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和县“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丽丽 张俊宏 《农技服务》 2019年第12期78-79,共2页
为扩大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以安徽省和县为例,介绍其开展"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试点的主要措施、创新点及成效。
关键词 公共气象服务 互联网+ 模式 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郁家成 黄小燕 +2 位作者 郁阳 梁邦云 郭秀云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7-242,共6页
根据安庆、霍山、合肥、蚌埠和亳州五站1954~2007年共54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四季变化呈"高—低... 根据安庆、霍山、合肥、蚌埠和亳州五站1954~2007年共54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四季变化呈"高—低—高—低"趋势、各月变化呈"双峰型",并且各站气温日较差都是春秋季大于冬夏季;江淮地区各站历年平均气温日较差随时间推移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气温日较差 时间变化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及其指标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盛绍学 石磊 李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3099-13101,13189,共4页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安徽省影响显著的油菜涝渍主要发生在4~5月,致灾因子是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发生涝渍灾害,对减产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油菜发生轻度涝渍的几率为2.5年一遇,中度涝渍是4年一遇,重度涝渍是6年一遇,但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结论]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的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评估涝渍等级的总体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渍灾害 油菜 环境特征 指标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判别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忠平 马晓群 +1 位作者 胡雯 曹琦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631-2632,2638,共3页
利用安徽省68个台站近40年的日降水资料,运用累积频率法判别分析基于日资料的极端降水事件,给出了安徽省各台站降水极端事件的阈值。着重分析了阈值的空间分布,出现最大和最小阈值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特征及夏季暴雨多发地带的区域极端... 利用安徽省68个台站近40年的日降水资料,运用累积频率法判别分析基于日资料的极端降水事件,给出了安徽省各台站降水极端事件的阈值。着重分析了阈值的空间分布,出现最大和最小阈值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特征及夏季暴雨多发地带的区域极端降水的特征。同时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和滑动平均分析了暴雨多发地带的区域降水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累积频率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关键生育期低温冷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伍晓玲 于堃 +2 位作者 罗艳 杨太明 徐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71,共4页
根据安徽省水稻低温冷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徽省6个农气观测站所在地区近30年水稻关键生育期内的低温冷害特征,从年代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强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存在年际分布... 根据安徽省水稻低温冷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徽省6个农气观测站所在地区近30年水稻关键生育期内的低温冷害特征,从年代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强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存在年际分布不均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江淮之间低温冷害发生年数明显增加;(2)安徽省江淮之间的低温冷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江南地区,西部山区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3)低温冷害的持续时间最长是7 d,但是出现的概率很小,持续3 d出现的概率最大,且低温冷害强度并不大。对照《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发现有水稻灾情记录的年份都发生了低温冷害;对比水稻产量结构,发现空壳率与低温年份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低温并不是产量唯一的决定条件,产量还与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感光性存在相关性。可见,安徽省已建立的低温冷害指标可用,但从近35年气象条件来看,安徽地区低温冷害强度不大,水稻品种耐寒性提升,低温过程对水稻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单季水稻 关键生育期 障碍性冷害 防御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20年地表蒸散和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褚荣浩 李萌 +3 位作者 谢鹏飞 倪锋 蒋跃林 申双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9-1239,共11页
蒸散(ET)在地表水平衡和水文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2000—2019年第6版MODIS遥感产品数据中的蒸散产品数据(MOD16 ET和PET)、土地覆盖类型数据(MCD12Q1)以及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水分亏缺指数(CWSI)、... 蒸散(ET)在地表水平衡和水文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2000—2019年第6版MODIS遥感产品数据中的蒸散产品数据(MOD16 ET和PET)、土地覆盖类型数据(MCD12Q1)以及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水分亏缺指数(CWSI)、变异系数、Theil-Sen’s趋势估算方法以及Mann-Kendall(M-K)检验,探讨了安徽省近20年ET、PET和CWS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近20年ET总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6.98 mm·a^(−1)),PET呈不显著增加趋势(3.24 mm·a^(−1)),而CWSI呈现显著下降趋势(−0.004 a^(−1))。空间上,ET介于285—1282 mm,南部高、北部低,变化趋势介于−25.5—50.6 mm·a^(−1),总体呈较低和中等波动性变化特征;PET介于1118—1673 mm,西部高、东部低,变化趋势介于−34.4—23.5 mm·a^(−1),总体呈较低和低波动性变化特征;CWSI与ET分布特征相反,介于0.17—0.80,总体呈中等和较低波动性变化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ET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农田>湿地>水体>裸地>城镇,而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PET差异较小,且CWSI与ET排序总体相反。水分条件(即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是安徽省近20年ET增加和CWSI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而使得干旱化趋势有所缓解,而辐射条件可能是PET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6 蒸散 干旱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植结构的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3 位作者 方砚秋 唐为安 邓汗青 何冬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93-1305,共13页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水稻(Oryza sativa)等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基于作物种植结构和粮食供需关系分析了安徽省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安徽省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种植结构格局总体匹配度较好,能够较好发挥各地气候资源优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玉米、一季稻、双季晚稻的气候生产潜力显著下降,线性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减少576、231、167 kg·hm^(-2),并且近年来小麦、玉米和一季稻主产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不稳定性增强。