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系统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雪晨 郑媛媛 姚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111,共5页
介绍了国内及安徽省预警信号发布制作工作的现状,阐述了安徽省气象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系统的设计思路、流程结构和主要功能。该系统设计合理,并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完成人机交互的系统界面,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图文并茂的预... 介绍了国内及安徽省预警信号发布制作工作的现状,阐述了安徽省气象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系统的设计思路、流程结构和主要功能。该系统设计合理,并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完成人机交互的系统界面,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图文并茂的预警信号发布内容,解决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的及时性、一致性、完整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气象灾害 预警信号 制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雾、霾、晴空天气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石春娥 邓学良 +2 位作者 余金龙 张浩 杨元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使用2008~2012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安徽不同地区雾、霾、晴空天气气象条件的差异,指出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建立雾、霾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3类天气差异最大的地面气象要素是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根据3种天气前一日和当日能见度... 使用2008~2012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安徽不同地区雾、霾、晴空天气气象条件的差异,指出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建立雾、霾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3类天气差异最大的地面气象要素是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根据3种天气前一日和当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分布特征,全省站点可以分为3类:1)从雾、霾到晴空,能见度递增、相对湿度递减,且差异显著,如合肥站;2)雾、霾天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均很接近,但与晴空天差别较大,如阜阳站;3)能见度在雾、霾天无明显差别,但相对湿度在雾、霾天差异显著,如安庆站。地级市测站雾后即霾的可能性较大(大于50%),县城测站雾后即霾的可能性较低(低于25%)。垂直方向,雾时相对湿度随高度下降很快,850 h Pa中位值已降到20%(安庆)和45%(阜阳)以下,霾时相对湿度随高度下降缓慢,850 h Pa中位值仍在60%左右;另外,霾天边界层中上部风切变较小,雾天和晴空天边界层中上部都存在较大的风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边界层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一季稻的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3
作者 高磊 邵立瑛 +4 位作者 申双和 陈超 陈进 许霞 张炜光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4期139-144,共6页
选用安徽省1980-2011年一季稻的逐年产量资料,利用5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分析安徽省各县市的一季稻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得到研究区的水稻气象产量平均减产率,统计各县市灾害的发生频次,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周期规律;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 选用安徽省1980-2011年一季稻的逐年产量资料,利用5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分析安徽省各县市的一季稻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得到研究区的水稻气象产量平均减产率,统计各县市灾害的发生频次,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周期规律;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风险指数和抗灾性能构建水稻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安徽省地区一季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对安徽省地区一季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安徽省地区一季稻产量的年代变化主要在1990年以前和2003年左右;(2)1980-2011年水稻受灾频次以11a和18a时间尺度上的峰值最大,是安徽省水稻受灾频次的第一主周期,Morlet小波方差值在7a、11a、18a、30a内出现峰值;(3)水稻综合风险度基本呈“北高南低”的趋势。该研究通过综合评估水稻农业气象灾害,对保障安徽地区粮食生产安全、水稻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收益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水稻 风险评估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县级大雾预报业务系统 被引量:24
4
作者 陈晓红 方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64,共4页
分析安徽省多年大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形成的天气学条件,并利用3年T1 0 6资料,经相关性检验,基于最优表征大雾形成的天气学特征的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用1年T2 1 3资料进行检验,最终确定了可用于实时业务MICAPS格式的安徽省县级2 4h、... 分析安徽省多年大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形成的天气学条件,并利用3年T1 0 6资料,经相关性检验,基于最优表征大雾形成的天气学特征的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用1年T2 1 3资料进行检验,最终确定了可用于实时业务MICAPS格式的安徽省县级2 4h、4 8h和72h大雾预报的预报业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业务系统 安徽省 县级 T106资料 多元回归方程 天气学条件 相关性检验 天气学特征 天气气候 T213 实时业务 大雾预报 特征和 S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伏旱特征及预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田红 徐敏 +1 位作者 李树 陈晓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1-736,共6页
