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结核杆菌耐热抗原小分子多肽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产生TNF-α和IFN-γ鉴别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 被引量:20
1
作者 唐洁 陈策 +4 位作者 查成 常见荣 方强 王兆华 李柏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2-1447,共6页
目的研究结核杆菌耐热抗原小分子多肽(Mtb-HAg-10k)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的作用特点及肺结核患者和潜伏性感染者IFN-γ产生细胞的数量差异,初步探讨Mtb-HAg-10k作为诊断抗原鉴别肺... 目的研究结核杆菌耐热抗原小分子多肽(Mtb-HAg-10k)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的作用特点及肺结核患者和潜伏性感染者IFN-γ产生细胞的数量差异,初步探讨Mtb-HAg-10k作为诊断抗原鉴别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超滤离心法获得的Mtb-HAg-10k为刺激剂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以Mtb-HAg、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对照,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中TNF-α和IFN-γ产生细胞比例,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肺结核患者和潜伏性感染者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数量。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Mtb-HAg-10k特异性γδT细胞中TNF-α产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IFN-γ产生细胞比例(P<0.01);与PHA刺激组相比,γδT细胞中TNF-α和IFN-γ产生细胞比例增高(P<0.01),而αβT细胞中TNF-α和IFN-γ产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Mtb-HAg-10k刺激的健康者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数量低于Mtb-HAg刺激组和PHA对照组(P<0.01);肺结核患者IFN-γ产生细胞数量低于潜伏性结核感染者(P<0.01)。结论以Mtb-HAg-10K为刺激剂可使人外周血γδT细胞优势产生TNF-α和IFN-γ,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数量差异有助于鉴别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耐热抗原 ΓΔT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肺结核 潜伏性结核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带绦虫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 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免疫调节 被引量:6
2
作者 夏惠 王雪梅 +2 位作者 方强 李柏青 孙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7-561,共5页
目的检测猪带绦虫不同虫期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囊虫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以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或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 目的检测猪带绦虫不同虫期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囊虫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以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或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别在刺激的第0d、5d、10d和15d时检测Th1/Th2细胞因子(IFN-γ及IL-4),对分泌IFN-γ或IL-4的不同细胞群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与CD4+细胞较正常人升高,CD4+/CD8+较正常人升高,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较正常人升高;猪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第0d、5d、10d和15d时,分泌IFN-γ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42%±5.53%,30.46%±4.94%,36.52%±4.73%,38.69%±5.58%;分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2%±0.52%,3.00%±0.57%,3.81%±0.70%,5.03%±0.73%。六钩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囊虫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PBMC中存在T淋巴细胞的极化水平异常,CD3+与CD4+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免疫功能紊乱;随着囊尾蚴抗原刺激外周血PBMC时间延长,分泌IFN-γ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抗原 六钩蚴抗原 囊虫病 流式细胞仪 TH1/T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醛脱氢酶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艳 金鑫 +1 位作者 于东红 钱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26例胃癌及30例正常对照胃组织ALDH1的表达,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组织的Hp-L型感染...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26例胃癌及30例正常对照胃组织ALDH1的表达,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组织的Hp-L型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ALDH1蛋白和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2%和56.3%,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LDH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1)。胃癌及对照组中Hp-L型的阳性率分别为67.5%和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Hp-L型感染阳性者的ALDH1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感染阴性组(P<0.05)。ALDH1蛋白的表达与Hp-L型感染呈正相关(rs=0.220,P<0.05)。ALDH1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LDH1阴性患者(P<0.05)。结论 ALDH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指标,Hp-L型感染可促进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乙醛脱氢酶1 幽门螺杆菌L型 肿瘤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DNA疫苗pVAX1/ESAT-6的构建、鉴定及免疫效应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雪梅 王英 +5 位作者 薛玉芹 陈勇 陶志勇 夏惠 唐洁 方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45-950,共6页
