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皖北麦玉轮作区土壤细菌亚群的影响
1
作者 彭敬轩 陈玲姐 +4 位作者 徐畅 刘琴 高壮壮 李孝良 汪建飞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4,共9页
采集7种经过不同长期处理的土壤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Illumina测序技术,探究在皖北麦玉轮作区农田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细菌亚群特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pH,有机肥的应用则可以缓解土壤... 采集7种经过不同长期处理的土壤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Illumina测序技术,探究在皖北麦玉轮作区农田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细菌亚群特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pH,有机肥的应用则可以缓解土壤酸化现象,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在细菌亚群方面,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并未显著改变其多样性,但其组成却显示出显著差异。在各处理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均为丰度较高的类群,且当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后,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而酸杆菌门的丰度则显著减少。通过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发现,丰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显著高于稀有类群。Mantel检验及冗余分析结果显示,pH对于丰富和稀有细菌亚群均为显著影响因素,且稀有类群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细菌亚群 群落结构 生态位宽度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双孢菇菌渣基质制备及其对水稻育秧效果研究
2
作者 宋梦林 张勤娟 +3 位作者 王玲 陈松岭 汪建飞 邢素芝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92,共10页
探明双孢菇菌渣配制水稻育秧基质的合理配比,为菌菇渣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双孢菇菌渣、生物炭、蛭石、珍珠岩等为原材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成6种水稻育苗基质,进而探究不同原料配比对基质的理化性质、水稻秧苗素质及其微生物群落... 探明双孢菇菌渣配制水稻育秧基质的合理配比,为菌菇渣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双孢菇菌渣、生物炭、蛭石、珍珠岩等为原材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成6种水稻育苗基质,进而探究不同原料配比对基质的理化性质、水稻秧苗素质及其微生物群落数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含量增加,配制基质的退水速率呈递增趋势,T2处理(生物炭∶双孢菇菌渣∶蛭石∶珍珠岩=2.5∶8∶1∶1)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比和气水比分别比CK处理(含草炭市售基质)提高14.25%、5.34%和6.45%;随着原料配比中生物炭含量增加,基质中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现增加趋势,T2处理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71%和1.76%,有效磷则呈现递减趋势;对于秧苗素质而言,T2处理茎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T6处理(生物炭∶双孢菇菌渣∶蛭石∶珍珠岩=0.5∶8∶1∶1)提高了13.65%、13.53%和10.74%,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T2处理的根系活力和根系盘结力分别比T6处理提高了36.30%和96.89%;除此之外,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加,基质中细菌、真菌含量呈现递减趋势,放线菌含量呈现递增趋势,与CK处理相比,T2处理放线菌含量提升了7.12%,细菌和真菌含量则分别降低9.69%和9.46%;综合来看,当生物炭∶双孢菇菌渣∶蛭石∶珍珠岩的体积比为2.5∶8∶1∶1时配制的水稻育秧基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 水稻 生物炭 双孢菇菌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减氮密植研究进展与“极限密植”技术
3
作者 吴大霞 陈世勇 +4 位作者 袁先福 马超 张亚丽 夏金林 汪建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00-2012,共13页
氮素营养和栽培密度调控着水稻群体构成,协调的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是优化群体结构,实现水稻“减氮增效”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发现,减氮密植可优化水稻群体构成,提高水稻群体生产力和氮肥利用效率,且减氮... 氮素营养和栽培密度调控着水稻群体构成,协调的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是优化群体结构,实现水稻“减氮增效”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发现,减氮密植可优化水稻群体构成,提高水稻群体生产力和氮肥利用效率,且减氮和密植栽培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具有协同效应。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我们进行了多年多地水稻“极限密植”栽培技术实践,发现在中上等肥力稻田,设置目标产量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90 kg/hm^(2)、本田栽插秧苗数高达400×10^(4)株/hm^(2)的情况下,通过免施分蘖肥控制分蘖,使稻株平均分蘖数只有1.2个,协调了群体生长与主茎成穗,较常规栽培显著提高了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水稻产量提高了27.4%,由于减少了氮肥用量和施肥次数,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其中氮肥农学效率增加了120%。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之间的互作关系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株型、养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对氮密互作的响应不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氮密互作关系,探索适应水稻品种特性的减氮增密水平;研究减氮密植模式的水稻无人机飞播技术,利用无人机飞播的高密度高精准性确定播种密度,研究对应的氮肥施用量;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和肥力状况下的最适氮密组合研究;研究氮密互作对水稻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对水稻表型的影响,为水稻“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水平 栽培密度 极限密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和酒石酸对稻田土壤中砷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文哲 黄秋香 +4 位作者 孟凡德 高金妍 李敏 张恩俊 袁国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8-1305,共8页
