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情况分析与育种研究
1
作者 邹禹 占新春 +5 位作者 任义 程从新 王接弟 李国庆 许恩定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34-38,92,共6页
分析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的亲本来源、品种类型以及在区试中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研究安徽省粳稻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的方面。结果显示,迟熟中粳品种提高产量主要选育穗型较大且整齐的类型,早熟中粳品种选... 分析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的亲本来源、品种类型以及在区试中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研究安徽省粳稻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的方面。结果显示,迟熟中粳品种提高产量主要选育穗型较大且整齐的类型,早熟中粳品种选育穗粒兼顾的品种,晚粳品种应注重选育早生快发、分蘖力强而多穗类型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育种 产量 农艺性状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Ⅳ)——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与高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守海 李成荃 +3 位作者 王德正 罗彦长 杜士云 吴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1期8-13,共6页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种子生产安全技术 应用研究 两系杂交稻 制种 产业化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Ⅱ)——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守海 王德正 +3 位作者 罗彦长 李成荃 吴爽 杜士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157-161,共5页
以 3 418S、X0 7S、3 99S、2 3 0 1S和培矮 64S(CK) 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 ,1994~ 2 0 0 1年在合肥进行分期播栽试验 ,抽穗时观察其育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历年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时段大致为 8月 10~ 2 5日 ,... 以 3 418S、X0 7S、3 99S、2 3 0 1S和培矮 64S(CK) 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 ,1994~ 2 0 0 1年在合肥进行分期播栽试验 ,抽穗时观察其育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历年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时段大致为 8月 10~ 2 5日 ,其相应的育性敏感安全时段约在 7月 2 5日~ 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种子生产 安全技术 应用研究 籼型 光温敏核不育系 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Ⅲ)——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守海 李成荃 +3 位作者 王德正 罗彦长 吴爽 杜士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6期832-833,共2页
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粳型 70 0 1S、3 5 16S ,籼型 3 418S、3 99S、2 3 0 1S及宣城地区农科所育成的X0 7S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光敏型不育系 70 0 1S、3 5 16S、3 418S立足于安徽省内秋繁 ,辅之以海南春... 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粳型 70 0 1S、3 5 16S ,籼型 3 418S、3 99S、2 3 0 1S及宣城地区农科所育成的X0 7S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光敏型不育系 70 0 1S、3 5 16S、3 418S立足于安徽省内秋繁 ,辅之以海南春繁 ;温敏型不育系 3 99S、2 3 0 1S、X0 7S以海南春繁为主 ,辅之以安徽省山区冷水灌溉繁殖的技术策略 ,并总结出相应的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两系杂交 水稻 种子 生产安全技术 应用 光温敏核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5
作者 卢继武 黄明永 +2 位作者 汪楠胜 宋丰顺 刘淼才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广受关注。为充分发挥再生稻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多地在不断扩大再生稻种植。本文作者综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的发展现状,包括其种植规模、品种应用、栽培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广受关注。为充分发挥再生稻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多地在不断扩大再生稻种植。本文作者综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的发展现状,包括其种植规模、品种应用、栽培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区域适应性差异、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化程度低、农机农艺融合不足等,并对安徽省再生稻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大品种研发、优化栽培技术、加强政策支持等促进再生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安徽省再生稻产业有望克服现存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发展现状 展望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引进的国外水稻品种资源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效忠 苏泽胜 王元垒 《安徽农学通报》 1998年第3期17-19,共3页
通过对日本、印度、韩国、墨西哥的水稻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观察研究,并对品种间产量进行方差分析,从中选出具有突出优良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良的资源,为进一步利用国外水稻品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品种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Ⅰ)——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研究
7
作者 李成荃 王守海 +3 位作者 罗彦长 王德正 吴爽 杜士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1期1-3,23,共4页
198 7~ 2 0 0 1年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 70 0 1S、80 87S、3 5 0 2S、3 5 16S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进行了育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在合肥历年稳定不育期为 8月 10日至 2 5日。同时根据多年应用实践 。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系 育性 安徽 水稻 杂交水稻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杂交粳稻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成荃 王守海 +5 位作者 王德正 罗彦长 张培江 吴爽 杜士云 许传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6,共5页
