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寿县两次浓雾生消过程中两个高度微物理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朱世珍 张昭艺 +8 位作者 吴诗晓 杨军 王兆宇 石春娥 胡汉峰 张浩 倪婷 邱玉珺 陆春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雾过程均为辐射雾;当贴地强逆温结构维持时,能使水汽抑制在逆温层内,有利于浓雾的长期维持。20 m高度处雾的形成时间晚于地面,在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前期,地面各微物理特征量都大于20 m高度处。成熟阶段后期,可能由于雾凝结释放潜热、地面加热等过程增加了雾中的湍流混合强度,让雾在垂直方向上变得均匀。两个高度雾过程均以核化、凝结增长为主,但在地面雾中碰并也起了重要作用。地面雾从形成、发展再到成熟阶段,碰并过程逐渐增强,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较强正相关到弱正相关或负相关;20 m高度处雾从成熟阶段的前期到后期,平均直径与数浓度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这可能与湍流运动、夹卷混合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微物理特征 微物理量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