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邓骋 赵莉 +6 位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包琪 白群升 何贤芳 林勇翔 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龄对应的播期。结果表明,1971-2021年,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安徽省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上升速率分别为8.6、9.6、7.8和26.1℃·(10 a)^(-1),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上升速率呈现出11月>10月>12月规律;沿江麦区12月积温上升速率[6.5℃·(10 a)^(-1)]明显低于淮北[8.4℃·(10 a)^(-1)]及江淮[8.3℃·(10 a)^(-1)]麦区;淮北和江淮麦区10-12月总积温上升速率均为26.6℃·(10 a)^(-1),沿江麦区略低[24.9℃·(10 a)^(-1)]。安徽冬小麦冬前生长至相同叶龄时,后21 a播期比前30 a总体推迟1~4 d。淮北、江淮和沿江麦区后21 a适宜播期比前30 a分别平均推迟2.61、2.86和2.07 d。后21 a淮北麦区半冬性、弱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6-21日、10月12-16日,江淮麦区春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25-30日、10月21-25日,沿江麦区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30日-11月4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冬前积温 时空变化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pelet转换的安徽省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
2
作者 徐祥 周鹿扬 +2 位作者 黄澈 张萌 徐建鹏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14-120,共7页
为探讨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方法,基于安徽省小麦赤霉病中高风险区域的寿县、庐江县、宣城市3个代表站1986—2020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及气象观测资料,采用Shapelet转换时间序列分类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气象要素各等级特征序列及信息增益,建... 为探讨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方法,基于安徽省小麦赤霉病中高风险区域的寿县、庐江县、宣城市3个代表站1986—2020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及气象观测资料,采用Shapelet转换时间序列分类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气象要素各等级特征序列及信息增益,建立了基于Shapelet转换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使用随机森林、Bagging、AdaBoost三种分类器对模型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赤霉病的重发生与连续降水、连续无日照高度相关,而轻发生与关键期内出现持续无降水或极少降水量相关,重发生的相对湿度特征序列中存在持续性总体上升趋势,气温信息增益普遍较低。3种分类器模型预测等级与实际等级相差基本在1个等级以内,预测模型对轻发生、偏重以上发生预测效果好,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回算预报等级与实际等级基本一致。建立的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可用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气象等级 预报方法 Shapelet转换 随机森林分类器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知识库系统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陈晓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82-1683,1716,共3页
介绍了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的分类及建库。同时,针对安徽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分析不同生育期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气象指标,研究探讨了安徽省不同区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农业生产防御对策知识库系统的建立,为制定减灾防灾对策提... 介绍了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的分类及建库。同时,针对安徽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分析不同生育期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气象指标,研究探讨了安徽省不同区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农业生产防御对策知识库系统的建立,为制定减灾防灾对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防御对策 知识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岳伟 陈金华 +3 位作者 阮新民 陈曦 陈砚涛 王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940,共12页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光温资源变化对双季稻气象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9个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7个双季稻主产市县1961-2006年早稻和晚稻产量为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光温资源变化对双季稻气象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9个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7个双季稻主产市县1961-2006年早稻和晚稻产量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早稻、晚稻、双季稻生长季光热资源和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光热资源变化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961-2017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晚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平均每10 a降幅分别为30.5 MJ·m-2、69.8 MJ·m-2和86.6 MJ·m-2;≥10℃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幅分别为39.1℃·d、24.4℃·d和14.7℃·d。早稻、晚稻、双季稻光能和热量利用效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其中光能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0.040%·(10a)-1、0.103%·(10a)-1和0.083%·(10a)-1,热量利用效率平均每10 a增幅分别为0.141 kg·℃-1·d-1·hm-2、0.39 kg·℃-1·d-1·hm-2和0.315 kg·℃-1·d-1·hm-2;早稻、晚稻和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主要源于其产量的大幅提升。太阳总辐射、≥10℃积温与早稻气象产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正相关;晚稻气象产量与太阳总辐射呈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10℃积温相关性不显著(P>0.05)。太阳总辐射是影响早稻和晚稻气象产量的主要因子,≥10℃积温为次要因子;光热资源变化对早稻气象产量的影响较晚稻更为明显。