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主栽蔬菜施肥现状调查及对策 被引量:25
1
作者 韩上 武际 +4 位作者 钱晓华 郭熙盛 胡荣根 单梦超 王道中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19,共5页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2012、2013年度的蔬菜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安徽省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种植的常用蔬菜有26种,其中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花椰菜、茄子等6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67...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2012、2013年度的蔬菜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安徽省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种植的常用蔬菜有26种,其中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花椰菜、茄子等6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67.4%,且种植户数最多,达调查总样本数的52.1%。种植这6种蔬菜的所有田块均施用了化肥,施用有机肥的比例仅为30.4%;化学氮肥投入量均在300 kg·hm-2以上,化肥投入的平均N∶P2O5∶K2O为1∶0.46∶0.49,不同种类蔬菜有机肥投入量差异较大。6种蔬菜的平均施肥次数为3.2次。6种蔬菜中黄瓜产量最高,茄子产值最高,蔬菜产值和肥料投入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生产中应改善施肥技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蔬菜 施肥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胡现荣 范存敏 +3 位作者 吴萍萍 王静 李帆 李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4,8,共5页
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质量、保障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在沿江平原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明确不同用量(3 000~6 000 kg/hm^(2))炭基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有... 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质量、保障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在沿江平原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明确不同用量(3 000~6 000 kg/hm^(2))炭基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13.1%~24.4%;高用量生物有机肥处理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19.9%;中、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3.1%和18.6%;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12.5%。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提升效应优于炭基有机肥,与常规施肥相比,中、高用量生物有机肥处理分别使水稻产量显著增加16.1%和22.1%,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水稻增产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 水稻 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9
3
作者 万水霞 唐杉 +4 位作者 蒋光月 李帆 郭熙盛 王允青 曹卫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117,共9页
为了探讨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培肥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以7年肥料定位试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安徽沿江双季稻区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施用紫云英绿肥对稻田土壤的培肥... 为了探讨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培肥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以7年肥料定位试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安徽沿江双季稻区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施用紫云英绿肥对稻田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紫云英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58.09%~86.86%),尤其是增加了细菌数量(77.93%~112.76%),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细菌数量均于G3F1处理(70%化肥配施22500kg/hm2紫云英)达最大值(288.26×104和263.95×104 CFU/g)。2)施用紫云英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其中,70%化肥配施中高量紫云英的处理与CK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熵(qMB)分别增加了102.77%~113.94%、172.53%~185.17%、69.47%~84.65%;与100%化肥相比,SMBC、SMBN、qMB分别增加27.74%~34.77%、74.14%~82.22%、20.50%~31.29%。(3)施用紫云英处理的水稻产量与100%化肥处理相当或稍有提高,但明显高于70%化肥和CK处理。与CK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可提高产量46.22%~51.44%。因此,化肥减量30%配施15000~30000kg/hm2紫云英可以提高安徽沿江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本试验以施加22500kg/hm2的紫云英产量最高(增产率达51.44%),同时,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及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改善稻田土壤生物学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稻田土壤 土壤微生物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白土的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量 被引量:7
4