目的构建结核病DNA疫苗pVAX1/ESAT-6并探讨其诱导的免疫效应。方法将扩增自结核杆菌基因组的ESAT-6基因装入pVAX1载体构建pVAX1/ESAT-6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后,利用阳离子聚合物介导将重组质粒pVAX1/ESAT-6转染Hela细胞,分别以RT-... 目的构建结核病DNA疫苗pVAX1/ESAT-6并探讨其诱导的免疫效应。方法将扩增自结核杆菌基因组的ESAT-6基因装入pVAX1载体构建pVAX1/ESAT-6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后,利用阳离子聚合物介导将重组质粒pVAX1/ESAT-6转染Hela细胞,分别以RT-PCR法检测ESAT-6 mRNA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SAT-6蛋白表达。重组质粒经体内电转染免疫小鼠后,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FN-γ及抗ESAT-6特异性抗体IgG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水平;ELISPOT检测产生IFN-γ的淋巴细胞频数。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pVAX1/ESAT-6经双酶切于3000 bp和300 bp处各见1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插入序列与ESAT-6基因序列无差异。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后,RT-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于约300 bp处见目的条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特异性绿色荧光。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血清中抗ESAT-6特异性抗体IgG水平较对照组(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清中IFN-γ水平、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及产生IFN-γ的淋巴细胞数明显均高于对照组(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了结核病DNA疫苗pVAX1/ESAT-6,该疫苗可有效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ESAT-6 DNA疫苗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免疫调节剂增强弓形虫重组ROP2疫苗保护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兴智 杨小迪 +4 位作者 杨雯 陈勇 刘丽丽 沈继龙 孙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观察弗氏佐剂(Freund’s Adjuvant,FA)、匹多莫德(Pidotimod,PT)和西咪替丁(Cimetidine,CIM)等3种免疫调节剂增强重组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ROP2)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应。方法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重组rROP2疫苗组、FA-r... 目的观察弗氏佐剂(Freund’s Adjuvant,FA)、匹多莫德(Pidotimod,PT)和西咪替丁(Cimetidine,CIM)等3种免疫调节剂增强重组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ROP2)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应。方法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重组rROP2疫苗组、FA-rROP2疫苗组、PT-rROP2疫苗组和CIM-rROP2疫苗组等5组;FA、PT和CIM分别与rROP2抗原混合皮下注射免疫,检测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并观察弓形虫RH株攻击感染后的生存时间。结果 FA-rROP2组、CIM-rROP2组小鼠血清IFN-γ、特异性IgG、脾细胞增殖活性及外周血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rROP2蛋白组(P<0.05);PT对外周血CD4+/CD8+比值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了IFN-γ的水平及脾细胞增殖活性。小鼠攻击试验表明,FA-rROP2组、PT-rROP2组以及CIM-rROP2组小鼠存活时间显著长于rROP2组和PBS对照组组;rROP2蛋白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PBS组(P<0.05)。结论 FA、PT和CIM可增强rROP2蛋白抗原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都能延长攻击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具有增强rROP2蛋白疫苗保护效应的功能。其中CIM的佐剂样免疫促进作用接近于FA,但副作用显著低于后者,具有临床实用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弗氏佐剂 匹多莫德 西咪替丁 ROP2蛋白 免疫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囊尾蚴病患者IFN-γ、IL-4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雪梅 胡守锋 +4 位作者 孙新 沈继龙 夏惠 方强 陈兴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92-796,共5页
目的观察猪囊尾蚴病患者局部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IFN-γ/IL-4表达情况,探讨IFN-γ/IL-4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病变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 目的观察猪囊尾蚴病患者局部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IFN-γ/IL-4表达情况,探讨IFN-γ/IL-4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病变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IFN-γ/IL-4的表达水平。结果45例病变组织中35例有IFN-γ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7.78%,24例有IL-4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3.33%,阳性表达多定位于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浆;脑型囊尾蚴病IL-4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皮肌型。结论猪囊尾蚴感染的病变组织中有多种类型炎细胞浸润,以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炎细胞中IFN-γ表达较普遍,同时也有IL-4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病 IFN-Γ IL-4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蔡兆根 于东红 +2 位作者 吴海波 冯振中 赵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和30例对照组中的Hp-L型感染情况,同时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EGF-C、-D、-A及FGF-2的表达情况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值(LVD值),分析Hp-L型和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与LVD值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革兰染色Hp-L型检出率为65%,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为62%。