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小飞 孙楠 +1 位作者 周亚芬 荣春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3个月行食管钡餐造影联合增强CT扫描复查,评估其近期疗效及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其中... 目的探讨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3个月行食管钡餐造影联合增强CT扫描复查,评估其近期疗效及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其中完全缓解(CR)23例,部分缓解(PR)37例,无缓解或进展(NR)10例,总有效率为85.7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位于下段、临床分期Ⅱ~Ⅲ期、近期疗效NR、CT最大管壁厚度≥1.2 cm、淋巴结体积≥1.0 cm^(3)是影响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钡餐造影联合增强CT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钡餐造影 食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支气管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夏春华 高斌 +1 位作者 胡永胜 徐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9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支气管征的表现形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与其支气管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直径≤3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32例,良性结节22例)行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 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支气管征的表现形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与其支气管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直径≤3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32例,良性结节22例)行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所有患者平扫的原始数据以2.5mm进行标准算法薄层重建,将数据传入GE-AW4.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显示SPN与支气管的关系。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对照。结果:①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全肺扫描行层厚为2.5mm的标准算法薄层重建,结合各种工作站后处理方法,能极好的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②54例SPN中与支气管有关系的43例(79.6%),其中恶性结节29例(90.6%),良性结节14例(63.6%)。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SPN-支气管关系分为5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进入SPN内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支气管穿过SPN,其管腔通畅;Ⅳ型支气管沿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增厚、牵拉;Ⅴ型,支气管沿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无改变;④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恶性结节中均以Ⅰ型、Ⅱ型和Ⅲ型最常见,良性结节以Ⅰ型和Ⅲ型最常见。Ⅱ型主要见于恶性结节,不见于良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型表现在良性结节中明显高于恶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及薄层扫描合并薄层重建能清楚显示SPN与支气管关系及类型,两者关系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支气管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斌 李劲松 +3 位作者 巢惠民 胡永胜 徐圣德 季亚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5期469-471,共3页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1例26个病灶CT导向下穿刺并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1例26个病灶CT导向下穿刺并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结果: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5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对胸部CT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新华 胡永胜 +5 位作者 杨越 王自勇 胡鹏程 王劲武 付璇 孔祥旭 《安徽医学》 2015年第11期1353-1357,共5页
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 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 V、B组采用10... 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 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 V、B组采用100 k V、C组采用CARE k V技术。使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CT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 V、47例120 k V、10例140 k V。B组与A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 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组与A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组和A组间的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比较,C组的SD显著低于B组,而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组和B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B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 k 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CT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最佳管电压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胸部 辐射剂量 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扫描方案减轻双排螺旋CT颅底伪影的研究
5
作者 何新华 胡永胜 +4 位作者 杨越 胡鹏程 王自勇 付璇 慕鹏 《安徽医学》 2014年第9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优化扫描方案,减少颅底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方法双排螺旋CT头颅平扫病例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组采用常规序列扫描,A组层厚为8 mm(4.0 mm×2),B组层厚为4 mm(4.0 mm×2)。C组采用2段螺旋扫描程序,扫描参数为颅底3... 目的优化扫描方案,减少颅底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方法双排螺旋CT头颅平扫病例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组采用常规序列扫描,A组层厚为8 mm(4.0 mm×2),B组层厚为4 mm(4.0 mm×2)。C组采用2段螺旋扫描程序,扫描参数为颅底3 mm(1.5 mm×2)+颅脑幕上5 mm(2.5 mm×2)。观察和评价后、中颅窝图像有无伪影、伪影形态、位置、严重程度等。结果除A组1例外,A、B两组后颅窝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射状伪影和交叉伪影,中颅窝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伪影。B组Ⅱ级伪影的总数多于A组(29/16),Ш级伪影2例,显示B组4 mm层厚不能减轻颅底伪影,且有加重伪影程度的可能。C组中部分病例后颅窝、中颅窝未见明显伪影,Ⅱ级伪影的例数为5例。与A、B组比较,C组可显著减轻颅底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底3 mm(1.5 mm×2)+颅脑幕上5 mm(2.5 mm×2)螺旋扫描法,可显著减轻颅底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清晰显示颅底组织结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伪影 颅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嘉豪 贺克武 +4 位作者 黄永翠 杨会军 范成兵 马佳佳 高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427-1431,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TKA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评估图像质量,统计骨性关节疾病导致畸形的相关性,比较手...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TKA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评估图像质量,统计骨性关节疾病导致畸形的相关性,比较手术前后患者重力垂线与下肢力线夹角、机械轴偏距(MAD)、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LDFA)、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MPTA)及胫骨角。结果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结果显示畸形类型:膝内翻畸形38例(47.50%),膝外翻畸形31例(38.75%),无合并内外翻畸形11例(13.75%)。术后测量结果显示无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各指标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内翻畸形患者下肢力线与重力垂线夹角为(2.91±0.05)°,MAD在膝关节中心内侧(12.98±2.56)mm,mLDFA明显减小而MPTA、胫骨角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外翻畸形患者下肢力线与重力垂线夹角为(2.92±0.06)°,MAD在膝关节中心内侧(4.85±1.06)mm,mLDFA明显增大而MPTA、胫骨角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术成像成功率高,图像质量高,通过科学的测量,用准确的数字、角度来分析TKA患者术前诊断、术后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数字X线摄影 双下肢全长摄影 拼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