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的气象数据库问答模型实现 被引量:6
1
作者 江双五 张嘉玮 +1 位作者 华连生 杨菁林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1,共9页
随着信息检索和知识获取需求的增加,智能问答系统在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气象领域仍缺乏专门的智能问答系统研究,严重限制了气象信息的高效利用和气象系统的服务效率。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气象数据库的大模型检索... 随着信息检索和知识获取需求的增加,智能问答系统在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气象领域仍缺乏专门的智能问答系统研究,严重限制了气象信息的高效利用和气象系统的服务效率。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气象数据库的大模型检索智能问答技术实现方案。该方案设计了一种基于关系型数据库(SQL)与文档型数据(NoSQL)的多通道查询路由(multi-channel retrieval router,McRR)方法,为了适配数据库进行大模型查询以及增强大模型对查询表的理解,分别提出指令查询转换方法与数据库表摘要方法DNSUM,提升大模型对数据库的语义理解能力,通过结合问题理解、重排序器和响应生成等关键模块,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智能问答模型,可实现多数据源的相关知识检索及答案生成。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有效理解用户问题并生成准确的答案,具有良好的检索和响应能力。不仅为气象领域提供了一种智能问答的解决方案,也为气象智能问答技术提供了新的应用实施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查询 数据库问答 大语言模型 检索增强生成 气象问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霾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导气象因子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凤娇 王体健 +5 位作者 邱康俊 温华洋 刘惠兰 陆明明 石春娥 杨元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7-579,共13页
基于1980~2010年期间6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安徽省霾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相对湿度和风速等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前,安徽省的霾频次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后季节差... 基于1980~2010年期间6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安徽省霾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相对湿度和风速等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前,安徽省的霾频次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后季节差异减小,霾天气趋于常年化.(2)近30年来,夏秋季霾频次逐年明显上升(1995年前后增加最明显),春冬季则表现出微弱的增长趋势.(3)霾发生时,四季的风向均表现出高东北风频次、多静风、低偏南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夏秋季霾发生时的风速明显减小,48.5%和54.5%的霾发生时的风速(14时)小于2m/s.(4)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霾易生成于高相对湿度(>70%)环境下,但高污染的合肥和蚌埠,约71.2%和68.9%的霾生成于低相对湿度(<70%)下.(5)夏秋季,生成于不同相对湿度下的霾频次逐年显著增加(置信度95%),且发现小风日数(日均风速≤2m/s)显著增加也可能是夏秋霾增加趋势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相对湿度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4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吴文玉 孔芹芹 +3 位作者 王晓东 马晓群 何彬方 张宏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60-1166,共7页
利用安徽省79个站点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近40年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以及ET0对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并对ET0的时空分布和4个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 利用安徽省79个站点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近40年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以及ET0对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并对ET0的时空分布和4个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安徽省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862 mm,自1971年以来,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基本呈自北向南、自低向高递减趋势;ET0与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敏感性方面,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日照时数、风速,对平均温度的敏感性最低。从近40年各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多年变化特征来看,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的敏感系数以平稳波动为主,年际间变化不是很明显,而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则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其绝对值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表明相对湿度对参考作物蒸散的敏感性在减弱。在年内变化特征方面,总体来说,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年内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变化特征,而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年内变化特征为单峰型。在这4个气象要素对ET0的贡献率方面,贡献率最大的是相对湿度,四个影响ET0的气象要素对ET0变化的总贡献为-1.33%。综合敏感性和贡献率两方面因素分析,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ET0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 时空分布 敏感系数 贡献率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8年安徽省1 km分辨率降水数据集
