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阜阳盆地及周边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克松 王朱亭 +3 位作者 姚波 张帅 姜光政 杨力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387,共13页
阜阳盆地位于周口坳陷的东部,地热资源丰富,但基础地热地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区内大地热流研究尚属空白。为深入研究本区地热资源,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收集的6口钻孔测温资料、实测的4口稳态测温数据以... 阜阳盆地位于周口坳陷的东部,地热资源丰富,但基础地热地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区内大地热流研究尚属空白。为深入研究本区地热资源,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收集的6口钻孔测温资料、实测的4口稳态测温数据以及61块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数据,计算出了4个大地热流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0~2281 m内现今地温梯度为23.4℃/km~35.5℃/km,平均值为27.9℃/km;热导率介于0.968~4.932 W/(m·K)之间,平均值为1.959 W/(m·K);对应的大地热流值介于44.7~63.8 mW/m^(2)之间,平均值为53.4 mW/m^(2),与周口坳陷已发布的各大地热流平均值53.4 mW/m^(2)一致,但却较明显低于中国大陆地区(平均值60.4 mW/m^(2))、中国东部(平均值61.9 mW/m^(2))、研究区东部两淮煤田(平均值58.3 mW/m^(2))以及南部秦岭造山带(平均值61.4 mW/m^(2)),并发现与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国内主要的克拉通型盆地较接近,同时远远低于汾渭地堑、渤海湾盆地等新生代构造活跃的裂谷型盆地,反映出区域构造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区内热流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受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基底起伏、沉积盖层、断裂活动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测温 地温梯度 岩石热导率 大地热流 阜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与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
2
作者 王朱亭 胡圣标 +4 位作者 郑立博 张克松 王一波 姜光政 张超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3-1754,共12页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基础地热数据的匮乏制约了对该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认识。本文以搜集的造山带及周边3口钻井测温曲线和69块岩芯样品热物性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周边不...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基础地热数据的匮乏制约了对该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认识。本文以搜集的造山带及周边3口钻井测温曲线和69块岩芯样品热物性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周边不同构造单元内地温梯度、大地热流数据,对该区域及其周边现今地温场特征与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大别造山带相比于周边构造单元具有较低的温度场特征,在1000 m埋深处地层温度仅在40.0℃左右(南华北盆地、桐柏造山带、扬子板块北缘多在50.0℃以上),对应的地温梯度普遍在26.0℃/km以下,大地热流值在50.0 mW/m^(2)左右,区内温度或热流异常处可能与测点异常高的岩石生热率有关(个别均值高达7.34μW/m^(3))。对于深部温度场及岩石圈热结构,大别造山带莫霍面温度异常低,其值在359.9℃左右,热岩石圈厚度大于200 km,壳、幔热流值分别为30.0 mW/m^(2)和17.5 mW/m^(2),壳幔热流比为1.71。对于流变学特征,大别造山带与地表热流值呈反相关关系,热流低岩石圈强度大,为2.19×10^(14)N/m,壳幔累积强度比值为0.04,表现出异常强的岩石圈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测温 岩石热物性 地热地质 热-流变结构 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与WFEM二维联合反演在山西大同地热区的应用
3
作者 谢子豪 陈宇峰 +3 位作者 刘磊 周文龙 廖卫阳 杨鑫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8-378,共11页
地热能凭借其稳定性、经济性等优势已成为新型清洁能源体系构建的关键方向。电磁法作为解析地热系统电性结构的核心地球物理手段,其方法体系呈现显著互补特征: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简称MT)利用天然交变电磁场,具有探测深度大、... 地热能凭借其稳定性、经济性等优势已成为新型清洁能源体系构建的关键方向。电磁法作为解析地热系统电性结构的核心地球物理手段,其方法体系呈现显著互补特征: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简称MT)利用天然交变电磁场,具有探测深度大、对深部低阻异常体灵敏等特点,但极易受到电磁环境噪声的影响;广域电磁法(wide-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简称WFEM)采用人工场源,抗干扰性能强、对浅部异常体及细小断裂分辨率较高。为充分发挥MT和WFEM的优势互补效应,采用二维联合反演方法,探讨了MT与WFEM联合反演在地热勘探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理论模型合成数据测试表明,相比于单独反演结果,MT与WFEM二维联合反演能够更为清晰地刻画地热系统的盖层及热储层分布特征。最后,对山西大同地热区实测MT及WFEM数据分别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反演结果要显著优于MT或WFEM单独反演结果,有助于圈定出地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反演所得的电阻率分布结构,结合测区地质及其他资料,推断出了该地区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勘探 地热系统 大地电磁法 广域电磁法 二维联合反演 山西大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空塌陷的危险性评估与防治——以淮北市杨柳煤矿工程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朱省峰 张华盛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10-13,共4页
以杨柳煤矿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针对采空塌陷对煤矿工业广场、铁路专用线、进场公路工程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有效地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减少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从而给人民生命... 以杨柳煤矿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针对采空塌陷对煤矿工业广场、铁路专用线、进场公路工程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有效地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减少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从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塌陷 危险性评估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阳市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氟的富集成因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苏贵芬 刘桂建 +2 位作者 黄志 刘玥 林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56-3573,共18页