胃癌组的Hp-L型阳性率、淋巴管生成因子阳性率及LVD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胃癌组中Hp-L阳性组的LVD值和VEGF-C、-D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Hp-L阴性组(均P<0.05);VEGF-C、-D阳性组的LVD值高于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和LVD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Hp-L型感染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VEGF-C、-D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关系密切,Hp-L型感染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两方面因素共同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L型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VEGF、MMP-2检测验证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萍 于东红 +3 位作者 罗彦丽 王启之 承泽农 唐素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82-785,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胃癌和50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胃癌和50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130例胃癌中免疫组化及革兰染色同时Hp-L型阳性的病例有88例。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67.69%vs24%,P<0.05)。胃癌组中Hp-L型阳性组的MMP-2、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Hp-L型阴性组(P<0.05);胃癌组中Hp-L型阳性MMP-2和VEGF的表达阳性呈正相关(r=0.45,r=0.30,P<0.001)。结论Hp-L型感染是影响胃癌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制与胃癌细胞的VEGF、MMP-2的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 细菌L型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振中 武世伍 +3 位作者 李楠 蔡兆根 吕秀红 陈嘉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9-625,共7页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探讨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共同应用对于肿瘤细胞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探讨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共同应用对于肿瘤细胞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3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OX-2和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联合应用塞来昔布和罗格列酮处理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观察其对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协同抑瘤作用。结果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COX-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相对降低,两者具有负性相关关系。塞来昔布和罗格列酮可以有效抑制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联合应用抑制肿瘤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独药物组。结论 COX-2的高表达和PPAR-γ的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以COX-2和PPAR-γ为共同靶点,有望成为临床子宫内膜癌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环氧合酶-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塞来昔布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疟原虫单抗M26-32 IgM的单体化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志勇 徐岁 +4 位作者 夏惠 顾亚萍 刘耀宝 方强 高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1-555,567,共6页
目的改造IgM类抗疟原虫单抗M26-32为单体IgM亚单位,胶体金标记天然和改造后两种M26-32用于检测疟原虫抗原。方法复苏培养M26-32杂交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收集含有单抗的腹水,用商品HiTrap IgM HP柱纯化腹水中的IgM抗体,并用L-半胱氨... 目的改造IgM类抗疟原虫单抗M26-32为单体IgM亚单位,胶体金标记天然和改造后两种M26-32用于检测疟原虫抗原。方法复苏培养M26-32杂交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收集含有单抗的腹水,用商品HiTrap IgM HP柱纯化腹水中的IgM抗体,并用L-半胱氨酸裂解IgM类M26-32单抗成单体IgM亚单位。经间接免疫荧光检定两种抗体的效价,并用胶体金标记,分别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可溶性抗原。结果接种20只小鼠,共采集约80mL单抗腹水,经HiTrap IgM HP柱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M26-32单抗。经L-半胱氨酸裂解后,Native电泳显示天然IgM被裂解为单体亚单位,IFA结果显示,亚单位M26-32与天然五聚体IgM滴度无差别。经胶体金标记后,两种金标抗体均分别能检测1∶100稀释的恶性疟原虫和1∶10稀释的间日疟原虫可溶性抗原。结论建立了L-半胱氨酸裂解IgM类M26-32单抗为单体IgM亚单位及其胶体金标记的方法,为利用M26-32进一步制备相应快速诊断工具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单克隆抗体 M26—32 IGM 胶体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体外抗弓形虫速殖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兴智 杨雯 +4 位作者 杨小迪 王旗 夏惠 刘刚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2-696,共5页