4
作者 温华洋 陈凤娇 +1 位作者 邱康俊 朱华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346-354,共9页
安徽省位于东亚季风区,是研究季风降水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区。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降水格点资料,可满足气候变化研究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需要。本文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2400多个区域站和81个国家站观测的小时... 安徽省位于东亚季风区,是研究季风降水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区。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降水格点资料,可满足气候变化研究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需要。本文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2400多个区域站和81个国家站观测的小时降水资料,利用薄盘样条插值算法,对多个降水插值模型进行精度评估,筛选出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最优模型,研制了安徽省11年的1 km分辨率的小时降水网格产品。本数据集产品可较好地表征安徽省降水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变化,可应用于数值预报精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薄盘样条插值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星地面太阳辐射产品检验与订正——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传辉 申彦波 +1 位作者 翟振芳 邱康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9-169,共11页
基于FY-4A星反演的地面太阳入射总辐射(以下简称反演总辐照度)、云检测产品,合肥和屯溪站地面观测总辐照度(以下简称观测总辐照度)、地面相对湿度、水平能见度数据,在对比不同时间尺度反演和观测总辐照度异同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反演... 基于FY-4A星反演的地面太阳入射总辐射(以下简称反演总辐照度)、云检测产品,合肥和屯溪站地面观测总辐照度(以下简称观测总辐照度)、地面相对湿度、水平能见度数据,在对比不同时间尺度反演和观测总辐照度异同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反演偏差的相关气象因素,进而对反演总辐照度进行订正,结果表明:反演与观测总辐射均表现出中午高早晚低,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反演总辐照度整体较观测偏高约200 W/m^(2);逐小时数据对比中,两者绝对偏差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峰值,而相对偏差在中午前后较低,早晚相对较高;逐日和逐月数据上绝对偏差在多数情况下与平均偏差接近,相对偏差整体上冬季高于夏季;反演总辐照度与观测值逐小时和逐日变化上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分析发现,地面相对湿度、水平能见度和FY-4A中云检测产品与反演偏差关系密切;按观测总辐照度进行分档,分段消除系统偏差再进行订正,可明显提高订正效果,经多元线性回归订正方法对合肥和屯溪逐时数据进行订正后两站反演总辐照度与观测值之间绝对偏差分别为60.85和58.11 W/m^(2),相对偏差为15.44%和15.02%,订正后反演总辐照度与观测值的相关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6;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反演的日平均总辐照度进行订正后,与观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1.75%和1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照度 卫星数据 反演 地面观测 对比分析 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PSO-BP神经网络的气象能见度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邱国新 殷利平 +2 位作者 刘长征 梅平 温华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64-6171,共8页
针对安徽省气象能见度数据缺测问题,选取安徽省4种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自动气象站点(黄山站、灵璧站、山南溪谷站、白泽湖站)2017—2019年的气象数据,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与能见度联系紧密的气象要素,然后构建遗传算法(genetic al... 针对安徽省气象能见度数据缺测问题,选取安徽省4种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自动气象站点(黄山站、灵璧站、山南溪谷站、白泽湖站)2017—2019年的气象数据,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与能见度联系紧密的气象要素,然后构建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混合算法优化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4种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自动气象站点的能见度进行预测,并与RF预测模型、XGBoost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GA-PSO-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无论在哪种地形条件下,预测误差更小,模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BP神经网络 能见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套自动气象站数据评估及其优势探讨 被引量:29
