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亢农场麦稻轮作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邵芳荣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1期72-73,77,共3页
[目的]分析秸秆还田对龙亢农场稻麦轮作区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半量还田、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通过麦稻轮作秸秆还田对比试验,研究龙亢农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 [目的]分析秸秆还田对龙亢农场稻麦轮作区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半量还田、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通过麦稻轮作秸秆还田对比试验,研究龙亢农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除有效穗数略低外,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余各指标均高于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可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高出1500 kg/hm^(2)左右。[结论]龙亢农场麦稻轮作秸秆还田造成小麦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砂姜黑土团聚体内颗粒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X射线CT技术和机器学习
2
作者 丁天宇 郭自春 +3 位作者 王玥凯 蒋发辉 张平 彭新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7,共13页
为优选培肥改良砂姜黑土的秸秆还田方式,该研究基于砂姜黑土连续6年耕作与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高分辨率X射线CT技术(XCT)和机器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还田、旋耕还田、深翻还田)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 为优选培肥改良砂姜黑土的秸秆还田方式,该研究基于砂姜黑土连续6年耕作与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高分辨率X射线CT技术(XCT)和机器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还田、旋耕还田、深翻还田)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6~8 mm团聚体内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包括新鲜残体和旧POM)空间分布及其孔隙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三种秸秆还田处理下各土层中团聚体内POM以新鲜残体为主,占76.4%~87.0%;免耕还田处理下0~10 cm土层团聚体存在大量POM,其中新鲜残体和旧POM分布在连通性孔隙中的比例分别为0.788和0.569;深翻还田处理下20~40 cm土层团聚体POM体积密度较高,新鲜残体和旧POM分布在连通性孔隙中的比例分别为0.729和0.536。与旋耕还田相比,免耕还田使0~10cm土层中团聚体内总POM和新鲜残体体积密度分别提高了54.4%和56.7%(P<0.05);然而,在10~20 cm土层中,三种还田方式下新鲜残体和旧POM体积密度及其在连通性孔隙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0~40 cm土层中,与旋耕还田相比,深翻还田使总POM体积密度分别显著提高了2.78倍,其中新鲜残体和旧POM体积密度分别提高了3.10倍和1.72倍,同时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孔隙度(>16μm)、连通孔隙度(P<0.05)。综上所述,新鲜残体构成了POM主要成分,在免耕还田表层(0~10 cm)和深翻还田深层(20~40cm)土壤中,团聚体内POM体积密度提升主要以通过新鲜残体体积密度显著增加实现的,连通性孔隙是新鲜残体累积和分解转化的重要场所。本研究认为深翻还田有利于深层(20~40cm)土壤团聚体连通性孔隙形成和POM累积,对农田土壤质量提升和土壤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颗粒有机质 孔隙 砂姜黑土 深翻还田 X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钱泳其 熊鹏 +4 位作者 王玥凯 张中彬 郭自春 邵芳荣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砂姜黑土黏闭僵硬问题突出,耕作是改良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试验基地,采集免耕(No-tillage,NT)、旋耕(Rotarytillage,RT)和深翻(Deepploughing,DP)处理的原状土柱(高20cm,直径10cm),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 砂姜黑土黏闭僵硬问题突出,耕作是改良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试验基地,采集免耕(No-tillage,NT)、旋耕(Rotarytillage,RT)和深翻(Deepploughing,DP)处理的原状土柱(高20cm,直径10cm),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和ImageJ软件等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处理,定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孔径大小分布、孔隙形态特征、网络特征以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免耕相比,旋耕和深翻下土壤的大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92.7%和261.1%(P<0.05);与旋耕相比,深翻下土壤大孔隙度增加了23.4%;(2)相较于免耕,旋耕和深翻显著增加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紧密度、分形维数和全局连通性(P<0.05),显著降低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欧拉数(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得到显著提升,且深翻的改良效果总体优于旋耕;(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除水力半径外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连通性最大孔隙度的相关性最高(r=0.833**,P<0.01)。综上所述,深翻扩大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改善了连通性,提升了复杂程度,从而构建了相对良好的土壤孔隙形态和网络结构,提高了导水能力,消减砂姜黑土结构性障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深翻 CT扫描技术 孔隙结构 饱和导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砂姜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月明 高磊 +3 位作者 张中彬 郭自春 邵芳荣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砂姜黑土的典型特征就是土体内含有"砂姜"。基于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东西(河南上蔡到安徽泗县)及南北(河南鹿邑到安徽怀远)两条典型样带0~100 cm土层内砂姜含量分布及0~20 cm土壤性质、地形因... 砂姜黑土的典型特征就是土体内含有"砂姜"。基于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东西(河南上蔡到安徽泗县)及南北(河南鹿邑到安徽怀远)两条典型样带0~100 cm土层内砂姜含量分布及0~20 cm土壤性质、地形因子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东西样带内从西向东、南北样带内从北向南,砂姜含量逐渐增多,埋深也逐渐变浅;(2)两条样带砂姜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加的趋势,而极大值出现在20~60cm土层,砂姜以2~5mm粒级的占比最大(40%~44%);(3)相关分析表明砂姜含量与蒙脱石组成比例(r=0.321,P <0.01)、年均降水量(r=0.416,P <0.01)、年均温度(r=0.369,P <0.01)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全钙(r=–0.279,P <0.05)、高程(r=–0.387,P <0.01)、年均蒸发量(r=–0.392,P<0.01)呈负相关。可见,淮北平原砂姜含量受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砂姜黑土 钙质结核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量对绿旱粳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邵芳荣 杨安中 +2 位作者 王士梅 刘俭 段素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2期35-36,72,共3页
绿旱粳1号属于节水型早熟中粳新品系,具有分蘖强、茎秆粗壮、产量高、品质优等优良综合特性。为了更好的在生产上应用,开展了旱直播不同播种量对绿旱粳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在52.5~75.0 kg/hm^2时成穗率最高;产量... 绿旱粳1号属于节水型早熟中粳新品系,具有分蘖强、茎秆粗壮、产量高、品质优等优良综合特性。为了更好的在生产上应用,开展了旱直播不同播种量对绿旱粳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在52.5~75.0 kg/hm^2时成穗率最高;产量以播种量75.0 kg/hm^2的处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 播种量 绿旱粳1号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