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治理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综述
1
作者 陈晓华 王慧蓉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15,共9页
现代化治理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已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研究命题。通过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辨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空间治理的概念内涵,明晰两者关联逻辑,总结空间治理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主要路径、影响因素、空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研究进... 现代化治理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已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研究命题。通过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辨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空间治理的概念内涵,明晰两者关联逻辑,总结空间治理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主要路径、影响因素、空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为乡村治理及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 乡村治理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安徽省蒙城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姚晓洁 洪翔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23-30,共8页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居环境愈加受到各行为主体重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提供村民舒适便捷服务的载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研究选取安徽省蒙城县4个乡(镇)12个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对象,基于实地调研...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居环境愈加受到各行为主体重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提供村民舒适便捷服务的载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研究选取安徽省蒙城县4个乡(镇)12个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对象,基于实地调研对设施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结果梳理设施现状特征和问题: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设施缺乏组织管理、设施规模布局不合理、居民公众参与不足。提出相关提升策略:保障设施供需平衡、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完善设施及交通布局、发挥公众参与作用。通过蒙城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研究,以期为皖北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公共服务设施 满意度 需求度 蒙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文化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空间发展指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康康 江本川 +2 位作者 昂琳 储金龙 汪勇政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76-80,共5页
辨析城市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城镇空间发展指引,对于城市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水文化型城市黄山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历史文化保护4个层面的生态... 辨析城市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城镇空间发展指引,对于城市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水文化型城市黄山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历史文化保护4个层面的生态用地,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基于多因子综合评价,将生态用地划分为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3个级别。以底线型生态用地为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获得黄山市高、中、低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除去"源"与低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城市可建设用地为355 km^2,满足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模需求。最后,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提出黄山市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黄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数据的居民出行时空间特征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储金龙 孙梦喆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60-65,共6页
随着网络数据逐渐走向开源化,各大网站中基于位置服务(LBS)数据开始被运用到各类城市研究之中。基于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性开展空间使用强度的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 随着网络数据逐渐走向开源化,各大网站中基于位置服务(LBS)数据开始被运用到各类城市研究之中。基于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性开展空间使用强度的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居民的活动时间、空间聚集位置等特征在连续一周中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作息仍然支配着网络签到活动,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居民活动在工作日、休息日与节假日都存在一定相似性与差异性;空间维度上工作日的主要活动热点集中于城市中心,而非工作日的次热点有向城市周边偏移的倾向。最后结合居民出行习惯对数据进行筛选与重组,尝试描绘合肥市中心城区内人群进行公共活动的聚集情况,为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基于位置服务 时空间行为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的差异与机制研究--以安庆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侯伟 王晴 黄怡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2,共7页
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挑战并且影响居民的迁居选择,,围绕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对不同群体迁居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选取5个典型环境风险源,获取其周边303份迁居情况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挑战并且影响居民的迁居选择,,围绕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对不同群体迁居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选取5个典型环境风险源,获取其周边303份迁居情况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农村户籍、低收入、租赁住房群体以及工作在风险源周边的居民,更易迁入或在风险源周边地区内迁居,这一过程呈现环境非正义现象微观个人理性选择、宏观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中观地方政府政策,共同促进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差异需制定科学的环境健康政策降低与消除风险,保障各类群体尤其弱势群体免受环境风险损害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险 迁居 行为差异 机制 安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诸子诚 姚晓洁 李久林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80-86,共7页
小城镇建设发展日渐升温,迫切需要一种系统、合理以及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方法。文章基于GIS平台,分析影响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因子,构建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基准模型。依据生态原则、美学原则、文化原则修正基准模型... 小城镇建设发展日渐升温,迫切需要一种系统、合理以及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方法。文章基于GIS平台,分析影响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因子,构建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基准模型。依据生态原则、美学原则、文化原则修正基准模型,根据建筑密度分区、建筑高度分区、城镇功能分区去构建修正模型。并且以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土地用地性质和区域建设意向为基准,构建土地开发强度的扩展模型。研究发现,修正模型比较基准模型降低了鲁坦河两侧的开发强度,同时提高了老城区部分地区的开发区强度,对部分地区进行了整体性控制,避免了零碎化。修正模型的构建更有利于源潭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南北大道两侧景观的塑造,同时更符合源潭镇现实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分区模型构建,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健康发展以及城乡规划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土地开发强度 安徽省 源潭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勇政 梁哲 余浩然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53-60,共8页