7
作者 温华洋 徐光清 +3 位作者 张虎 华连生 谭常春 周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8-754,共7页
利用2011年1—8月安徽省休宁站、安庆站和祁门站的双套站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气压等要素的观测值,对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双套运行的结果和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从缺测率上分析了双套站数据的完整性,认为双套站可以明显降低... 利用2011年1—8月安徽省休宁站、安庆站和祁门站的双套站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气压等要素的观测值,对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双套运行的结果和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从缺测率上分析了双套站数据的完整性,认为双套站可以明显降低数据的缺测率,具有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优点。从差值的统计数字特征以及一致率、超差率和粗差率等指标上分析了两套数据的差异性,表明双套站大部分要素(如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具有差值小、差值变化幅度小、数据之间有较高的一致率、较低的粗差率和超差率等特点,但个别要素(草面温度和5 cm地温)差异略大。运行中通过对两套数据的差值、差值的滑动平均值、差值日变化特征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探测仪器的系统性误差等情况,从而说明双套站具有保证数据质量的潜在优势,且从一定程度解决了目前自动气象站单套运行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套自动气象站 数据评估 完整性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要素时间分辨率对参考作物蒸散估算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段春锋 曹雯 +2 位作者 黄勇 温华洋 刘俊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58-164,共7页
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准确估算是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环节.为了明确气象要素不同时间分辨率对参考作物蒸散估算的影响,该文基于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13年观测资料,将1min时间分辨率数据平均值... 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准确估算是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环节.为了明确气象要素不同时间分辨率对参考作物蒸散估算的影响,该文基于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13年观测资料,将1min时间分辨率数据平均值作为真实值,分析了10、20、30、40、60 min、4次/d(02:00、08:00、14:00、20:00)和3次/d(08:00、14:00、20:00)这7种不同时间分辨率对逐日气温、风速、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日、月及年参考作物蒸散(ET0)估算的误差情况.结果表明:ET0和气象要素的误差整体上随时间分辨率降低而增大.4个气象因子中,日平均风速估算受时间分辨率变化的影响最显著,误差最大;其次是太阳辐射.逐日ET0估算在7种时间分辨率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ean absolute relative error,MAPE)依次为0.53%、1.01%、1.38%、1.72%、2.46%、4.72%和6.14%,表明10至60min时间分辨率的估算效果相较3次/d和4次/d有明显改善.10至40 min的绝对误差超过95%都在?0.20~0.20 mm/d区间内,误差较小且集中度高;太阳辐射时间分辨率变化对 ET0估算误差贡献最大,其次是风速,这主要是由于两个要素本身对分辨率较敏感且分别是 ET0辐射项和动力项的主要组成因子.时间分辨率的变化对累计后长时间尺度 ET0的影响较小,月和年ET0的误差明显小于逐日ET0,月ET0在7种时间分辨率的MAPE值依次为0.13%、0.21%、0.27%、0.40%、0.50%、1.18%和1.48%;各年ET0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PE)的绝对值多数均小于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气象 误差分析 参考作物蒸散 气象要素 时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在台风观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晓钟 李肖霞 +2 位作者 雷勇 温华洋 王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57-1463,共7页
介绍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基于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的、集海洋水文要素和气象要素一体观测的、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能进行连续、可靠观测的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及其在多个海域开展实际的外海观测试验情况。2017年8月20日至9月5日,三台漂流观... 介绍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基于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的、集海洋水文要素和气象要素一体观测的、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能进行连续、可靠观测的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及其在多个海域开展实际的外海观测试验情况。2017年8月20日至9月5日,三台漂流观测仪在广东博贺海洋气象综合试验基地,经历了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和第14号台风帕卡两次台风天气过程。对试验期间获取的台风天气过程中气温、气压、海温等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漂流观测仪所获得的观测数据与相关国家级业务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揭示了台风天气过程的明显特征,并表现出合理、清晰的日变化特征。上述试验表明,国产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已具备在恶劣海况下进行实际观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观测仪 海洋气象 浮标 台风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M-BP神经网络的气象能见度数据缺失值预估 被引量:6
