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葛健 夏瑞祥 +5 位作者 卜丽佳 左艳 左莉 周青 汪渊 曾庆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及健康汉族人群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方法从78例成人ALL患者和154例健康汉族人外周血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PCR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 目的研究我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及健康汉族人群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方法从78例成人ALL患者和154例健康汉族人外周血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PCR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PMT2、TPMT3A、TPMT3B和TPMT3C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在成人ALL患者和健康汉族人中仅检测到6例TPMT3C杂合子,没有检到TPMT2、TPMT3A和TPMT3B。成人ALL患者TPMT总的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1.28%)与健康汉族人群(1.30%)相近。结论TPMT3C可能是中国成人ALL和健康汉族人群最主要的突变型等位基因,预先检测TPMT基因型对使用巯嘌呤类药物治疗的中国成人ALL患者有临床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遗传学 甲基转移酶类 巯嘌呤 多态现象(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细胞p16抑癌基因失活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鲁文胜 于德新 +2 位作者 周青 方卫华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 p16基因失活情况。 方法 采用PCR、PCR SSCP和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等方法对 2 5例膀胱癌组织中 p16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2 5例膀胱癌标本中有 6例存在 p16基因纯合性缺失 ,缺失率为 2 4 % ;无 1例出现点突变 ;16例...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 p16基因失活情况。 方法 采用PCR、PCR SSCP和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等方法对 2 5例膀胱癌组织中 p16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2 5例膀胱癌标本中有 6例存在 p16基因纯合性缺失 ,缺失率为 2 4 % ;无 1例出现点突变 ;16例出现异常甲基化 ,检出率为 6 9.6 % (16 /2 3)。结论 外显子 2的纯合性缺失在安徽区域发生的膀胱癌中可能不是一个较频繁发生的事件 ;通过CpG岛异常甲基化失活可能是膀胱癌 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P16基因 抑癌基因 基因失活 PCR PCR—SSCP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籍汉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剑 刘建军 +5 位作者 杨森 陈建军 周顺铭 何素敏 梁燕华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的遗传模式,并分析皖籍汉人SLE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用EpiInfo6·0及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AGE3·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的遗传模式,并分析皖籍汉人SLE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用EpiInfo6·0及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AGE3·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30·2岁,平均病程为32·5个月。SLE存在多主基因效应、主基因模型拟合最好,支持在多基因基础上符合孟德尔遗传的主基因效应。结论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SLE遵循多主基因遗传模式而非单基因遗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遗传模式 遗传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的瞬时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小松 沈继龙 +2 位作者 汪学龙 董慧芬 蒋明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异源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表达的可能性。方法运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小时成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异源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表达的可能性。方法运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小时成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转基因在成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成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的扩增出760bp和276bp的预期大小的片断,Western-blot证实了EGFP基因在成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EGFP主要定位在成虫的皮层,口吸盘和尾部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并获得表达,为转基因血吸虫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技术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转基因血吸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不育与基因缺陷 被引量:23
5
作者 阮健 杜卫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1-422,共12页
目前全世界约有15%的育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因素占50%。男性不育(Male infertility)病因复杂,许多内外因素可导致男性不育,其中生育相关基因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无精子症及少弱畸精子症。文章主要论述了已知基因缺陷与... 目前全世界约有15%的育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因素占50%。男性不育(Male infertility)病因复杂,许多内外因素可导致男性不育,其中生育相关基因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无精子症及少弱畸精子症。文章主要论述了已知基因缺陷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基因缺陷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ECV304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左莉 张素梅 +5 位作者 卜丽佳 周青 胡若磊 朱华庆 桂淑玉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ESM-1的表达是否受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方法脂质体转染高活性的MEK基因入ECV304细胞,Westernblot检测ESM-1在ECV304细胞...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ESM-1的表达是否受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方法脂质体转染高活性的MEK基因入ECV304细胞,Westernblot检测ESM-1在ECV304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转染高活性MEK基因的细胞株,并检测到胞外信号调节的激酶(ERKs)的表达量在二株细胞中没有变化,而pERK-2和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细胞中表达高于未转染的细胞。结论ESM-1可能处于ERK-2的下游,其表达可能受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皮肤遗传病研究现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学军 陈建军 高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8-414,共7页