在太阳总辐射减少、≥10℃积温增加趋势下,可通过选择光合效率高的品种,并采用薄膜育秧或温室育秧方式,增加早稻生长季积温,适当延长晚稻生育期等途径,提高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周年产量的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双季稻 光热资源 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究—以池州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岳伟 伍琼 +4 位作者 陈曦 姚卫平 邱坤 陈金华 阮新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5,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探索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以满足对该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利用1995年-2018年一季稻稻曲病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根据稻...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探索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以满足对该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利用1995年-2018年一季稻稻曲病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根据稻曲病大发生对适温高湿环境的需求及不同降水等级和温度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不同,以稻曲病发生关键期降水日数为基础,引入雨量系数和温度系数,形成稻曲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通过最优曲线回归分析,建立稻曲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池州市一季稻稻曲病发生关键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与稻曲病病穗率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日数与病穗率相关性;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为81.0%,2016年-2018年模型预测结果均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由于样本中轻发生和大发生年份较少,对轻发生和大发生预报的准确性需在样本丰富条件下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业务应用中,可结合CFSv2模式逐日降水和气温预报产品,提前10~30 d开展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对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稻曲病 一季稻 气象等级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稻米品质评价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岳伟 陈曦 +2 位作者 曹强 陶杰 阮新民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为明确环境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和对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具体时间,构建了... 为明确环境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和对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具体时间,构建了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至齐穗后31和35 d。中籼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4.5℃,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5.2 MJ/m^(2)和>12.1℃。中粳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2.7℃,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4.7 MJ/m^(2)和>10.9℃。中籼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_(c1))分别为:y_(c1)≥28.35、26.87≤y_(c1)<28.35、25.12≤y c1<26.87和y_(c1)<25.12。中粳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_(c2))分别为:y_(c2)≥30.31、28.88≤y_(c2)<30.31、26.89≤y_(c2)<28.88和y_(c2)<26.89。经验证,该研究构建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回代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2.3%和78.7%,模拟检验准确率分别为72.2%和73.3%,总体上可用于定量化评价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提升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品质 气温 辐射 日较差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气象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12
7
作者 岳伟 陈曦 +4 位作者 姚卫平 王军 王晓东 邓斌 邱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7-173,共7页
基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本文利用安徽省7个代表站历年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对应的气象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赤霉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采用加权求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赤霉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并划分赤... 基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本文利用安徽省7个代表站历年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对应的气象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赤霉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采用加权求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赤霉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并划分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阈值。根据各站点历年小麦赤霉病对应的不同气象等级发生概率,结合赤霉病不同等级危害程度,形成赤霉病气象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开展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期降水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80%的日数是影响其发生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安徽省小麦赤霉病不同等级气象风险区域总体呈现纬向分布,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沿江西部和江南大部,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大别山区、江淮和沿江大部、皖南东部,中等风险区位于淮北中南部、沿淮大部和江淮东部,低风险区位于淮北北部和沿淮中部。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强化精准施药技术等方式,预防或减轻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气象风险 区划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岳伟 陈曦 +4 位作者 刘瑞娜 姚卫平 陈春秋 马洪管 蒋跃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46-1254,共9页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关键时段和主要影响气象因子,提高对菌核病的监测评估能力,利用1995—2019年安徽省池州市、桐城市油菜菌核病病株率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降水和温度的菌... 