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遥感技术在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史东方 晁玉珠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1998年第3期26-30,82,共6页
利用遥感资料对安徽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圈出灾害影响范围,为总结分析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灾害区划,预测灾害易发区段,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遥感 解译 地质灾害 灾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嘉山管店—全椒龙王尖断裂的厘定和构造岩透射电镜分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德志 邱瑞龙 +2 位作者 刘德良 杨晓勇 徐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8-63,T001,共6页
嘉山管店—全椒龙王尖断裂表现为多条蚀变剪切带,镜下碎斑旋转变形明显,为“б”型,发育石英布丁构造。构造岩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的存在并具深断裂的特征。糜棱岩形成的差应力和应变速率及运动指向与郯庐断裂带内的糜... 嘉山管店—全椒龙王尖断裂表现为多条蚀变剪切带,镜下碎斑旋转变形明显,为“б”型,发育石英布丁构造。构造岩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的存在并具深断裂的特征。糜棱岩形成的差应力和应变速率及运动指向与郯庐断裂带内的糜棱岩相近。分析表明这条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派生断裂,其形成与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有关。它控制燕山期花岗岩产出空间,指示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可能发生在印支晚期。深断裂的属性使其成为金矿重要的区域控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店--龙王尖 断裂 糜棱岩 透射电镜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铜陵地区侵入岩成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邢凤鸣 赵斌 +3 位作者 徐祥 朱成明 赵劲松 蔡恩照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3期267-274,共8页
通过37次成岩实验研究认为:(1)在地壳温度下,地壳物质的重熔不可能形成石英闪长质或更基性的岩浆;(2)碱性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地壳,可以生成石英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岩浆,所产生的岩浆高钾富碱,属高钾岩系,与铜陵地区侵入... 通过37次成岩实验研究认为:(1)在地壳温度下,地壳物质的重熔不可能形成石英闪长质或更基性的岩浆;(2)碱性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地壳,可以生成石英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岩浆,所产生的岩浆高钾富碱,属高钾岩系,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相似;(3)高压下形成的岩浆比中压下形成的岩浆更高钾富碱;(4)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铜与钾似无成因联系,钾与铜的“相关性”与它们的趋同性有关,即两者均于岩浆晚期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实验 侵入岩 安徽 铜陵地区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绩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高铁铁橄榄石大斑晶的研究
4
作者 戴延龄 李殿东 +1 位作者 于桂梅 赵良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66-169,170,T001,共6页
高铁铁橄榄石大斑晶产在安徽省绩溪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呈细粒花岗结构,矿物成分为条纹长石、更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大斑晶最大粒径可达5cm,其中含有微小的磁铁矿自形晶,呈浸染状或断续脉状。在表生条件下,高铁铁橄榄石局部氧... 高铁铁橄榄石大斑晶产在安徽省绩溪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呈细粒花岗结构,矿物成分为条纹长石、更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大斑晶最大粒径可达5cm,其中含有微小的磁铁矿自形晶,呈浸染状或断续脉状。在表生条件下,高铁铁橄榄石局部氧化成褐铁矿。大斑晶的外形、颜色和光泽等酷似黑钨矿。 大斑晶形成于上地幔高温高压条件下,先从花岗岩浆中结晶出铁橄榄石的高压变晶,岩浆沿深断裂向上部运移过程中,随着氧分压的增加而氧化成高铁铁橄榄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铁橄榄石 大斑晶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玢岩型铁矿床地质-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赞赞 张舒 +3 位作者 吴明安 写熹 吕博 魏国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5-325,共21页
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型铁矿床轴向原生晕地球化学分析及建模,可弥补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的多解性及探测精度的局限性,对定位和评价深部盲矿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庐枞盆地泥河玢岩型铁矿床钻孔原生晕的研... 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型铁矿床轴向原生晕地球化学分析及建模,可弥补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的多解性及探测精度的局限性,对定位和评价深部盲矿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庐枞盆地泥河玢岩型铁矿床钻孔原生晕的研究工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查明了主要成矿指示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富集和亏损,确定了磁铁矿、硫铁矿和硬石膏矿体的矿中、近矿及远矿指示元素组合,结合矿床成因模型,建立了泥河玢岩型铁矿床地质-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模型,通过罗河和小包庄玢岩型铁矿床的佐证,认为该模型可以应用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型铁矿床的勘探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生晕地球化学 找矿模型 玢岩型铁矿 泥河铁矿床 庐枞盆地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正 梁红霞 +3 位作者 陈富荣 李明辉 李杨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2期92-96,共5页
