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接触关系性质的厘定 被引量:5
1
作者 侯明金 汤加富 +1 位作者 高天山 荆延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41-547,共7页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猪婆寨、梓树坞、杨岩、大新屋和柳坪)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猪婆寨、梓树坞、杨岩、大新屋和柳坪)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屋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新建为梓树坞组),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群 大别群 接触关系 构造砾岩 砾岩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敦一 汤加富 +3 位作者 周存亭 高天山 沈荷生 杨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7-221,共5页
应用U-Pb和二次离子探针(法国产SIMS 1270)U-Pb法对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年龄测定,给出其形成年龄为136~129 Ma。这一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核部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和火山盆地,也说明在这一时期,该区的... 应用U-Pb和二次离子探针(法国产SIMS 1270)U-Pb法对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年龄测定,给出其形成年龄为136~129 Ma。这一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核部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和火山盆地,也说明在这一时期,该区的构造环境与北淮阳地区相似。据现残存的火山地貌和标高,及相邻的北淮阳地区的中生代火山盆地及火山沉积物的厚度,推测其剥蚀深度约 3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铀-铅定年 火山活动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2 位作者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北缘 多期叠加变形 重力滑覆逆冲 印支期 燕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变形特征及其构造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侯明金 汤加富 高天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磷矿 震旦纪 变形特征 构造评价 大别山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