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蓉 卢燕宇 +1 位作者 王胜 杨元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556,共12页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其次;近50年来,中性类稳定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不稳定类和稳定类呈显著上升;不稳定类和稳定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中性类不明显。年平均混合层厚度显著下降;春季混合层厚度在2000年左右发生转折,夏、秋、冬三季下降趋势显著;春、夏季混合层厚度高于秋、冬季,冬季最低,春季最高。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以沿淮中部、大别山区南部和沿江中西部最大,淮北大部、大别山区北部和江南南部最小,各地均呈现一致的显著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双峰型"分布,秋、冬季为低值时段,大气对污染物容纳能力较差,不利于扩散和清除,空气质量较差。总的来看,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稳定度显著增加,混合层厚度较明显下降、风速快速减弱是全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 空气质量指数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大气外强迫因子
2
作者 张脉惠 荀尚培 +5 位作者 霍彦峰 戴晓慧 何彬方 吴文玉 陈心桐 张宏群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关的环流异常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和低压异常,该环流能减弱气候态水汽输送,减少大气水汽比湿,并通过增强太阳辐射和抑制湿清除作用从而增加近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大气外强迫因子我们发现,显著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的强迫因子主要是夏季海洋性大陆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其冷暖状态能通过调节越赤道Hadley环流异常从而改变局地环流并进一步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海洋性大陆海温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且能提前2个月与随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产生显著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海温因子来对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进行一定的可预测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大气环流 外强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安徽省近35a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吴文玉 马晓群 +2 位作者 陈晓艺 杨太明 张爱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重要的水分资源分量。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利用安徽省79个台站1971-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在此基础上...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重要的水分资源分量。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利用安徽省79个台站1971-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生成基于GIS的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近35a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为,平原大、山区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时间尺度上看,自1971年以来,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上呈随年代波动下降趋势,但存在地区差异;年内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逐月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5-8月份较多,11月至翌年2月最低,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插值 GIS PENMAN-MONTEITH 公式 时空分布特征 克里格插值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被引量:81
4
作者 张爱民 马晓群 +2 位作者 杨太明 盛绍学 黄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9-626,共8页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安徽省有13年偏涝、13年偏旱;分区域看,淮北旱多于涝,沿淮、江淮、江南旱涝相当,沿江、大...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安徽省有13年偏涝、13年偏旱;分区域看,淮北旱多于涝,沿淮、江淮、江南旱涝相当,沿江、大别山区涝多于旱。通过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渍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对1961—2000年冬小麦灾损率进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订正表明,订正后拟合误差平均值和差异变率都明显降低,灾损评估精度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农作物 灾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2 位作者 唐为安 何冬燕 邓汗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30,共14页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态参数估算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为12391kg?hm-2,以沿淮和江淮之间最高;1961-2015年淮北和沿淮东部地区为显著上升趋势,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下降为主。通过考虑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偏离最适区间而导致的胁迫影响,建立了高温、低温、雨涝、干旱4种气候胁迫的评估指标,并基于气候胁迫的超越概率形成了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价方法。气候变暖使研究区冬小麦高温胁迫显著上升,低温胁迫显著下降,水分胁迫无显著的变化趋势。安徽省冬小麦的气候风险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以沿淮和江淮之间风险最低,淮北北部和江南南部风险较高;淮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和低温贡献为主,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雨涝风险为主。融合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胁迫风险形成冬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其空间格局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种植分布格局与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匹配程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调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胁迫指数 气候风险 气候适宜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近4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吴文玉 孔芹芹 +3 位作者 王晓东 马晓群 何彬方 张宏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60-1166,共7页