利用安徽省35个代表站1961—2003年6~8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及1961—2002年逐月北半球100hPa和500hPa高度场、地面气压场及热带太平洋海温场资料,采用EOF和最大熵谱,分析了安徽省伏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伏旱有全省型、北部... 利用安徽省35个代表站1961—2003年6~8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及1961—2002年逐月北半球100hPa和500hPa高度场、地面气压场及热带太平洋海温场资料,采用EOF和最大熵谱,分析了安徽省伏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伏旱有全省型、北部型、南部型及中部型等几种主要空间类型,全省型伏旱发生的主周期为6~8年,次周期为2~3年。将EOF的前三个时间系数作为预报对象,利用相关普查筛选出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前期环流、海温等物理因子,建立预报方程,然后将预报出的时间系数再恢复成降水场,由此建立一套适用于区域干旱的场预报模型。对2001--2003年的预报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安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趋势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在强度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伏旱 气候预测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沿淮淮北干热风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丁霞 马晓群 郝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7-978,共2页
依据干热风的指标,分析统计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省各区域干热风发生情况,明确了安徽省干热风的主要发生区域、发生频率、变化趋势等特征以及对冬小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干热风灾害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 干热风灾害 安徽淮北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秋季连阴雨天气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谢亦峰 任敏 尚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8603-8604,共2页
连阴雨雪开始前,高空形势有一次大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大气长波和超长波的剧烈转换,通常称为大气环流调整。通过对2006年11月连阴雨的时空分布和大气环流的特征,探讨了形成连阴雨的水汽、动力和热力学条件并结合659、5图预报指标,提前预... 连阴雨雪开始前,高空形势有一次大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大气长波和超长波的剧烈转换,通常称为大气环流调整。通过对2006年11月连阴雨的时空分布和大气环流的特征,探讨了形成连阴雨的水汽、动力和热力学条件并结合659、5图预报指标,提前预报出此次连阴雨过程,为秋季连阴雨的中期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大气环流 中期65图 中期95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安徽省梅汛期三次暴雨过程的大气低频振荡背景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晓红 张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4-762,共9页
对2004年夏季安徽省降水以及850 hPa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场进行Morlet小波分析,结果发现:6月中下旬,三者都存在着2~6 d,7~15 d以及18~30 d的振荡周期,并且三者的各频带的低频分量与实际降水距平的对应关系较好.其中18~30 d低频涡旋... 对2004年夏季安徽省降水以及850 hPa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场进行Morlet小波分析,结果发现:6月中下旬,三者都存在着2~6 d,7~15 d以及18~30 d的振荡周期,并且三者的各频带的低频分量与实际降水距平的对应关系较好.其中18~30 d低频涡旋系统和水汽通量散度具有源自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自西南向安徽省传播特征;7~15 d低频涡旋系统主要是沿着中纬度地区自西向东传入安徽省,低频水汽通量散度则由低纬度地区自南向北传入安徽省.6月中下旬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沿东南-西北向移动的7~15 d低频气旋和反气旋波列,以及安徽省附近低层流场的2~6 d高频变化,为其6月中下旬的三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梅汛期 暴雨 大气低频振荡 低频分量 水汽通量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30年初·终霜日及霜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郝莹 鲁俊 李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8422-8423,8547,共3页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日的年际...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日的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因此遭受异常早、晚霜的概率也趋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霜期 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连续性大雾过程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晓红 严小静 +2 位作者 周扬帆 黄勇 娄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170-18174,18191,共6页
利用2010年9月才建成的安徽省高速公路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资料,以及NOAA16极轨气象卫星和其他常规资料,对2010年11月16~1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大雾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 利用2010年9月才建成的安徽省高速公路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资料,以及NOAA16极轨气象卫星和其他常规资料,对2010年11月16~1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大雾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发生的,大雾发生前降水有利近地面湿度增加,降水后高压控制有利夜里地面辐射降温;在湿度条件较好情况下,低层浅薄逆温就能形成雾;逆温明显时,即使湿度条件不是很好,也能形成雾。通过逐时对比检验发现,高速公路观测站网资料可信度较高,对预报大雾有参考价值;气象站上没有出现大雾时,气象站所在县市内的高速沿线上时有大雾发生,高速上观测信息大大弥补了气象站观测的时空密度不足;高速上大雾生成时间较气象站观测到的平均偏早3 h左右,可提高市、县级台站大雾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能见度 高速公路 极轨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季极端降水与温度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丹青 严佩文 +1 位作者 刘高平 朱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3-632,共10页
