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6,共6页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扩大。(2)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阶段性演化,分别呈现出"条带状"、"串珠状"以及"⊥"字型和"U"字型交织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性来看,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性较弱,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空间关联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除了与自身发展条件、历史基础以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有关外,还受到区域发展政策的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格局 时空演变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35,共8页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中东部片区高于西北片区,且差异性较明显;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因素主要由人口与经济方面所形成,而质量评价的驱动因子中主要以生态与经济要素驱动贡献值最高,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的过程中,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生态因素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为安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 时空特征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强度及其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1 位作者 陈晓华 徐建刚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28,共7页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原理,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县域经济区际区内均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县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地位、交通通达性高度相关。从整体网络密度看,安徽省县域经济联系网络凝聚密度呈现自北向南梯度减弱的...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原理,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县域经济区际区内均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县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地位、交通通达性高度相关。从整体网络密度看,安徽省县域经济联系网络凝聚密度呈现自北向南梯度减弱的特征。空间联系和产业联系共同组成了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因此,安徽应立足水陆交通的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融入新的全球化分工,实现县域经济由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转型,提升自身附加值。通过多渠道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方式、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成为加强安徽省县域经济联系的必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引力模型 UCINET 经济联系 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顾康康 刘雪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5-392,共8页
农村发展已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市辖区、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 农村发展已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市辖区、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个子系统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性显著,呈现东部片区高于西部片区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南片区(巢湖市)的高值集聚和西北片区(淮南和六安境内)的低值集聚态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水资源要素、农村人口吸引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分异 安徽省江淮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安徽省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顾康康 杨倩倩 +2 位作者 程帆 储金龙 陈晓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77-583,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的空间异质性可以造成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安徽省各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揭示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分各区县的管控类型,提出各类型的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的空间异质性可以造成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安徽省各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揭示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分各区县的管控类型,提出各类型的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南高北低的状态;(2)安徽省各区县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差异明显,沿江、皖中和皖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高,而皖西和皖南区域需求较低;(3)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区域性差异明显;(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分析,安徽省各区县可划分为生态协调型、生态控制型、生态重建型和生态保育型4种管控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生态用地配置和区域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空间分异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的差异与机制研究--以安庆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侯伟 王晴 黄怡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2,共7页
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挑战并且影响居民的迁居选择,,围绕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对不同群体迁居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选取5个典型环境风险源,获取其周边303份迁居情况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挑战并且影响居民的迁居选择,,围绕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对不同群体迁居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选取5个典型环境风险源,获取其周边303份迁居情况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农村户籍、低收入、租赁住房群体以及工作在风险源周边的居民,更易迁入或在风险源周边地区内迁居,这一过程呈现环境非正义现象微观个人理性选择、宏观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中观地方政府政策,共同促进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差异需制定科学的环境健康政策降低与消除风险,保障各类群体尤其弱势群体免受环境风险损害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险 迁居 行为差异 机制 安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安徽省碳储量时空变化预测 被引量:17
7