探究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对构建区域生态稳定、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期间生境质... 探究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对构建区域生态稳定、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期间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变化原因,结果如下:(1)合肥都市圈生境质量出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生境质量较好的用地构成为林地、草地、水域;较差区域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最为明显,耕地次之;20年间生境质量呈现“慢—快—慢”的下降趋势,2010-2020年期间恶化速度趋缓;(2)在空间布局特征上,山区生境质量高于丘陵、平原地区;(3)从景观格局指数与城镇化两个角度选取影响因子,发现近20年来城镇化指标对合肥都市圈生境质量的均为负向效应,景观格局指数对其呈现正相关。合肥都市圈整体生境质量的变化剧烈程度与其周边城镇化速率有关,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平原地区变化程度相较于山区更加剧烈,呈现一定的梯度效应。本研究可为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类似区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快速城镇化地区 OLS模型 SE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E-D协同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以滁州市为例
8
作者 陈晓华 徐敏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53-60,共8页
以滁州市区域发展为研究视角,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四个维度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协同性分析模型、障碍度模型揭示区域高质量发展现状特征与问题。结果表明:滁州市区域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人口素... 以滁州市区域发展为研究视角,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四个维度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协同性分析模型、障碍度模型揭示区域高质量发展现状特征与问题。结果表明:滁州市区域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人口素质、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稳定等方面发展滞后;滁州市P-R-E-D四个子系统协同性良好,系统要素协同性较弱,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GDP增速波动要素等为高质量发展主要障碍因子。对于评价结果,提出优化人才结构、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绿色生态环境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质量发展 PRED模型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9
作者 汪勇政 余浩然 +1 位作者 唐婷 蒋娜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7,67,共8页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县域尺度上,皖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低于皖南地区,存在市区周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情况。(2)在空间特征上,安徽省形成"皖北密集区"和"皖南稀疏区",其中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以阜阳市和亳州市为代表的安徽西北部地区。(3)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高程、农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城市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监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用地变化 驱动因素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传统村镇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以国家建制镇示范点源潭镇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晓华 王方 储金龙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84-90,共7页
传统村镇居民点空间优化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规划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国家建制镇示范点源潭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村镇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源潭镇村镇居民点划分为4种分区优化模式,即... 传统村镇居民点空间优化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规划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国家建制镇示范点源潭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村镇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源潭镇村镇居民点划分为4种分区优化模式,即镇村空间一体式、中心村改造提升式、迁村并点整理式、生态保护搬迁式,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村镇居民点 用地适宜性评价 空间优化 源潭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解构的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呈坎村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储金龙 朱可嘉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75-82,共8页
传统村落作为现代文化发展的根源,近年来关注度逐渐加深、价值不断突显,相应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但总体来看传统村落保护仍然较为缺乏整体性保护视野。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从空间解析角度将传统... 传统村落作为现代文化发展的根源,近年来关注度逐渐加深、价值不断突显,相应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但总体来看传统村落保护仍然较为缺乏整体性保护视野。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从空间解析角度将传统村落解构为自然生态空间、人工物质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并对其下一级别的具体保护内容进行说明,从而构建整体性保护体系,并以安徽省黄山市呈坎村为例对所构建的保护体系进行应用,为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整体性保护 空间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太湖县为例
12
作者 王爱 司新峰 李紫敬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构建路径中,忽略了具有重要生态禀赋的关键节点的精确识别,并在生态流通参数设定上存在模糊性,不利于精准刻画县域生态价...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构建路径中,忽略了具有重要生态禀赋的关键节点的精确识别,并在生态流通参数设定上存在模糊性,不利于精准刻画县域生态价值特征。以太湖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MSPA-MCR-circuit空间计量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判别关键生态节点,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可视化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内26处生态源地呈西北-东南两地集中分布,构建75条生态廊道和53个生态节点。结合生态要素和太湖县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三心、两区、三轴、两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以自然保护为主、减少人类干扰,以及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的2种优化路径。综合空间计量模型结合了多种模型的优点,全面考虑生物多样性流动,精准识别关键生态节点,对于提升相似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韧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太湖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触媒效应的村庄更新发展策略——以合肥市山口凌村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竟成 陈晓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219-225,共7页
以合肥市山口凌村为例,引入“触媒理论”,基于触媒元素选取、触媒效应激活、触媒效应引导的思路,探讨村庄更新发展路径与方法。结果表明:建筑空间、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等是山口凌村村庄更新发展的物质触媒,村庄历史文化是村庄更新发展... 以合肥市山口凌村为例,引入“触媒理论”,基于触媒元素选取、触媒效应激活、触媒效应引导的思路,探讨村庄更新发展路径与方法。结果表明:建筑空间、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等是山口凌村村庄更新发展的物质触媒,村庄历史文化是村庄更新发展的非物质触媒,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各类村庄规划是村庄更新发展的外部触媒;基于山口凌村物质与非物质媒的特点,从建筑空间改造、公共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整治及民俗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激活村庄更新发展的内部触媒效应;在政策与规划等外部触媒的引导下内部触媒的活力得到再次激发,加强触媒效应过程引导是村庄内外部触媒效应得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媒理论 乡村振兴 村庄更新 山口凌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储金龙 刘瀚 李久林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26-34,共9页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和地域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县"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古徽州范围内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化...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和地域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县"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古徽州范围内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传统村落增长缓慢,宋朝新增传统村落数量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传统村落格局基本定型,数量增加减少,区域整体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发展特点。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低海拔,沿水,各县不均衡"的特征。