围绕1998~2014年间安徽省极端降水事件,展开了不同时间尺度暖季极端降水与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年际尺度上看,极端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频数与气温和温度日较差的相关关系呈现南负北正的反向特征,尤以北部的正相关最显著。定量结... 围绕1998~2014年间安徽省极端降水事件,展开了不同时间尺度暖季极端降水与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年际尺度上看,极端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频数与气温和温度日较差的相关关系呈现南负北正的反向特征,尤以北部的正相关最显著。定量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平均的暖季极端降水频数和极端降水量对升温的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3.7%/°C和0.03%/°C。从日(小时)尺度上看,气温低于25°C时,随着气温的升高极端降水量增加,且基本遵循一倍(二倍)的Clausius-Clapeyron变率。但在气温高于25°C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和小时极端降水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以前者减少的最显著。进一步比较不同小时尺度极端降水与气温关系发现,随着时间尺度的增长,气温增长后极端降水量下降的关系变得尤为明显。这可能与单日内极端降水在偏高温时以短时降水为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温度 Clausius-Clapeyron变率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10年降水预报性能评估及应用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安晶晶 叶金印 +1 位作者 刘高平 郝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7-333,341,共8页
对降水预报进行性能评估及应用对策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降水预报在防汛抗旱中的决策支持作用。基于安徽省气象台近10年汛期(2007—2016年5月1日—9月30日)24~168h共7个预见期降水预报和地面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正确率、TS评分、概率统计、... 对降水预报进行性能评估及应用对策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降水预报在防汛抗旱中的决策支持作用。基于安徽省气象台近10年汛期(2007—2016年5月1日—9月30日)24~168h共7个预见期降水预报和地面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正确率、TS评分、概率统计、ROC曲线以及CTS等方法评估安徽省降水预报性能,并分析其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对策。结果表明:(1)近10年中雨到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性能逐步提高;降水预报性能随预见期缩短而逐步提升;降水预报总体性能随降水强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皖北平原降水预报性能优于皖南山区及大别山区;(2)降水预报与实况量级整体相差不大,存在过度预报现象且对强降水中心预报能力不足,但对于强降水过程仍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当预报有降水过程时,防汛抗旱要关注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确定性;(3)长预见期降水预报不确定性大,短预见期降水预报可信度较大,尤其是短预见期的强降水过程以及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性能相对于长预见期有明显提高;在具体应用时要长中短预见期预报相结合,并根据最新降水预报进行防汛抗旱方案调整。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预报可为防汛抗旱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支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 性能评估 安徽省 洪水风险管理 水资源调度 应用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两山一湖”区域气候特征及气象灾害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田红 《灾害学》 CSCD 2003年第4期51-55,共5页
分析了安徽"两山一湖"区域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暴雨与洪涝、雨淞、冰雹与大风、雾危害、低温冻害、干旱、雪灾)逐一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两山一湖"... 分析了安徽"两山一湖"区域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暴雨与洪涝、雨淞、冰雹与大风、雾危害、低温冻害、干旱、雪灾)逐一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两山一湖"区域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两山一湖 区域 气候特征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森林火灾与火险预报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敏 钱玉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6-48,共3页
统计了1993年1月-1995年4月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火险等级预报与实况等级的相关关系,着重分析火险预报与森林火灾的关系,得到较好的结果,同时提出了对火险预报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森林 火灾 火险预报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2008年初夏1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昆 陈斌 卢逢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5期11060-11062,共3页
发生在2008年6月3日安徽江北的天气是1次受多个雷暴单体影响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常规观测、卫星云图、雷达探测和收集的灾情等,了解到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流参数、抬升系统等。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对流发生时,地面... 发生在2008年6月3日安徽江北的天气是1次受多个雷暴单体影响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常规观测、卫星云图、雷达探测和收集的灾情等,了解到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流参数、抬升系统等。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对流发生时,地面处于暖低压内,高空东北冷涡有弱冷空气扩散南下,安徽北部K指数大于30,0℃层高度约为3 km,层结弱、不稳定,并且局地湿度大,对流层低层风垂直切变大,地面冷锋东移南下触发强对流发生,在安徽江北地区产生了多处局地强度大、冰雹、雷电、大风灾害严重的雷暴云。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可见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反射率因子强,低层反射率梯度大,有钩状回波,中层有界弱回波区,高层悬垂体,速度图上有一对法向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低层气旋和高层反气旋,有冰雹指数和中尺度气旋产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暴 多普勒天气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7月7~8日安徽省迎仙站特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晓红 刘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6-1518,共3页
通过卫星云图、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动力争件分析了2007年7月7—8日临泉县迎仙气象观测站特大暴雨。结果表明:在有利的梅雨期环流背景下。由江淮切变线附近发生发展维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使迎仙站长达8h持续处在-50℃东西向狭窄TBB低值... 通过卫星云图、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动力争件分析了2007年7月7—8日临泉县迎仙气象观测站特大暴雨。结果表明:在有利的梅雨期环流背景下。由江淮切变线附近发生发展维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使迎仙站长达8h持续处在-50℃东西向狭窄TBB低值带,云项TBB梯度达2—3.5℃/km,导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记录的特大暴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卫星云图 环流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森林火灾与火险天气预报对比浅析