目的观察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体外对弓形虫RH株速殖子杀伤作用,探讨该药抗弓形虫的效果与机制。方法将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下称药物)浓度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药物浓度为0.05μg/mL(B组)、0.5μg/mL(C组)、5.00μg/mL(... 目的观察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体外对弓形虫RH株速殖子杀伤作用,探讨该药抗弓形虫的效果与机制。方法将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下称药物)浓度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药物浓度为0.05μg/mL(B组)、0.5μg/mL(C组)、5.00μg/mL(D组),分别加入到含弓形虫速殖子(含虫体4×106个/mL)的24孔培养板中,于1h、2h、4h后收集弓形虫速殖子,以Trypan blue染色法检测弓形虫着色率;C组和A组以MTT法检测弓形虫活性,Giemsa染色法观察虫体形态和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弓形虫速殖子超微结构。结果不同浓度(0.05μg/mL、0.5μg/mL、5.00μg/mL)弓形虫经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作用1h后的着色率分别为5.00%、26.70%和99.50%,作用2h后的着色率分别为22.00%、98.70%和100.00%,作用4h后的着色率分别为58.30%、100.00%和100.00%;生理盐水组1h、2h、4h后的着色率分别为1.0%、1.20%和1.70%。0.5μg/mL浓度药物组,MTT检测弓形虫活性,OD值随时间延长增长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Giemsa染色观察,弓形虫速殖子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肿胀,两端变圆,虫体坏死现象;透射电镜观察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出现虫体肿胀,胞膜与基质之间空隙明显,越来越多和大的空泡形成,胞膜出现断裂,内部结构溶解模糊。结论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体外可部分或全部杀死弓形虫,效果与时间、剂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 刚地弓形虫 速殖子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5对人γδT细胞杀伤结核杆菌感染THP-1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齐力 韦莉 +2 位作者 姜丽娜 姚春艳 李柏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6-930,共5页
目的建立结核杆菌(Mtb)感染单核细胞THP-1细胞系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对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并观察IL-15对人γδT细胞杀伤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 Mtb以10∶1的比例感染佛波醇酯(PMA)分化的TH... 目的建立结核杆菌(Mtb)感染单核细胞THP-1细胞系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对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并观察IL-15对人γδT细胞杀伤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 Mtb以10∶1的比例感染佛波醇酯(PMA)分化的THP-1细胞,建立Mtb感染细胞模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Mtb耐热性低分子多肽类抗原刺激优势扩增γδ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于细胞毒活性实验。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Mtb感染THP-1细胞,作为靶细胞。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以不同比例孵育4 h,用碘化丙啶(PI)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SFE和PI双阳性细胞为被杀伤靶细胞。IL-15作用于γδT细胞24 h后,再检测γδT细胞对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人γδT细胞与Mtb感染THP-1细胞以1∶1至50∶1的比例作用4 h后,人γδT细胞对结核杆菌感染的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22.5%增加至80.7%;而γδT细胞与未感染Mtb的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为16.1%至47.2%。IL-15作用γδT细胞后的细胞毒活性(64.06%)与对照组(46.81%)相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人γδT细胞对Mtb感染THP-1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未感染Mtb的THP-1细胞的作用,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IL-15可以增强人γδT细胞对Mtb感染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5 结核杆菌 ΓΔT细胞 THP-1细胞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反应性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守锋 陶志勇 夏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88-990,共3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可溶性抗原与间日疟感染者混合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M26-32免疫反应性的差别,以期寻找潜在的疟疾诊断抗原。方法取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 目的分析和比较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可溶性抗原与间日疟感染者混合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M26-32免疫反应性的差别,以期寻找潜在的疟疾诊断抗原。方法取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离去除白细胞,经60%Percoll浓集其中的感染红细胞(i RBC)。分别制备P.v、P.f和正常红细胞(nRBC)可溶性抗原,应用P.v感染者、正常对照混合血清和M26-32单抗与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免疫印迹分析表明,P.v感染者能特异性识别26k、33、49、115kDaP.v抗原;100、102、110、150、175kDaP.f抗原;能够交叉识别的条带有:31、59、63、70、120kDa。M26-32单抗能识别P.f、P.v抗原中31kDa等抗原条带。结论P.v感染者能特异识别间日疟抗原组份,并能交叉识别P.f抗原,其中31kDa抗原组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同时能被M26-32单抗识别,其作为P.v特异性诊断抗原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免疫反应性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L型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登宇 刘勇 +1 位作者 徐萍萍 夏佩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及其L型感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能力,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及其L型感染血管内皮细胞2、4、6、8与10h后各时间段的细胞凋亡率,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判...