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渔网法的长丰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姚晓洁 陈雅雯 +2 位作者 吴少微 瞿银琦 姚侠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1-708,共8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增长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利用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渔网法与景观类型动态度、单位面积价值当量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结合,分析景观结构变化特征...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增长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利用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渔网法与景观类型动态度、单位面积价值当量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结合,分析景观结构变化特征、ESV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和ESV空间分异驱动力,对长丰县景观ESV提升提供建议。结果显示,近20年,长丰县以耕地景观为主,占比均在0.8以上,水体、林地景观大幅增长,增长量分别为3.669×10^(3)、1.258×10^(3) hm^(2)。总ESV呈增加趋势,从1.098×10^(9)元增长至1.756×10^(9)元,主要是退耕还林、还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具有积极作用;ESV高的区域分布与水体、湿地和林地分布一致;各景观类型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评估结果可信;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驱动力度最高,为0.349,是长丰县ESV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比单因子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渔网法 冷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偏好与感知
2
作者 白晓航 陈洁萍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8,共10页
【目的】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在线评论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量化公众对南京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与偏好,助力公众满意度提升与公园精准管控,促进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空间优化与可持续管理。【方法】在南京典型森林公园内,通过... 【目的】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在线评论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量化公众对南京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与偏好,助力公众满意度提升与公园精准管控,促进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空间优化与可持续管理。【方法】在南京典型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调研、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于“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模型,量化公众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偏好和影响。【结果】1)公众对美学欣赏服务和休闲游憩服务高度认可,而对情感连接服务、灵感获取服务及文化传承服务的满意度较低,服务之间存在供需错位,亟需提升公众的精神和情感需求类服务。2)年轻群体偏爱教育认知服务和休闲游憩服务,而老年群体偏爱健康促进服务和情感连接服务;男性偏爱休闲游憩服务和健康促进服务,而女性偏爱美学欣赏服务、教育认知服务和情感连接服务。3)可达性与使用频次促进社会交流服务、情感连接服务和健康促进服务,因此需加强森林公园的可达性建设。4)不同职业群体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具有各自的独特需求和偏好,因此需完善智慧景观系统提升服务体验,激励公众参与公园管理与建设。【结论】不同年龄、性别、可达性、使用频次和职业背景的访客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公园管理需采取政策支持、个性化服务、科技融合和社区参与等差异化服务策略,为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感知 满意度 森林公园 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园林建筑建设阶段碳排放量化计算研究
3
作者 张少杰 张忍 +1 位作者 肖铁桥 刘存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装配式园林建筑是一种具有环保低碳特点的建筑形式,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合肥生态鸟岛游客接待中心为例,通过对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量化计算,旨在探讨装配式园林建筑的环境效益.本研究以Trimble地面扫描基站对模型数据进行... 装配式园林建筑是一种具有环保低碳特点的建筑形式,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合肥生态鸟岛游客接待中心为例,通过对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量化计算,旨在探讨装配式园林建筑的环境效益.本研究以Trimble地面扫描基站对模型数据进行扫描采集,使用Revit2020与Trimble Realworkes对模型数据进行精准建模.采用BIM软件数据评价和统计学相结合方式,结合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和施工等过程,计算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合肥生态鸟岛游客接待中心的装配式园林建筑在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较低,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环境优势.此外,研究还分析了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为装配式园林建筑的前期建设以及后期维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园林建筑 建筑碳排放 建设阶段周期评价 量化方法 BIM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韧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张少杰 李兰兰 +2 位作者 孙宏鑫 肖铁桥 董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31-6245,共15页
长江流域(安徽段)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频发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失、经济社会衰败等问题,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 长江流域(安徽段)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频发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失、经济社会衰败等问题,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探讨了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韧性的科学内涵及其运作机制。乡村韧性被定义为乡村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的适应、恢复和转型能力。通过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安徽段2011—2020年间31个县级单位的乡村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及市场规模等因素呈正相关;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梯度状”分布特征;根据全局自相关测度结果,长江流域安徽段地区乡村韧性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乡村韧性高值区主要聚集在合肥、马鞍山市周边县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大别山区,2011—2020年,乡村韧性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由弱变强,表明此时区域乡村韧性状况的“极化”现象愈发明显;局部自相关测度结果显示,乡村韧性的“高-高”集聚区在空间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周边,并逐步扩张,“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的大别山片区的县域,乡村韧性呈现“块状”分布且较为规则,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乡村韧性水平在空间趋势上呈现出“两边低,中间高”的布局态势。