17
作者 任敏 钱玉萍 《森林防火》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7-38,共2页
安徽省森林火灾与火险天气预报对比浅析任敏,钱玉萍(安徽省气象台)1前言安徽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11月至翌年4月。从林火的地域分布情况看,皖南、沿江林区发生火灾频率最高... 安徽省森林火灾与火险天气预报对比浅析任敏,钱玉萍(安徽省气象台)1前言安徽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11月至翌年4月。从林火的地域分布情况看,皖南、沿江林区发生火灾频率最高,约占全省火灾的70%-80%。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火险 天气预报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酷热天气分析及预报指标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娇 王东勇 +4 位作者 童金 余金龙 徐怡 郑淋淋 陶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5-415,共11页
基于安徽省1961-2017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对安徽省高温天气事件进行突变分析,发现安徽省2000年后高温事件明显增加。为分析安徽省酷热天气特征和产生机理,文中挑选了35~37℃高温天气个例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500... 基于安徽省1961-2017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对安徽省高温天气事件进行突变分析,发现安徽省2000年后高温事件明显增加。为分析安徽省酷热天气特征和产生机理,文中挑选了35~37℃高温天气个例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850 hPa气温对酷热天气预报的指示性最好。2)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同位置控制,安徽省增温机制不同:当为高压中心控制时,太阳辐射在增温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易出现酷热天气;当高压中心位于海上,脊线位于安徽省附近时,安徽省高温强度较弱。通过酷热天气个例研究和合成平均分析,文中总结了安徽省酷热天气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热天气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850hPa气温 因子估算 预报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高山站与周边站暴雨及其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19
作者 丁从慧 邱学兴 杨祖祥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7期15-23,共9页
利用安徽省近年来黄山站、九华山站(高山站)及其周边站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高山站和周边站降水特征指标、风场分布,使用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安徽省暴雨高度场特征。结果表明,高山站的降水指标均高于周边站,降水多集中在6—8月,黄山... 利用安徽省近年来黄山站、九华山站(高山站)及其周边站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高山站和周边站降水特征指标、风场分布,使用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安徽省暴雨高度场特征。结果表明,高山站的降水指标均高于周边站,降水多集中在6—8月,黄山、九华山多年平均降水量(降雨日)分别为2290.3 mm(197.7 d)、2077.6 mm(187.7 d),多年平均暴雨强度(暴雨日)分别为83.3 mm/d(8.5 d)、79.6 mm/d(7.7 d),其中主要影响高山站暴雨为700 hPa偏西风,一定海拔内的地形对降雨起到促进作用;对500、850 hPa高度平均场进行EOF分析,黄山、九华山500 hPa第一模态主要分别呈纬向、经向型分布,850 hPa第一模态均呈经向型分布,其中500、850 hPa环流形势分别对黄山、九华山暴雨影响更大,因此通过探讨高山站与周边站降水、大气环流等特征研究,以期为山区降水预报提供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降水指标 正交经验分解(EOF) 黄山 九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被引量:222
20
作者 俞小鼎 郑媛媛 +2 位作者 张爱民 姚叶青 方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4-924,共11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夜间发生在安徽无为县的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龙卷发生前的主要天气背景是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天气形势:一个东移的高空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低空的西南风急流。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并...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夜间发生在安徽无为县的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龙卷发生前的主要天气背景是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天气形势:一个东移的高空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低空的西南风急流。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并且抬升凝结高度较低,有利于强龙卷的产生。产生该强龙卷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位于大片层状云降水区中的长对流雨带。在随后的演变中,对流雨带的南段逐渐消散,北段逐渐变宽,最终成为一个团状的对流系统,而龙卷产生自该系统南端的一个超级单体。最初的中层中气旋形成于7月8日22:49(北京时,下同),相应对流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尚没有呈现出超级单体的特征。随后中气旋迅速加强,在22:55,反射率因子形态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的特征:明显的低层入流缺口和其左侧的阵风锋,入流缺口位于超级单体移动方向(东北方向)的右后侧,低层的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回波悬垂结构,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55 dBz。在龙卷产生前8min,即23:12中气旋达到强中气旋标准,相应的垂直涡度值达到2.3×10-2/s。在龙卷产生前几分钟和龙卷进行过程中,中气旋保持很强,但相应的反射率因子强度减弱,低层入流缺口渐渐消失。在龙卷进行过程中的23:29,雷达速度图像呈现出一个强烈中气旋包裹着一个更小尺度的龙卷式涡旋特征TVS,与TVS对应的垂直涡度值达5.0×10-2/s。上述导致龙卷的中层中气旋局限于4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前后共持续了1 h 49 min,相应超级单体的高反射率因子区局限在6 km以下,属于低质心的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是强烈龙卷,伴随有暴雨,但没有冰雹。文中还对此次龙卷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中气旋 TVS 超级单体 多普勒天气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