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关键时段和主要影响气象因子,提高对菌核病的监测评估能力,利用1995—2019年安徽省池州市、桐城市油菜菌核病病株率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降水和温度的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回代检验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池州市和桐城市油菜菌核病茎秆发病的关键期。降水是影响菌核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菌核病的发生。引入雨量系数和温度系数构建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降水和温度对油菜菌核病的综合影响。池州市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模型的回代准确率和模拟准确率分别为86.2%和85.0%,桐城市则分别为83.8%和85.0%,因而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安徽省沿江地区菌核病的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气象等级 评估方法 降水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阮新民 陈曦 +5 位作者 岳伟 占新春 从夕汉 杜弘杨 施伏芝 罗志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5-365,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 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通过改良品种、改变播栽时间、提高抗逆性等适应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两熟制 物候期 产量 气候资源 资源分配特征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尺度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及其在安徽省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金华 余卫国 +2 位作者 刘瑞娜 岳伟 陈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928,共10页
旱涝灾害是影响农业丰产增效的主要灾害之一。目前广泛应用的旱涝指数,多以旬、月、季尺度的旱涝指数为主,其时效性与精准性水平与农业旱涝灾害绿色应对和防控服务需求还有差距。本文选取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安徽省,应用78个地面气象... 旱涝灾害是影响农业丰产增效的主要灾害之一。目前广泛应用的旱涝指数,多以旬、月、季尺度的旱涝指数为主,其时效性与精准性水平与农业旱涝灾害绿色应对和防控服务需求还有差距。本文选取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安徽省,应用7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对日尺度前期降水蒸散差值指数(antecedent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APEI)序列值进行三参数log-Logistic概率分布拟合,构建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antecedent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APEI),并在沿淮淮北、江淮之间、沿江江南不同干湿性区域选取代表站,对SAPEI在安徽省旱涝监测评估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代表站APEI序列的经验概率分布曲线与log-Logistic理论概率分布曲线高度拟合,有无降水时逐日SAPEI曲线能反映农田水分收支状况;2011年6月8日、6月28日旱涝急转应用案例中,SAPEI旱涝等级与变化趋势,与同期土壤水分监测的旱涝等级与演变趋势具有很好一致性。基于SAPEI的小麦全生育期累年平均旱涝积空间分布,符合安徽省实际旱涝分布型;全生育期SAPEI累年平均值(ISAPEI)的0值线以北、以西为负值、偏干区域,与安徽省小麦主产区一致。研究表明,日尺度的SAPEI及其旱涝积指数,可以反映降水时间分布及日雨量大小对旱涝的影响,精准刻画安徽省不同区域日尺度的旱涝变化及旱涝过程累积效应,可在安徽省旱涝逐日动态监测与农业旱涝影响评估服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 旱涝积指数 日尺度 干湿性 log-Logistic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模型参数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雯 杨太明 +2 位作者 陈金华 王晓东 段春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60-68,共9页
模型参数优化是准确估算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安徽省81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1年逐日气象数据和合肥、武汉、南京、杭州和南昌5个辐射站1993—2011年的逐日辐射数据,评估... 模型参数优化是准确估算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安徽省81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1年逐日气象数据和合肥、武汉、南京、杭州和南昌5个辐射站1993—2011年的逐日辐射数据,评估日尺度的净长波辐射、气压和水汽压模型在安徽地区的适用性;并结合已有研究获得的最优逐日太阳辐射参数化估算模型,建立安徽省本地化逐日ET0模型的最优参数化方案,探讨模型参数优化对ET0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净长波辐射估算参数化方案中,邓根云法的精度最高,在安徽地区的适用性优于其他方案,建议作为安徽本地化方案使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中推荐的气压估算模型和基于实测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估算水汽压的模型在安徽省基本适用,但该研究认为在资料能够获取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实测值为最优。与基于实测资料计算的ET0相比,该研究建立的本地化最优模型估算的ET0在日、月和年尺度上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5.5%、9.05%和6.12%,能较好地适用于安徽地区。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推荐的参数化方案由于高估了安徽地区的太阳辐射,低估了净长波辐射,导致其与基于实测资料计算的ET0值相比,在日、月和年尺度上高估ET0达40.0%以上,不推荐安徽地区直接使用。研究可为安徽省准确估算作物需水量、农业旱涝评估和合理调度水资源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模型 参数化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尺度的安徽省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金华 岳伟 +4 位作者 吴文革 许有尊 乔玉强 刘瑞娜 杨太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 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方式,构建冬小麦全生育期阴湿害综合指数(overcast and waterlogging composite index,OWCI),并选取阴湿害典型年样本,分别以Logistic曲线敏感性、等敏感性两种方法计算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OWCIs、OWCIe为自变量、气象减产率(△Y)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验证两种方法在冬小麦阴湿害评估中的差异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Y与两种方法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均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R^2分别为0.843、0.805;检验样本的△Y实测值与两种方法模拟值的R^2分别达0.685、0.573。