作者 吴萍萍 王家嘉 李录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4-760,共7页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白土上不同耕作措施及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翻耕深度(10 cm和20 cm)与4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化肥+秸秆、化肥+绿肥)。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时,翻耕20 cm处...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白土上不同耕作措施及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翻耕深度(10 cm和20 cm)与4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化肥+秸秆、化肥+绿肥)。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时,翻耕20 cm处理两年的平均产量较翻耕10 cm处理减产7.6%;而在翻耕20 cm的基础上,秸秆还田或施用畜禽粪、绿肥则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较单施化肥分别增产14.8%、16.1%和14.6%。水稻养分吸收量也表现出相同规律,在翻耕20 cm后补充有机肥能显著增加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同时,翻耕20 cm结合秸秆还田或施用畜禽粪、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在白土稻田上,翻耕20 cm后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养分吸收,改善白土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是适合白土区大力推广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土 翻耕深度 施肥模式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用量对酸化稻田土壤酸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胡现荣 范存敏 +3 位作者 吴萍萍 王静 李帆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22-25,共4页
石灰施用是改善稻田土壤酸化、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沿江平原酸化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石灰用量(750~3 750 kg/hm^(2))与土壤pH、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石灰相比,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p... 石灰施用是改善稻田土壤酸化、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沿江平原酸化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石灰用量(750~3 750 kg/hm^(2))与土壤pH、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石灰相比,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pH增加0.16~0.33个单位。石灰用量在750~3 000 kg/hm^(2)时能够不同程度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实际产量,其中2 250 kg/hm^(2)用量时水稻增产效果最佳;而较高用量3 350 kg/hm^(2)则不利于水稻生长。种植水稻收益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降低,750 kg/hm^(2)用量下增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酸化 水稻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泉县生姜农药协同增效防控技术及示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谢中卫 汪霄 +3 位作者 李录久 姚殿立 许丹阳 王家嘉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3期87-90,94,共5页
为有效防治生姜茎基腐病和姜瘟病、进一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了临泉县生姜农药协同增效防控技术及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氯溴异氰尿酸进行土壤处理结合药剂叶面喷雾,同时采用先进的催芽技术、人工搭建遮阳网、科学的肥水管理等配... 为有效防治生姜茎基腐病和姜瘟病、进一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了临泉县生姜农药协同增效防控技术及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氯溴异氰尿酸进行土壤处理结合药剂叶面喷雾,同时采用先进的催芽技术、人工搭建遮阳网、科学的肥水管理等配套措施的农药协同增效防控技术对生姜茎基腐病和姜瘟病有较好的防效,防效达85%以上;使用0.25%噻·硝钠微乳剂(富隆)和喷雾助剂奇功能明显提高吡唑醚菌酯等药剂防治生姜茎基腐病的效果,提高生姜产量与品质。该技术大面积示范仍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对姜瘟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总体上达到95%以上,可在生姜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姜瘟病 茎基腐病 农药协同增效技术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配施对生姜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萍萍 王家嘉 李录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1-258,共8页
【目的】施肥显著影响生姜的产量及品质,在施氮的基础上合理增施硫肥可通过协调氮代谢的能力,促进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从而提高生姜产量。本文在砂姜黑土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硫配施对生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目的】施肥显著影响生姜的产量及品质,在施氮的基础上合理增施硫肥可通过协调氮代谢的能力,促进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从而提高生姜产量。本文在砂姜黑土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硫配施对生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为提高生姜产量及养分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N水平(0、300、450、600 kg/hm2)和2个S水平(S 0、50 kg/hm2),在发棵期、根茎膨大期和收获期取样,测定茎、叶及根茎的干物质量及含氮量。【结果】生姜的茎和叶生长主要集中在前期,根茎膨大期时的茎和叶干物质量分别为5.49.3 g/plant和7.0 11.6 g/plant;根茎则在后期快速积累,至收获期时根茎干物质量达20.0 36.8 g/plant。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期茎和叶的干物质量均随之增加。适宜施氮量内,生姜根茎干物质量和产量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以N450S50处理最高。相较于N0S0处理和N0S50处理,不同施氮量处理生姜增产率分别在33.1%74.3%和25.4%64.2%之间。同一施氮量下,增施硫肥处理的生姜干物质量和产量较高。氮硫配施对生姜根茎、茎和叶氮含量有不同影响。各器官中叶的氮含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均高于根茎和茎,其中以根茎膨大期较高,为24.3 28.4 g/kg;而根茎和茎的氮含量均在发棵期较高,分别为18.3 24.5和16.3 22.2 g/kg。不同处理中,根茎氮含量在N600S50处理中较高,而茎和叶氮含量则是在N450S50处理中最高。收获期生姜各器官氮累积量表现为根茎>叶>茎,其中N450S50处理的根茎氮累积量高于其他处理,而茎和叶中则是N600S50处理的氮累积量最高。整株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450S50处理最高,较N0S0处理和N0S50处理分别上升116.2%和99.0%,过量施氮反而降低氮素累积。