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爱芳 陈雨 +2 位作者 王春林 张新 王文相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53,共3页
在安徽省潜山县分3个播期对120个水稻区试品种进行稻曲病自然诱发鉴定,采用发病率的平均值与最大值以及病情指数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对鉴定结果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间的病情指数也有明显差... 在安徽省潜山县分3个播期对120个水稻区试品种进行稻曲病自然诱发鉴定,采用发病率的平均值与最大值以及病情指数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对鉴定结果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间的病情指数也有明显差异,早播的发病轻,后两个播期发病重。以最大值评价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更可靠。一般情况下,可用病穗率最大值评价品种抗性,如需更精确的评价,则以病情指数最大值作为评价标准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抗性鉴定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及白叶枯病小种鉴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爱芳 王春林 +2 位作者 陈雨 高同春 王文相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9-142,共4页
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 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对安徽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3.5%的品种抗FuJ,15.4%的品种抗YN24,29.8%的品种抗AH;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有R2、R5和R8,其中R5为优势小种。抗AH的品种可以用于安徽的水稻生产;生产中应防止FuJ和YN24等毒性强的菌株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小种 水稻品种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茶园杂草主要种类调查 被引量:36
3
作者 周子燕 李昌春 +2 位作者 胡本进 徐丽娜 李晓霞 《中国茶叶》 2012年第1期18-20,共3页
安徽省是全国主要茶区之一,茶区涵盖50多个县(市、区),地处北纬29.5°-32.0°,横跨江南和江北茶区,依据地貌特征和生态因素划分为皖南山地茶区、皖西大别山茶区、沿江江南丘陵茶区和江淮丘陵茶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 安徽省是全国主要茶区之一,茶区涵盖50多个县(市、区),地处北纬29.5°-32.0°,横跨江南和江北茶区,依据地貌特征和生态因素划分为皖南山地茶区、皖西大别山茶区、沿江江南丘陵茶区和江淮丘陵茶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时空格局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种类调查 茶园杂草 江北茶区 江淮丘陵 皖西大别山 生态因素 栽培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光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章东方 罗昭锋 +2 位作者 顾江涛 苏卫华 王玉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3期391-394,414,共5页
所有的生物感应环境中的信号 ,利用这些信号信息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长发育。植物用来监测环境中光信号的感应系统由 3类光受体组成 :红光 /远红光受体、蓝光 /紫外光A受体和趋光素。植物光受体及由它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是目前... 所有的生物感应环境中的信号 ,利用这些信号信息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长发育。植物用来监测环境中光信号的感应系统由 3类光受体组成 :红光 /远红光受体、蓝光 /紫外光A受体和趋光素。植物光受体及由它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是目前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介绍了植物光受体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和光受体信号传导途径研究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受体 光敏色素 趋光素 蓝光受体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常用及备用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爱芳 高同春 +1 位作者 陈雨 王文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1072-21073,共2页
[目的]找到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品种。[方法]用安徽省巢湖市中悍镇样本上分离的细菌性条斑病菌株,对安徽省常用和备用水稻品种150份进行了鉴定。[结果]病斑长度≤1 cm的抗病品种有8份,它们是中优1259、天优2168、Ⅱ优768、凤糯625、两... [目的]找到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品种。[方法]用安徽省巢湖市中悍镇样本上分离的细菌性条斑病菌株,对安徽省常用和备用水稻品种150份进行了鉴定。[结果]病斑长度≤1 cm的抗病品种有8份,它们是中优1259、天优2168、Ⅱ优768、凤糯625、两优8007、Y两优888、两优668、协优033。其余为感病品种。[结论]绝大多数水稻品种不抗条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六安地区油菜氮磷钾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良松 张海珊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52-54,共3页