作者 汪勇政 徐雅利 余浩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0年以来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为未来该区土地管理决策和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有效指导。[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2040年不同情景下土...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0年以来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为未来该区土地管理决策和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有效指导。[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204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并运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不同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变化。[结果]①2000—2020年安徽省约有8.03%土地发生了转移,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化是该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②2000—2020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了1.01×10^(8)t。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碳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山区。③2020—204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下降趋势明显,耕地保护情景下降速度有所减缓,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明显增加,增量为3.07×10^(7)t。[结论]实施生态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未来在进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时应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优先级评价——以安徽省淮南市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岸 顾康康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126,131,共6页
选取煤矿型城市淮南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12月淮南市Landsat-TM影像、淮南市采煤塌陷地分布矢量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撑下,从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两个方面评价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 选取煤矿型城市淮南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12月淮南市Landsat-TM影像、淮南市采煤塌陷地分布矢量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撑下,从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两个方面评价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优先级,利用GIS中的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恢复优先级分为非常低、低、中等、较高和高5个级别。结果表明:淮南市区生态恢复优先级高和较高的塌陷区面积所占比例为27.34%,主要分布于潘集区采煤塌陷区的中南部、八公山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的西北部以及大通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建议将这些区域予以优先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 生态敏感性 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 GIS 生态恢复优先级 淮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开发对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陈晓华 鲍香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00-107,共8页
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必须统筹考虑旅游开发对其产生的影响。基于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空间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旅游开发对传统村... 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必须统筹考虑旅游开发对其产生的影响。基于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空间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居民人口收入、建筑风貌、公共空间以及村落的产业用地和人居环境都分别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基于上述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化提出引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传统村落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顾康康 储金龙 汪勇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84-989,共6页
探讨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综合品质分异特征,对于协调城镇化与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山市82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城市、城郊、乡村3类城镇化地区,探讨沿城乡梯度古村落综合品质空间... 探讨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综合品质分异特征,对于协调城镇化与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山市82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城市、城郊、乡村3类城镇化地区,探讨沿城乡梯度古村落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最高(3.69),城市古村落综合品质次之(3.66),乡村古村落综合品质最低(3.19),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显著高于乡村。其中,城市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明显高于城郊、乡村,城市、城郊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明显高于乡村;城郊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较明显高于城市、乡村;生态支撑品质城乡差异不显著。针对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特征给出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综合品质提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指标体系 综合品质 城镇化 黄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28
11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8-925,共8页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研究为认识城市更新对低收入阶层所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改造该类住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南京郊区8个拆迁安置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具有6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其中满意度...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研究为认识城市更新对低收入阶层所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改造该类住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南京郊区8个拆迁安置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具有6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其中满意度评价得分由低到高分别为:就业环境维度、设施配置维度、地理空间维度、自然环境维度、住房条件维度和人文社会维度,社区满意度评价整体偏低,以就业环境、设施配置及地理空间维度尤为突出,表明被迫动迁后低收入居民在就业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享用等方面的情况最不理想。不同组间的居民社区满意度差异显著,时间、空间、文化程度以及工作稳定性状况是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动迁居民 社区满意度 评价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VI-met的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对PM2.5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顾康康 钱兆 +2 位作者 方云皓 孙圳 温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340-4350,共11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尤其细颗粒物(PM2.5)已成为制约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在众多的PM2.5来源中道路交通是在其中的重要来源之一,而道路绿地植物群落能够消减来自道路的PM2.5。运用场地观测和ENVI-met模拟相结合...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尤其细颗粒物(PM2.5)已成为制约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在众多的PM2.5来源中道路交通是在其中的重要来源之一,而道路绿地植物群落能够消减来自道路的PM2.5。运用场地观测和ENVI-met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对PM2.5的影响,分析仅有乔木(i)、乔木+树篱(ii)、乔木+树篱+灌木(iii)3种模式下的植物群落配置对PM2.5的影响,揭示绿地植物群落的长度、宽度、高度和LAI对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1)场地观测中的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3种配置模式对PM2.5的消减率分别是iii(14.2%)>ii(12.9%)>i(9.2%)。(2)绿地中植物的种类、绿地宽度、绿地植物的叶面指数等要素对消减作用起正面作用,高度和长度起负面作用。(3)绿地的长度的一定量的减少可以在绿地后方形成一个宽度约为绿地长度80%的、随着与绿地的距离的增加而宽度递减的较绿地长度更长环境PM2.5浓度更低的低谷区,但其他没有绿地的空间的PM2.5浓度会加重。(4)绿地高度的增加会迫使PM2.5向更高的空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道路绿地 植物群落 ENVI-met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格局研究--基于城市流的视角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44,共10页