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及其L型感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能力,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及其L型感染血管内皮细胞2、4、6、8与10h后各时间段的细胞凋亡率,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判断细胞受损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及其L型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型诱导细胞的凋亡率弱于原菌(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及其L型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与细菌致病性相关;铜绿假单胞菌L型较原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细菌L型 内皮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与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强 刘军 +2 位作者 陈光 曹雅明 高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其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Py17XNL和Pynigeriensis再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全部存活。相比,PbANKA再感染小鼠出现高水平的原虫血症,与其初次感染水平相近,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却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小鼠水平接近,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无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IGG 啮齿类疟原虫 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毒素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在金葡菌L型垂直感染中的作用(英文)
16
作者 管俊昌 朱翔 +6 位作者 余峰玲 杨文选 刘婷婷 张涛 林娜 刘勇 刘从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9-624,共6页
目的确定α-毒素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的凋亡在金葡菌L型垂直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在培养的HUV-EC-C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0、10、30、90、270 ng/ml)的金葡菌α-毒素,处理不同时间(0、2、4、6、8 h)后经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 目的确定α-毒素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的凋亡在金葡菌L型垂直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在培养的HUV-EC-C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0、10、30、90、270 ng/ml)的金葡菌α-毒素,处理不同时间(0、2、4、6、8 h)后经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C细胞的凋亡率。通过ELISA检测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aspase-3与caspase-8的表达量,并观察加入TNF-α中和抗体、caspases-3抑制剂zDEVD-FMK、caspase-8抑制剂zIETD-fmk对α-毒素诱导HUV-EC-C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α-毒素能够诱导HUV-EC-C细胞凋亡并表现为时间、剂量依赖性,明显增加HUV-EC-C细胞中TNF-α、caspase-3与caspase-8的表达;在加入TNF-α中和抗体、zDEVD-FMK、zIETD-fmk后可部分阻断α-毒素能够诱导的HUV-EC-C细胞凋亡。结论α-毒素通过TNF-α及caspase-8介导的外源性死亡途径诱导HUV-EC-C细胞凋亡,表明α-毒素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是金葡菌L型垂直感染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静脉内皮细胞 α-毒素 垂直感染 金葡菌 L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通过调节炎症微环境对“二次打击”脓毒症小鼠发挥治疗作用
17
作者 多文娟 王怡祥 +9 位作者 王家兴 许鑫龙 李林献 杨栋臣 申启利 杨立春 刘晓静 金启旺 褚亮 杨小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共8页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tatin)对“二次打击”脓毒症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6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蛋白组(B组)、“二次打击”造模组(C组)、蛋白干预组(D组),16只/组。A组和B组小鼠首...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tatin)对“二次打击”脓毒症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6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蛋白组(B组)、“二次打击”造模组(C组)、蛋白干预组(D组),16只/组。A组和B组小鼠首先腹腔注射PBS(100μL/只),24 h后开腹探查盲肠,但不进行盲肠结扎和穿刺(CLP),术后30 min,分别腹腔注射PBS(100μL/只)或含25μg rSj-Cystatin蛋白的PBS(100μL/只);C组和D组小鼠首先腹腔注射含LPS(5 mg/kg)的PBS(100μL/只),24 h后行CLP手术,术后30 min,分别腹腔注射PBS(100μL/只)或含25μg rSj-Cystatin蛋白的PBS(100μL/只)。每组随机抽取6只,造模12 h后取小鼠血清、脾、肝、肺和肾组织。肝、肺和肾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损伤并进行评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验血清和肝、肺、肾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以及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和Arg-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3+CD4+CD25+Foxp3+T的比例变化;剩余小鼠造模后记录72 h生存率并观察小鼠状态。结果与A、B组(100%)相比,C组(0%)72 h生存率降低,经rSj-Cystatin蛋白治疗后,D组生存率较C组增高(20%)。与A、B两组相比,C组肝、肺、肾组织切片病理损伤加重,血清和组织匀浆中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经蛋白治疗后,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和组织匀浆中TNF-α、IL-6水平降低(P<0.05),调节因子IL-10、TGF-β水平明显升高(P<0.05),同时CD3+CD4+CD25+Foxp3+T比例升高(P<0.05);与A、B两组相比,C组各器官组织中iNOS水平均升高,而Arg-1水平呈差异性,仅在肾中呈下降趋势(P<0.01);与C组相比,D组iNOS水平下降(P<0.05),Arg-1水平升高(P<0.001)。结论rSj-Cystatin可通过调节炎症微环境进而对“二次打击”脓毒症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脂多糖 盲肠结扎穿刺 脓毒症 免疫调节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虫及其衍生产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进展
