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积极通学的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1
作者 宣蔚 张孟 梁晓璐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鼓励积极通学有利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的增长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减少社会对机动车的依赖,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合肥市儿童通学行为数据,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探讨学区范围和家校路径的建成环境变量对儿童积极通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六... 鼓励积极通学有利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的增长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减少社会对机动车的依赖,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合肥市儿童通学行为数据,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探讨学区范围和家校路径的建成环境变量对儿童积极通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六成儿童步行通学,积极通学的儿童住家聚集在学校周边500 m内;此范围内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学区范围的住宅用地比例与积极通学呈显著相关;通学路径建成环境中,家校路线距离和道路交叉口数量与儿童积极通学存在稳定关联,沿街POI密度、商业分布和通学路径道路平均宽度也是影响儿童积极通学的显著性指标。此外,建成环境能够显著调节最强预测因子通学距离对儿童通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促进积极通学的儿童友好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积极通学 儿童友好 社会生态学模型 个体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正义视角下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及布局优化研究——以合肥市建成区为例
2
作者 顾大治 张曼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2-45,共14页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生态效益、提升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但当前公园绿地配置更关注人均指标的设置,忽视了城市中设施配置的公平性。基于环境正义视角,借助GoogleMap与网络大数据,运用GIS分析合肥市建...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生态效益、提升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但当前公园绿地配置更关注人均指标的设置,忽视了城市中设施配置的公平性。基于环境正义视角,借助GoogleMap与网络大数据,运用GIS分析合肥市建成区城市公园绿地与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群等弱势群体的空间分布模式,并通过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可达性,进而研究公园绿地的公平性。结果表明:低收入人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和租金低廉住房区集聚,老年人群在老城区和高密度社区集聚。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而言,合肥建成区2类人群公园绿地公平性有着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公平性有待提高。最后结合实际从5个方面提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市建成区 环境正义 公园绿地公平性 弱势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感知视角下城市公园无障碍环境使用满意度研究——以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为例
3
作者 黄宇馨 夏菁 +1 位作者 史泰之 薛佳欣 《华中建筑》 2024年第9期107-112,共6页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城市公园在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中作用凸显。首先,该文基于空间感知理论框架,采用跟踪观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初步感知老年人使用公园无障碍设施情况,再通过用户旅程表对老年人的无障碍环境使用知觉进行分析。其次,在...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城市公园在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中作用凸显。首先,该文基于空间感知理论框架,采用跟踪观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初步感知老年人使用公园无障碍设施情况,再通过用户旅程表对老年人的无障碍环境使用知觉进行分析。其次,在认知层面,结合需求理论构建无障碍空间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OLS多元线性回归与IPA模型分析影响老年用户对无障碍设施使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最后,依据时间跨度提出了“完善节点设施,提升使用便利性”“引入科技数字化,深化信息无障碍”“精细划分功能布局,打造精品化景观”等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园无障碍环境塑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感知 无障碍 适老性 城市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防卫评价研究
4
作者 苏剑鸣 汤旖茜 《华中建筑》 2025年第5期83-88,共6页
安全防卫是城市品质提升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利用裁判文书等多源数据和语义分割等方法,构建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防卫品质评价体系。以合肥市芜湖路为研究样本,对街道空间犯罪时空分布、空间安全防卫品质及其相互关联... 安全防卫是城市品质提升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利用裁判文书等多源数据和语义分割等方法,构建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防卫品质评价体系。以合肥市芜湖路为研究样本,对街道空间犯罪时空分布、空间安全防卫品质及其相互关联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芜湖路街道犯罪以侵犯财产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为主,多发于夜间与春秋两季,人员密杂的城市干道交口与商圈是各类犯罪热区。在芜湖路街道安全防卫评价中,整体安全防卫性品质评价中等偏低,在空间领域性和环境监视性评分较低,可识别性、自然监视度与步行干扰度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空间封闭度等8个指标存在缺陷。从街道分段评价来看,部分路段安全防卫评价得分较高,但实际犯罪发生率也高,表明犯罪受空间以外多种复杂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犯罪 空间安全防卫品质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区形态的深度解析与智能分类探索——以杭州、南京为例
5
作者 张豪 宣蔚 《华中建筑》 2025年第3期109-114,共6页
当代城市发展日趋复杂,对于大尺度、拼贴化的城市形态,传统的解析方法因数据的扁平化,分析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该研究立足量化分析方法,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多源数据,尝试构建以街区为研究单元的城市形态定量解析... 当代城市发展日趋复杂,对于大尺度、拼贴化的城市形态,传统的解析方法因数据的扁平化,分析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该研究立足量化分析方法,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多源数据,尝试构建以街区为研究单元的城市形态定量解析。以南京、杭州两座城市的主城区为例,对不同街区相同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个城市的形态特征与异同。同时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各街区解析特征指标进行分类,并探讨城市形态分类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量化解析 无监督机器学习 城市形态学 大尺度城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模式与政策应对: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演进的视角
6
作者 夏菁 田莉 +1 位作者 王晨跃 焦永利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共7页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住房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及其带来政府财政负担这一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结合国家层面“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这一...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住房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及其带来政府财政负担这一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结合国家层面“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这一住房保障理念,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视角,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讨论我国住房建设面临的实践挑战,并进一步提出应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再调整视角,以多元合作共建模式予以应对。具体包括: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进背景下多路并举统筹解决保障性住房短缺难题,创新规划管制举措以激励多主体充分参与住房保障建设与住区治理,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法律等配套政策以保障住房市场有序运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 租赁住房 规划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室外热舒适综合指数的居住区形体自寻优设计
7
作者 刘兆辉 宣蔚 张彤阳 《住区》 2024年第5期149-155,共7页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其中居住区建筑与室外环境的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合肥居住区为例,进行室外热舒适最优的建筑形态及布局的自生成实验,并建立了一套根据室外热舒适度改善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自寻优的...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其中居住区建筑与室外环境的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合肥居住区为例,进行室外热舒适最优的建筑形态及布局的自生成实验,并建立了一套根据室外热舒适度改善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自寻优的技术流程,运用Ladybug插件进行多时段室外热舒适度模拟,Octopus进行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形体自动寻优。结果表明:在600次代数的研究过程中,夏季室外热舒适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冬季室外热舒适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点式长宽比的设计范围应在2.5~2.9之间,板式长宽比的设计范围应在3.1~3.5之间,建筑高度方面多层应当以7层为主,高层应当多布置29~31层的建筑。在建筑群体的旋转角度方面应当重点考虑-30°和20°这两个指数,即西北和东北方向为主。冬夏季建筑最优布局应满足基地旋转角度为-30°。高度布局方面应满足“南高北低、高度差小”的原则。空地布局应朝东南向,连续布置并结合水系和绿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 多类型居住区 室外热舒适度 自动寻优 布局偏好 共性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