以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大量养分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统计分析土壤氮、碱解氮、磷、有效磷、氧化钾、速效钾等的含量特征,并对其分布特征加以研究,最终开展研究区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结果表明,... 以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大量养分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统计分析土壤氮、碱解氮、磷、有效磷、氧化钾、速效钾等的含量特征,并对其分布特征加以研究,最终开展研究区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氮和碱解氮在研究区内以丰富为主,且两者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高达0.85,可能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磷及有效磷在区内主要表现为较缺乏-缺乏,两者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及人为活动有关;氧化钾在区内分布主要表现为较丰富-中等-较缺乏3种,呈正态分布,孤峰河两侧分布差异明显,速效钾在区内零星分布,特征不明显;区内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结果以三级(中等)土壤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量养分元素 含量特征 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 安徽南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庐枞盆地南部地区的地质找矿应用研究
7
作者 史东方 鹿献章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1991年第1期40-47,共8页
利用遥感图像上构造、火山机构有明显显示的特点以及研究区岩石裸露较好的条件,笔者在对多种类、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综合地质解译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利用遥感技术在火山岩地区进行找矿的方法,并分析了成矿条件与遥感影像之间的内在... 利用遥感图像上构造、火山机构有明显显示的特点以及研究区岩石裸露较好的条件,笔者在对多种类、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综合地质解译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利用遥感技术在火山岩地区进行找矿的方法,并分析了成矿条件与遥感影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了金、铜等有关矿种的找矿遥感影像标志,并进一步分析圈定了成矿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找矿 金矿 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体年代学研究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施珂 杜建国 +6 位作者 万秋 陈芳 蔡杨 曹荆亚 吴礼彬 王利民 谭德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6-1112,共17页
基于前人在铜陵矿集区获得的大量高精度同位素定年数据,本文补充测定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棋子坑、瑶山、荷花塘等11个小型侵入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年龄分布在147~131 Ma之间。通过对区内成岩-成矿时代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该区... 基于前人在铜陵矿集区获得的大量高精度同位素定年数据,本文补充测定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棋子坑、瑶山、荷花塘等11个小型侵入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年龄分布在147~131 Ma之间。通过对区内成岩-成矿时代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该区为一燕山期陆内"瞬时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的大型矿集区。区内燕山期成矿岩体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类、石英(二长)闪长岩类和辉石(二长)闪长岩类等3类中酸性侵入岩,其成岩时代主要集中在152~130Ma之间,其中,花岗闪长岩集中在148~137 Ma、石英(二长)闪长岩在152~130 Ma、辉石(二长)闪长岩在150~134 Ma,区内主要矿床中获得的辉钼矿Re-Os成矿年龄分布在141~137Ma,成岩与成矿时代相差约10Ma以内,且成矿年龄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特征,区内相邻矿田成矿时代相差2Ma左右。铜陵矿集区在141~137 Ma的短时限内三次幕式大规模成矿作用为全球陆内岩浆成矿作用中所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中酸性侵入岩类 成岩-成矿时代 瞬时大规模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养分丰缺地球化学评价及科学施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杜国强 陈富荣 +5 位作者 邢润华 梁红霞 陶春军 李明辉 史春鸿 严明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150-154,183,共6页