低分子量有机酸(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LMWOAs),如草酸(Oxalic Acid,OA)和酒石酸(Tartaric Acid,TA),是土壤水溶性有机质(DOM)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类)重金属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以As污染超标土壤为研究对... 低分子量有机酸(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LMWOAs),如草酸(Oxalic Acid,OA)和酒石酸(Tartaric Acid,TA),是土壤水溶性有机质(DOM)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类)重金属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以As污染超标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泡桐制备的生物炭(BC),通过批解吸试验研究了TA和OA对土壤中As解吸行为的影响,分析了BC对OA和TA影响土壤As解吸行为的作用,探讨了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OA和TA均能降低土壤pH,且其浓度越高pH值越小;OA对土壤pH的作用强于TA,在40 mmol·L^(-1)时pH分别降为1.89和2.62。BC的添加未改变土壤pH降低的趋势,但减小了pH降低的幅度,OA和TA在40 mmol·L^(-1)时使pH分别降为2.34和2.72,BC使土壤pH分别提升了0.45和0.10。OA和TA明显影响土壤As的解吸行为,As的解吸量随OA或TA浓度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增加;OA对土壤As的解吸量明显高于TA。BC的添加未改变土壤As的解吸趋势,但使OA和TA对土壤As的解吸量分别增加了15%-98%和21%-509%。OA和TA可能是通过降低pH和羧基结合作用而影响土壤As的解吸行为,BC的添加可能提升DOM含量和土壤表面质子化反应而促进As的解吸。结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分析,OA和TA对土壤As的解吸主要以其与As化学结合作用为主。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LMWOAs对土壤As解吸行为影响的认识,明晰了生物炭修复As污染土壤存在的风险,对土壤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 草酸 生物炭 解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企业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马强 倪红红 +5 位作者 李卫忠 李军 苏祥祥 祝雪晴 刘吉凯 李新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7,共9页
林业企业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的整体发展,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中国林业企业数据,采用平均最近邻、局部莫兰指数、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林业企业的空间分异特征;对... 林业企业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的整体发展,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中国林业企业数据,采用平均最近邻、局部莫兰指数、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林业企业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比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的结果精度,探讨了林业企业分布数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揭示了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林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比较明显,近年来集聚程度不断增强.(2)中国林业企业局部关联特征变化较为显著,东北、西南热点集聚区数量大幅减少,东南热点集聚区始终保持较大规模.(3)从林业企业分布数量的影响因素看,常住人口数量、专利授权数、绿地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等具有正向作用,公路密度和货物进出口总额与林业企业数量主要呈负相关,林业企业更多地受到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公路交通在林业企业的选址中不具有优势地位.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林业企业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支撑,为林业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企业 空间自相关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的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永基 陶新宇 +3 位作者 陈小芳 苏祥祥 刘吉凯 李新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66-2976,共11页
为了实现对冬小麦生物量的高效无损监测,于2020—2021年间设置田间试验,利用大疆精灵4多光谱版(P4M)无人机获取冬小麦6个关键生育期的多光谱影像,对冬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与多光谱影像的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进... 为了实现对冬小麦生物量的高效无损监测,于2020—2021年间设置田间试验,利用大疆精灵4多光谱版(P4M)无人机获取冬小麦6个关键生育期的多光谱影像,对冬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与多光谱影像的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特征变量,并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种方法构建基于不同特征组合的AGB估算模型。结果显示:植被指数与冬小麦AGB的相关性要高于纹理特征。将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融合使用,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算法下,均可有效地降低光谱特征的饱和现象,提升模型估算冬小麦生物量的精度。基于筛选的特征运用线性回归估算AGB时,孕穗期和成熟期的精度较好;而运用PLSR与RF估算生物量的最佳时期则是抽穗期。综上,植被指数耦合纹理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冬小麦生物量估算的效果,基于消费级无人机可在中小尺度上快速准确估算冬小麦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多光谱 冬小麦 生物量 纹理特征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