利用安徽省79个站点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近40年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以及ET0对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并对ET0的时空分布和4个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 利用安徽省79个站点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近40年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以及ET0对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并对ET0的时空分布和4个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安徽省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862 mm,自1971年以来,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基本呈自北向南、自低向高递减趋势;ET0与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敏感性方面,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日照时数、风速,对平均温度的敏感性最低。从近40年各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多年变化特征来看,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的敏感系数以平稳波动为主,年际间变化不是很明显,而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则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其绝对值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表明相对湿度对参考作物蒸散的敏感性在减弱。在年内变化特征方面,总体来说,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年内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变化特征,而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年内变化特征为单峰型。在这4个气象要素对ET0的贡献率方面,贡献率最大的是相对湿度,四个影响ET0的气象要素对ET0变化的总贡献为-1.33%。综合敏感性和贡献率两方面因素分析,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ET0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 时空分布 敏感系数 贡献率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植被和地表温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宏群 杨元建 +3 位作者 荀尚培 何彬方 张爱民 吴文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卫星遥感广泛应用于宏观、大范围、动态连续的植被和地表温度监测研究。利用2001—2008年MODIS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季节、月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代表城市区域的NDVI和LST时空分布及... 卫星遥感广泛应用于宏观、大范围、动态连续的植被和地表温度监测研究。利用2001—2008年MODIS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季节、月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代表城市区域的NDVI和LST时空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NDVI和LST季节变化显著,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受当地气候影响,植被、农作物类型地域差异较大,导致LST季节变化以及空间分布不同;城市中心向郊区过渡时,植被覆盖度在不断增加,伴随着NDVI的增加,LST下降;城市LST明显高于郊区值,呈现热岛效应。研究表明,当地气候和植被分布共同决定了LST的分布状况,这将为安徽省合理进行农业区划、科学监测生态环境以及有效评估土地利用与热岛效应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地表温度(LST)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试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建军 马晓群 许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3,共6页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一季稻的生理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分区域一季稻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反映多因子对一季稻影响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段内单要素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的集成,...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一季稻的生理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分区域一季稻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反映多因子对一季稻影响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段内单要素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的集成,构建了分区域一季稻单要素适区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模型,并对两种集成方法进行了比较。基于气候适宜指数与一季稻产量的关系,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归一化法气候适宜指数模型优于绝对值法,气候适宜指数与产量丰歉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对一季稻的产量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指标回代检验准确率较高,业务试用效果良好,可以用之评价气候条件对一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气候适宜度 气候适宜指数 模型 指标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年以来安徽省秋季连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何冬燕 吴蓉 +2 位作者 田红 邓汗青 罗连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9-844,共16页
近年来安徽秋季连阴雨过程日数异常偏多、灾情严重,为此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综合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PMFT、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试图厘清其变化规律和气候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安... 近年来安徽秋季连阴雨过程日数异常偏多、灾情严重,为此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综合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PMFT、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试图厘清其变化规律和气候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秋季连阴雨呈现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分布特征,主要可分为四个集中区:Ⅰ区位于淮北,Ⅱ区位于沿淮和江淮之间北部,Ⅲ区位于江淮之间南部、沿江东部和江南东北部,Ⅳ区位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南麓和沿江西部。(2)历年区域性秋季连阴雨过程累计日数表现为:Ⅰ区略增加、Ⅲ和Ⅳ区略减少,Ⅰ区在2014年、Ⅱ区在2013年、Ⅳ区在2015年分别发生了突变,Ⅰ区具有明显的4年左右的变化周期。(3)影响安徽秋季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的环流的垂直结构较深厚;弱冷空气反复渗透及充沛的水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南海是主要的水汽源地,此外,来自东部沿海充沛的水汽是偏北地区发生区域性过程的重要原因,水汽的输送范围直接影响过程可能到达的北界。(4)夏季地表气温可以通过影响后期环流对秋季连阴雨产生作用,最明显的表现是夏季北非中部和西北印度洋气温偏低时,同年秋季巴尔喀什湖一带低压槽加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冷空气引导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有利于Ⅰ区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过程 分区 年际变化 环流形势 地表气温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持续性区域霾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石春娥 张浩 +1 位作者 杨元建 张宏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1242,共12页