利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9632个耕地表层土壤(0~20 cm)数据,系统分析评价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丰缺状况及空间分布,探讨科学施肥方法。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1.0... 利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9632个耕地表层土壤(0~20 cm)数据,系统分析评价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丰缺状况及空间分布,探讨科学施肥方法。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耕地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1.07、1.21、0.59、16.47 g/kg;不同耕地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有机质、全氮含量为水田>旱地>水浇地,全磷、全钾含量为水浇地>旱地>水田;耕地有机质处于中等—较缺乏水平,全氮以中等水平为主,全磷处于较缺乏水平,全钾处于中等—较缺乏水平;耕地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中等等级(14632 km^(2)、占比51.52%)为主,较缺乏等级(11430 km^(2)、占比40.24%)次之,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养分综合等级差异显著;建议根据养分评价结果结合农作物种植现状,在合肥、滁州西部、六安东部等养分缺乏区适当增加相应缺肥比例。该研究结果可为皖江经济带耕地科学管护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经济带 耕地 土壤养分丰缺 地球化学评价 科学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发现珍贵的变彩花岗石
10
作者 任思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4期22-23,共2页
最近,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在野外工作的地质队员,发现岩石样品中有具蓝色变彩的矿物,引起了注意和重视。后经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鉴定,确定岩石样品为含月光石的黑云二长岩,在建材工业上则属于变彩花岗石。
关键词 花岗石 变彩花岗石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汤口断裂南段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问楚 王朝 +2 位作者 管后春 黄蒙 乔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21-11130,共10页
汤口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该断裂对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以断裂带南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内的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断裂距离等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 汤口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该断裂对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以断裂带南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内的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断裂距离等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计算结果显示,断裂构造的影响因子占比较大(信息量值为2.729),叠加层次分析法后的评价分区图进一步表明,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集中在汤口断裂带附近。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精度结果对比,两方法耦合评价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明显优于单一信息量模型,且与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一致,说明汤口断裂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存在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口断裂带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首次发现恐龙蛋和骨骼化石
12
作者 王强 董哲 +4 位作者 茅磊 朱旭峰 陈岩滨 黄建东 丁海东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8-252,共5页
报道了安徽省合肥盆地首次发现的蛋化石。蛋化石呈长形,外表面具有细脊状纹饰,蛋壳径切面可见由锥体层和柱状层组成,因此将其归入到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又基于蛋壳较薄,小于1 mm,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将其归入到长形蛋属... 报道了安徽省合肥盆地首次发现的蛋化石。蛋化石呈长形,外表面具有细脊状纹饰,蛋壳径切面可见由锥体层和柱状层组成,因此将其归入到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又基于蛋壳较薄,小于1 mm,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将其归入到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由于蛋化石被压扁较为严重,对蛋体形状指数产生较大影响,蛋壳内外表面由于受到侵蚀而造成缺失,因此将其暂定为长形蛋属未定种(Elongatoolithus oosp.)。合肥盆地蛋化石和骨骼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安徽省蛋和骨骼化石的分布,同时也拓展了长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进一步为该区域晚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上白垩统 张桥组 蛋化石 长形蛋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被引量:232
13
作者 徐树桐 江来利 +1 位作者 刘贻灿 张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4,T001,共15页
大别山区是扬子和中朝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由扬子大陆板块中的前陆褶冲带、俯冲盖层和俯冲基底、包含在俯冲基底中的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帝、变质蛇绿混杂岩带、中朝大陆板块南缘的弧前复理石推覆体以及其北缘的反向褶... 大别山区是扬子和中朝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由扬子大陆板块中的前陆褶冲带、俯冲盖层和俯冲基底、包含在俯冲基底中的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帝、变质蛇绿混杂岩带、中朝大陆板块南缘的弧前复理石推覆体以及其北缘的反向褶冲带、北部边缘为磨拉斯的后继盆地组成。古大别海洋板块于早古生代向北俯冲时,中朝大陆板块南缘可能出现过火山弧和弧后盆地。卷入前陆褶冲带的地层以及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定时表明,两个大陆板块的强烈碰撞发生在中生代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构造 变质带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变质岩中的疑源类、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冠宝 陶正 +1 位作者 石永红 徐树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4-382,T002,共10页