对两种方法比较,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建模的拟合性、误差、检验效果均优于等敏感性法,其气象减产率的均方根误差从7.78%下降到6.97%。应用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模拟的2016年冬小麦阴湿害灾损率值与调查值基本吻合。反演计算的1981-2010年灾损率气候态均值南高北低,符合安徽省实际分布型,但2011年以来的灾损率均值普遍高于30年气候态均值,可见近年来阴湿害影响有加重趋势。因此,基于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应用构建的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能差异化表征不同阶段的阴湿害影响贡献,可应用于冬小麦阴湿害影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冬小麦 有效阴湿害积 过程敏感性 灾损评估 日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岳伟 陈曦 +4 位作者 曹强 占新春 阮新民 徐建鹏 郁凌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02-109,共8页
为科学评价区域稻米气候品质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及对应站点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明确了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和最佳温度,建立了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利用2018年分期播... 为科学评价区域稻米气候品质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及对应站点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明确了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和最佳温度,建立了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利用2018年分期播种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后33 d和36 d,稻米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4.8℃和23.0℃。将稻米气候品质划分为“特优”“优”“良好”“一般”4个等级,对应中籼稻米气候品质指数(I_(ACQ))范围分别为:I_(ACQ)≥3.40、3.09≤I_(ACQ)<3.40、2.73≤I_(ACQ)<3.09、I_(ACQ)<2.73,中粳稻米气候品质指数范围分别为:I_(ACQ)≥3.36、3.08≤I_(ACQ)<3.36、2.68≤I_(ACQ)<3.08、I_(ACQ)<2.68。经验证,与实际等级相比,模型计算得到的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等级准确率均为80%。该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用于中籼和中粳稻米的气候品质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作物 水稻 稻米品质 温度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一季稻高温热害致灾指标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许莹 王猛 +2 位作者 杨太明 高超 王晓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7-862,共6页
以气象行业标准《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为基础,依据1981-201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安徽省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探讨划分出安徽省一季稻高温热害的单站、区域致灾等级指标,将全省一季稻高温热害致灾等级划分为轻、中、重三个... 以气象行业标准《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为基础,依据1981-201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安徽省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探讨划分出安徽省一季稻高温热害的单站、区域致灾等级指标,将全省一季稻高温热害致灾等级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采用该指标,对近40年全省一季稻高温热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试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可以定量地评估全省一季稻高温热害的致灾程度,历史检验灾害等级符合率达到97%,因此,该指标可应用于安徽省一季稻产量预报和灾害评估业务服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指标 一季稻 高温热害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指数安徽省强降水灾害近45年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莉娟 陈金华 +1 位作者 徐阳 黄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8-133,共6页
强降水事件的频发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全省粮食产量数据,运用降水指标群评估了研究区强降水灾害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各站... 强降水事件的频发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全省粮食产量数据,运用降水指标群评估了研究区强降水灾害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各站点11个降水指数的多年均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安徽省强降水的极值和持续性呈现出显著的南北梯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2)各站点不同类型降水指数与全省水灾受灾总面积的相关分析表明极端雨天总降水量(P95)是表征雨涝灾害最有效的指标;(3)基于主成分分析,安徽省可以划分为6个呈现不同P95变化情形的子区域,分别为中南部、中北部、南部、西北角、东北角、最北端,其中大部分区域2003年后P95增加态势较为强烈;(4)全省夏、秋量总产量对中北部P95的年际异常更为敏感,特别是近45年来中北部P95的增加趋势给夏粮产量带来了0.72%的减产。研究结果对评估气候变化对安徽省粮食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多指数 安徽省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慧 陈金华 +1 位作者 黄进 张方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安徽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之一,研究其灾损风险的时空变化对区域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依托74个区县1973—2014年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了气候减产率的逐年序列,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与气候诊断探讨了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安徽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之一,研究其灾损风险的时空变化对区域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依托74个区县1973—2014年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了气候减产率的逐年序列,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与气候诊断探讨了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多年平均减产率,高灾损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冬小麦灾损的首要高风险区域;(2)基于重心迁移模型,1973—2014年灾损重心经度的年际变化呈现出强烈的短期振荡,而重心纬度则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3)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Hurst指数,1973—2014年安徽省北部的冬小麦灾损风险呈现出较强的下降趋势,而南部的灾损风险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未来短期仍将持续该趋势。总体而言,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呈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格局,其中南部将会是灾损的高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安徽省 灾损风险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安徽省不同重现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丽 王业斌 +3 位作者 鲁俊 王晓东 吴萍 陶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2-670,共9页