18
作者 吴心悦 高宏宇 +2 位作者 段姝瑶 丁文博 杨小迪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2-1140,共9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且目前治疗的方式多侧重于症状的控制而不是治愈,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健康问题和经济负担。近年来,临床研究证明某些蠕虫及其衍生产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 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且目前治疗的方式多侧重于症状的控制而不是治愈,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健康问题和经济负担。近年来,临床研究证明某些蠕虫及其衍生产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其作为一种近天然的免疫调节剂,作用相较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广谱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更加温和。但不同的蠕虫及其衍生产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与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总结了蠕虫及其衍生产物治疗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进展,以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9
作者 鲁玲君 杨小迪 +3 位作者 张华平 梁媛 石秀兰 周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D-GaIN模型组、LPS/D-GaIN+rSj-Cys治疗组和rSj-Cys对照组(n=18)。LPS...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D-GaIN模型组、LPS/D-GaIN+rSj-Cys治疗组和rSj-Cys对照组(n=18)。LPS/D-GaIN组和LPS/D-GaIN+rSj-Cys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μg/kg)和D-GaIN(700 mg/kg)造模;造模后30 min,LPS/D-GaIN+rSj-Cys组及rSj-Cys对照组小鼠均腹腔注射rSj-Cys(1.25 mg/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PBS。造模6 h后,每组随机挑选8只小鼠处死,收集小鼠血清及肝组织,进行后续检测,每组剩余10只分别在3、6、12、24 h观察其生存情况,并计算生存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68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Bax、Bcl-2蛋白水平,采用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12 h生存率为30%,rSj-Cys治疗组小鼠12 h生存率为80%。模型组小鼠24 h生存率为10%,rSj-Cys治疗组小鼠24 h生存率为6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D-GaIN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ST、ALT、IL-6、TNF-α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病理结构损伤严重,肝脏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表达明显增强(P<0.01),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著增加(P<0.01),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加,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GRP78、CHOP、NF-κB 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或P<0.01);而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转氨酶AST、ALT和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肝脏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表达明显降低(P<0.01),Bax表达显著降低(P<0.01),Bcl-2表达显著增强(P<0.01),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GRP78、CHOP、NF-κB 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或P<0.01);rSj-Cys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Sj-Cys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炎症和肝细胞凋亡缓解LPS/D-GalN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内质网应激 炎症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素对人舌癌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郑庆委 高淑娴 +4 位作者 吕杰 陈登宇 陈杰 李慧慧 管俊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研究虫草素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并探讨虫草素抑制舌癌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用CCK-8法检测虫草素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用荧光定量PCR和W... 目的研究虫草素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并探讨虫草素抑制舌癌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用CCK-8法检测虫草素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Bcl-2、Bax;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β,P62,p-mTOR,AMPK。结果 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表明,虫草素能明显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24 h时IC50为3.548 mg/mL;48 h时IC50为1.185 mg/mL;流式细胞结果显示,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与S期,虫草素能显著的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并且呈浓度依赖性。荧光定量PCR和Westen blot结果表明,虫草素可诱导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P<0.05);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虫草素可促进LC-3β和AMPK的表达,抑制P62和p-mTOR的表达(P<0.05)。结论虫草素对TCA-8113细胞的抑制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通过AMPK/mTOR通路诱导细胞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素 自噬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