目前因遗传导致的皮肤病有300多种,其中17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已确定致病基因,近10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和多基因皮肤病已经基因定位。近几年来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如发现家族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和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 目前因遗传导致的皮肤病有300多种,其中17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已确定致病基因,近10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和多基因皮肤病已经基因定位。近几年来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如发现家族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和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成功进行了汉族人群银屑病和白癜风易感基因的定位,为搜寻其易感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皮肤病 单基因疾病 多基因疾病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检测对肺癌所致胸液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桂淑玉 庞玉英 +2 位作者 汪渊 周青 刘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探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检测对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 31例肺癌胸液及 2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情况,同时送检胸液脱落细胞学作为对照分析。结果 表明所检 21...  目的 探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检测对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 31例肺癌胸液及 2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情况,同时送检胸液脱落细胞学作为对照分析。结果 表明所检 21例结核性胸液无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 31例肺癌胸液标本中有 12例出现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缺失率为 38 7% ( 12 /31 )。同时 16例脱落细胞学检测阳性,阳性率为 51 62% (16 /31)。在 15例脱落细胞学阴性中,有 6例存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提高至 70 97% (22 /31),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 05)。另外,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与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类型、转移、预后相关。本组研究表明鳞癌出现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缺失的机率虽高于腺癌但差异无显著性;而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 005)。同时,在 12例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患者中有 9例已发生一处以上的肺外转移,预后极差。结论 检测胸液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对肺癌胸腔积液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特异性高;与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可补充和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对鉴别癌性和结核性胸腔积液及判断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诊断 胸腔积液 基因 p16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曲替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璐 陈飞虎 +3 位作者 石静波 洪凡青 徐佼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8-642,共5页
目的合成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以寻找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方法以依曲替酸和三氟甲苯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一系列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在体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试验法检测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生长抑制的... 目的合成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以寻找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方法以依曲替酸和三氟甲苯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一系列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在体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试验法检测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生长抑制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制备出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并通过1H-NMR、13C-NMR和HR-MS确认结构。MTT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NB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细胞增加,而S期减少。结论初步的药理实验结果显示将依曲替酸通过酯键和酰胺键与三氟甲苯衍生物连接起来能增强其对NB4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类似物和衍生物/药理学 白血病 肿瘤/药物疗法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底膜自身抗体靶抗原的定位研究
10
作者 王再兴 张学军 +1 位作者 杨森 刘江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BMZ Ab)的靶抗原及其定位情况。方法 用免疫印迹 (IB)、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 (IIF)、间接免疫电镜 (I IEM)等方法检测 6例EBA血清中IgG型及IgA型BMZ Ab识别的真表皮抗原以... 目的 探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BMZ Ab)的靶抗原及其定位情况。方法 用免疫印迹 (IB)、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 (IIF)、间接免疫电镜 (I IEM)等方法检测 6例EBA血清中IgG型及IgA型BMZ Ab识别的真表皮抗原以及抗原定位情况。结果  6例EBA血清中IgG型BMZ Ab均结合真皮提取物中 2 90ku蛋白 ,3例同时伴有结合 2 90ku蛋白的IgA型BMZ Ab。盐裂皮肤IIF显示BMZ真皮侧IgG线状沉积 ,IIEM示金颗粒沉积于BMZ致密下层 ,即真皮锚原纤维的Ⅶ型胶原处。结论 位于BMZ致密下层的Ⅶ型胶原是EBA中BMZ Ab的特异性靶抗原 ,Ⅶ型胶原上的抗原表位可被EBA血清中IgG及IgA型BMZ Ab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基底膜自身抗体 靶抗原 检测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基因点突变
11
作者 汪渊 朱光能 +4 位作者 左莉 储兵 卜丽佳 周青 桂淑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21-323,共3页
关键词 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基因点突变 P53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5对SD大鼠晶状体上皮凋亡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梦 王多梅 +2 位作者 汪枫 周青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7-672,共6页