10
作者 殷利平 刘宵瑜 +2 位作者 盛绍学 温华洋 邱康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4-501,共8页
自动气象站能见度检测仪多采用光学装置采样,雨雪、粉尘等天气因素会对部分仪器镜头造成污染,导致能见度要素数据缺测.针对能见度数据缺失问题,本文选用安徽部分气象站的历年数据,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筛选出与能见度密切相关的其... 自动气象站能见度检测仪多采用光学装置采样,雨雪、粉尘等天气因素会对部分仪器镜头造成污染,导致能见度要素数据缺测.针对能见度数据缺失问题,本文选用安徽部分气象站的历年数据,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筛选出与能见度密切相关的其他气象要素,通过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单一预估方法预估不同地形的能见度缺失值,然后采用最优权重组合将两种方法预估的能见度值进行组合,并与单一预估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组合方法的预估结果误差均值小、整体准确度高,可以保证台站观测资料的完备性,为短时天气预报、实况分析和气象公共服务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模型 缺失值预估 关联分析 BP神经网络 能见度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评估
11
作者 王蒙 高丽娜 +4 位作者 颜鹏 荆俊山 叶金印 李学行 韦晶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3-417,共15页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将数据分为3组(2010—2013年、2014—2017年、2018—2021年),采用浓度相似度函数方法,对金沙、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站PM_(2.5)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统计了代表性面积平均值、代表性相同的区域面积(即共同面积)和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指数。主要结论如下:(1)质量浓度相对差异阈值标准取20%时,龙凤山站PM_(2.5)日均值的代表性面积平均值最大(22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4490 km^(2)),临安站(9841 km^(2))和上甸子站(7998 km^(2))较小。共同面积中龙凤山站最大(18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1915 km^(2)),上甸子站(5687 km^(2))和临安站(5476 km^(2))较小。持续性结果显示金沙和龙凤山站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高,临安和上甸子站持续性一般,4个站2018—2021年的代表性面积比2014—2017年有增大趋势。(2)质量浓度日均值相对差异阈值标准为40%及以上时,4个区域本底站的平均(共同)代表性面积可达到生态环境部规定的空气质量区域本底观测站的代表性面积。(3)采用PM_(2.5)年均值评估的代表性面积、共同面积和持续性均好于采用日均值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空间代表性 区域本底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套自动气象站数据融合方法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静 朱华亮 +1 位作者 谭常春 温华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35,共4页
国家级双套自动气象站运行后,多套数据融合为一套数据的数据融合问题是双套站投入使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空间一致性滑动方差的数据处理算法,并利用安徽休宁站2010-10—2011-025个月每日01时点气温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 国家级双套自动气象站运行后,多套数据融合为一套数据的数据融合问题是双套站投入使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空间一致性滑动方差的数据处理算法,并利用安徽休宁站2010-10—2011-025个月每日01时点气温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空间一致性的有效性判别对数据的筛选是有效的,很好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时基于滑动方差得出的合成数据与"真值"较接近,可以反映大气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套自动气象站 数据融合 空间一致性 滑动方差 气象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风传感器加热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玉亮 邰俊杰 +1 位作者 陈箐箐 周先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在冬季雨雪、冻雨、雨凇和雾凇等天气现象发生时,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转动部件容易发生冻结,造成风向风速观测数据缺测。为解决风传感器冻结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分级加热技术的风传感器加热装置,采用多级加热元件组合控制的方式,实现自... 在冬季雨雪、冻雨、雨凇和雾凇等天气现象发生时,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转动部件容易发生冻结,造成风向风速观测数据缺测。为解决风传感器冻结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分级加热技术的风传感器加热装置,采用多级加热元件组合控制的方式,实现自适应启动不同级别的加热模式。通过试验对风传感器加热装置性能进行测试,以及对风向风速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评估风传感器加热装置在气象观测业务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带有加热装置的风传感器起到了很好的防冻结作用,运行更加稳定;带有加热装置的风向风速数据完整性优于未带有加热装置的风传感器,两者风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95%以上;两者风向一致性显著,均在80%以上,10 min风向一致性优于2 min风向一致性。可见,风传感器加热装置可有效减少风传感器冻结发生的次数,及时消除结冰层,降低观测人员设备维护工作量,提高风传感器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的连续性,为风传感器加热装置应用于气象观测业务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风传感器 冻结 加热装置 设备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一致性的双套站数据选取方法探索 被引量:13
