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庐江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慧敏 吴小文 +7 位作者 潘志军 陈龙 胡志刚 江波 李俊生 冯琪 王晓宏 吴周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82-85,共4页
为明确庐江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县域各镇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性状,分析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布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庐江县土壤平均pH为5.68,中位值5.50,整体偏酸性甚至强酸性。全县土壤有机质... 为明确庐江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县域各镇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性状,分析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布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庐江县土壤平均pH为5.68,中位值5.50,整体偏酸性甚至强酸性。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中等水平,平均值为21.35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22.64、15.36、107.53mg/kg,碱解氮含量较丰富,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达到中等水平但存在明显的地形差异,其中圩区土壤磷钾含量显著较高,丘陵岗地的速效钾处于缺乏水平。因此,庐江县需要继续调整施肥结构,因地制宜科学施肥,增加氮肥补充磷钾均衡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耕地土壤可持续利用,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江县 耕地 土壤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秋豇豆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2
作者 薛贞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4期122-122,124,共2页
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适时播种、水肥管理、搭架与铺管覆膜、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了庐江县秋豇豆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秋豇豆 无公害 高产 栽培技术 安徽庐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早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小文 徐济春 +2 位作者 张晓红 周兵 吕和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4期27-29,共3页
庐江县是安徽省双季稻生产大县,筛选出高产、优质、早熟的早籼稻品种对庐江县的两季水稻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该试验结合多年来庐江县早稻品种试验的结论,采用区间重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和产量结果,从而筛选出适合庐... 庐江县是安徽省双季稻生产大县,筛选出高产、优质、早熟的早籼稻品种对庐江县的两季水稻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该试验结合多年来庐江县早稻品种试验的结论,采用区间重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和产量结果,从而筛选出适合庐江县种植的,具有丰产性、稳定性以及抗病性的早籼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品种 比较试验 安徽庐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荣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期373-374,共2页
简述了庐江县茶叶的生产历史、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庐江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业产业 发展进程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安徽庐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水稻苗情监测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荣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6期65-67,共3页
2009年在安徽省庐江县选择8个试验点进行了稻苗情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早稻主要栽培方式为撒直播,抛栽密度为37.5万~57.0万穴/hm2,晚稻主要为盘育抛栽,抛栽密度36万~63万穴/hm2;②2009年早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年增加1成,产量增加11.... 2009年在安徽省庐江县选择8个试验点进行了稻苗情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早稻主要栽培方式为撒直播,抛栽密度为37.5万~57.0万穴/hm2,晚稻主要为盘育抛栽,抛栽密度36万~63万穴/hm2;②2009年早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年增加1成,产量增加11.1%;晚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的减少20%,产量下降2.3%;③晚稻种植期间因恶劣气候造成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情监测 存在问题 建议 庐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早稻单产8000kg/hm^2栽培调控技术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周前 吕和平 +1 位作者 袁明中 夏云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5-865,891,共2页
通过早稻直播试验,结合生产示范调查,总结出依品种特性和产量目标结构对直播早稻进行的栽培调控技术。
关键词 直播早稻 生育特性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晚粳武运粳7号作连晚高产栽培技术组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友胜 甘传良 +5 位作者 卢爱芳 朱强国 李强 孙茂虎 周兵 方先和 《中国稻米》 2007年第5期48-50,共3页
采用五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武运粳7号作连晚栽培的移栽期、基本苗、施氮量、施钾量及不同时期的氮肥施用比例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该品种作连晚栽培单产8500kg/hm^2以上的适宜农艺措施为:移栽期7月22~24日,基本苗150-155万/h... 采用五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武运粳7号作连晚栽培的移栽期、基本苗、施氮量、施钾量及不同时期的氮肥施用比例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该品种作连晚栽培单产8500kg/hm^2以上的适宜农艺措施为:移栽期7月22~24日,基本苗150-155万/hm^2,纯氮施用量258~266kg/hm^2,氧化钾施用量157~164kg/hm^2,氮肥施用比例为基肥31%~33%,蘖肥29%~27%,拔节壮秆肥21%-23%,穗肥19%~1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晚稻 高产栽培 数学模型 武运粳7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体机插条件下杂交粳稻春优84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小文 吴晨阳 +3 位作者 潘志军 余绪来 张晓红 尹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9期41-41,44,共2页
介绍了三系粳型杂交稻春优84的特征特性及在钵体机插条件下的示范表现,阐述了其在钵体机插条件下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 钵体机插 杂交粳稻 春优84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7
9
作者 薛贞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1期133-134,140,共3页
