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ORYKTA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李胜群
陈景道
左庆
-
机构
安徽省凤台县水稻原种场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8290-8291,共2页
-
文摘
[目的]探讨ORIKTA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2006年在凤台水稻原种场进行不同ORIKTA土壤调理剂用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ORIKTA土壤调理剂能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的发生,最高分蘖时期出现早,对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成穗以及结实率也有促进作用,增产率分别为5.03%~9.83%;水稻的产量随ORIKTA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培养加而增加,施用3000kg/hm2时水稻产量有减产的趋势。[结论]该研究为确定在水稻生产中最佳ORIKTA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提供了依据。
-
关键词
ORYKTA土壤调理剂
水稻
产量
经济效益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养分吸收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张祥明
左庆
郭熙盛
武际
李胜群
-
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安徽省凤台县水稻原种场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244-247,249,共5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4B09-2
2011BAD16B06-3
+1 种基金
2013BAD07B08)
安徽省农科院学科建设项目(15A1021)
-
文摘
[目的]针对砂姜黑土区绿肥恢复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免耕和翻耕不同耕作方式对苕子生长、养分吸收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为苕子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水旱轮作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翻耕利于苕子的生长,促进氮磷钾养分的累积。翻耕处理返青期、现蕾期和开花结荚期2年平均鲜草产量分别较免耕处理增产3.89%、5.34%和4.23%,差异不显著;免耕和翻耕对不同时期苕子养分含量差异较小,但各期对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有一定的差异,开花结荚期翻耕处理比免耕处理分别提高10.17%~11.90%、10.84%~16.60%和3.99%~14.05%。翻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免耕处理,且存在一定的年际间差异,但不同年份不同处理差异都较小。[结论]在砂姜黑土利用冬闲田免耕栽培苕子是适合大力推广的模式。
-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苕子
鲜草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
Keywords
Tillage
Common vetch
Forage yield
Nnutrient uptake
Soil fertility
-
分类号
S344.1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
-
题名不同机插株距对徽两优5号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高尚
李胜群
陈刚
张毅
瞿明定
孙雪原
-
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凤台县水稻原种场
-
出处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0-162,共3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持续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2011BAD16B06-3)
江淮地区水稻大面积稳定增产关键技术研究(2012BAD04B09-2)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CARS-01-53)
-
文摘
以杂交中籼稻徽两优5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机插株距(行距固定为30 cm)对其群体建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插株距为14 cm的条件下,徽两优5号产量构成因素协调,理论产量达到11 228.8 kg/hm2;群体茎蘖消长表现平稳,无效分蘖减少;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较高,占总干物质量的44.8%;基部节间短而粗,有利于降低徽两优5号在机插条件下的倒伏风险,从而发挥高产潜力。
-
关键词
水稻
机插
株距
群体结构
产量
-
Keywords
ric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plant space
population structure
yield
-
分类号
S51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优化施肥对皖稻6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胜群
陈景道
左庆
-
机构
安徽省凤台县水稻原种场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8571-8573,共3页
-
基金
国家和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麦稻高效生产条件下养分资源运筹研究"项目
-
文摘
对皖稻68的施肥方式进行优化。于2006年在安徽省凤台县桂集乡的水稻田中,设置CK(不施肥),N 60∶30∶10(氮肥按基-蘖-穗60%-30%-10%施用,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25∶0.25),N 40∶30∶30(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30∶0.40),N 35∶20∶45(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30∶0.40)4个处理,研究优化施肥对皖稻6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皖稻68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280kg/hm^2,N、P、K比例为1∶0.30∶0.40,氮肥的运筹方式以基-蘖-穗为35∶20∶45的产量最高,达9 586.5 kg/hm^2,比对照增产35.91%,肥料贡献率达到26.42%,比习惯施肥增产11.82%。在安徽省沿淮中稻区,水稻的氮、磷、钾用量比例应为1∶(0.3-0.6)∶(0.8-1.0)。皖稻68氮肥用量在240-300 kg/hm^2。一定施肥水平下,在氮肥运筹上以基-蘖-穗比例为(30-40)∶(25-30)∶(30-45)为宜。
-
关键词
优化施肥技术
水稻
产量及构成因素
土壤贡献率
-
Keywords
Optimizing fertilization technique
Rice
Yield and components
Soil contribution ratio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