14
作者 温华洋 华连生 +3 位作者 金素文 徐光清 汪腊宝 胡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69-1075,共7页
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双套运行后,将双套站产生的多套数据处理为一套数据的算法成为双套站投入业务运行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数据"热备份"角度提出了基于空间一致性的主备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统计学基本原理以及保... 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双套运行后,将双套站产生的多套数据处理为一套数据的算法成为双套站投入业务运行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数据"热备份"角度提出了基于空间一致性的主备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统计学基本原理以及保证数据连续角度提出了基于空间一致性的差值订正合成法两种数据处理算法。利用安徽省休宁站逐小时气温资料对两种算法结果的完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评估,评估使用的方法包括缺测率、差值均值、差值标准差、差值的一致率、超差率和粗差率等。评估结果表明:算法均能很好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算法结果均与"真值"较为接近,基本能够反映大气真实情况,基于差值订正的"合成法"结果更优。最后利用新疆库车、安徽安庆等5个台站资料对算法涉及到的空间一致性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总体效果较好,尤其在相对湿度、气压和气温上具有很好的判别效果,而风速可能受局地地形或参考站选取影响效果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套站 算法 数据选取 空间一致性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链的地面能见度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殷利平 刘宵瑜 +2 位作者 盛绍学 温华洋 邱康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125-5133,共9页
自动气象站能见度检测仪多采用光学装置采样,一些雨雪、粉尘等天气因素可能对部分仪器造成镜头污染,导致能见度要素的观测数据不准确。针对能见度数据出错率高的问题,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BP神经网络,结合马尔科夫链,对地面能见度观测... 自动气象站能见度检测仪多采用光学装置采样,一些雨雪、粉尘等天气因素可能对部分仪器造成镜头污染,导致能见度要素的观测数据不准确。针对能见度数据出错率高的问题,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BP神经网络,结合马尔科夫链,对地面能见度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为检验该方法的适用性,首先将安徽省不同区域站点的历史能见度数据加入人工误差,然后运用该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检错率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标记出地面能见度观测资料中的存疑数据,具有检错率高、地区和气候适应性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马尔科夫链 BP神经网络 能见度 粒子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测量的淮河流域中部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伟 邱康俊 +1 位作者 凌新锋 黄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8-537,共10页
利用设置在中国气象局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17年全年的太阳-天空辐射计CE318数据,对当地一年四季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最高,夏季和秋季最为接近,也最低,冬季介于夏、秋季之间;AE数据集中在0.9~1... 利用设置在中国气象局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17年全年的太阳-天空辐射计CE318数据,对当地一年四季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最高,夏季和秋季最为接近,也最低,冬季介于夏、秋季之间;AE数据集中在0.9~1.5,以细模态粒子为主;四季的气溶胶体积谱分布基本相似,且既有细模态粒子,也有粗模态粒子;夏季气溶胶折射率实部最小,说明当地夏季水汽含量最大,实部与光谱波长没有明显关系,而虚部则有;单次散射反照率均在80%以上,气溶胶散射效应明显;非球形粒子占主要支配地位且在春季数量最多。研究结果对于掌握淮河流域中部区域气溶胶特征,及其对大气辐射、气候变化的影响,监测空气质量,以及提高我国该特定区域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特征 微物理特征 气溶胶 寿县 太阳-天空辐射计观测网(SO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ayes判别法的霜生自动化观测模型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华连生 温华洋 +1 位作者 朱华亮 张正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4-969,共6页