介绍了平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菌种制作、菌棒制作、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转潮期管理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平菇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膜覆盖全程避雨长季节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贞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9期132-132,134,共2页
介绍了三膜覆盖全程避雨长季节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与地块选择、育苗、移栽、大田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西瓜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西瓜 三膜覆盖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喷同步”控草技术对不同稻作田杂草防控效果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毅 吴晨阳 +8 位作者 张晓红 沈桂平 程驭 夏慧婷 吴小文 潘志军 周兵 孙俊铭 邱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12-116,共5页
为了验证“插喷同步”控草技术对不同品种机插秧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2019—2020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以中籼杂交稻、单季晚粳稻和粳糯稻等类型为试验对象,采用插秧机加装同步喷雾设备,开展“插喷同步”控草技术试验与示范。无论是粳... 为了验证“插喷同步”控草技术对不同品种机插秧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2019—2020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以中籼杂交稻、单季晚粳稻和粳糯稻等类型为试验对象,采用插秧机加装同步喷雾设备,开展“插喷同步”控草技术试验与示范。无论是粳稻、糯稻还是中籼杂交稻,“插喷同步”控草技术的应用效果一致。其中每667 m^(2)用30%苄嘧·丙草胺OD 120 g和24%安全解毒剂30 mL控草效果最好,插秧后15 d总草株防效达98.4%,插秧后30 d总草株防效仍达94.5%,明显优于药剂其他剂量和常规“2封”技术;对水稻幼苗安全性好,在该地中籼稻田,节本省工1240.5元/hm^(2),增产487.5 kg/hm^(2),增收1317.0元/hm^(2)。机插同步喷施30%苄嘧·丙草胺OD 120 g和24%安全解毒剂30 mL效果佳,可解决机插秧稻田主要杂草,省工节本增产增收,可望作为庐江县机插秧稻田除草的主推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喷同步” 控草技术 机插秧 应用效果 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药减施技术集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产量及病虫害防治的效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江波 吴小文 +3 位作者 吴晨阳 潘志军 金千瑜 张均华 《中国稻米》 2020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保障水稻稳产的条件下,集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水稻化肥和农药减施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硅肥、减施氮肥、施用微生物菌肥以及不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配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产量及病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保障水稻稳产的条件下,集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水稻化肥和农药减施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硅肥、减施氮肥、施用微生物菌肥以及不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配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产量及病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由现有农民习惯施氮量(纯N)300 kg/hm^2减量至240 kg/hm^2时,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且产量在与其他几种不同技术配合下表现也最为稳定。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或240 kg/hm^2条件下,通过配施硅肥和"三防两控"技术配套,均可达到与农民习惯氮肥施用量(300 kg/hm^2)和病虫害常规防治方式下的产量水平。此外,氮肥减施配施硅肥结合"三防两控"的技术集成,可以在产量不降低的条件下,减少1次用药、52.8%固体剂型农药用量和61.0%液体剂型农药用量,同时达到与常规施肥和防治措施下的同等防控效果。说明该技术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区推广应用,是实现产量提升和肥药减施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农药减施 施用硅肥 水稻产量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二○”在两系粳杂70优双九制种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13
作者 蔡祖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4250-4251,共2页
适时、适量使用好“九二0”,是夺取70优双九制种高产的关键。试验结果表明:70优双九制种产量达3000kg/hm^2时,“九二0”的用量一般为父本喷75~90g/hm^2。母本喷150~180g/hm^2,总用量控制在240g/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 70优双九 高产制种 产量 九二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 被引量:68
14
作者 柴如山 王擎运 +5 位作者 叶新新 江波 赵强 王强 章力干 郜红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83-2593,共11页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3亿、1.7亿t和3.9亿t,所含氮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09万、108万t和356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1.6%、25.4%和24.2%。其中,水稻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农区(120.9万t);小麦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农区(66.6万t),玉米秸秆氮养分资源集中分布于华北农区(142.1万t)和东北农区(132.5万t)。水稻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湖北、浙江、湖南、辽宁和安徽,为34.6~46.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新疆,为22.2~27.4kg·hm^-2;玉米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湖南和安徽,为54.3~70.7 kg·hm^-2。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化学氮肥可替代总量分别为99万、54万t和192万t,化学氮肥可替代量分别为33.6、23.4 kg·hm^-2和51.2 kg·hm^-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巨大,在秸秆还田化学氮肥替代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利用秸秆氮养分资源是实现化学氮肥减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化学氮肥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因子对Ⅲ优98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范友胜 卢爱芳 +3 位作者 李强 吕和平 袁明中 尹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6398-6401,共4页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次多项回归效应模型,分析得出高产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量化指标。总结出“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产量≥8 250 kg/hm^2的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16.5万-18.0万/hm^2,纯氮量196.5-213.0 kg/hm^2,2,4-D控蘖时间在群体茎蘖达到248.0万-255.0万/hm^2时,三因子取平均值时产量为9 027.0 kg/hm^2。