分别从质量控制级别、有效数据完整率、是否均一等方面考虑,选取安徽省51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10 min最大风速和2006—2020年逐日极大风速资料,基于最大风速资料应用阵风系数法构建1981—2005年极大风速,得到1981—2020年极大风速... 分别从质量控制级别、有效数据完整率、是否均一等方面考虑,选取安徽省51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10 min最大风速和2006—2020年逐日极大风速资料,基于最大风速资料应用阵风系数法构建1981—2005年极大风速,得到1981—2020年极大风速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对风速资料进行拟合适度检验,估算了安徽省不同重现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的时间变化以及空间分布,并对极大风速序列延长前后重现期估算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利用阵风系数法构建的极大风速数据可信,可为因缺少长时间序列的极大风速观测而无法进行50年或者更长重现期估算提供参考;(2)1981—2020年安徽省历年最大风速强度为12.38 m/s,极大风速强度为20.55 m/s,均为皖南低矮山区的风速值较低,沿江西部及江淮之间中部处于相对大值区;(3)30年重现期最大风速为12.09~27.23 m/s,50年为12.64~29.01 m/s,均是石台站最小,桐城站最大;30年重现期的极大风速为23.51~39.56 m/s,50年为24.58~41.93 m/s,均为池州站最小,桐城站最大;(4)短期的观测资料会降低重现期估算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风速 极大风速 重现期 极值Ⅰ型分布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年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莉娟 陈金华 +1 位作者 徐阳 黄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112-117,共6页
依托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集中性指数有机结合,全面探讨了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安徽省年降雨侵蚀力由南向北逐步降低,而降雨侵蚀力集中性指数(RECI)的高值区... 依托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集中性指数有机结合,全面探讨了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安徽省年降雨侵蚀力由南向北逐步降低,而降雨侵蚀力集中性指数(RECI)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西北部和最南部;(2)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3~4个月内,其中7月份的贡献率最高;(3)基于主成分分析,安徽省可以划分为中南部、最南部、中北部、西南部、东北角这5个呈现不同RECI变化情形的子区域,并且各子区域的RECI均呈现出主周期为2.5~3.5 a的年际振荡;(4)1973~2017年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呈现加剧态势,特别是2000年后的上升态势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降雨侵蚀力 年内分配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夏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杨太明 许莹 +1 位作者 孙喜波 张建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0-455,共6页
利用安徽省夏玉米种植区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197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并结合区域夏玉米抽雄-乳熟期(产量形成关键期)的降水距平与夏玉米干旱减产率进行分析,建立了干旱天气指数模型。提出夏玉米干旱的保险赔付标准,并利用各市(县)... 利用安徽省夏玉米种植区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197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并结合区域夏玉米抽雄-乳熟期(产量形成关键期)的降水距平与夏玉米干旱减产率进行分析,建立了干旱天气指数模型。提出夏玉米干旱的保险赔付标准,并利用各市(县)的干旱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干旱天气指数保险费率,最终得到各地区的夏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将设计的保险产品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试验应用,该产品可以基本反映实际夏玉米干旱风险状况,有助于农业保险公司客观、快捷地提供农业灾害的经济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 天气指数 保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稻油两熟制不同种植方式下气候资源配置和演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文俊 陈小飞 +4 位作者 陈金华 韦志 雷伟侠 孔令聪 杜祥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尚不清晰。本研究以安徽沿江地区27个气象站1992—2022年的气温、日照时数、总辐射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稻-油复种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与演变特征以及光温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稻-油复种模式下季节间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光合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量和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总辐射量倾向率分别为-27.9 MJ·m^(-2)·(10a)^(-1)和-28.8MJ·m^(-2)·(10a)^(-1),油菜季分别为-40.5 MJ·m^(-2)·(10a)^(-1)和-26.6 MJ·m^(-2)·(10a)^(-1)。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日最高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1)(P<0.05)和0.24℃·(10a)^(-1),最高达32.70℃(2022年,青阳)。油菜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6℃·(10a)^(-1)(P<0.01)和0.39℃·(10a)^(-1)(P<0.01),移栽方式下平均气温较直播方式高0.96~1.43℃。稻油两熟制两季均面临光资源持续下降和气温不断上升等问题,采用移栽方式可通过延长作物生育期优化光、温资源配置,提高光温生产潜力。同时,适当推迟移栽期将有利于应对油菜苗期和水稻花期的高温。直播方式下宜采用高光效品种和构建光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资源配置 气候变化 种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