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方法优化研究——以安徽省国家级开发区为例
1
作者 王兆 高飞 +1 位作者 马翼翔 刘王兵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6期4311-4316,共6页
为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空间分异规律,从实践角度补充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空间聚类、影像识别,以识别土地建成率指标为切入点,对安徽省17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 为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空间分异规律,从实践角度补充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空间聚类、影像识别,以识别土地建成率指标为切入点,对安徽省17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现存实践中对土地建成率判断有误;从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讲,增加的程度潜力指标将有效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和建设用地存量挖潜。由此得出,重构的土地建成率识别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潜力分析可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指标体系,有助于挖掘开发区土地实际潜力,适用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程从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3期8017-8019,共3页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切实保护资源、保护耕地的系统性工程,在各地已有实践。该研究在对已有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进行综述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判定规则,对全省16地市的耕...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切实保护资源、保护耕地的系统性工程,在各地已有实践。该研究在对已有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进行综述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判定规则,对全省16地市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全省建立土壤剥离利用制度找出方法及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剥离再利用 模式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脱钩理论的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红蕾 彭开丽 +1 位作者 刘超琼 王秉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对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安徽省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脱钩系数框架,以安徽省2002—2013年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情况为基础,采用省级时间序列开展。依据2013年各市脱钩系数差... [目的]对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安徽省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脱钩系数框架,以安徽省2002—2013年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情况为基础,采用省级时间序列开展。依据2013年各市脱钩系数差异对安徽省的16个地市进行区域划分,详细剖析不同区域的脱钩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结果]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在时间上呈现波动态势,其中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偏强脱钩型,非农经济与建设占用耕地的脱钩态势仅仅在2005—2007年出现好转迹象,从2008年开始均出现反弹现象;2013年的脱钩情况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且脱钩类型分布情况与区域产业分工情况之间存在较强对应关系。[结论]政府应加强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和监管力度,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从而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强脱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占用耕地 脱钩分析 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土地优化利用技术集成框架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秉义 陈龙乾 +1 位作者 程从坤 刘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48,共3页
为实现湖泊资源合理、有效、可持续开发利用,优化岸线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配置,从土地管理实际需求出发,从方法论的视角构建了土地优化利用技术研发框架,提出了以多学科模型为基础的具有标准和向导两种交互模式的插件式集成框架,阐述了... 为实现湖泊资源合理、有效、可持续开发利用,优化岸线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配置,从土地管理实际需求出发,从方法论的视角构建了土地优化利用技术研发框架,提出了以多学科模型为基础的具有标准和向导两种交互模式的插件式集成框架,阐述了巢湖流域土地优化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架构、插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土地优化利用 技术集成 框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承接的土地保障监管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研究
5
作者 王秉义 陈龙乾 程从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5-60,共6页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产业承接的土地保障监管关键技术,明确集成方法,确定系统架构和工作原理,并以皖江城市带为示范区建设信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1)提出的基于产业承接的土地保障监管关键技术及集成方法,...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产业承接的土地保障监管关键技术,明确集成方法,确定系统架构和工作原理,并以皖江城市带为示范区建设信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1)提出的基于产业承接的土地保障监管关键技术及集成方法,能较全面的分析土地保障与监管各个环节;(2)将产业优选、用地保障、空间引导和用地监管子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了产业项目的有效选址与监管目标。研究结论:基于产业承接的土地保障监管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产业承接过程中土地保障与监管的现实问题,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信息 产业承接 土地保障 土地监管 系统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可剥离厚度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4期8143-8144,共2页
为了进行有效的耕地表土剥离,以安徽省为调查区域,主要调查的土壤类型有淮河平原区的黑姜土、黄姜土、白姜土、面砂土、两合土、淤土,江淮丘陵区的李岗马肝土、马肝田、黄白土田,沿江平原区的潮砂泥田、菜园泥骨土,皖南丘陵山地的泥质... 为了进行有效的耕地表土剥离,以安徽省为调查区域,主要调查的土壤类型有淮河平原区的黑姜土、黄姜土、白姜土、面砂土、两合土、淤土,江淮丘陵区的李岗马肝土、马肝田、黄白土田,沿江平原区的潮砂泥田、菜园泥骨土,皖南丘陵山地的泥质田、紫砂泥田.研究表明,淮河平原区耕种土壤砂姜黑土的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0~25 cm;淮河平原耕种土壤潮土的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30~40 cm;江淮丘陵区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5~30cm;沿江平原区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5 ~35 cm;皖南丘陵山地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0 ~2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安徽 表土性质 可剥离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