回顾了 2 0余年来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与开发的历程 ,对育成有应用价值的BT型不育系、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新组合 ,特别是推广百万亩以上的组合与超级稻组合的产量、抗性、米质作了简介 ,分析了阻碍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瓶颈 ,提出... 回顾了 2 0余年来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与开发的历程 ,对育成有应用价值的BT型不育系、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新组合 ,特别是推广百万亩以上的组合与超级稻组合的产量、抗性、米质作了简介 ,分析了阻碍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瓶颈 ,提出了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杂交粳稻 研究回顾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直播和机插水稻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培江 付强 +6 位作者 李霞红 孙如银 李福军 占新春 郑乐娅 王玉军 陈学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5820-5823,5826,共5页
根据安徽水稻生产情况,分析直播水稻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建议加强适宜地区直播水稻的生产技术研究、直播稻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轮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解决直播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安徽机插秧水稻生产发展缓慢的原... 根据安徽水稻生产情况,分析直播水稻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建议加强适宜地区直播水稻的生产技术研究、直播稻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轮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解决直播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安徽机插秧水稻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通过适度增加生产规模、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强化技术指导和项目示范带动、筛选和选育适宜机械化制种和机械化插秧的水稻新品种、不断改进和完善机插秧技术,以适应安徽省机插秧水稻生产的需求,推动安徽省机插秧水稻生产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稻 机插秧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夏加发 李泽福 +2 位作者 陈多璞 王元垒 石英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081-6082,6084,共3页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超级稻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9
11
作者 苏泽胜 李泽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9-743,共5页
简要回顾了自1996年我国启动超级稻研究以来,安徽省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对超级稻品种(组合)Ⅲ优98、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丰两优1号、协优9019、K优52、双优4183、70优9号的选育进行了详细... 简要回顾了自1996年我国启动超级稻研究以来,安徽省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对超级稻品种(组合)Ⅲ优98、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丰两优1号、协优9019、K优52、双优4183、70优9号的选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在超级稻高产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超级稻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超级稻育种与生产销售环节脱节3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安徽省应进一步加强超级稻育种攻关、与超级稻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品种选育 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尺度的安徽省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金华 岳伟 +4 位作者 吴文革 许有尊 乔玉强 刘瑞娜 杨太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 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方式,构建冬小麦全生育期阴湿害综合指数(overcast and waterlogging composite index,OWCI),并选取阴湿害典型年样本,分别以Logistic曲线敏感性、等敏感性两种方法计算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OWCIs、OWCIe为自变量、气象减产率(△Y)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验证两种方法在冬小麦阴湿害评估中的差异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Y与两种方法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均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R^2分别为0.843、0.805;检验样本的△Y实测值与两种方法模拟值的R^2分别达0.685、0.573。对两种方法比较,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建模的拟合性、误差、检验效果均优于等敏感性法,其气象减产率的均方根误差从7.78%下降到6.97%。应用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模拟的2016年冬小麦阴湿害灾损率值与调查值基本吻合。反演计算的1981-2010年灾损率气候态均值南高北低,符合安徽省实际分布型,但2011年以来的灾损率均值普遍高于30年气候态均值,可见近年来阴湿害影响有加重趋势。因此,基于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应用构建的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能差异化表征不同阶段的阴湿害影响贡献,可应用于冬小麦阴湿害影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冬小麦 有效阴湿害积 过程敏感性 灾损评估 日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1 位作者 李成荃 罗彦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阐述了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 2 3a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BT型不育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基本经验 ,以及主要三系、两系组合的产量、米质、抗性、高产制种技术经验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安徽省 杂交粳稻 利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阮新明 施伏芝 +1 位作者 罗志祥 占新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305-306,共2页
根据“九五”期间安徽省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结构 现状 安徽 发展 战略性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新组合(品种)米质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联松 白一松 +3 位作者 王守海 陈周前 张培江 卢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611-613,共3页