皖南变质岩区地层原被认为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时代定为中、晚元古代。本文根据其中所含的Asperatopsophosphaera?sp.,Trachysphaeridium sp.,Nucellosphaeridium sp.,Lophosphaeridium sp.,Leiosphaeridia sp.,Baltisphaeridium spp.,M... 皖南变质岩区地层原被认为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时代定为中、晚元古代。本文根据其中所含的Asperatopsophosphaera?sp.,Trachysphaeridium sp.,Nucellosphaeridium sp.,Lophosphaeridium sp.,Leiosphaeridia sp.,Baltisphaeridium spp.,Micrhystridium spp.和scolecodonts等疑源类和其它微体化石及笔者等以前发现的Lingulacea总面貌反映的时代,判断其中部分变质地层的时代应为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早古生代。同时还根据Crassispora sp.,Kraeuselisporites sp.和Lueckisporites ef.virkkiae Potonie & Klaus,Triquitritessp.等孢粉化石组合面貌反映的时代,推断其中尚有一部分为晚古生代地层。因此认为本区是一个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开始到中生代结束的碰撞型造山带,而不是一个古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源类 孢粉 地质意义 变质岩 古植物 化石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董岭花岗岩类的构造特征及侵位机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董树文 何大林 石永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20,T001,共12页
安徽怀宁董岭花岗岩类底辟滑覆构造体系是长江中下游地域独特的构造形式。花岗岩底辟构造是在中生代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背景下通过气球膨胀机制侵位至盖层内(燕山期),形成了围绕董岭几何中心的环状或半环状接触变质和韧性变形岩块... 安徽怀宁董岭花岗岩类底辟滑覆构造体系是长江中下游地域独特的构造形式。花岗岩底辟构造是在中生代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背景下通过气球膨胀机制侵位至盖层内(燕山期),形成了围绕董岭几何中心的环状或半环状接触变质和韧性变形岩块。该花岗岩类其内部变形明显,岩相分带、分期清晰,围岩顶盖保存完好,围岩变质均匀,变形强烈,滑覆断层发育,糜棱岩典型等为特征,是一个罕见的盖层中花岗岩类底辟构造。后期在其北侧和东侧被月山—白子山冲断岩块所超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侵位 类型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中性-中酸性岩浆岩的母岩浆来源及铜的成矿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斌 邢凤鸣 +3 位作者 朱成明 赵劲松 蔡恩照 徐祥 《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7-399,T001,共13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形成中性和中酸性岩浆岩的岩浆成因和Fe、Cu成矿作用问题,完成了一系列壳幔物质混合物、下地壳物质混合物及中性-中酸性岩浆岩在1000-2000MPa和900-1550℃的水不饱和条件下熔融实验研究。实验... 针对长江中下游形成中性和中酸性岩浆岩的岩浆成因和Fe、Cu成矿作用问题,完成了一系列壳幔物质混合物、下地壳物质混合物及中性-中酸性岩浆岩在1000-2000MPa和900-1550℃的水不饱和条件下熔融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中性和中酸性岩浆岩可能主要由适当比例的壳幔物质混合物熔化而得的岩浆结晶而成。硅酸盐玻璃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没有显示出K与Cu和Fe与Na的相关关系。在含硫体系中,铜在中性-中酸性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介于0.02%-0.23%之间,但多数铜分析值在0.1%以上(大致相当于初始物中15%的铜溶解在硅酸盐熔体中)。余下的部分铜则以Cu、Fe、S组成的小球粒形式不均匀地散布在硅酸盐熔体中。实验结果还表明,中性-中酸性硅酸盐熔体的不混溶性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岩 酸性岩 岩浆岩 母岩 岩浆来源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上溪群中的虫牙类和疑源类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冠宝 尹磊明 徐树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江南古陆”东北端上溪群中,发现了虫牙类化石和疑源类化石组合,为这套地层的准确定时,提供了直接证据。经鉴定,这一化石及化石组合的时代为寒武-奥陶纪,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中元古代。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依据岩体同位素年龄确定... “江南古陆”东北端上溪群中,发现了虫牙类化石和疑源类化石组合,为这套地层的准确定时,提供了直接证据。经鉴定,这一化石及化石组合的时代为寒武-奥陶纪,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中元古代。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依据岩体同位素年龄确定围岩年龄具有不确定性,另外,这一发现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古陆” 虫牙类 疑源类 化石 上溪群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舒 张赞赞 +4 位作者 胡召齐 施立胜 周涛发 吴明安 杜建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5-1448,共14页