地下水是阜阳市重要饮用水源,其地下水质量关系到居民饮水健康安全.为研究阜阳地区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特征及氟的分布特征,采集了中深层地下水样84组,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该区地下... 地下水是阜阳市重要饮用水源,其地下水质量关系到居民饮水健康安全.为研究阜阳地区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特征及氟的分布特征,采集了中深层地下水样84组,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该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研究了氟的分布特征和成因,运用USEPA评价模型进行了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阜阳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pH值范围为6.8-8.6,为中性偏碱性水、矿化度较高,TDS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阴离子以HCO_(3)−为主,离子浓度变化范围123-471 mg·L^(−1),阳离子以Na^(+)为主,离子浓度变化范围为48.6-570 mg·L^(−1),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氟含量平面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垂向分布随着含水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高的趋势.地下水主要离子受“岩石风化”和“蒸发作用”影响,其中“岩石风化”更为明显.氟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含氟矿物类岩石,迁移机理主要为含水层岩性中含氟矿物的水解反应.地下水高氟对成人和儿童健康均会产生影响,F−的儿童综合健康风险均值为0.815,最大值为1.651,F−的成人非致癌风险均值为0.650,最大值为1.316.儿童健康风险指数大于成人健康风险指数,氟是该区引发儿童和成人健康风险程度最高的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 分布特征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鞍山向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调查及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迎春 陈戈 +2 位作者 宋阳 刘海 郑亚东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9期95-101,共7页
本文以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区采用的垂直防渗形式,但防渗效果不太理想,填埋场对周围水源产生了巨大影响。采用DRASTIC模型,结合填埋场的特征评估了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含水层的脆弱性和污染源的风险。... 本文以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区采用的垂直防渗形式,但防渗效果不太理想,填埋场对周围水源产生了巨大影响。采用DRASTIC模型,结合填埋场的特征评估了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含水层的脆弱性和污染源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该填埋场的污染风险评级较高,而含水层整体被归类为容易受污染的类型。研究为马鞍山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 地下水污染 水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是热异常带吗:来自断裂带南段热流的约束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一波 胡圣标 +3 位作者 聂栋刚 张克松 姜光政 王朱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78-3094,共17页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最重要的断裂之一,在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震分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少有针对郯庐断裂带地热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对郯庐断裂带南段7口钻井进行了系统测温,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6口钻井的142块岩心和13块露头...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最重要的断裂之一,在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震分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少有针对郯庐断裂带地热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对郯庐断裂带南段7口钻井进行了系统测温,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6口钻井的142块岩心和13块露头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6个高质量的热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热流和地震剖面资料,我们获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结构.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现今地温梯度从南到北有增大的趋势,介于21.8~30.3℃·km^-1.大地热流值介于44.0~81.7mW·m^-2,平均61.4±10.8mW·m^-2,表现为正常大地热流的特征,并非热异常带.最大热流值出现在庐枞盆地的大陆科学钻探井ZK03处,上地壳浅部极高的生热层很可能是高热流的主要因素.沿郯庐断裂南段地震带浅源地震发震带的底界和350℃等温面耦合较好,指示了深部结构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热流 震源深度 生热率 热结构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N-LSTM模型在边坡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荣光旭 李宗洋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4期613-623,共11页
为了准确高效地对边坡可靠度进行分析,在对420个边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与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混合可靠度分析模型。首先,通过CNN模块提取... 为了准确高效地对边坡可靠度进行分析,在对420个边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与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混合可靠度分析模型。首先,通过CNN模块提取数据特征;其次,构建LSTM模块并对边坡失效概率进行预测;然后,通过5因素4水平正交表L_(16)对模型超参数进行优化;最后,通过2个算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相比传统的蒙特卡洛法(MCS),CNN-LSTM模型预测失效概率相对误差仅为4.35%,而一次二阶矩法和响应面法相对误差为169.6%;在计算耗时方面,CNN-LSTM模型耗时45 s,MCS耗时119 s,CNN-LSTM模型效率比MCS提高了近2倍。(2)对比分析CNN、LSTM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用于可靠度分析方面的计算性能,得出CNN-LSTM模型边坡失效概率预测相对误差远远小于CNN(104%)、LSTM(91.3%)和MLR(34.78%)的相对误差,且计算耗时最少;(3)算例验证了CNN-LSTM模型在边坡可靠度分析方面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可靠度 正交试验设计 超参数 CNN-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