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安徽省 10 1个中籼、中粳和晚粳新组合 (品种 )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累计贡献率达 89.114 %的 6个主成分因子 ,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 6项指标进行达标分... 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安徽省 10 1个中籼、中粳和晚粳新组合 (品种 )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累计贡献率达 89.114 %的 6个主成分因子 ,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 6项指标进行达标分析。结果表明 :糙米率全部达二级标准以上 ,胶稠度达标率为 89.1% ,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分别为 64 .4%和 71.3 % ,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仅为 3 2 .7%和 3 3 .7%。而且粳稻达标率高于籼稻 ,常规稻达标率高于杂交稻。提出今后杂交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 ,重视整精米率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组合(品种) 品质评价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五”安徽省水稻中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白一松 杨联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5期644-645,共2页
1996~ 2 0 0 0年安徽省中粳区试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 ,杂交稻为 8.0 1t/hm2 ,常规稻为 7.44t/hm2 ,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增产 6.2 4%。两者的生育期均较对照长 。
关键词 安徽 水稻 区域试验 “九五”期间 杂交稻 产量 生育期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水稻新品种在安徽省的利用情况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志祥 苏泽胜 +2 位作者 施伏芝 罗松彪 陶茂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2期181-181,183,共2页
密阳 2 3及协A×密 46(协优 10号 )对安徽省乃至我国的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引进的 13 8份新品系中 ,多产稻、密阳 13 2等表现较为突出。此外 ,密阳引 7等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
关键词 韩国水稻 安徽 利用 品种推广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健美 吴文革 +1 位作者 何超波 张玉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0期58-59,160,共3页
安徽省近年来集中技术力量和资金优势强力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成效显著但仍有上升的空间和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的必要。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本省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难点,并从水稻种植的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 安徽省近年来集中技术力量和资金优势强力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成效显著但仍有上升的空间和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的必要。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本省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难点,并从水稻种植的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省社会经济、水稻生产水平的机插秧技术推广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技术推广 难点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鉴定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坤能 夏加发 +7 位作者 张彩娟 王元垒 云鹏 马廷臣 台德卫 张效忠 荣松柏 李泽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安徽省各县、市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82份,并对其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品质等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资源中糯稻和有色稻资源丰富,糯... 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安徽省各县、市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82份,并对其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品质等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资源中糯稻和有色稻资源丰富,糯稻占资源总数的56.1%,黑米和红米共占34.2%。通过鉴定筛选出具有大穗、高穗粒数、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等优良性状资源34份、抗稻瘟病资源17份、优质资源6份;进一步通过分子标记鉴定,阐明这些优异资源中所携带的稻瘟病、垩白、香味等基因型。筛选出稻八、夹沟香稻、三粒寸、庄红贡米、庐江小红稻-1和长粒糯稻6份产量、稻瘟病抗性和品质等综合性状优异的资源,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育种提供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地方品种资源 鉴定与评价 优质 抗稻瘟病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究—以池州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岳伟 伍琼 +4 位作者 陈曦 姚卫平 邱坤 陈金华 阮新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5,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探索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以满足对该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利用1995年-2018年一季稻稻曲病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根据稻...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探索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以满足对该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利用1995年-2018年一季稻稻曲病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根据稻曲病大发生对适温高湿环境的需求及不同降水等级和温度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不同,以稻曲病发生关键期降水日数为基础,引入雨量系数和温度系数,形成稻曲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通过最优曲线回归分析,建立稻曲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池州市一季稻稻曲病发生关键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与稻曲病病穗率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日数与病穗率相关性;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为81.0%,2016年-2018年模型预测结果均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由于样本中轻发生和大发生年份较少,对轻发生和大发生预报的准确性需在样本丰富条件下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业务应用中,可结合CFSv2模式逐日降水和气温预报产品,提前10~30 d开展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对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稻曲病 一季稻 气象等级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