根据天气和气候特征,将安徽省分为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3个子区,并定义了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区域性... 根据天气和气候特征,将安徽省分为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3个子区,并定义了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区域性霾日数自1980年开始总体呈增多趋势,沿淮淮北2000年开始增加趋势明显;1980年以来,城市持续性霾过程呈增多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较大;2000年之后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明显增多,最长过程可达10d以上.62%以上的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出现在冬季;江淮之间次数最多,沿江江南次数最少.区域性霾天气常对应着大范围的高湿、小风情况,并伴随着高浓度气溶胶污染,其光学厚度大于0.9,约是晴空天的2.3倍,气溶胶主要集中在400m以下,如近地面区域性霾天的消光系数是普通霾天的2~2.5倍,晴空天的3~5倍;地面PM2.5污染而言,区域性霾天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城市AQI会达到轻度以上污染等级的概率超过了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区域性霾 气溶胶污染 AOD 消光系数 AQI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13年安徽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石春娥 邓学良 +1 位作者 杨元建 吴必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8-516,共9页
据安徽气象部门酸雨观测资料分析,2006年以来,安徽酸雨有以下特点:(1)空间上,安徽南北各地,不论城市还是高山均观测到强酸雨.其中,以合肥和安庆最为突出,强酸雨频率最高,多年年均pH值接近强酸雨等级.从多年平均降水pH值来看,仅阜阳站为... 据安徽气象部门酸雨观测资料分析,2006年以来,安徽酸雨有以下特点:(1)空间上,安徽南北各地,不论城市还是高山均观测到强酸雨.其中,以合肥和安庆最为突出,强酸雨频率最高,多年年均pH值接近强酸雨等级.从多年平均降水pH值来看,仅阜阳站为非酸性等级,其余各站皆为酸性等级.时间上,安徽酸雨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较重,夏半年偏轻.(2)从全省情况看,2009年前后酸雨最为严重.最近三年,各地降水酸性程度均有所减轻.以合肥酸雨变化为例,22年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9年,无明显变化趋势;2000—2008年,酸雨明显增强;2009—2013年,酸雨略有改善.(3)污染程度方面,黄山光明顶降水比较洁净,铜陵和马鞍山的降水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4)离子组成方面,酸雨成分逐渐由"硫酸型"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降水中硝酸根离子和氨根离子浓度显著上升.近年来,周边省份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是导致我省酸雨污染减轻的主要原因.然而由于大气中氮氧化物增加,导致我省酸雨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电导率 离子浓度 成因分析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冬小麦春霜冻害气象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许莹 马晓群 +1 位作者 王晓东 杜世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2-859,共8页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级。验证结果表明,虽然春霜冻害的发生受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低气温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出冬小麦拔节前后不同品种春霜冻害的发生规律,可以在霜冻监测预警业务中应用。用该指标进行霜冻发生风险分析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为轻度霜冻频发区、重度霜冻基本不发区,冬小麦春性品种春霜冻高发区比半冬性品种明显偏南,可用于指导冬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减轻春霜冻危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春霜冻害 气象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气溶胶产品的安徽省颗粒物浓度反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霍彦峰 杨关盈 +6 位作者 白庆梅 吴必文 邓学良 于彩霞 翟菁 黄骏凯 张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4,共6页
基于MODIS level2的气溶胶产品,分别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ECMWF再分析资料进行垂直订正和地面水汽订正,建立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面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MODIS光学厚度与地面PM_(2.5... 基于MODIS level2的气溶胶产品,分别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ECMWF再分析资料进行垂直订正和地面水汽订正,建立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面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MODIS光学厚度与地面PM_(2.5)和PM_(10)浓度相关性较差,经过垂直订正得到的地面消光系数与PM_(2.5)和PM_(10)浓度的相关性增强,水汽订正后的干消光系数与PM_(2.5)和PM_(10)浓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2)ECMWF再分析格点数据中边界层厚度和相对湿度产品适用于MODIS光学厚度的垂直订正和水汽订正。(3)利用MODIS光学厚度历史数据反演的合肥市月平均PM_(2.5)浓度自2000年以来呈震荡增长趋势,PM_(2.5)浓度冬季较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光学厚度 颗粒物浓度 垂直订正 水汽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石涛 杨元建 +2 位作者 马菊 张丽 罗苏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4-494,共11页
利用2001—2010年覆盖安徽省的MODIS数据,选取在气候、地理、城市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合肥、芜湖、阜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得到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安徽省省会... 利用2001—2010年覆盖安徽省的MODIS数据,选取在气候、地理、城市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合肥、芜湖、阜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得到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安徽省省会合肥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安徽省南部代表城市芜湖的热岛效应强于北部代表城市阜阳,同时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近10年来,安徽代表城市热岛面积和热岛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合肥热岛强度大于3℃的极端热岛效应有一定缓解。白天大片水体对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作用明显,而夜晚则不明显,甚至成为地表温度的高值中心。夏季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负相关最显著,即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对降低地表温度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地表温度 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雾、霾、晴空天气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石春娥 邓学良 +2 位作者 余金龙 张浩 杨元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使用2008~2012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安徽不同地区雾、霾、晴空天气气象条件的差异,指出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建立雾、霾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3类天气差异最大的地面气象要素是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根据3种天气前一日和当日能见度... 