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通过氮肥管理和2,4-D控蘖,使群体和个体各性状协调发展,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优98 水稻强化栽培 移栽密度 纯氮量 2 4-D控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稻适宜品种类型及高产群体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柯健 陈婷婷 +6 位作者 吴周 朱铁忠 孙杰 何海兵 尤翠翠 朱德泉 武立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5-1016,共12页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稻与籼稻总体上产量水平相当,但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少,安全齐穗性有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稳产性和生态安全性。高产粳稻主要是通过增加移栽-抽穗期干重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总颖花量和产量。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生育前中期不同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对总颖花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大穗型(每穗粒数102.3~112.0)和小穗型粳稻(每穗粒数52.0~99.7)干物质优势积累期分别为移栽-穗分化期和穗分化期-抽穗期,与总颖花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09和0.82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穗型粳稻品种移栽-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受穗分化期分蘖数显著影响,而小穗型粳稻品种穗分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由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共同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粳稻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区适宜的双季晚稻品种类型,高产粳稻群体颖花量为33.8×10^(3)~41.0×10^(3) 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15.2~16.6 t hm^(-2),日产量为58.9~64.3 kg hm^(-2) d^(-1)。在品种选择上,高产大穗型粳稻应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如嘉58、武育粳6571和常优5号;而小穗型品种则应具有适宜的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如宁粳7号、武育粳5745和沪香粳151。另外,应针对不同穗型的高产粳稻品种研究其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以进一步发挥品种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 双季晚稻 品种类型 产量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低温早籼稻新品系播期比较试验 被引量:7
17
作者 吕和平 范友胜 +4 位作者 宛晓萍 尹玲 王晓宏 周兵 吴敬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625-627,共3页
对 2个早籼稻耐低温新品系进行了直播播期试验 ,结果表明 :直早 0 3 8和直早 2 5 4具有芽苗期耐 (抗 )低温性好 ,分蘖力强 ,在少苗条件下群体分蘖和穗粒补偿能力强 ,丰产性好等特性。其中以直早 0 3 8的增产潜力大 ,可早播 ,耐迟播 ,综... 对 2个早籼稻耐低温新品系进行了直播播期试验 ,结果表明 :直早 0 3 8和直早 2 5 4具有芽苗期耐 (抗 )低温性好 ,分蘖力强 ,在少苗条件下群体分蘖和穗粒补偿能力强 ,丰产性好等特性。其中以直早 0 3 8的增产潜力大 ,可早播 ,耐迟播 ,综合优势相对较大。直早 0 3 8适宜于庐江地区早稻直播生产 ,正常年份播期可提前至 4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低温早籼品种 直播 播期 秧苗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永友 吕和平 +4 位作者 宛晓萍 周兵 孙茂虎 方先和 陈周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7215-7218,共4页
[目的]探索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的早籼稻超高产栽培N、P、K肥料效应,解决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精确定量施肥技术问题。[方法]在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实施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3414)试验,拟合建立产量3元1次和1... [目的]探索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的早籼稻超高产栽培N、P、K肥料效应,解决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精确定量施肥技术问题。[方法]在庐江地区主要高产水稻土壤上实施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3414)试验,拟合建立产量3元1次和1元2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各养分肥料利用率的3元2次和1元2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各养分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与产量水平间的1元2次回归方程等19套函数模型,并对3种常见施肥量推荐方法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土壤的最佳产量为9279.6 kg/hm2,对应的N、P2O5、K2O施量分别为159.4、72.8、165.6 kg/hm2,当季养分利用率为49.3%、16.5%和30.3%。[结论]该研究为优化N、P、K肥施用量,建立该类土壤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超高产栽培 肥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沿江地区早籼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红 钱伟 +5 位作者 周兵 吕和平 吴小文 吴晨阳 潘志军 尹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18-20,共3页
[目的]对比沿江地区主推的2种早籼稻栽培方式,摸索不同品种在大面积条件下2种栽培方式的产量潜力。[方法]选择4个沿江地区主推早籼稻品种,分别采用毯秧窄行机插与盘育抛栽2种方式。在田块地力相近的条件下,比较2种栽培方式下的品种表现... [目的]对比沿江地区主推的2种早籼稻栽培方式,摸索不同品种在大面积条件下2种栽培方式的产量潜力。[方法]选择4个沿江地区主推早籼稻品种,分别采用毯秧窄行机插与盘育抛栽2种方式。在田块地力相近的条件下,比较2种栽培方式下的品种表现。[结果]各品种的盘育抛栽方式产量表现普遍优于毯秧窄行机插方式,但毯秧窄行机插全生育期综合效益优势更大。[结论]进一步细化栽培管理措施后,毯秧窄行机插方式可成为沿江地区早籼稻的最佳栽培方式,对多数早籼稻品种均可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毯秧窄行机插 盘育抛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早稻“3414”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荣民 吴小文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11期71-73,共3页
[目的]选择适合庐江县的水稻施肥配方。[方法]通过对早稻进行"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探索双季水稻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函数模型,选择最佳的水稻施肥配方。[结果]早稻产量与N、P、K施用量有明显关系,得到的最佳产量施... [目的]选择适合庐江县的水稻施肥配方。[方法]通过对早稻进行"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探索双季水稻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函数模型,选择最佳的水稻施肥配方。[结果]早稻产量与N、P、K施用量有明显关系,得到的最佳产量施肥量为纯氮159 kg/hm2、五氧化二磷81 kg/hm2、氧化钾174 kg/hm2。估算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202.50 kg/hm2、磷肥施用量为90.00 kg/hm2,钾肥施用量为135.00 kg/hm2,对比不施肥料的田块,产量增长74.43%,增长显著。[结论]研究结果为庐江县双季早稻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3414” 测土配方施肥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