安徽省粮食潜在生产总量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受种植结构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综合作用,不同作物对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贡献不一,从全省来看,小麦、一季稻、玉米和双季稻的贡献依次为42%、32%、18%和8%。小麦贡献了沿淮淮北地区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主要部分,占比超过50%,沿江西部则以双季稻为主,而江淮之间和江南地区一季稻的贡献可达60%以上。综合气候生产潜力、粮食供需结构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安徽省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大多超过了现有人口数,相对剩余率总体可达50%以上,但其地域分异显著,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为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在部分超载地区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供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种植结构 气候变化 人口规模 自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夏季云系与东亚环流空间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有训 胡雯 +2 位作者 袁野 奚和平 方四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224-2227,2229,共5页
用安徽17个测站2001~2004年夏季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和历史天气图,对安徽夏季云系、降水和大尺度大气环流进行了分型分析。
关键词 安徽夏季云系 东亚环流 降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安徽及其邻近地区多时间尺度低频降水的活动和传播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矫梅燕 吴必文 +1 位作者 吴有训 王周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6077-6079,共3页
用美国NCEP/NCAR1998年5—8月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研究了安徽及其邻近地区低频降水的分布和传播特征。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存在准40、准20和准10d周期低频振荡。准40d周期低频降水主要是从东南方向海洋传播至安徽区域;低... 用美国NCEP/NCAR1998年5—8月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研究了安徽及其邻近地区低频降水的分布和传播特征。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存在准40、准20和准10d周期低频振荡。准40d周期低频降水主要是从东南方向海洋传播至安徽区域;低频降水频率愈高,传播特征不显著。850hPa辐散(合)场与地面无(有)雨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雨带的传播与散度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低频降水 低频散度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汛期强对流天气对流参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雅君 李劲 +3 位作者 花振飞 王皓 娄珊珊 陈光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1,46,共6页
为更好地为安徽地区汛期的强对流预报服务,在大量历史个例的基础上,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温湿类、动力类、热力类等和业务使用较多的10个对流参数作为预报指示因子,利用2001~2009年逐日4次1°×1°NCEP FNL分析资料... 为更好地为安徽地区汛期的强对流预报服务,在大量历史个例的基础上,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温湿类、动力类、热力类等和业务使用较多的10个对流参数作为预报指示因子,利用2001~2009年逐日4次1°×1°NCEP FNL分析资料计算对流参数值,获得了历史各类强对流天气在汛期不同月份的对流参数特征平均值、气候值和历史排序。通过对各对流参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对流参数在不同月份同类强对流天气和不同类别强对流天气发生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历史分布特征能反应出不同类别强对流天气出现概率的大小,因此业务预报中需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对流参数 对比分析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安徽沿江地区一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丹娃 严小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56-2759,共4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2~13日沿江江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同时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造成强降水的直接原因是冷空气激发的中尺度降水系统。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2~13日沿江江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同时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造成强降水的直接原因是冷空气激发的中尺度降水系统。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空急流造成的对称不稳定使中尺度上升运动加强。逆风区、中尺度气旋等中尺度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生消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逆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城市热岛强度及绿化效应 被引量:27
12
作者 严平 杨书运 +1 位作者 王相文 李万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48-352,共5页
通过对合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发现合肥全年存在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 (ΔTu-r)年变化表现为 6、7月份最强 ,1 2、1月份最弱 ;ΔTu-r日变化出现两个峰值 ,与市中心人流、车流高峰一致 ;合肥城市热岛中心位置随季节变化 ,合肥热岛强度(Δ... 通过对合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发现合肥全年存在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 (ΔTu-r)年变化表现为 6、7月份最强 ,1 2、1月份最弱 ;ΔTu-r日变化出现两个峰值 ,与市中心人流、车流高峰一致 ;合肥城市热岛中心位置随季节变化 ,合肥热岛强度(ΔTu-r)随人口增长而逐年增强 ,1 998年最高值达 5.9℃。根据灰色预测 ,到 2 1世纪初随着人口增长ΔTu-r可能达 9.2℃ ;绿化效应的研究为城市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 城市热岛 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冬季大气NO2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1 位作者 邓汗青 何冬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4-130,共7页
基于合肥市NO_2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冬季大气NO_2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主要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CALPUFF模型对NO_2浓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合肥市大气NO_2浓度除个别点超标外,... 基于合肥市NO_2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冬季大气NO_2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主要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CALPUFF模型对NO_2浓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合肥市大气NO_2浓度除个别点超标外,基本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内。受主导风向和污染源位置影响,合肥市大气NO_2浓度以东北、西南部较高;浓度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型分布,早晚出现峰值,午后出现谷值,并且在休息日表现出污染浓度下降、日变化趋缓的"周末效应"。CALPUFF模型对NO_2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把握较好,并且对其逐日变化具有比较可靠的模拟能力,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7,模型对工作日的模拟效果略优于休息日。在研究时段内合肥市区面源对大气NO_2污染浓度贡献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2污染 CALPUFF模型 时空变化 周末效应 浓度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管理系统中气象信息平台构建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翟武全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08年第11期156-158,共3页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神经网络性活动。气象应急信息管理的信息化与科学化,对政府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安徽省气象局为例...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神经网络性活动。气象应急信息管理的信息化与科学化,对政府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安徽省气象局为例,分析研究了气象危机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目标、功能划分、建设内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信息 突发事件管理 气象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的探讨