增施硫肥能提高氮累积量,增加幅度在8.1%15.8%之间。【结论】生姜根茎干物质量主要在根茎膨大期积累,实际生产中在这一时期追施氮、钾肥,对于提高生姜根茎生物量,获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氮和硫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适宜施氮量下增施硫肥能够促进同化产物的形成,使养分向生长旺盛部位转移,从而提高生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过量施氮或氮硫比例不合理则会导致产量提升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氮肥 硫肥 干物质量 产量 氮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萍萍 王家嘉 李录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白土稻区4年大田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2种翻耕深度(10 cm、20 cm,分别标记为T10、T20)和4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绿肥,分别标记为F、F+M、F+S、F+G),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分别提取表层土... 以白土稻区4年大田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2种翻耕深度(10 cm、20 cm,分别标记为T10、T20)和4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绿肥,分别标记为F、F+M、F+S、F+G),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分别提取表层土壤水溶性物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措施下,翻耕20 cm处理(T20+F)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均低于翻耕10 cm处理(T10+F),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翻耕20 cm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增施畜禽粪(T20+F+M)、秸秆还田(T20+F+S)和增施绿肥(T20+F+G)3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和水溶性物质碳含量较T20+F处理分别提高14.57%~30.64%、10.36%~30.57%、0.74%~12.31%和14.25%~26.80%。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胡敏素碳含量,T20+F+M、T20+F+S和T20+F+G处理较T20+F处理提高18.87%~35.78%。4年不同翻耕与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性质未产生显著影响。增施有机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PQ值、胡富比、E4/E6值和色调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物质碳含量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土 翻耕深度 施肥措施 腐殖质组分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烤田时间减少紫云英翻压稻田甲烷排放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赢 林余涛 +4 位作者 杨文斌 王家嘉 左双宝 宋朝辉 周楠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36-1845,共10页
为明确紫云英翻压还田模式对稻田甲烷(CH_(4))排放的影响,同时通过延长烤田时间的优化水分管理措施减少该模式下CH_(4)的排放,开展了连续5 a的田间定位试验(2016—2020年),设置4种处理:不施化肥+传统水分管理(分蘖末期排水烤田7 d,CK)... 为明确紫云英翻压还田模式对稻田甲烷(CH_(4))排放的影响,同时通过延长烤田时间的优化水分管理措施减少该模式下CH_(4)的排放,开展了连续5 a的田间定位试验(2016—2020年),设置4种处理:不施化肥+传统水分管理(分蘖末期排水烤田7 d,CK)、常规单施化肥+传统水分管理(CF)、紫云英翻压+氮肥减施+传统水分管理(MF)、紫云英翻压+氮肥减施+优化水分管理(在传统基础上提前并增加5 d烤田时间,MFW)。结果显示:5 a间MF处理下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量为542~658 kg·hm^(-2)·a^(-1),年均排放量相较CK和CF处理分别增加了156%~231%和133%~196%。与MF处理相比,MFW处理使2016、2017年和2019年的第一个CH_(4)排放高峰期(分蘖期)提前衰减,增加了2018年和2020年CH_(4)排放的衰减速率,年排放量显著下降了16.2%~28.5%(P<0.05)。与CF处理相比,MF处理下2018、2019、2020年的年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6.85%、10.25%和9.79%(P<0.05),并且MF处理明显降低了产量变异系数并提高了产量可持续性指数。MF和MFW处理下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紫云英翻压还田具有增产稳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增加了CH_(4)的排放,而优化后的水分管理措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少紫云英翻压稻田CH_(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 甲烷排放 水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大棚番茄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传洲 朱克保 +1 位作者 奚波 王文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1期156-158,共3页
[目的]研究安徽省芜湖县设施栽培番茄的合理施肥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施肥(CK)、PK、100%N+P、100%N+K、70%N+PK、100%N+PK、130%N+PK和200%N+PK 8个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CK的番茄产量和经济... [目的]研究安徽省芜湖县设施栽培番茄的合理施肥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施肥(CK)、PK、100%N+P、100%N+K、70%N+PK、100%N+PK、130%N+PK和200%N+PK 8个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CK的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低,氮、磷、钾肥二者或三者配施均能提高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氮、磷、钾肥对番茄的增产效果不同,增产率和增产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N、K、P,而单位养分增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N、K。在一定用量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氮肥用量过高,番茄产量、经济效益反而下降。PK处理番茄VC含量最低,氮与磷或钾肥配施均可提高VC含量,但氮肥用量过高,VC含量反而下降;增施钾肥可以提高番茄可溶性糖含量。[结论]在兼顾经济效益、番茄品质及环境效益的情况下,在番茄设施栽培中,合理的氮、磷、钾肥用量为N 375.0 kg/hm^2、P_2O_5 180.0 kg/hm^2、K_2O 37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大棚番茄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