目的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R)-155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HLEpiC)和SD大鼠晶状体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晶状体取自正常SD大鼠,晶状体直接进行体外分组培养,晶状体培养组与细胞培养分组相同,培养时间为72 h。低糖(LG)培养基... 目的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R)-155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HLEpiC)和SD大鼠晶状体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晶状体取自正常SD大鼠,晶状体直接进行体外分组培养,晶状体培养组与细胞培养分组相同,培养时间为72 h。低糖(LG)培养基处理HLEpiC至密度为30%~40%,设置不同的培养组来进行加药处理,培养组包括:5.5 mmol/L低糖(LG)培养基组,25 mmol/L甘露醇,25 mmol/L高糖(HG)培养基组,模拟生物体内源的miR-155用药组(mimic),药物对照组(CTm)。用药组分别加入30 nmol/L的miR-155培养48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蛋白和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以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量。结果在模拟生物体内源的miRNAs(mimic)的浓度为30 nmol/L时,可以改变高糖引起的晶状体浑浊。30 nmol/L的mimic对HLEpiC的增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高糖对照组相比,加药组凋亡相关的表达量有明显的变化,促凋亡蛋白Bax以及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下调,而抑凋亡蛋白Bcl-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前体蛋白(procaspase-9)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 miR-155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来抑制由高糖引起的HLEpiC和SD大鼠晶状体细胞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 MIR-155 细胞凋亡 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及其单克隆抗体用于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查任远 沈继龙 汪学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及其相应单克隆抗体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纯化的rSj14-3-3抗原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间接ELISA方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以纯化的抗rSj1... 目的探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及其相应单克隆抗体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纯化的rSj14-3-3抗原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间接ELISA方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以纯化的抗rSj14-3-3单克隆抗体包板,以兔抗rSj14-3-3多抗和酶标羊抗兔多抗为检测系统的酶标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循环抗原。结果用rSj14-3-3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33%,用抗rSj14-3-3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56%,两者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78%;经治疗后2、4、6、12个月,抗体转阴率分别为387%、548%、75%、90%,血清循环抗原转阴率分别为177%、419%、55%、85%,两者联合检测的总转阴率分别为452%、63%、85%、90%;对正常人血清的检测未见假阳性反应,与华支睾吸虫病和钩虫病患者血清出现轻微的交叉反应;用SEA检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78%和956%,与正常人及华支睾吸虫病和钩虫病患者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治疗后2、4、6、12个月阴转率分别为32%、65%、125%、15%。结论rSj14-3-3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利用抗rSj14-3-3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免疫诊断 重组sj14-3-3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哮喘动物模型支气管平滑肌MLCK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桂淑玉 王勇生 +4 位作者 李永怀 周青 胡向阳 吴强 汪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72-875,共4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XM)对哮喘动物模型支气管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表达的影响,探讨MLCK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组。以卵蛋白(OVA)诱发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地塞米松...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XM)对哮喘动物模型支气管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表达的影响,探讨MLCK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组。以卵蛋白(OVA)诱发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地塞米松组大鼠于每次激发前1h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mg·kg-1。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三组大鼠支气管平滑肌中MLCK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显示DXM组大鼠支气管平滑肌MLCK的表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免疫印迹法检测也表明哮喘模型组大鼠smMLCK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结论MLCK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地塞米松通过下调哮喘大鼠支气管平滑肌MLCK表达,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支气管哮喘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突变与相关人类疾病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刚 杜卫东 曹慧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99-1308,共10页
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其致病范围从单器官组织损害到多系统受累。文章目的在于探讨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文章重点论述:(1)线粒体遗传学特征;(2)mtDNA突变与人类遗... 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其致病范围从单器官组织损害到多系统受累。文章目的在于探讨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文章重点论述:(1)线粒体遗传学特征;(2)mtDNA突变与人类遗传性疾病;(3)体细胞mtDNA突变在衰老和肿瘤中的作用;(4)mtDNA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DNA 突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传利 桂淑玉 +6 位作者 卜丽佳 张孝林 吴强 李永怀 朱华庆 周青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索其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32例淋巴结转移癌,28例无淋巴结转移癌)和13例正常肠黏膜中的OPN表达。结果骨桥蛋白在80.0%(48/60)结直...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索其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32例淋巴结转移癌,28例无淋巴结转移癌)和13例正常肠黏膜中的OPN表达。