使用2008~2012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安徽不同地区雾、霾、晴空天气气象条件的差异,指出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建立雾、霾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3类天气差异最大的地面气象要素是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根据3种天气前一日和当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分布特征,全省站点可以分为3类:1)从雾、霾到晴空,能见度递增、相对湿度递减,且差异显著,如合肥站;2)雾、霾天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均很接近,但与晴空天差别较大,如阜阳站;3)能见度在雾、霾天无明显差别,但相对湿度在雾、霾天差异显著,如安庆站。地级市测站雾后即霾的可能性较大(大于50%),县城测站雾后即霾的可能性较低(低于25%)。垂直方向,雾时相对湿度随高度下降很快,850 h Pa中位值已降到20%(安庆)和45%(阜阳)以下,霾时相对湿度随高度下降缓慢,850 h Pa中位值仍在60%左右;另外,霾天边界层中上部风切变较小,雾天和晴空天边界层中上部都存在较大的风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边界层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干旱综合监测技术及其业务试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马晓群 刘惠敏 吴文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81,共7页
针对安徽省农业干旱业务服务需求,利用已业务应用的农业干旱指标:土壤墒情、累积湿润指数、植被供水指数,配合阶段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进行农业干旱综合监测指标和方法研究。综合指标中各因子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安徽省气候过... 针对安徽省农业干旱业务服务需求,利用已业务应用的农业干旱指标:土壤墒情、累积湿润指数、植被供水指数,配合阶段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进行农业干旱综合监测指标和方法研究。综合指标中各因子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安徽省气候过渡区下垫面地表特征差异和云天状况,分别确定了湿润区、半湿润区的晴空和云覆盖4种状态下的各因子权重序列,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建立了相应的农业干旱综合监测模型;确定了4要素和5要素农业干旱监测等级标准。综合模型概括了各单指标主体监测结果,有利于对农业旱情的综合判断,监测模型检验效果良好,可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累积湿润指数 植被供水指数 农业干旱 综合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作物干旱损失动态评估模型及其试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马晓群 姚筠 许莹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1期13-17,共5页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71-2005年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和一季稻作物系数计算作物需水量,得到针对一季稻的农业干旱指标;在分析了1980年以来一季稻主要发育期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詹森乘法作物-...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71-2005年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和一季稻作物系数计算作物需水量,得到针对一季稻的农业干旱指标;在分析了1980年以来一季稻主要发育期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詹森乘法作物-水分模型新解法进行一季稻干旱敏感性系数分解,得到一季稻逐旬敏感性系数;建立了基于农业干旱强度、作物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的一季稻旱灾损失评估模型。试用结果表明,模型的相对误差大部分为20%~35%,绝对误差为2.9~4.0,基本满足业务应用。由于各地水稻品种不同,抗灾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模型误差仍偏大,需进一步修正模型,并加强抗灾能力对减轻灾害损失贡献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损失 动态评估 模型 农作物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安徽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蓉 孙怡 +4 位作者 杨元建 谢五三 陶寅 张浩 石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7,共11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中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学良 潘德炉 +2 位作者 何冬燕 毛志华 陈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8,共11页
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中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两个参数的关系,直接计算得到我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对人为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海域,利用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的关系直... 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中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两个参数的关系,直接计算得到我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对人为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海域,利用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的关系直接计算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可行的;我国海域的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人为气溶胶在春夏季最大,而在秋冬季最小;沙尘气溶胶在冬春季最大,而在夏秋季最小。在该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在纬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0°-45°N达到最大值,向南北递减;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3°-40°N最大,在其他纬度都很小。在经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离岸距离有关,在沿海120°E处最大,随着经度增加而减小。沙尘作为大颗粒气溶胶,传输距离小,所以它只是在120°-123°E出现最大值,在其他经度处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中国海域 人为气溶胶 沙尘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热量资源空间分布模型及插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文玉 马晓群 +1 位作者 陈晓艺 何彬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5-181,共7页
【目的】对安徽省热量资源进行栅格化处理,解决无测站地区的热量资源估算问题,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气象站地面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采用多元回归结合空间插值方法,... 【目的】对安徽省热量资源进行栅格化处理,解决无测站地区的热量资源估算问题,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气象站地面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采用多元回归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建立安徽省热量资源要素空间分布模型,并比较反距离权重法(IDW)、克里格和样条函数3种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结果】基于GIS平台,建立了安徽省250m×250m分辨率的温度和积温栅格化数字地图。对空间插值方法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3种空间插值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排序均为IDW克里格法〈样条函数法,IDW法效果最优。【结论】应用GIS空间内插技术,构建高分辨率的栅格化热量资源要素集,可有效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的精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模型 空间插值 热量资源 栅格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