文章以交通流、经济流、信息流三类城市流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优势流分析法、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城市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呈南京、合肥双核引领的空间极化态... 文章以交通流、经济流、信息流三类城市流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优势流分析法、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城市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呈南京、合肥双核引领的空间极化态势,形成了两主三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城市联系主从关系明显,均以宁、合为首位联系城市,且南京影响力大于合肥;城市联系网络复杂性突出,表现为两极带动多中心化、网络联系东强西弱不均衡化等特征;城市辐射范围受行政区与城市实力的双重影响,城市辐射空间邻近效应及空间叠加效应显著,双圈交汇区发展潜力巨大。应从制定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建立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及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等层面,促进宁—合双都市圈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 空间格局 区域协同发展 南京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主城区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顾康康 祝玲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7-1112,共6页
城市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合肥市主城区10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PM_(2.5)浓度、土地开发强度、道路交通等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探讨合肥市主城区PM_(2.5)时空... 城市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合肥市主城区10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PM_(2.5)浓度、土地开发强度、道路交通等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探讨合肥市主城区PM_(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开发强度、道路交通的关系,可为地方政府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合肥市主城区PM_(2.5)浓度季节差异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秋、冬季PM_(2.5)浓度波动较大,而春、夏季PM_(2.5)浓度比较稳定;(2)污染天数呈现春冬多、夏秋少的规律,1月、2月、3月、11月和12月的污染天数比例均超过50%,重度以上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冬季节,严重污染天气暂未出现;(3)1月PM_(2.5)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双峰多谷"的规律,庐阳区和滨湖新区是PM_(2.5)浓度高峰区,属于轻度污染;7月PM_(2.5)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双峰双谷"的规律,庐阳区和包河区是PM_(2.5)浓度高峰区,属于良好;(4)合肥市主城区PM_(2.5)浓度与绿地率、主干路长度和容积率有较强关联性;绿地率与PM_(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容积率与PM_(2.5)浓度有一定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性质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PM_(2.5)浓度;交通流量大的主干路与PM_(2.5)浓度存在正向关系。中心城区通过增加公共绿地空间、合理控制容积率,加强公共交通和电动汽车的使用,可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分布 土地开发强度 道路交通 合肥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夏永久 邓世玉 王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9-777,共9页
基于生活圈理论,构建了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标准,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行政区及街道等不同空间层面对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配置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合肥市城市养老供给以社区养老服务... 基于生活圈理论,构建了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标准,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行政区及街道等不同空间层面对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配置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合肥市城市养老供给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主要类型,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数量和体量在4个行政区间存有较大差异;2)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配置合理性均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呈圈层式递减,城市新区是养老服务供给的薄弱地段;3)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在街道层面差异更显著,覆盖率相似街道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圈理论 养老服务设施 空间配置 合理性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合肥市区空气污染分区调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顾康康 朱鹏祥 +1 位作者 宁杨 汪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12-1320,共9页
空气污染是城市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城市人类健康,而交通尾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绿色出行是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问题的一种交通理念。基于绿... 空气污染是城市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城市人类健康,而交通尾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绿色出行是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问题的一种交通理念。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城市空气污染分区调控研究,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以合肥市区为例,构建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城市空气污染评估框架,提出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的3类绿色出行评价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潜力。结果表明:合肥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呈现东西、南北2条带状分布,步行及自行车出行集中于路网密度较高的城市二环内,'一核两轴'地区的绿色出行条件较好,改善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潜力较强;城市空气污染空间呈现城市一环、滨湖新区核心区2个凹地;探讨绿色出行与城市空气污染的空间关系,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空间权衡关系;最后,基于绿色出行与城市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关系,将合肥市区分为绿色出行区、优化建设区、潜力提升区、出行限制区4类区域,并对不同区域提出城市空气污染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出行 空气污染 大分区调控 GIS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VI-met的城市居住区空间形态与PM2.5浓度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祝玲玲 顾康康 方云皓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13-1621,共9页