15
作者 黄蓉 闫福春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96-98,共3页
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从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探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为今后提升农... 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从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探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为今后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气象灾害 应急准备认证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体系(Ⅰ)——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47
16
作者 蒋卫国 李京 +2 位作者 陈云浩 盛绍学 周冠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9,共7页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洪水风险评估及风险类型划分;然后从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等方面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洪水风险评估及风险类型划分;然后从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等方面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分析了矢量面状及栅格点状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单元;最后,介绍了适合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空间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灾害 风险评估 原理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 被引量:38
17
作者 田红 李春 张士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9-544,共6页
为了详实地了解江淮流域的气候变化和进一步做好短期气候预测,利用近50a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两方面研究了我国江淮流域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近50a来江淮流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变暖,与全国变暖的趋势一致;降水呈不... 为了详实地了解江淮流域的气候变化和进一步做好短期气候预测,利用近50a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两方面研究了我国江淮流域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近50a来江淮流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变暖,与全国变暖的趋势一致;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温度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2)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基本态和高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3)温度在198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突变,降水在1968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突变。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突变后均比突变前有所增加。根据突变分析可将江淮流域近50a气候变化过程划分为相对冷干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相对冷湿阶段(70~80年代)—相对暖湿阶段(90年代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气候突变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农田的陆气相互作用——CO_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雯 王东勇 +2 位作者 张苏 孔俊松 汪腊宝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100,共9页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通量、能量分配受地表农作物长势影响明显,其中,水稻灌浆、成熟期,被稻田吸收的CO2通量最大可超过2mg·m^-2·s^-1,潜热通量达到正的极大值。稻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吸收的CO2通量和释放的潜热通量均大于小麦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的对应量。较大土壤热通量对应于较低的土壤水含量。试验观测期的下垫面平均反射率为0.14。作物生长期,稻田表面潜热是下垫面吸收能量的主要消费者,小麦田表面潜热和感热相当。能量闭合率ε的变化范围为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CO2通量 能量交换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72
19
作者 刘磊 沈润平 丁国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2-766,共5页
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其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数据丰富的特点,因而在土壤养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土壤有机质的高光谱遥感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土壤养分的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指导农业生产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 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其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数据丰富的特点,因而在土壤养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土壤有机质的高光谱遥感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土壤养分的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指导农业生产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江西省余江县和泰和县采集的34个红壤土样350~2 500nm波段的光谱曲线,研究了土壤光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先对土壤反射率光谱进行两种变换:一阶微分(R′)、倒数的对数log(1/R),然后在提取特征吸收波段的基础上,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相应的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优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其建立的高光谱估算模型具有快速估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土壤有机质 多元逐步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春 罗德海 +1 位作者 方之芳 周后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5-762,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中纬度高度场异常、85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与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发生频率、东亚夏季风强度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东亚夏季风 华北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