结果骨桥蛋白在80.0%(48/60)结直肠癌中、84.3%(27/32)淋巴结转移癌中和75.0%(21/28)无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正常黏膜不表达;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同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mRNA在81.7%(49/60)结直肠癌、90.6%(29/32)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正常黏膜不表达;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同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及其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正常黏膜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骨桥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转移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可能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肿瘤转移自由词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的免疫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敏 沈继龙 +4 位作者 罗庆礼 王志成 郑美娟 罗飞 李丛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rSj14-3-3)间接ELISA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价值。方法表达并利用纯化的rSj14-3-3建立间接ELISA法,比较其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阳性率及...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rSj14-3-3)间接ELISA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价值。方法表达并利用纯化的rSj14-3-3建立间接ELISA法,比较其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阳性率及其它寄生虫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结果rSj14-3-3-ELISA、SEA-ELISA和IHA3种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0·8%、94·2%和90·0%,特异性分别为87·0%,84·8%和84·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Sj14-3-3抗原间接ELISA法具有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日本/诊断 14-3-3蛋白质类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血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江志奎 朱华庆 +1 位作者 周青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分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大耳白兔血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检测模型各阶段血液中各种脂质、AST、ALT、LDH、CK、Bun、Cre等生化指标。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动脉... 目的 分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大耳白兔血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检测模型各阶段血液中各种脂质、AST、ALT、LDH、CK、Bun、Cre等生化指标。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 ;大白兔在喂食高胆固醇饲料 4周或 12周时 ,血液中总胆固醇 (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h)浓度升高 (P <0 0 5 ) ;AST、ALT的活性和Bun、Cre的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LDH和CK的活性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逐渐升高 ,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ASa组和ASb组的LDH活性分别比对照组升高 2 2倍和 3 5倍 ,CK的活性则分别增加 2 4倍和 7 5倍。VitE组与ASb组比较 ,LDH和CK的活性都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提示血清LDH和CK的活性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模型 血液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t E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动脉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江志奎 朱华庆 +4 位作者 胡勇 王健 周青 桂淑玉 汪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2-656,共5页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兔动脉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的变化以及VitE对MLCK表达的影响。方法 复制AS兔模型 ;颈动脉取血后检测血清标本中各种血脂成分的变化 ,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动脉MLCK的表达...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兔动脉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的变化以及VitE对MLCK表达的影响。方法 复制AS兔模型 ;颈动脉取血后检测血清标本中各种血脂成分的变化 ,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动脉MLCK的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AS兔模型 ,模型血清中各种脂质发生显著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 ernblot实验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在喂食胆固醇膳食 4wk和 12wk后动脉MLCK的表达增强 ,在喂食胆固醇膳食12wk同时添加VitE时 ,MLCK表达降低。结论 AS模型兔动脉MLCK的表达增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相关。VitE可能是降低动脉MLCK表达的因素 ,同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VITE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免疫组化试验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弓形虫14-3-3抗原用于弓形虫血清抗体的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蔡娟 都建 +1 位作者 汪学龙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组弓形虫信号转导蛋白14- 3- 3(Toxo14- 3- 3)在弓形虫病免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弓形虫Beverly株猫肠上皮细胞增殖阶段的14- 3 -3编码基因,设计合成引物,自RH株速殖子基因组克隆Toxo14- 3 -3的ORF,克隆pET 28a质粒,... 目的 探讨重组弓形虫信号转导蛋白14- 3- 3(Toxo14- 3- 3)在弓形虫病免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弓形虫Beverly株猫肠上皮细胞增殖阶段的14- 3 -3编码基因,设计合成引物,自RH株速殖子基因组克隆Toxo14- 3 -3的ORF,克隆pET 28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获得表达产物并纯化融合蛋白,以此抗原包被反应板进行ELISA检测,并与粗制抗原及市售试剂进行比较。结果 对400份血清标本的平行检测,Toxo14 -3 -3抗原、粗制抗原和市售试剂盒的阳性率分别为2 5%、3 0%和3 .25%,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 .05);三者之间的符合率为99 0%、98.8%和99 .0%,差异无显著性(P>0. 05 )。结论 重组Toxo14 -3- 3抗原检测弓形虫血清抗体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病/诊断 抗体 原虫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