探讨城市居住区空间形态与PM2.5浓度关联性,对改善城市居住区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将居住区空间形态指标归纳为住宅群体组合形式、风向角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要素,采用ENVI-met软件模拟不同居住区空间形态指标下的PM2.5浓度,探讨城... 探讨城市居住区空间形态与PM2.5浓度关联性,对改善城市居住区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将居住区空间形态指标归纳为住宅群体组合形式、风向角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要素,采用ENVI-met软件模拟不同居住区空间形态指标下的PM2.5浓度,探讨城市居住区空间形态与PM2.5浓度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的居住区PM2.5浓度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周边式和混合式较其他形式居住区内部PM2.5难以扩散,行列式与点群式的居住区内部没有出现PM2.5聚集的现象,但是点群式居住区外西南角较行列式PM2.5积聚的面积大,其平均浓度分别为:171.78、170.021、169.255、172.365μg?m^?3,综合分析,合肥市居住区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的最佳方式为行列式,其次为点群式,混合式和周边式不利于居住区PM2.5扩散;不同风向角度的居住区PM2.5浓度分布呈现较为复杂的变化状况,当风向角度为15°-30°时,PM2.5浓度随着风向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十分显著,平均浓度从136.796μg?m^?3增至140.796μg?m^?3,但是增至45度时,PM2.5浓度有所减小,平均浓度为135.605μg?m^?3,当风向角度为60°-90°时,PM2.5浓度随着风向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较小,其平均浓度依次为132.025、133.87、141.334μg?m^?3,综合分析,风向角度最优方案为60°,而45°、75°为可选方案,15°、30°、90°为不可选方案;PM2.5浓度较低的为容积率0.8、其次为1.2,容积率为1.6和2的居住区PM2.5浓度较高,容积率由小到大其平均浓度分别为131.678、139.402、159.906、154.638μg?m^?3,可以基本认为居住区整体空间内的PM2.5浓度随着居住区容积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增加绿地率可缓解PM2.5污染,当绿地率大小超过35%,PM2.5浓度随着绿地率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逐渐减缓,综合分析,绿地率应该在35%以上,才能有效降低居住区的PM2.5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met 居住区 空间形态 PM2.5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住区开发强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顾康康 祝玲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84-2092,共9页
探讨城市居住区开发强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对优化居住区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合肥市6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6月测定其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分别探讨居住区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 探讨城市居住区开发强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对优化居住区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合肥市6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6月测定其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分别探讨居住区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居住区的温度日变化较明显,呈现白天高、早低、晚中的单峰双谷型特征,温度峰谷值出现时间不同,但谷值都出现在上午,峰值都出现在中、下午,在其他开发强度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容积率低、绿地率高、建筑密度低的居住区温度明显低于容积率高、绿地率低、建筑密度高的居住区;(2)居住区的湿度日变化明显,湿度呈现白天低、早高、晚中的单谷双峰型特征,在其他开发强度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容积率小、绿地率大、建筑密度小的居住区湿度大;(3)居住区的风速日变化明显,总体而言,风速呈现白天大、早晚小的特征,但是风速变化复杂,在其他开发强度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容积率大、建筑密度低的居住区风速大;(4)与两楼之间硬质地面相比,处于居住区中心景观绿带地区温度较低、湿度较高、风速较大;湿度不仅与绿地率有关,还受不同植被类型的较大影响;(5)在城市空间变化上,居住区温度与距离市中心(市府广场)的距离相关性不明显,湿度与风速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市中心向周围增大的趋势;(6)城市开发强度指标中容积率对温度和风速影响最大,容积率越大,温度越高,风速越大;(7)绿地率对湿度影响最大,绿化植被能有效提高空气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微气候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9
19
作者 汪勇政 梁哲 +2 位作者 余浩然 张强 范昕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5,共11页
探究流域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规律及未来多情景模拟对于诊断区域土地开发问题以及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网格法、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统... 探究流域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规律及未来多情景模拟对于诊断区域土地开发问题以及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网格法、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及其规律,并结合多元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探讨未来多情景下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演变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低风险地区面积持续增加;(2)其空间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地形较平坦的盆地地区主要为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等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愈大集聚性越强;(3)2035年两情景景观生态风险进一步降低,基于生态保护可持续情景下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均值降低以及低风险面积增大与林地、草地、水域的面积增大和连通密切相关,自然发展情境下的变化与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整合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汾河流域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建设用地开发策略 被引量:27
20
作者 储金龙 王佩 +1 位作者 顾康康 汪勇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04-7813,共10页
辨析城市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建设用地开发策略,对于城市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庆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3类生态用地,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基于多... 辨析城市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建设用地开发策略,对于城市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庆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3类生态用地,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基于多因子综合评价,将生态用地划分为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3个级别。将极重要生态用地与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所规定的禁建区作为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获得安庆市高、中、低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基于可建设用地生态影响及开发潜力评价,将建设用地分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控制发展区以及禁止发展区,并提出建设用地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型 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用地开发策略 安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