研究强调了经济基础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交互作用对乡村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全面理解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韧性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长江流域安徽段乡村面临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探讨城乡韧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 PSR模型 时空演变 长江流域(安徽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通风廊道研究综述 被引量:6
5
作者 方云皓 顾康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444-5458,共15页
通风廊道对于城市气候适应性提高以及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综述分析有利于对城市通风廊道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既往综述研究过多强调通风廊道的理论框架、实践案例与规划编制,对通风廊道的构建方法及效应维度关注不足。总结... 通风廊道对于城市气候适应性提高以及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综述分析有利于对城市通风廊道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既往综述研究过多强调通风廊道的理论框架、实践案例与规划编制,对通风廊道的构建方法及效应维度关注不足。总结了城市通风廊道的概念内涵、系统构成与研究进展,并指出其与城市风环境的关联,从微观与宏观尺度分别梳理了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方法,归纳微观尺度方式为基于现状或模拟气流的观测,包括实地测量法、风洞实验法与计算机数值模拟法,宏观尺度方式为基于空间形态指标的通风路径测度,具体涵盖建筑形态指标选取、评价体系构建、空间路径生成3个步骤。研究也对城市通风廊道的效应维度、管控措施与规划实践进行概括,指出其效应维度主要聚焦于引风、降温、除霾,管控措施以指标预警方式为主,规划实践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未来研究应结合电路理论挖掘新的通风廊道构建方法与模型,从低碳与健康两个方面拓宽通风廊道效应维度,同时尝试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处理通风廊道研究尚存的矛盾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通风廊道 城市风环境 空间形态 构建方法 引风-降温-除霾 指标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管式热激活复合墙体综合能量特性全局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洋 陈萨如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8-256,共9页
针对复合墙体主动保温隔热过程建立动态传热模型,采用全局敏感性方法分析3类12个变量对其综合能量特性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屏障附加作用下,室外气象因子对墙体综合能量特性影响大幅下降,复合墙体适用于所研究的4个气候区/城市;冷... 针对复合墙体主动保温隔热过程建立动态传热模型,采用全局敏感性方法分析3类12个变量对其综合能量特性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屏障附加作用下,室外气象因子对墙体综合能量特性影响大幅下降,复合墙体适用于所研究的4个气候区/城市;冷/热源温度和房间设定温度影响最为显著,二者在内墙面耗热/冷量、注热/冷量等指标中始终呈现相互制约的关系;低品位能源系统运行时长和墙体导热系数影响次之,前者推荐值不低于冬季6 h/d和夏季8 h/d,后者推荐值为0.50~2.75 W/(m·℃);嵌管间距对墙体内部热堆积影响较大,间距为100~250 mm有利于形成连续热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建筑 热工性能 敏感性分析 数值模拟 低品位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董冬 罗毅 +2 位作者 王丽宸 邰宇 顾康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0,共12页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经过3轮试点,并进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阶段。生态补偿政策已经拓展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与生活水平等领域,直接影响乡村人居环...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经过3轮试点,并进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阶段。生态补偿政策已经拓展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与生活水平等领域,直接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科学开展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对促进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2011—2019年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10个县(区、市)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以及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生活环境子系统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乡村生产环境呈现下降趋势。(2)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生态环境因素是研究区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生产与生活因素是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因素是外部直接因素。其中,生态补偿指数、新安江流域水质、乡村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医疗设施水平和乡村低保人数比例是驱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上升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时空分异 熵权TOPSIS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及其溢出效应对PM_(2.5)浓度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宸 董冬 +1 位作者 顾康康 罗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为探究城市绿地及其溢出效应对PM_(2.5)浓度的影响,利用2018年合肥市主城区的遥感影像和PM_(2.5)栅格数据,通过PM_(2.5)浓度空间分布自相关分析将城市划分为HH(high-high)效应区、LL(low-low)效应区和无明显效应区3个区域。根据绿地解... 为探究城市绿地及其溢出效应对PM_(2.5)浓度的影响,利用2018年合肥市主城区的遥感影像和PM_(2.5)栅格数据,通过PM_(2.5)浓度空间分布自相关分析将城市划分为HH(high-high)效应区、LL(low-low)效应区和无明显效应区3个区域。根据绿地解译和筛选得到研究绿地,通过ArcGIS软件对PM_(2.5)栅格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绿地的溢出效应对PM_(2.5)浓度的影响不同,在HH效应区内随距离增加PM_(2.5)平均浓度减小,在LL效应区内随距离增加PM_(2.5)平均浓度增加;不同区域绿地指标对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效应不同,在LL效应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g)对PM_(2.5)浓度变化影响最大,在HH效应区和无明显效应区绿地面积指数(Sg)对PM_(2.5)浓度变化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城市绿地 溢出效应 绿地指标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