. 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证结果表明,霾日数预测等级与实况等级基本一致,各区均未出现预测错误的情况,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表现。(3)在安徽省冬季霾实际预测业务中,相比NCEPCFS2模式输出的环流预报场,ECMWFSYSTEM4模式输出环流预报场的预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霾 东亚冬季风 相关关系 预测模型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许莹 马晓群 吴文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8-204,共7页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作物资料,对农田水分供需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一季稻本田生长期总需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同时降水充足,沿淮和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多数年份农田水分供给充足有余;而冬小...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作物资料,对农田水分供需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一季稻本田生长期总需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同时降水充足,沿淮和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多数年份农田水分供给充足有余;而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与一季稻相反——自北向南逐渐减少,这主要受冬半年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加之降水量普遍不足,冬小麦主产区农田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尤其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亏缺十分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冬小麦 生长期 需水关键期 水分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骤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
作者 陈悦 段春锋 +3 位作者 李清泉 王朋岭 卢燕宇 霍彦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9-1440,共12页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带,地理环境复杂,提升对淮河流域骤旱的认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ERA5、ERA5-LAND、GLDAS 2.1和GLEAM 3.8a四套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2000—2020年淮河流域骤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资料不确定...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带,地理环境复杂,提升对淮河流域骤旱的认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ERA5、ERA5-LAND、GLDAS 2.1和GLEAM 3.8a四套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2000—2020年淮河流域骤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资料不确定性。针对全年的骤旱统计结果表明:ERA5的骤旱平均发生次数整体偏多,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其余三套资料呈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骤旱平均历时与骤旱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反;骤旱平均发生次数决定了骤旱发生率的空间分布;骤旱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具有较大的资料不确定性。淮河流域骤旱多发于作物生长季(4—9月),聚焦作物生长季,骤旱平均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与全年结果相似;骤旱平均历时相对全年结果偏短。淮河流域南部地区在作物生长季内骤旱多发,其年际趋势同样具有较大的资料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骤旱 土壤湿度 时空分布特征 资料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与平流层极涡异常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50
4
作者 易明建 陈月娟 +1 位作者 周任君 邓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0-888,共9页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等熵位涡分析方法,分析了这次冰雪灾害期间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及其对对流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流层极涡在2007年12月已经开始增强,到1月中旬亚洲北部...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等熵位涡分析方法,分析了这次冰雪灾害期间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及其对对流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流层极涡在2007年12月已经开始增强,到1月中旬亚洲北部极地平流层极涡变得异常强大。高位涡冷空气向南扩展时,沿着倾斜的等熵面运动,从极地平流层上层一直延伸到中低纬度对流层。低层高位涡冷空气主体比较靠北,华北一带为低位涡区;南方为高位涡区,呈东北—西南向伸展,引导北方高位涡主体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此汇合,引起大范围降温和降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极涡 等熵位涡 IP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与MM5-PAFOG模式区域雾预报效果评估比较 被引量:14
5
作者 石春娥 吴照宪 +2 位作者 邓学良 张浩 张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49-1359,共11页
