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慢性肾脏病左心室肥厚与血胱抑素C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伟 施杰 +5 位作者 端靓靓 王旭 黄小抗 张璟 韩久怀 曾红兵 《安徽医学》 2014年第9期1219-122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肾脏病血胱抑素C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诊断符合K-DOQI定义的CKD 1~3期标准住院患者50例,同时检测血肌酐、血胱抑素C等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本组患者LVH的发生率为54.0%,其... 目的探讨早期肾脏病血胱抑素C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诊断符合K-DOQI定义的CKD 1~3期标准住院患者50例,同时检测血肌酐、血胱抑素C等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本组患者LVH的发生率为54.0%,其中DOQI-1为21.4%,DOQI-2为62.5%,DOQI-3为70.0%。随着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LVH发生率逐渐上升。血肌酐、收缩压、平均动脉压、CRP、血糖、总胆固醇,血胱抑素C与LVH正相关,eGFR、Hb、LVEF与LVH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与LVMI呈独立的显著正相关(β=0.525,P=0.010)。结论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胱抑素C浓度与LVH呈显著正相关;血胱抑素C可以作为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LVH的血清学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血胱抑素C 肾小球滤过率 左心室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1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韩久怀 刘伟 +3 位作者 张璟 施杰 端靓靓 苏安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9期92-93,98,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联合贝那普利对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52例,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分为对照组、PGE1组、贝那普利组、PGE1+贝那普利组。对照组仅给予限制蛋白饮食,血脂升高者给予...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联合贝那普利对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52例,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分为对照组、PGE1组、贝那普利组、PGE1+贝那普利组。对照组仅给予限制蛋白饮食,血脂升高者给予降脂等一般治疗;PGE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GE1 100μg加5%葡萄糖100 mL静滴,每日1次,共用4周;贝那普利组在对照组地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10 mg/d,如无副作用及低血压,增加剂量至20 mg/d;PGE1+贝那普利组在PGE1组的基础上合用贝那普利10~20 mg/d,每日1次,共用4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除对照组外,PGE1组、贝那普利组与PGE1+贝那普利组24 h尿白蛋白量均有下降(P<0.01);与其他组比较,PGE1+贝那普利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 PGE1联合贝那普利对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特发性膜性肾病 前列腺素E1 贝那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例各种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迪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5年第8期476-477,共2页
目的:探讨各种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5例各种中毒引起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35例引起ARF病例中,鱼胆中毒22例、蛇咬伤8例、狗咬伤1例、毒蕈中毒1例、黄蜂蛰伤1... 目的:探讨各种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5例各种中毒引起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35例引起ARF病例中,鱼胆中毒22例、蛇咬伤8例、狗咬伤1例、毒蕈中毒1例、黄蜂蛰伤1例、农药中毒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其中以农民居多(30例)。ARF临床表现为少尿型32例,非少尿型3例。患者就诊时血尿素氮(BUN)平均为(26.9±11.5)mmol/L,血肌酐(Scr)平均为(1216.5±395.4)μmol/L,伴肝功能损害26例(以鱼胆中毒者发生率最高为19/12)。治愈32例,死亡3例,早期洗胃和及时的血液净化治疗有助于各种中毒引起ARF的恢复。结论:各种中毒引起ARF的主要病因是鱼胆中毒及蛇咬伤。临床表现为少尿型ARF及肝毒性ARF,恢复较快,预后相对较好。在农村普及卫生知识是预防ARF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衰竭 中毒 病因分析 临床特征 鱼胆中毒 临床分析 FAILURE mol/L 一氧化碳中毒 非少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高通量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伴顽固性皮肤瘙痒
4
作者 张迪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0年第3期134-134,共1页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伴有顽固性皮肤瘙痒,以夜间为甚,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此症又称尿毒症性皮炎,为常见并发症,在各类医院中存在较为普遍,十分顽固,即使充分透析及中药、西药治疗仍无良效。近年来作者采...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伴有顽固性皮肤瘙痒,以夜间为甚,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此症又称尿毒症性皮炎,为常见并发症,在各类医院中存在较为普遍,十分顽固,即使充分透析及中药、西药治疗仍无良效。近年来作者采用高通量透析治疗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透析治疗 慢性肾衰竭 顽固性皮肤瘙痒 并发症 尿毒症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海霞 彭钧 韩久怀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3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按抽签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内皮...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按抽签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注射液,密切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和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病死率为6.25%(1/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33)。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t=-3.09,P〈0.05),治愈率显著提高(x^2=4.57,P=0.033),血清BUN、Sc恢复时间和尿蛋白消失时间也明显缩短(值分别为4.26,4.04,4.32,均P〈0.05),尿量显著增加(t=-9.58,P〈0.05)。治疗组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5.34,P〈0.05)。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可保护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血管内皮,有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阿魏酸钠 肾综合征出血热 血管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清前胶原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汪海霞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8期903-905,共3页
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84例CRF患者血浆ET-1、PⅠCP和PⅢNP含量,同时测定血清肌... 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84例CRF患者血浆ET-1、PⅠCP和PⅢNP含量,同时测定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并取30例同期住院的无肾功能损伤患者(对照组)行相关指标检测,分析CRF患者血浆ET-1、PⅠCB、PⅢCP含量变化及相关性.同时,将84例CRF患者分成二组(各42例),一组服用血浆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比较观察对ET-1、PⅠCB、PⅢCP的作用.结果 CRF患者ET-1、PⅠCP、PⅢN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ET-1与血清PⅠCP、PⅢNP 含量均呈正相关(r=0.568,P〈0.05;r=0.594,P〈0.05),血清PⅠCP与PⅢNP含量也呈正相关(r=0.627,P〈0.05).应用ET受体拮抗剂CRF患者组ET-1、PⅠCP、PⅢC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CRF患者ET-1、PⅠCP、PⅢNP含量增加,表明内皮素(ET)与肾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ET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ET-1、PⅠCP、PⅢC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内皮素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技术在抢救急性重度中毒中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迪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年第6期355-356,共2页
关键词 血液净化技术 抢救 急性重度中毒 临床应用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穿刺插管200例总结 被引量:1
8
作者 韩久怀 苏安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11期668-668,共1页
关键词 股静脉 穿刺插管 血液透析 护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局部内皮素与腹膜转运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汪海霞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12期1468-1470,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局部内皮素(ET-1)与腹膜转运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60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根据腹膜转运功能分为转运功能正常组和转运功能异常组,分别测定和计算透析充分性指标(Kt/V)、肌酐清除率...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局部内皮素(ET-1)与腹膜转运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60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根据腹膜转运功能分为转运功能正常组和转运功能异常组,分别测定和计算透析充分性指标(Kt/V)、肌酐清除率(Ccr)和腹透液ET-1。结果与腹膜转运功能正常组比较,转运功能异常组患者Kt/V和Ccr明显降低(P〈0.05),超滤量明显增加(P〈0.05);腹腔局部ET-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腹膜转运功能呈负相关(r=-0.752,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局部内皮素水平与腹膜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内皮素 腹膜转运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