在安徽省油菜主产区之一的六安地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钾、硼肥平衡施用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改善油菜的生物性状、提高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收入。其中,氮肥施用可明显提高油菜各生物学... 在安徽省油菜主产区之一的六安地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钾、硼肥平衡施用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改善油菜的生物性状、提高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收入。其中,氮肥施用可明显提高油菜各生物学性状指标和油菜籽粒产量,同时也可以明显的提高籽粒和茎秆的比值;磷肥施用可以显著提高一级分枝高度、单株二级分枝数,在利于采收的同时可以提高籽粒产量;钾肥的施用可显著提高油菜一级分枝高度、单株一级分枝数、单株二级分枝数、每果角粒数、产量以及籽粒与茎秆的比值等。从产投比来看,虽然农民习惯施肥的产投比较高,但是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生产实际中容易发生贪青晚熟、油菜倒伏等现象,变相浪费了资源,这说明习惯施肥中肥料资源配置并不合理;施用氮肥180 kg/hm2,磷肥90kg/hm2,钾肥120 kg/hm2,硼肥用量15 kg/hm2时可以达到产量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磷钾硼 平衡施肥 产量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7
作者 周子燕 李昌春 +1 位作者 高同春 檀根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11842-11844,共3页
对三唑类活性化合物近20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综述了三唑类化合物对作物的生长调节作用。同时,分析了三唑类化合物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三唑类化合物 杀菌谱 抗药性 生长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测定及复配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莉 许娟 +2 位作者 丁克坚 李勋卓 叶正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9-161,167,共4页
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有效单剂和复配组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咪鲜胺、苯菌灵、多菌灵、戊唑醇、井冈霉素、松脂酸铜9种杀菌剂及互相复配后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并比较了不同复配组合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稻... 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有效单剂和复配组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咪鲜胺、苯菌灵、多菌灵、戊唑醇、井冈霉素、松脂酸铜9种杀菌剂及互相复配后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并比较了不同复配组合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对烯唑醇最敏感,EC50为0.145μg/mL;井冈霉素对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弱,EC50为13.6μg/mL。从252种不同比例复配的药剂中,筛选出12种增效配方,其中烯唑醇和咪鲜胺复配(1∶10),协同系数高达3.70,增效作用最大;烯唑醇和咪鲜胺(1∶10)对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0.06μg/mL,其次是烯唑醇和咪鲜胺(1∶20)与烯唑醇和腈菌唑(10∶1),EC50分别为0.10μg/mL和0.11μg/mL。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烯唑醇与咪鲜胺(1∶10)复配,对稻曲病的平均防效为79.2%,高于其他常用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杀菌剂 复配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段劲生 王梅 +3 位作者 胡本进 孙明娜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55-755,778,共2页
对中草药源杀菌剂的资源情况、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中草药源杀菌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关键词 杀菌剂 中草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途径研究初报 被引量:13
10
作者 汪涛 戚仁德 +4 位作者 吴向辉 赵伟 高同春 张琍 吴慧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0,共3页
为了明确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扩散传播途径,调查病区农用机械、麦田翻耕后田间及其周边流水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数量。结果表明,收割机、旋耕机和播种机上土样的孢囊检出率分别为27.1%、51.6%和44.0%,麦稻轮作的病田中,浪渣的孢囊检出率为... 为了明确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扩散传播途径,调查病区农用机械、麦田翻耕后田间及其周边流水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数量。结果表明,收割机、旋耕机和播种机上土样的孢囊检出率分别为27.1%、51.6%和44.0%,麦稻轮作的病田中,浪渣的孢囊检出率为58.3%,翻耕后麦田积水、沟渠和小河流中的孢囊检出率分别为33.3%、22.7%和7.7%。说明农业机械的跨区作业和水流是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孢囊线虫病 传播机制 农业机械 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剂控制热雾机热雾滴扩散范围及防效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莉 丁克坚 +3 位作者 程备久 叶正和 苏贤岩 李然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热雾机一般以柴油为热雾剂承载农药,形成的热雾喷出后随着喷口产生的动力和热雾的自身密度压差向前方自行推进,该施药技术由于效率高而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但由于热雾易飘移、难控制,造成农药污染的缺陷,在农作物生产中难以... 热雾机一般以柴油为热雾剂承载农药,形成的热雾喷出后随着喷口产生的动力和热雾的自身密度压差向前方自行推进,该施药技术由于效率高而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但由于热雾易飘移、难控制,造成农药污染的缺陷,在农作物生产中难以推广应用。本试验通过加入热雾沉降剂的方法,加大了热雾机热雾滴的比重和沉降速度,在此基础上,选择难以进入田间施药的玉米、油菜,进行了中、后期病害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热雾沉降剂后热雾滴的主体分布于田间水平距离(0~25 m)和垂直高度(0~2 m)范围内,分布密度为148.5~265.4粒/cm2,同柴油对照相比,加入热雾沉降剂后,同等直径的热雾滴飘移的距离和高度明显降低。