利用安徽砀山气象站的2001—2013年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的观测资料,探讨霜生与气温、地温、水汽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基于Bayes判别方法,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多套霜生自动判别模型。结果表明:(1)霜是否出现与日最低及夜间... 利用安徽砀山气象站的2001—2013年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的观测资料,探讨霜生与气温、地温、水汽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基于Bayes判别方法,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多套霜生自动判别模型。结果表明:(1)霜是否出现与日最低及夜间不同观测时次的气温、地表温度显著相关,当夜间气温或地表温度越低,低于霜点的可能性越大,结霜的可能性也越大。(2)通过回算性检验和独立样本的预报性检验,基于Bayes判别法的霜生模型,对霜未发生的平均判别准确率达到86.5%,对霜发生的平均判别准确率达到92.7%,其中用日最低地温、当日07时水汽压和当日07时风速所建立的三要素模型最优,对霜发生的判别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因此,可以将Bayes霜生判别模型与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应用于霜的自动化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生 Bayes判别分析 自动化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底大气中致酸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樊曙先 杨关盈 +2 位作者 朱彬 汤洁 孟昭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3-810,共8页
利用2003-12—2004-11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大气NOx、SO2体积分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底大气中致酸气体NOx、SO2体积分数值均为冬季最高,分别为23.81×10-9和37.3×10-9,... 利用2003-12—2004-11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大气NOx、SO2体积分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底大气中致酸气体NOx、SO2体积分数值均为冬季最高,分别为23.81×10-9和37.3×10-9,主要受来自东北方向宁、沪区域城市群的相对高浓度污染物随气团传输影响;夏季最低,主要是局地源的贡献。降水对SO2去除作用明显,对NOx去除效果不大。NOx体积分数值冬季的日变化最为明显,呈现出一低一高的双峰型,09:00出现较高体积分数值,18:00出现最高体积分数值;而夏季为单峰型日变化,07:00出现最高体积分数值。SO2冬、春季的日变化明显,最高体积分数值出现在06:00左右,最低体积分数值出现在15:00左右。该区域NO2全年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1996)一级标准,SO2冬、春季超标较多,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NO2和SO2空气污染指数在12月最大,分别为50和93。该区域NO2和SO2并未出现"周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底大气 NOx SO2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密度匹配的潜在蒸散量估算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康俊 温华洋 王根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6期204-208,共5页
利用安徽省1998—2015年日气象资料,通过对日大型蒸发量和日潜在蒸散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表明利用日大型蒸发量估算潜在蒸散量是可行的。由1998—2013年日数据计算大型蒸发量与潜在蒸散量概率密度关系,通过概率密度匹配估算2014... 利用安徽省1998—2015年日气象资料,通过对日大型蒸发量和日潜在蒸散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表明利用日大型蒸发量估算潜在蒸散量是可行的。由1998—2013年日数据计算大型蒸发量与潜在蒸散量概率密度关系,通过概率密度匹配估算2014—2015年的日潜在蒸散量,并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值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安徽省全省各站有明显的年月日变化,日、月的相对误差较大,而年的相对误差较小。单站年相对误差最小为0. 2%,最大为21. 3%。除了最大值21. 3%外,其他各站年相对误差均在11%以下,平均相对误差为2. 7%;对于安徽省全省而言,年平均相对误差为2. 71%。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概率密度匹配法在安徽省区域及单站的潜在蒸散量估算中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蒸发量 潜在蒸散量 概率密度匹配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ayes判别法的结冰现象资料序列订正 被引量:1
20
作者 温华洋 朱华亮 +3 位作者 马文周 邱康俊 张苗苗 刘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3-1121,共9页
针对安徽省8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1961—2018年结冰现象资料序列,采用要素一致性、内部一致性、空间一致性等方法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基于质量控制后的正常年份数据进行Bayes判别模型训练,应用训练所得模型完成异常年份结冰数据的订正。结... 针对安徽省8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1961—2018年结冰现象资料序列,采用要素一致性、内部一致性、空间一致性等方法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基于质量控制后的正常年份数据进行Bayes判别模型训练,应用训练所得模型完成异常年份结冰数据的订正。结果表明:安徽省共有38个台站累计84年的年结冰日数质量控制检查异常,年结冰日数异常年份主要集中在1961—1970、1988—1999和2015—2017年,造成年结冰日数异常的原因有部分台站历史观测任务简化、气象台站分类调整以及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等。利用Bayes判别法构建了多个结冰现象判别模型,经检验发现,模型1和模型3具有较高的判识正确率、命中率、TS评分以及较低的误警率。考虑计算的简便性,选用模型1对异常年份结冰数据进行逐日订正。通过六安站、太和站和无为站异常年份结冰现象订正结果对比发现,基于Bayes判别法的结冰现象判别模型,对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原因造成的结冰现象观测记录异常的订正均较为合理,订正后的年结冰日数变化趋势更符合实际情况,表明采用Bayes判别模型订正结冰现象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冰现象 序列订正 Bayes判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