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类型上主要有传统农耕类、交通枢纽类、特色产业类和商业贸易类四种类型。181个传统村落中,有30个发生过转型。部分传统农耕型从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开始分别向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型转形。总体来看,古徽州传统村落体现出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个别县向其他县辐射,沿水发展的时空开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演化 空间分布 古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产价值评价的传统村落分类及活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晓华 方睿荣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其遗产价值分类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田野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进行评价,进而构建三维矩阵模型划分传统村落类型,提出分类活化利用策略。结果表...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其遗产价值分类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田野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进行评价,进而构建三维矩阵模型划分传统村落类型,提出分类活化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歙县各传统村落遗产价值总体差异较大,各价值维度水平不一致;(2)传统村落遗产价值类型可划分为遗产衰败型、传承困境型、遗产活力型、活态传承型4种类型;(3)针对传统村落遗产价值类型多样化应采取精明收缩、保护发展、开发管控及区域协同等多样化的活化策略。本文研究可为传统村落分级分类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区域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发展提供施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遗产价值 精明收缩 区域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古道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可莉 顾康康 +2 位作者 储金龙 陈晓华 李久林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81-88,共8页
徽州古道作为徽州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对徽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梳理、古籍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采用β指数、γ指数、可达性指数等分析技术,对徽州古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徽... 徽州古道作为徽州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对徽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梳理、古籍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采用β指数、γ指数、可达性指数等分析技术,对徽州古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徽州古道形成时间较长、类型多样、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泛;其空间上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地带,但密度分布不均匀;古道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度较好、可达性呈现分层特征;徽州古道对沿线聚落的分布、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徽州古道的空间网络特征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古代社会发展脉络,而且对徽州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特征 徽州古道 沿线聚落 可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历史文化名村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市1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晓华 黎想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5-43,共9页
历史文化名村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乡村聚落,在目前传统村落研究趋向数字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下,本文选取黄山市1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构建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态数据库,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历史文化名村社会经济文化属... 历史文化名村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乡村聚落,在目前传统村落研究趋向数字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下,本文选取黄山市1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构建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态数据库,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历史文化名村社会经济文化属性数据库,综合分析14个历史文化名村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影响黄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空间形态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因素综合作用于村落形态。本文通过运用GIS对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使规划者通过掌握历史村落形态变化规律来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对这类型的古村落保护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空间分析 历史文化名村 空间形态 黄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山区乡村风貌传承规划策略研究——以金寨县为例
18
作者 桂明鑫 陈晓华 李久林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84-92,共9页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拉开序幕,全国试点县市已经全面展开了乡村规划建设。在乡村规划编制中,受到规划者范式思维的影响,乡村特质风貌受到了破坏,研究乡村风貌延续策略迫在眉睫。本文从乡村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风貌要素入手,基...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拉开序幕,全国试点县市已经全面展开了乡村规划建设。在乡村规划编制中,受到规划者范式思维的影响,乡村特质风貌受到了破坏,研究乡村风貌延续策略迫在眉睫。本文从乡村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风貌要素入手,基于时代发展需求,探讨乡村风貌延续实施策略,以期对当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山区 乡村风貌 传承策略 金寨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图谱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峻溪 李久林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94-102,共9页
在社会中各种资源被加速消耗的背景下,各项保护规划的研究成为热点,以1990—2017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生成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等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合所... 在社会中各种资源被加速消耗的背景下,各项保护规划的研究成为热点,以1990—2017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生成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等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合所检索的文献,分析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在保护方法、内容、层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结论显示学者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多个层面展开了大量研究,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提供指导,规划管理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直观的呈现保护情况,但在规划实施方面研究不多。研究发现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需要动态监测与量化评估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村民的参与程度也是规划编制需要改善的一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规划 传统村落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田中村景观特质分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晓洁 吴成才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7-14,共8页
通过田中村景观特质分析,从而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是皖北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以皖北地区田中村作为研究对象,选择5个乡村居民点作为实证,采用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法对5个乡村进行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可居度评价分... 通过田中村景观特质分析,从而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是皖北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以皖北地区田中村作为研究对象,选择5个乡村居民点作为实证,采用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法对5个乡村进行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可居度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皖北地区田中村整体景观品质处于较低水平,田中村美景度与可达度评价整体得分低;进而提出植物覆盖度、植被的群落特征、水体的质量、用材的自然化、乡村环境整洁度、交通方式与路况条件七个方面的提升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田中村的乡村景观品质,同时为皖北地区田中村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特质 景观综合评价法 田中村 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