田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热雾机施药对油菜菌核病和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普遍高于机动弥雾机喷雾的防治效果,加入热雾沉降剂后可提高有效防治范围内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雾机 沉降剂 雾滴 分布 农作物病害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戚仁德 丁建成 +2 位作者 顾江涛 高智谋 岳永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2期217-218,222,共3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导辣椒疫霉对甲霜灵产生抗性 ,然后测定所得抗性菌株和野生亲本型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辣椒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 ,抗甲霜灵 (Mrt)突变株HF 1 T、LA 1 T和驯化 (Trt)抗性菌株HF 1 Y、LA 1 Y与其野生亲本... 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导辣椒疫霉对甲霜灵产生抗性 ,然后测定所得抗性菌株和野生亲本型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辣椒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 ,抗甲霜灵 (Mrt)突变株HF 1 T、LA 1 T和驯化 (Trt)抗性菌株HF 1 Y、LA 1 Y与其野生亲本相比 ,其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均在 5 0 0倍左右 ;在含甲霜灵的CA平板上 ,其抗药性较稳定 ;所得的抗性菌株无论抗性倍数多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 甲霜灵 抗药性 致病力 杀菌剂 辣椒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高抗菌株的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宏伟 朱蕴兰 +4 位作者 苏贤岩 邵影 梁峙 曹泽红 林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885-1886,1888,共3页
从徐州汉高洗涤剂厂排水沟中污物筛选出了一株能以LAS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高抗性LAs降解菌,对其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As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是30℃、pH6.0、装液量150ml/500ml三角瓶、120r/min、LAS浓度为200~600mg/L,... 从徐州汉高洗涤剂厂排水沟中污物筛选出了一株能以LAS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高抗性LAs降解菌,对其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As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是30℃、pH6.0、装液量150ml/500ml三角瓶、120r/min、LAS浓度为200~600mg/L,24h生长量达0.443(OD460)、最大降解率达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 表面活性剂 降解菌 分离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对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贤岩 徐瑞琳 +3 位作者 胡宏云 叶正和 刘小林 王振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649-2650,共2页
初步研究了旱稻稻曲病、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旱稻品种对稻曲病、纹枯病抗病性及产量有显著差异;旱稻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对产量有较大影响,不同品种与播期的组合间,旱稻纹枯病、纵卷叶螟发生及产... 初步研究了旱稻稻曲病、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旱稻品种对稻曲病、纹枯病抗病性及产量有显著差异;旱稻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对产量有较大影响,不同品种与播期的组合间,旱稻纹枯病、纵卷叶螟发生及产量差异显著;中旱303和中旱221产量较高,不同播期试验中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均相对较低,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稻曲病 纹枯病 稻纵卷叶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对两种农药降解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昌春 魏先敏 +2 位作者 周子燕 石立 胡本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598-11598,11622,共2页
[目的]研究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效果。[方法]用双耐2号、亚热1号菌种降解10%吡虫啉和40%三唑磷,检测残留量,比较降解力。[结果]接种双耐2号和亚热1号后,发满菌丝1d吡虫啉在双耐2号、亚热1号中的残留量分别为4.00、9.60mg/kg,三唑磷在双耐... [目的]研究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效果。[方法]用双耐2号、亚热1号菌种降解10%吡虫啉和40%三唑磷,检测残留量,比较降解力。[结果]接种双耐2号和亚热1号后,发满菌丝1d吡虫啉在双耐2号、亚热1号中的残留量分别为4.00、9.60mg/kg,三唑磷在双耐2号、亚热1号中的残留量分别为19.43、19.06mg/kg,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菌丝发满15d后,吡虫啉被双耐2号全部降解,在亚热1号菌种袋中含量为0.30mg/kg,明显低于三唑磷的18.50mg/kg。发满菌丝25d后吡虫啉被双耐2号、亚热1号完全降解,三唑磷在两种农药的残留量分别为3.41、3.09mg/kg,显著低于对照。2菌种对吡虫啉的降解力高于对三唑磷的降解力;双耐2号的降解力稍高于亚热1号。[结论]亚热1号和双耐2号菌种对吡虫啉和三唑磷有一定的降解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吡虫啉 三唑磷 双耐2号菌 亚热1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多·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飞 王学峰 +2 位作者 谷春艳 苏贤岩 李瑞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651-20652,共2页