利用MM5和PAFOG模式对2010年10-11月中国东部地区的雾进行逐日预报,包括基于MM5模式结果的多要素诊断预报和PAFOG模式预报能见度的定量预报,应用TS/ETS评分方法和区域内所有测站每3h(或6h)一次的常规观测资料,根据该两方法的预报结果分... 利用MM5和PAFOG模式对2010年10-11月中国东部地区的雾进行逐日预报,包括基于MM5模式结果的多要素诊断预报和PAFOG模式预报能见度的定量预报,应用TS/ETS评分方法和区域内所有测站每3h(或6h)一次的常规观测资料,根据该两方法的预报结果分别对中国东部地区和安徽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表明:(1)两种预报方法对区域雾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都存在空报率较高的明显不足。基于MM5模式的多要素诊断预报,得到中国东部地区的TS/ETS评分为0.075/0.065,命中率(HR)为0.296;安徽的TS/ETS评分为0.094/0.081,HR为0.378。(2)PAFOG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的TS/ETS评分为0.038/0.027,HR为0.388;安徽的TS/ETS评分为0.053/0.038,HR为0.52。与MM5模式的诊断结果相比,TS/ETS评分较低,HR较高。(3)按日统计结果表明,MM5模式在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预报效果优于PAFOG模式,但在内陆省份(安徽),PAFOG模式的预报效果略优于MM5模式。(4)效果评估时若考虑过去1h内的天气现象记录,两种方法的预报效果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雾 诊断预报 MM5模式 PAFOG模式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春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冬燕 邓学良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9-586,共8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全国160个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3月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升温幅度与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2~3月地表温度升温幅度的主空间分布型为边缘升温大、中心升温小,低海拔大、高海拔小。这种...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全国160个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3月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升温幅度与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2~3月地表温度升温幅度的主空间分布型为边缘升温大、中心升温小,低海拔大、高海拔小。这种升温形势与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升温幅度大的年份,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较常年偏少;而升温幅度小的年份,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明显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升温弱年大气环流的形势和各种天气系统的配置为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提供了更有利的水汽、动力及热力条件,其中100 hPa南亚高压强度整体偏强并向东西方向伸展,500 hPa极涡增强偏东、贝加尔湖及鄂霍次克海之间大脊增强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是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长江中下游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南部作物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晓艺 曹雯 +2 位作者 王晓东 姚筠 岳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5-1015,共11页
为了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确保粮食安全,利用淮河流域南部33个站点1971—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淮河流域南部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 为了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确保粮食安全,利用淮河流域南部33个站点1971—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淮河流域南部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作物生长季45 a热量资源均呈北少南多,山区多于平原的空间分布,淮北北部、东部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区热量资源增加相对缓慢,淮北西北部和东北部局部以及沿淮中部为显著增加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季上世纪90年代末增暖趋势更加显著,夏玉米Zea mays和一季稻Oryza sativa生长季的增暖趋势则在本世纪00年代中期达到极显著趋势。(2)初霜日呈北早南迟、平原早山区迟的分布特点,随年代有推迟趋势;终霜日的时空分布与初霜日相反,使得无霜期呈增加趋势,初终霜日在本世纪00年代中期的推迟、提前趋势更加显著。(3)作物生长季45 a降水量均呈明显的纬向分布(北少南多),气候倾向率呈微弱的增减趋势,随年代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波动较大。冬小麦生长季降水变率除山区明显偏小外,其他差异不明显,2000年以前呈增加趋势,其后大多年份基本稳定在15%左右;夏玉米和一季稻生长季降水变率呈西部大中东部小、平原大山区小的分布特点,2005年以前呈增加趋势,其后呈下降趋势。(4)作物生长季45 a辐射资源呈北多南少、西部和山区少的分布特点,大部分站点的气候倾向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部地区下降速率高于其他地区;冬小麦生长季辐射资源下降趋势不明显,年代际间变化不大;夏玉米和一季稻生长季下降趋势明显,本世纪00年代以后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季 农业气候资源 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红树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申冲 王春林 +4 位作者 赵晓松 卢燕宇 唐钰琦 夏北成 李婷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0,共10页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人工红树林在恢复过程中碳交换过程受到气候、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与成熟红树林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动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二氧化碳(CO_(2))通量和甲烷(CH_(4))通量...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人工红树林在恢复过程中碳交换过程受到气候、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与成熟红树林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动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二氧化碳(CO_(2))通量和甲烷(CH_(4))通量的观测,并基于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环境要素对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_(e))、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受到GPP和R_(e)的协同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CH_(4)通量则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19—2020年CO_(2)年通量为74.9~138.4 g·m^(-2)·a^(-1)(以C计,下同),CH_(4)年通量为25.1~25.9 g·m^(-2)·a^(-1).CO_(2)变化特征受到GPP的直接影响,总辐射(R_(a))、气温(T_(a))和植被指数(NDVI)通过影响GPP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产生间接的影响.T_(a)、NDVI和R_(e)是驱动CH_(4)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红树林 二氧化碳 甲烷 涡动相关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