安徽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也是华南铀成矿省内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成矿区,系统开展铀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对于完善区域成矿理论、指导铀矿找矿勘探具有基础性意义。庐枞矿集区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庐枞... 安徽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也是华南铀成矿省内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成矿区,系统开展铀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对于完善区域成矿理论、指导铀矿找矿勘探具有基础性意义。庐枞矿集区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侧的A型花岗岩带上,但近年深部探测科学钻孔揭示火山岩盆地内隐伏正长岩中也存在铀矿化线索。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呈NE向分布,矿体产出于石英正长岩与围岩接触带,受到侵入接触构造、断裂构造及层间构造的控制,具有典型热液充填成矿的特征,成矿年龄集中在114~108 Ma;赋矿岩体为多期次侵位的复式岩体,主体年龄为127~123 Ma,末阶段碱性长石花岗岩株年龄为115~110 Ma,岩石属于A1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岩体及围岩地层,成矿流体具有深循环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混合的特征。火山岩盆地内的铀矿化产出于火山岩盖层之下的隐伏正长岩中,具有热液充填成矿的特点,成矿年龄为131~129 Ma;赋矿正长岩成岩年龄为131 Ma,属于橄榄安粗质岩石,形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构造背景下;岩浆阶段末期分异的高温富B、F的富铀热液在开放体系下沉淀成矿。盆地内隐伏正长岩中的铀矿化为矿集区中高温铀矿化的代表,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则为晚期中低温铀矿化。综合来看,产铀岩体判别标志、精确的铀成矿年龄以及幔源物质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应是本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花岗岩型铀矿床 铀成矿作用 A型花岗岩 成岩成矿时代 成矿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北部石榴辉石麻粒岩岩石成因及演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先如 孙灏 +3 位作者 杜建国 张勇 张绵瑱 雷能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3-219,共17页
石榴辉石麻粒岩主要产在北大别 ,以团块状 ,沿铁镁质超基性岩块走势分布。它们的主要矿物成分由石榴石、透辉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等组成 ,在石榴石边部分别形成角闪石 +斜长石 ,紫苏辉石 +斜长石或透辉石 +斜长石后成合晶结构。通过矿... 石榴辉石麻粒岩主要产在北大别 ,以团块状 ,沿铁镁质超基性岩块走势分布。它们的主要矿物成分由石榴石、透辉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等组成 ,在石榴石边部分别形成角闪石 +斜长石 ,紫苏辉石 +斜长石或透辉石 +斜长石后成合晶结构。通过矿物温度压力计计算 ,高峰期变质温度 740℃~ 890℃ ,压力 0 .8~ 1.5 2 GPa ;退变质期温度 70 0℃~ 86 2℃ ,压力 0 .6 9~0 .79GPa,表明石榴辉石麻粒岩 PT轨迹为等温降压顺时针轨迹。通过主量元素 D(X)函数及有关图解判别 ,表明原岩相当基性火成岩或火山岩。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上述岩石具有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及岛弧、火山弧玄武岩元素分布特征。将 REE数据投影到 (L a/ Sm) - L a关系图中 ,投影点沿部分熔融斜线分布 ,提示原岩岩浆是地幔岩部分熔融产物。本区石榴辉石麻粒岩 ,位于大别山北部 ,华北 -扬子板块俯冲 -碰撞结合部 ,根据上述岩石形成的温压条件 ,表明是在板块碰撞过程产生挤压 ,地壳增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成因 石榴辉石麻粒岩 大别山北部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黄屯地区岩浆侵入活动时限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靖怡 张舒 +3 位作者 张赞赞 蔡晓兵 岳运华 魏国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4-602,共19页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铜铁多金属矿集区之一,近期勘查工作在矿集区北部的黄屯地区取得找矿突破,发现了数个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对安徽庐枞盆地黄屯地区的侵入岩开展了较为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铜铁多金属矿集区之一,近期勘查工作在矿集区北部的黄屯地区取得找矿突破,发现了数个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对安徽庐枞盆地黄屯地区的侵入岩开展了较为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旨在确定黄屯地区岩浆侵入活动时限和揭示岩浆演化过程。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及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明确黄屯闪长玢岩最早侵位(135.0~134.4 Ma),岳山二长斑岩次之(132.7~132.1 Ma),焦冲正长岩最晚形成(131.5~129.6 Ma),均属于庐枞盆地内部砖桥旋回末期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黄屯地区的侵入岩具有Si近饱和、富Al、高碱、富K、低Ti的特征,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为典型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结合Sr-Nd同位素特征,推测岩浆源区可能为富集型扬子板块岩石圈地幔。主量、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显示,矿物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了本区岩浆演化过程,从闪长质岩浆至二长质岩浆主要发生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而从二长质岩浆至正长质岩浆则主要发育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浆岩 锆石U-Pb年龄 演化机制 岩石成因 侵入岩 庐枞盆地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