[目的]进一步明确36%多·酮SC对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施用安全性。[方法]于2009和2010年在安徽省凤阳县进行了36%多·酮SC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大田示范试验,设置5个处理,并对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36%多... [目的]进一步明确36%多·酮SC对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施用安全性。[方法]于2009和2010年在安徽省凤阳县进行了36%多·酮SC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大田示范试验,设置5个处理,并对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36%多·酮SC用量1 800~2 100g/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优于50%多菌灵WP,病穗率防效和综合病指防效均在75%以上。[结论]36%多·酮SC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替代高效农药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6%多·酮SC 小麦 赤霉病 大田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灵与三唑酮混合制剂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熊艳 王梅 +3 位作者 段劲生 孙明娜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8767-8767,8786,共2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6%多.酮悬浮剂中多菌灵和三唑酮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变异系数、标准偏差、平均回收率、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84%,0.000 699、0.000 301,98.45%、99.06%,0.999 9、0.998 7。
关键词 多菌灵 三唑酮 HPLC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丙溴磷复配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叶正和 胡飞 +1 位作者 高同春 苏贤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793-13794,共2页
对阿维菌素.丙溴磷复配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丙溴磷质量比例在1:60~1:160的范围里,复配剂都对稻纵卷叶螟有增效作用,其中最大增效比例为1:60。复配剂对稻纵卷叶螟有更高的防治效果,可替代部分高毒、高价位... 对阿维菌素.丙溴磷复配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丙溴磷质量比例在1:60~1:160的范围里,复配剂都对稻纵卷叶螟有增效作用,其中最大增效比例为1:60。复配剂对稻纵卷叶螟有更高的防治效果,可替代部分高毒、高价位农药,并减少用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剂 稻纵卷叶螟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抗(耐)菌核病的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费维新 胡宝成 +4 位作者 李强生 陈凤祥 侯树敏 吴新杰 王文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331-332,341,共3页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 ,通过对 61个国内外油菜品种抗 (耐 )油菜菌核病的差异性的比较 ,评价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鉴定油菜抗 (耐 )病性的优缺点。试验结果表明 :2种人工接种方法鉴定结果均显示出品种间的抗 (耐 ...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 ,通过对 61个国内外油菜品种抗 (耐 )油菜菌核病的差异性的比较 ,评价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鉴定油菜抗 (耐 )病性的优缺点。试验结果表明 :2种人工接种方法鉴定结果均显示出品种间的抗 (耐 )性差异显著 ,在不同的生育期间油菜对菌核病的抗侵染和抗扩展的能力不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人工接种 鉴定技术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最佳时期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彦良 叶正和 苏贤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9615-9615,9617,共2页
[目的]筛选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的最佳适期。[方法]分别于水稻剑叶露尖期、剑叶耳始见时、上两叶耳距2~3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按750g/hm^2喷施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统计防治效果,筛选稻曲... [目的]筛选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的最佳适期。[方法]分别于水稻剑叶露尖期、剑叶耳始见时、上两叶耳距2~3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按750g/hm^2喷施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统计防治效果,筛选稻曲病的防治适期。[结果]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喷施,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以剑叶露尖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低,不到20.00%;以剑叶耳始见时施药防治效果最高,达77.06%;上两叶耳距2~3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的防治效果依次降低。[结论]剑叶耳始见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防治效果 防治适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